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整个中国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的噩梦中醒来。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使得城里米面粮油等供应全面紧张,农村生活更加困难。
周森就出生在1964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正月,大别山金刚台脚下的安徽省金寨县。皖西边陲的大别山腹地虽物产丰饶,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殊年月里,几乎所有人的记忆都被贫穷和饥饿所充斥。他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上头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之后又添了一个妹妹和弟弟。九口之家的生计问题,俨然成为压在父母心头的沉重大山。
那时候,在生产队干一天活可得十个工分,这十分年终就能分到八分钱。如果一家人挣的工分少,不够粮食所分的折款,还得欠队里的钱。为了挣工分,给家里多挣些口粮,母亲不顾父亲的极力劝阻,在生下周森之后的第三天,就毅然下地干活了。
母亲生产后身子虚弱,得补养身体,父亲就背着母亲杀了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就是这只鸡,整整炖了一个月。母亲每天下地前,都将锅里填上满满一锅水,灶上架好柴,收工回到家,就把炖好的鸡肉一点点分给孩子们,自己和父亲只喝几口鸡汤。一个月后,那只鸡煮出来的汤已经完全没有鸡的味道了,而鸡肉还没舍得吃完。这段从邻居那里听来的故事,成了周森心里抹不去的凄楚烙印。
村子太穷了,几乎家家都缺衣少粮,很多家庭实在没有能力养育多个孩子,只得把孩子送到别家去寄养,或者直接送给别的村里境况稍好的人家,以免遭饿死的威胁。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血缘亲情大于天,不到万不得已,哪家父母愿意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拱手相让?然而,即便如此困窘,周森的父亲母亲,也从没有想过要送走七兄妹中的任何一个,无论光景多么艰苦,他们都坚持把子女留在身边亲自抚养,面对旁人好意的劝说,也从不动摇。
在周森的童年印象里,他似乎从来都没有吃饱过。自打记事开始,他就经常跟在母亲身后,哭丧着脸喊饿,扯着她的衣襟向她要吃的。而每每此时,母亲便在家里翻箱倒柜,实在没什么东西可吃,才无奈地打开墙角腌成干菜的土坛子,掏出一根长长的咸豆角塞到他手里,还不忘掐下一半留给弟弟。直到现在,哪怕是走到天涯海角,他只要一闻到类似腌制咸菜的味道,所有的记忆就都被迅速拉回到那段难忘的凄苦岁月。
原来,故乡和童年,只是一种味觉。那种味道,丝丝密密慰藉着一个孩童幼小的身体和心灵,已然渗透进每一个细胞里,呼之欲出。
家里分到的粮食永远都不够吃,换来的食物也不够分,整个村子,人们对饥饿的恐惧已经变成一种心理的阵痛。山里的黄桷树叶子和蕨根都被姑娘们摘完了,附近地里的葛根更是被刨得精光,他们一家人吃过茅草根、芦苇根、葛根、柳树叶、荠荠毛,甚至树皮。当种种野菜都被吃光的时候,五六岁正在长身体的小周森常常饿得头昏眼花,四肢无力。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他总是吃得最快的那一个。一旁的母亲望着正在伸舌头舔碗的儿子,心疼得止不住叹息,侧过脸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连忙把自己碗里的稀饭拨给他一半,待母亲一转身,他已咕咚几口喝完了。
那些年的夜晚总是来得特别早,不是因为暮霭提早降临,而是人体抗击肠胃翻腾的意志力实在太过薄弱了。许多人早早喝点稀粥便躺下睡觉,企求在睡梦中躲避饥饿的痛苦折磨。
最怕的是半晌,寡淡的清水米汤穿肠而过,肚里不到中午就饥肠辘辘,声似擂鼓。有一天下午,时间漫长得仿佛停滞了,似乎总也走不到傍晚,不到天黑,在田地里干活的父母亲是不会回家的。就这样盼啊盼,小周森四肢酸软,实在走不动了,竟然搂着两岁的弟弟在家门前的长石板上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母亲在耳边轻声唤他的乳名,蒙咙中还闻到炊烟的味道,以为是在梦里,用力睁开眼,才发现母亲就站在面前,温柔的眼神里充满了慈爱和疼惜。她抱起还在熟睡的弟弟,轻轻抚摸了一下他的头,拉着他冰凉的小手,走进了米汤飘香的厨房里。
这一幕,似梦非梦,到如今回忆起来还飘渺不知其虚实,只觉得这是所有关于饥饿的故事里,最幸福甜蜜的一段了。他闻着炊烟,仿佛是闻见了村庄的声息和呼吸,胃里温热,心里也温热。
P2-3
大别山脚下,这个贫穷的小村庄,宁静得好像五线谱上的休止符,尤其是余晖落尽暮色升腾的仲夏黄昏。梅山湖畔,流萤轻舞,摇着破旧蒲扇的老大爷说书一样夜夜讲述当年刘邓大军挺进金寨,在自家门口抗日的传奇故事,旱烟袋上明明灭灭的星光,映照着小伙伴们因饥饿而消瘦的纯真脸庞。当远处昏暗的灯火次第闪烁的时候,耳畔依稀可闻得纺织娘和蟋蟀在看不见的地方私语欢歌。夜深了,白日放牧的牛羊也渐入梦乡,这阵阵浅唱和呼吸宛若催眠曲一样动人。
然而最刻骨铭心的声音,永远是母亲呼唤他的乳名。“回家嘞——”那至亲的呼喊从炊烟与雾霭深处滤出,声声温柔而悠长,似一根纤细的风筝线,柔韧地牵扯着他的心,指引他的梦,天涯海角,跋山涉水,皈依故园。
