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码字(李松电视新闻文学作品选)/中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丛书
分类
作者 李松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松著的《码字》内容包括:“触电”——代小序;必由之路;冷水滩纪事——一位社会实践队员的日记;走马东兴;“李阳热”过后的冷思考;千秋功利——关于我国水泥散装化进程的思考;内力(三集)——关于长沙铁道学院科技与发展的思考;智者当家——记长沙铁道学院院长谷士文教授;刘名君和他的桥;风物长宜放眼量——三校合并一周年;跨越海峡的牵手——中南大学“两岸学子交流活动”五年巡礼;一位导师一盏灯——中南大学推行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侧记;天使摇篮——中南大学湘雅护理教育100年纪念;中国金——金展鹏的故事等。

内容推荐

李松著的《码字》系电视、新闻、文学作品个人结集。书中收集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部分作品。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电视片解说词65部;第二部分为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30篇;第三部分为散文、札记、创作谈33篇;第四部分为晚会文案6个和歌词作品28首。通过这些作品,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视角,记录了社会重大事件以及社会发展变化,也反映了一个普通人在心灵深处与现实社会碰撞留下的印痕。

目录

上卷 电视片脚本选

 “触电”——代小序

 必由之路

 冷水滩纪事——一位社会实践队员的日记

 走马东兴

 “李阳热”过后的冷思考

 千秋功利——关于我国水泥散装化进程的思考

 内力(三集)——关于长沙铁道学院科技与发展的思考

 智者当家——记长沙铁道学院院长谷士文教授

 刘名君和他的桥

 风物长宜放眼量——三校合并一周年

 跨越海峡的牵手——中南大学“两岸学子交流活动”五年巡礼

 一位导师一盏灯——中南大学推行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侧记

 天使摇篮——中南大学湘雅护理教育100年纪念

 中国金——金展鹏的故事

 天使之歌——来自湘雅三医院临床护理一线的报道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金展鹏(特别奖)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黄可龙(特别奖)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张亚林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袁隆平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周宏灏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侯振挺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范学工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欧阳友权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刘少军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刘新庚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吴超

 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熊翔

 一切为了国家的需求——黄伯云院士先进事迹

 本色——走近百岁老红军蒲润

 椎轮始业《矿冶纪事》第一集

 止于至善——何继善院士从事地学研究60年

 爱传天下,只为百世苍生

 呼救急电来自亚平宁

 一位女大夫和她的病人

 《长沙宣言》中的湘雅能量

 “金刀”胡建国

 医生们的中秋

 有志者,心自恒

 黑白之旅八集围棋文化电视片(节选)

 一路走来——庆祝中南大学合并组建10周年

 我们这十年——中南大学后勤集团发展纪实

 点点滴滴,化作杏花春雨——杨雨

 从“张门学友’’到“张门英才”一张飞涟

 试玉辨才,“我要真东西”一钟掘

 名师指点,但不指指点点——陈启元

 浑身满满都是正能量——黄伯云

 信昆哥做大事得真传一夏昆l

 修为到家,便可下得山去一吴敏

 桂嗲和他的小伙伴们——李桂源

 把学生培养成竞争对手——赵中伟

 一张名片与两位医学博士——肖波

 在中南(2013版中南大学招生宣传片)

 与中国铁路共辉煌——中南大学服务铁路60年回顾与展望1953—2013

 本色中南(2014版中南大学宣传片)