多少年后,当他身在遥远的京都,无论是坐在人民大会堂里与国家领导人同谋国政,还是在捐建的敬老院和幼儿园内,与孤老贫儿们携手联欢,抑或站在金碧辉煌的领奖台上,泼墨挥毫,向全世界展示左手反书的独特魅力时,他的脑海中总会频频闪现那幅宁静祥和、质朴纯真的仲夏夜之图,这幅永存记忆的图画犹如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他,让他在面对蜂拥而来的荣誉和名利时,清醒而谦卑,在面对国家降予的责任与人民的重托时,奋进且感恩。泛黄的老照片一样,它虽年代久远,然而常看常新,经久不衰。
人只要一落地,就有了故乡。故乡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地方,她能够让人一生的精神和力量都得以凝聚,让一切伤痛得到安抚。
大别山,他生于斯,长于斯,童年的饥饿如烙印一样深刻在心底,青年创业的艰辛也时常牵挂心头,她所给予他的,除了物质上的极度贫穷匮乏,年少求学的坎坷历程之外,还有忠厚、仁义、善良等禀赋,以及足以温暖他一生的浓郁乡情。所有这些,一路支撑着他笑对一切逆境,历经千难研习左手反书,矢志不渝追求心中梦想,乃至最终功成名就,走出金寨,走出大别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人间世事如白云苍狗。而今,他已年近半百了,客居他乡三十五年,竟是越来越依恋这片土地。他说,这里是他的根基,是他的梦想萌芽的地方。曾听老人们讲,人,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长到五十岁以后,无论阔别家乡多久,无论离家多远,都会常常梦回家乡,记忆中封存的那些遥远的时光会愈发清晰,故乡的轮廓里,那远去的事,与逝去的人,总会在脑海中萦绕不去。而今,他是真的梦回大别山了,常梦见儿时山村小学课堂上斑驳破旧的木桌,梦见倾颓老屋前枯木逢春的新芽,梦见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牛时追赶戏耍的午后,梦见爷爷家红土布做的镰刀铁锤的旗帜,梦、见大生产时田埂上乡亲们欢呼的铜锣……
梦里的场景竟是那样细微而真实,那些熟悉了多年又远离了多年的场景,他在梦中重新一遍遍走过。最初的哭泣,最初的微笑,最初的甜蜜和痛苦,还有那最初的反书情缘,最初的水墨梦想,都已掩埋在那里,正等待着再次生根发芽,开出更灿烂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现实,总与内心冲撞。然而心中无形的梦想,却弥足珍贵,它蕴藏着无穷的能量,可以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直达开满鲜花的彼岸。
2013年“两会”上,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让多少国人重塑希望,“中国梦”即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人民的富裕梦、个人的成功梦、青春的奋斗梦。这个梦想于他,是文化梦,是艺术梦,也是无数大别山儿女的梦。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不过天地间一粒微尘,一个过客。过客的相逢总是短暂的,多则不过百年,短则擦肩而过,然而,正是那些过客的灵魂,构成了我们生命中精神的码头和驿站。在他的精神驿站里,有一片片自然风光摄下的惊心大美,有一代代古哲先贤留下的金刚般若,有一批批英勇烈士开拓的和平岁月。因着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通过神奇的艺术之笔,我们可以让时间倒流,让空间重置,反复和那些躯壳尘灭、精神不朽的灵魂对话和学习,让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在时光老人带走肉体、变换空间的残酷战斗中得到永恒的传扬;在伟大艺术的国度里,感悟到生命的卑微与高贵,人类思想的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在文艺界摸爬滚打几十年,终于功成名就的他,曾多次深情地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别山是我的根,我无限感恩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毋庸置疑,大美中华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精神家园。身为文艺工作者,身为大别山的儿子,我立志为我尚不富裕的家乡做些实事,梦想在我的有生之年,建造多所艺术馆和写生基地,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到大别山去采风写生,欣赏美景,用他们的手中之笔去描绘这片神奇的沃土,为她的秀美山川增添一抹不朽的亮色,像古城丽江、周庄、凤凰那样,以水墨丹青为媒介,让世人看到大别山风光的雄奇秀美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让无数后人来享受这片土地厚重的文化底蕴。我梦想和各位仁人志士一同开启这座艺术宝库,让世人尽享精神的盛宴。梦想我钟爱的家乡和祖国能够更加富裕康乐、繁荣昌盛!”
他,就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三峡画院院长周森。
古语云:命由天定,运由己生。命运即是那些不可逆转的过去和无法预知的未来。
也有人说: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和努力来决定,命运负责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们自己。
但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出现在我们生命当中的人,都不是白白相遇的。我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正如上天安排我在人生十字路口,巧遇了我的采访对象、我的老乡、我的师友、我的老板、我人生的指引者周森先生一样。在身为助理的两年间,我越来越觉得,他宛若一位天使,播撒着智慧之光,开启了我的慧命,引领着我在人生路上带着觉知,返照自己的言行,让我学会时刻心怀感恩,珍惜拥有的一切,把每一个遇见的人都当做生命的启示。
韶光易逝,岁月难留。躯壳是卑微的,唯一尊贵的,是灵魂。让我们永葆尊重、敬畏和感恩之心吧,一起努力让大别山这片神奇土地上所诞生的奋发自强、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智慧得以传承和发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光阴急匆匆的脚步声里,求得生命面对死亡逼近时心灵的平和、自由和安宁……
因此,我想用自己稚嫩的文字记录下我在周森先生身边工作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将他口述的故事经历,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整理成文成书。
谨以此书,分享给所有遭受过苦难和挫折,与命运不屈不挠地抗争,仍旧心怀善念、感恩于生活的人,尤其献给那些关注大别山文化发展并为创立大别山画派而不懈努力的亲人。
张涓涓著的《艺由别山》主人公周森生于安徽大别山脚下金寨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朴实的庄稼人,他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十五岁因家境贫困而自愿辍学,远赴上海靠倒卖土特产挣钱。从小受其母亲的言传身教,他性情宽厚仁爱,对社会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心。又受其大伯的深刻影响,他酷爱书法艺术,且有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虽远在他乡谋生,却从未放弃苦练书法,并立志摆脱贫困来报效家乡,从而形成了他幼年时代的人生目标。
一个巧合的机缘,周森受到著名书法家费新我的点拨,开始了由苦练八年的右手书写改练左手写反字。为了使自己能够随心所欲地将各种字体用左手反写出来,他几乎翻遍所有能够找到的字典,研究汉字的结构特点、书写技巧,以奠定自己扎实的书法基本功、文化底蕴。十多年来,光他练字用过的草纸就有两吨之多,用坏的毛笔有两百多支。苍天不负苦心人,在1992年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上他凭借左手反书“龙”字脱颖而出并获得大奖,被誉为“中华左手反书第一人”。成名后的他开始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将字画拍卖所得的善款全部捐献给敬老院和慈善学校,并资助贫困学生数百人。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八年,他始终心系民众,认真实地调研,在两会上提出改善民生的建议近50条。因情系家乡,乘着党中央倡导文化艺术接地气的春风,他于2012年开始在家乡投资建设了安徽·金寨大别山艺术馆、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培训中心和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河南·商城)写生基地,带领书画家采风团来到乡野村社采风写生,旨在借艺术之媒介,把家乡大别山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以及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传扬出去,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大别山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张涓涓编著的《艺由别山》一书讲述了主人公周森不断与命运抗争,切实履行人民艺术家神圣使命,不断探索实践追求真理、全心全意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服务的心路历程。
本书对人们了解周森慈善爱心事业的心路历程,深刻认知周森左书艺术文化品牌,感受大别山革命老区风土人情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效应,对于传播慈善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