 南湘雅——湘雅医学教育百年纪事

 为了总书记的重托——记共产党员、长江学者、中南大学柴立元教授

下卷 新闻、文学作品选

 人物通讯、报告文学

 我喜欢写人——代小序

 握住这只手臂……——访老红军熊斌

 老屠

 长院监理

 家长

 生命如枫——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周卓平

 黄可龙:一位化学教授的人生分子式

 龚北辰:一位高级会计师的加减乘除

 何生发:吐口唾沫都是钉

 女硕士和她的“生命种子”一刘子建造血干细胞捐献记

 千里走单骑,挽生命于一线一随舒畅教授出诊记

 严谨:美丽共知性一体,才情与心气齐飞

 杨建丽:一辈子只想用心做好一件事

 大地之子陈国达

 黄培云与中国粉末冶金

 刘业翔:探索中国绿色冶金发展之道

 古德生:中国现代采矿技术的推动者

 钟掘:中国机械制造领域一朵铿锵玫瑰

 夏家辉:基因克隆本土突破第一人

 曾庆元:脱轨研究攻克世界铁路百年难题

 周宏灏:破解遗传药理密码

 侯氏定理,演绎“北陈南侯”佳话

 黄培云: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中南人的抗战系列故事之一

 汤飞凡:一个令日本侵略者牙根发痒的名字一中南人的抗战系列故事之二

 谢陶瀛:一把柳叶刀,浴血滇西缅北一中南人的抗战系列故事之三

 一位血管外科教授的手眼身心——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舒畅教授

 郭贝贝:下雨天,舞蹈和爱心更配哦

 “妈妈级辅导员”林韵玲

 随笔、散文、札记

 墨,越来越淡——代小序

 新叶

 去看戈壁

 看了半个三峡

 听涛

 醉看巴江夜夜花渝州三题之一

 山城小吃渝州三题之二

 写在歌乐山下渝州三题之三

 我说卢友文

 监考l

 初识范瑜

 故人的信

 圆说

 岁末随想

 一个善良、明睿的灵魂猎者一读茨威格

 弗洛伊德学说的文学实践者二读茨威格

 窥探人的心灵运动三读茨威格

 跳来跳去的摄影师四读茨威格

 自如地驾驭着语言之车五读茨威格.

 广州啊,广州!

 踮起脚尖过日子

 芳菲落尽话本色——电视片《本色中南》创作手记

 不开车的日子

 长记樱花烂漫时——围棋文化电视片《黑白之旅》创作札记

 多难兴邦

 好好活着

 建国大业:一场明星们自娱自乐的化妆酒会

 也有亮点

 金石为开——金展鹏院士教书育人先进事迹图片展前言后记

 男人买菜

 生命的年轮

 《矿冶纪事》编导散记

 三十多年前的信笔涂鸦,不小心进了如今的中学课本

 歌词、晚会文案

 写歌——代小序

 燃情岁月(纪念长沙铁道学院组建50年活动主题歌)

 热土中南

 今日中南遍地歌(常德丝弦)

 季节

 南湘雅

 山水中南(电视片《本色中南》主题歌)

 教授今年二十二(常德丝弦)

 一路走来(庆祝中南大学合并组建十周年活动主题歌)

 师说(中南大学“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评选”活动主题歌)

 爽爽的校园(招生片《在中南》插曲)

 生死相托(中南大学首届湘雅名医颁奖典礼主题歌)

 根在湘雅,美在天涯(电视片《湘雅新风》插曲)

 今日湘雅新事多(常德丝弦)

 师如山(为轮椅院士金展鹏而歌)

 宣传干事的酸甜苦辣(天津快板)

 百年情·湘雅梦(湘雅百年晚会主题歌)

 百年济世在长沙(长沙弹词)

 湘雅名医进苗寨

 中南欢迎你

 白衣出征(送中国国家医疗队出征迎战埃博拉)

 寸草春晖(舞剧《炎帝》插曲)

 百草吟(舞剧《炎帝》插曲)

 洣水河畔话桑麻(舞剧《炎帝》插曲)

 五谷谣(舞剧《炎帝》插曲)

 鹿原陂(舞剧《炎帝》主题歌)

 哪里有难,哪里就有你的身影

 坐稳了,儿啊

 老宅子

 我有丹心写传奇(长沙市第四医院院歌)

 情系中南——纪念中南矿冶学院组建50周年文艺晚会串台词

 燃情岁月——中南大学纪念长沙铁道学院组建五十周年文艺晚会串台词

 以生命的名义——中南大学首届湘雅名医颁奖典礼主持词

 百年情·湘雅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百年发展与贡献校园文化成果展示晚会主

 持词

 湘灵——郭贝贝舞蹈专场串台词

 炎帝——大型原创音乐舞蹈情景剧(文案)

后记

试读章节

上集:洗礼篇

七月。炎热的暑期,浪漫的夏季。

打点行装,暂别书本,我们走出绿荫,走出校园,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我们走进阳光,走向生活,走入社会大课堂。

我们要去读社会这部大书,去从人民中汲取营养,到火热的实践中去看看,去想想,去干一干。

列车载我们向西。

我们去巴山。那儿,有一群普普通通的铁路养路工,他们像大山一样平凡、朴实,可他们的故事,在我们听来,却像一个遥远而美妙的童话。

数不清过了多少座桥,也数不清钻了多少隧道,出了洞就上桥,过了桥又进洞,脚下这条天梯般的襄渝铁路,载着我们一路风笛,穿山越涧。

与我们同行深入社会实践第一线的院领导动情地向我们讲述起当年铁道兵开山筑路的伟业丰功。

胸中盛不下太多的兴奋,我们唱呀,喊呀,隔着车窗,把青春的音符和后来者的激昂,在巴山汉水问一路抛撒。

多么富有诗意的联想——这位姑娘把自己人生之旅的第21个里程碑竖在这峰回路转的襄渝线上,在大巴山腹的隧道深处点燃起生命的烛光。这可真是当今大学生特有的浪漫。

哦,到了,这就是巴山。

列车喘口气,很快离去,抛下我们,也抛下一片空寂。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大家才隐隐感到,我们巴山之行的思想准备似乎远远不足。

就在这苍苍莽莽的巴山深处,结识了你们——一群实实在在的巴山人。我们渐渐感受到这儿那股动人心魄的魅力。

山中这一片坟茔,长眠着三十二位为修建襄渝铁路捐躯的铁道兵战士,其中还有一位十八岁的姑娘。十八哟,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正是蓓蕾初绽的花季。当我们在春光里纵情挥洒自己的时候,他们却静静地躺在这里,用欣慰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生命筑起的铁路,用无言的深情祝福着过往的人们。他们已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与大巴山融为一体。

他们走后,你们来了,踏着未散尽的硝烟你们从四面八方走来,成为大巴山第一代养路工。在这荒山僻野,一扎就是十四个寒暑春秋。十四年,算起来等于我们从小学读到大学,人生有几个十四年啊!你们与钢钎洋镐相伴,与风霜雪雨同行,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悔无憾地献给了共和国的大动脉,献给了巴山。

每一个巴山人都是个故事。这故事像巴山的小草一样平常,却又像黑水河的浪花一般晶莹。

王歧军,巴山领工区团支部书记。你也曾有过一个温馨的家。妻子在宝鸡当列车员,你在千里外的巴山干养路工。多病的妻子拉扯着多病的孩子,多么希望你这当丈夫的能顾顾这个家啊。那年孩子四岁,被病魔夺去生命,你草草料理一下,赶回巴山。几年后,第二个孩子又在出生时难产,你咬咬牙,把催归的电报塞进衣兜,走进了抢险的队伍。孩子又死了,你的心也碎了,可你没趴下,挺直了腰,照样把巴山团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坚强的神经呢?

【采访王歧军现场

【王歧军(巴山领工区团支书):刚来时,我压根儿没想在这里久待,我来自平原,生活条件好,而巴山这么艰苦,开始思想也很沉闷。党支部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扫墓。那些修路的,命都搭上了,咱养路的还有啥说的。人要面对现实。到团支部后,想到自己如不安心,会影响其他人,这段铁路病害多,思想抛锚了就会出事故。我觉得巴山虽苦,但精神上充实。

没有豪言,也不慷慨,可句句说得那么实在。

在巴山,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你——桥隧领工员管煜。几天里,我们朝夕相处,白天,你领着我们上大桥,钻隧道;晚上,我们簇拥而坐,拉家常,话巴山。你多像个宽厚稳重的兄长。几年来,为了安住年轻养路工们的心,你东奔西走,自己掏钱,搭时间,在这深山野地里撮合了十三对“巴山鸳鸯”,而你自己呢?

你那十岁的儿子,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此病目前尚属绝症,十五岁左右瘫痪,二十岁前死亡。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啊,做父母的岂忍心眼睁睁地看着死神一步步朝他逼近?你倾家荡产,耗资数万,让妻子背着孩子四处求医,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可你,仍旧一头扎在巴山。

你的事迹在电视上播出后,感动了多少人!四川一位耳针郎中深夜跋涉摸到你门上,要把孩子接去治病,并声称:分文不取;铁道部领导让你把孩子送到北京,他们帮着想办法。可你一拖至今!你总说太忙,顾不上,这里有你放不下的桥梁、隧道,还有那一大堆要你操心的光秃秃的伙计们。

透过朦胧的泪眼,久久凝视着这张质朴的脸庞。巴山人哟,难道你们不是人生人养?难道你们没有妻儿老小?难道你们不想过得比现在稍微好点儿?难道啊,你们果真心甘情愿厮守在这山窝窝里,“献了青春献家庭,献了终身献子孙”么?

王大成,你这大巴山的北京人,生活对你似乎格外不公。当年上山下乡的狂飚把你从昆明湖畔卷到了宝塔山下,尔后,命运又把你抛进巴山。远方的二老双双瘫痪在床,隔山隔水,你只能含泪登高,故园北望。女儿六岁半就不得不扔到百里外的万源县上寄读。六岁半的孩子啊,就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料理生活。难道你不想回北京?

【采访王大成现场

【王大成(巴山养路工):我是‘老三届’,插队到延安,七七年到巴山。十四年了。我想回家,回北京,家里还有父母六十多岁了。没回家前还得好好干,在这里干也好,怎么的也好,反正在一天于好一天。

这位小伙,从你的眼中看得出你对生活的渴望,你又是怎么想的呢?P7-9

序言

文不如其人

松哥的文字结集出版,作序这事,还得我来。

因为工作的关系,他的文字,我通常是第一读者,更何况,搭档三十多年,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事,知根知底。

这么些年,他稀里哗啦还真是“码”了不少文字,长长短短,形形色色,散落四处,用他自己的话讲“刮拢刮拢”,或自己留存,或他人品鉴,于公于私,都还有点意思。

“码字”,认人很自然联想起泥水工们的“码砖”进而再联想到“搬砖”,单从这书名,就看出他的写作态度,他实在不是个爱动笔的人。这五十多万字,大多不是他想写、要写,而是生计所迫或朋友所托,就连这次出集子,也是好心人“霸蛮扯他上桌”。

虽不愿写,但一旦应承下来,便会启动一种“认真”模式——呕心沥血。可怜他只有这一种模式,想随便应付一下都自己过不去,苦就苦在这里。于是,看材料,做调研,熬灯油,抽闷烟,用又肥又笨的指头在键盘上“捉虫”,翻来覆去,直到一篇美文出炉。

第一次见证他能写,是在1994年夏,受广东省建委之托,制作一部反映当时广东省建筑行业散装水泥的使用现状与发展前景的电视专题片,要他执笔写脚本。造孽啊!他一不玩水泥、二不搞建筑、三不在广东、四不懂政策,八面不靠。推不脱,随摄制组去到广州,一尺多高的材料,旅店床头柜一码,边看边学边写,三个昼夜,一篇五千字的文章呈递上去,建委领导惊叹“这是个专冢啊!”

这么多年看下来,我觉得他写东西,像有特异功能,不挑题材,不限体裁,要啥样写啥样,变形金刚样的,交差时都能让委托者欣喜叫好,还以为他是专写这一类的。其实,下到路边小广告,上到中央大报特稿,小到油腔滑调的快板词,大到呈堂证供的诉讼状,哪哪都去写过,远远望去,就像一架推土机,有路走路,没路自己推条路照样走,憨厚、孤独、勤恳、艰辛,吭哧吭哧冒着白烟。

2011年夏,学校评选出首届十二位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并在教师节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需要给十二位导师每人做一个人物电视片,在典礼上播放,写脚本的任务又落在他一个人头上。

十二个!怎么玩?一个都不熟,每人七百字,只有三十几天时间,除了采访导师本人,还要对应采访三四个他的学生,平均三天出一个本子!且不说写不写得出,仅是约人跑腿去各个校区、医院采访,整理材料的时间都紧张。就是这么一块硬骨头,硬是被他啃下!十二个本子按时出货,人物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特点,生动朴实,个性鲜明,绝无雷同,俨然一场中南版的《感动中国》,至今不明白,这样一个大盘子,他一个人是怎么玩转的?

熟悉他的人,都叫他松哥,人缘好,朋友多,他说自己一进菜市场就兴奋,绿油油的瓜果蔬菜,新鲜的鸡鸭鱼肉,总能让他升起一种老农小富小康般的惬意感。他说他像“土鳖”,喜欢“土腥味”,我说他骨子里就一“土鳖”。平日里朋友间调侃说事,好讲究个生动,粗痞一点也无所谓,人群中的另类,从他嘴里出来,成了“黄牛生黑卵”,盲从无脑者,在他看来,是“牛胯里的蚊子”,一嘴俚语,不是“土鳖”还是“海龟”不成?

记得1995年秋,我们在长沙晓园公园搞灯展,弄了个“中华老字号”的展区,为了拉赞助,松哥以组委会的名义写了封致各老字号的信,两三百字,一气呵成:“……遥想尊号当年,针挑细土,盆聚水滴,白日一布幡,夜间一灯笼,苦心经营。前尘旧事,追念祖先创业甘苦,心中一片温馨。丙子元宵,百家百年老字号荟萃一街,灯笼长三尺,直径一尺八寸,树我中华字号正气,扬我灯笼文化精华……制作费三百,本会绝无欺瞒,如有诈,愿吃王法官司……”

下接百姓地气,上通古今文明,那叫一个舒服贴切!问他,这么养心的文字,写了多久?“一泡屎的工夫”,听听!斯文何在?一手捏着他的美文,一边听着他的比喻,你抓狂不?他还诡笑着凑过来轻轻问你“有快感是吧?”我去……

老字号们不解风情,赞助拉到“德园”,老板不紧不慢地说了句:“钱咧,有得,包子嘛,可以搬几笼去呷”,松哥半天做不得声,无地自容,抱头鼠窜。

他说自己是文化人里的粗人,粗人里的文化人,我觉得谦虚了点。他的许多文章,无论大小形式,对真善美的讴歌,对主流价值观的追随,对政策的把握,对事物本质的挖掘,对人物情感的描绘等等,都笔墨精湛,气韵不凡,正能量满格。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其功力,其眼光,其境界,其情怀,都应该归入文化人堆里,粗,只是他的一双拖鞋。

领导布置的写作,常常不能任性,即使文章不一定是他喜欢的思路和风格,他也会尽量满足,戏称:“让小队长高兴高兴”,儿时电影《平原游击队》里的一句台词,被他用在了这里。

都说文如其人,对他,不合卯榫。

问他,退休了干点啥?他也不看你:“还能干么子?猴件烂棉袄,晒太阳,打瞌睡。”话音未落,电话响了,有人要为先父立碑,找上门来请他写篇墓志铭,呵呵。

是为序。

后记

“码字”这活,对我而言,远不如在家中灶台前锅碗瓢盆叮叮当当来得快活和得心应手。

浸淫久了,慢慢悟出了烹饪和码字之间也有共通之处:同样讲究精心选材,同样讲究合理搭配,同样讲究调控火候大小,拿捏咸淡分寸,同样讲究倾注情感,同样讲究色香味形,同样讲究情景交融……

一世人,没受过一天正规的写作教化和训练,却不得不以“码字”讨生活,也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从架线工到图书管理员,再到报刊编辑、“电视民工”,反正也就这么误打误撞混了几十年。

常怀念1998年夏天,跟着彭小毛做学生宿舍闭路电视工程,顶着烈日,肩挑背扛翻墙爬树,从早到晚黑汗水流,感觉却是一段最轻松的时光,因为每天不用写一个字!

记不得什么时候起,以“码字”为生。

好多年前,与一群朋友从外地回来,吆喝着在“天心炸鸡店”吃火锅,其时,老婆擅自下了海,在此做大堂经理。餐桌上摆着一张餐馆新印的宣传单,朋友刘应武瞟了一眼,桌子一拍,断言“这是松哥写的!”好生诧异!这宣传单,的确是之前几天在老婆威逼利诱之下,胡乱涂鸦,应付了事,不料被朋友一眼认出,何况这哥们,五大三粗,一脸络腮胡子,平时从不读书,不看报,更不写字。

也几乎是那前后,另一朋友黄志敏开了家婚姻介绍所,首批五位“男嘉宾”的征婚广告词非要我来“开开张”,实在推不脱,应了。据说,在当时的图文电视台播出后,效果好得很,应征者络绎不绝,其中一位法国回来的应征女士说,就是看了你们的征婚广告,才想来试试……呵呵,也是醉了。

那年头都写了些啥?可想而知。

无休无止的“代写”:代写家信、代写情书、代写总结、代写演讲稿、代写发言稿、代写典型材料、代写分手绝交书、代写官司状子、代写律师法庭辩护词、代写论文……最不可思议的是,英文只认得AKQJ的我,居然代写过一篇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但凡有人相求,来者不拒,分文不取。

回头想想,付出尽管很多,最后受益的还是自己,至少,学会了码字。

出道不能说晚。17岁,第一篇文字公开发表,记得是电影《闪闪的红星》影评,见报当日,三五哥们前来祝贺,大醉之后,并没有百尺竿头,一任岁月流逝,一晃又蹉跎了十数年。躬身自省,一是生性慵懒,没追求;二是压根儿也没敢想码字谋生。

那些年,心在哪?玩。桥牌、象棋、三打哈、麻将;篮球、排球、台球、乒乓球;手风琴、电子琴、铜管乐……玩得昏天黑地,忙得地黑天昏,老婆忍不住数落:“十处打锣,九处有你,也是要当爹的人。”

“忙”里偷闲,也随着性子,有一搭没一搭地码码字。单身住大板楼,与一群人疯得没日没夜,隔三差五,我却时常有文字见诸报端,一起玩的青年教师们不解:“什么时候写的?”我笑而不语,心想:“你们玩累了,在睡觉。”

日子随性地过着,文字也随性地流着,记得第一次去校报投稿,特意趁下班后走廊里没人,偷偷从门缝里塞进去,是一则随笔《无名指闲话》,半个月后,路遇主编李育斌老太太,拍拍肩,“小伙子笔墨不错!”三五年后,我成了这家报纸文艺版编辑,从此码字为生,那时就定下阶段性奋斗目标:混一个带国徽的记者证本本。

20世纪90年代中期,铁道学院的大学生们弄了个文学社,当时管事的姬志洲是哥们,要我作为所谓“指导老师”写几句话,勉强又应了。原话已记不清,大意是“说你自己想说的话,说别人能听懂的话,说别人想说而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姬志洲看了说,这几句,够他们学了。这话未必对学生们有什么帮助,但确是我码字的亲身体验。

其实,点醒我的,是北京电影学院一位叫汪岁寒的老教授。20世纪90年代初,我的处女作电视片《轮轨上的磨砺》在北京获奖,座谈会上,汪老先生一席话,才使我有此体悟。

汪教授不见经传,也不认识我,而我内心一直尊他为师。

码字是个技术活。常用汉字二三千,谁都认识,但要组合成话语文章,把事儿说清楚,说得麻溜,说得有条理,说到人心里去,不容易。

我感觉,码字的过程,就一个字:“熬”,熬身体,熬时间,熬心血,熬岁月。

最煎熬时,四天睡了三个小时。一盏孤灯,满屋烟气,办公室门开着,张向真上卫生间路过,见状摇头取笑,嘟囔一句:“暗无天日,灰头土脸”,这正是我的码字生涯。

是为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