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村是文化之村教育之村,是蓟县人口最多、历史最为久远的蓟县第一大村。张合编著的《桑梓村轶事》人物篇中各行各业的众多优秀人物,体现了桑梓村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再现了千百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桑梓村丰富多彩的历史。翻阅本书,既可感知该村变迁历史,又可感受世事沧桑变化。
| 书名 | 桑梓村轶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桑梓村是文化之村教育之村,是蓟县人口最多、历史最为久远的蓟县第一大村。张合编著的《桑梓村轶事》人物篇中各行各业的众多优秀人物,体现了桑梓村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再现了千百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桑梓村丰富多彩的历史。翻阅本书,既可感知该村变迁历史,又可感受世事沧桑变化。 内容推荐 张合编著的《桑梓村轶事》是第一部全面记述蓟县人口第一大村——桑梓村的历史及发展现状的村史类著作。全书共分为15篇,并包含大事记和附录部分。前7篇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记述了桑梓村从古代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当下的村镇面貌。后8篇从教育、人物、文化、文物古迹、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记录了桑梓村的点点滴滴。 目录 大事记 第一篇 概述 第二篇 抗日战争时期 第三篇 解放战争时期 第四篇 组织建设 第五篇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六篇 新农村建设 第七篇 资源优势和未来展望 第八篇 教育史 第九篇 人物 第十篇 文化生活 第十一篇 文物古建遗址及洵河桥 第十二篇 掌故与传说 第十三篇 报刊文摘 第十四篇 文学作品 第十五篇 民俗与民谣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篇概述 地理位置基本情况 桑梓村位于蓟县西南端、洵河东岸。西与河北省三河市隔洵河相望,东北距蓟县县城35千米,南距天津市区120千米,西距北京市区75千米,总面积10平方千米。全村实有耕地503公顷,村庄占地180公顷,镇直机关及商业占地总面积30公顷。赵家坨占地30公顷,渠路占地255公顷。具备良好的土地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种植养殖传统,是典型的农业平原村。全村有1130户,常住人口5300人,其中农业人口4970人。 桑梓村名的来历 桑梓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名来历说法诸多,已经无从确考。其中有的说在桑梓建村之前,从遥远的地方飞来一只鸿雁,这只鸿雁在桑梓的上空飞翔了几圈后,发现这里水源充足,地势偏高,土质很好,觉得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缓缓落于地面,在这里建起了巢穴。鸿雁在这里安家不久,陆续有外地来人在此安家落户。后来,到此地安家的人越来越多,就有了晏家、冯家、王家、滕家、张家、潘家及其他小户人家。来这里生活的人多了,大家开始议论给这个村子起个名字,有人提议说晏家来得最早,就叫晏家庄吧!大家听了表示赞成,于是,在桑梓这片土地上,最早就叫晏家庄了。 有了晏家庄的村名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似芝麻开花节节高,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人们开始重视文化教育,特别是从隋朝兴办科举以后,村民学习孔孟的儒学,村里逐渐形成了喜读书重教育的好风气,使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特别是晏家出了一位文化人到朝廷当官。晏大官人虽然身在朝廷,但他经常怀念生他养他的家乡。有一年,他回到家乡,发现这里的人们生活还不富裕,有时往往在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有不少人家没有粮食吃,穿衣也成问题。于是,他从外地引种了桑树和梓树,一是以这两种树表示他对家乡的怀念,二是,这两种树中的桑树结的果子——桑葚,是每年收获的第一批果实,人们可以用来充饥,梓荚也是食物,并且桑树和梓树也可用来做药,以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后,晏大官人经常在下乡之时来到家乡体察民情,和乡亲们聊天,加深一下对乡亲们的了解和感情。村里人为了纪念这位好官,就把村子称为桑梓里了。 后来,村里陆续修了几座庙宇,又建了一座明路塔,修了玉皇庙。此后,桑梓里曾称为玉皇桑梓里,到了民国时才改称现名桑梓村。 桑梓村历史沿革和区划变迁 桑梓村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后,分属上安和里东保乡保27个村中的4个村,分别是桑梓前街、桑梓二道街、桑梓三道街、桑梓玉皇庙。合作化时期桑梓村所属的赵家坨村,道光年间则属刘庆屯所辖53个村内,一保,称李添家庄乡保,村名称为赵家坨。 民国时属四区桑梓乡,桑梓村是桑梓乡驻地,另建马庄子乡、张仙庄乡。1945年一1949年为蓟县七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桑梓村仍属四区,1953年属十一区,1953年撤区并乡为桑梓乡。桑梓村是桑梓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是尤古庄人民公社桑梓管理区所在地,1961年与大芦庄管理区合并为桑梓公社,是桑梓人民公社所在地。 1983年由桑梓人民公社改为桑梓乡,是桑梓乡人民政府所在地。2001年,撤销刘家顶乡、桑梓乡,合并设立桑梓镇,桑梓村是桑梓镇政府所在地。 桑梓村人口组成和姓氏 桑梓村5300多常住人口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另有回、满、壮、蒙等少数民族,但人口比例很低。村内滕姓原是蓟县梁贾庄人,从滕青云的父亲那辈开始迁到桑梓村生活,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梁贾庄的滕姓曾是在清军入关时随王室入关的旗人,后与汉族融合,在民族登记时全成了汉族。桑梓村的潘姓是从马道村迁来,至今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全村人口中没有任何一个姓氏占绝大多数,而贾、潘姓各有400人左右,张、冯、滕三姓共约1000人左右,其他姓氏或百十人,或数十人不等。全村共有姓氏33个,其中有贾、潘、刘、王、冯、马、周、傅、李、晏、滕、聂、张、阎、赵、殷、郭、吴、田、石、吕、常、陈、孙、郝、柳、胡、崔、杨、许、栾、牛、朱等。 土地资源和物产 桑梓村属北温带气候,年均气温11.4C°。7月均温25.3C°,1月均温一5.3C°,无霜期175天左右。年降水量600—800毫米,集中在6—9月。 桑梓村的土质特别好,当地有“金桑梓、银马坊”的谚语。桑梓所以被称为“金”,是因为洵河水从西北流来,经过村西面向西南的行仁庄流去,再折而向东南奔辛庄,绕村南奔东南马道村流去。北边1.5千米是河村、马坊两村,东面4千米是张胖庄和小潘庄,不过地势较低,盐碱地黑土漏风,南边直到安家庄后街,西边是刘家白塔,与行仁庄隔河相望,因此土地肥沃。由于河水淤积是沙质土壤,素有“旱有三港、涝有三岗”之称。在新中国成立前这条河是从天津到新集的水上交通要道,往北直达三河县城。每年在解冰之后,帆樯林立,大小船只,衔尾而上,水面深为2米,枯水也在1米以上,纤夫的歌号呼声此起彼应,络绎不绝。P11-13 序言 2014年12月,根据组织安排,我调离县委机关,赴任桑梓镇党委书记。机关工作之余,我喜好研读各个时期的蓟州志、蓟县志。从现存的志书记载来看,有关桑梓地区的史料甚少,故留下了桑梓“无历史”的印象。到桑梓镇工作时间不长,潘学营、丁连举二位老师屈驾到访,谈起编纂《桑梓村轶事》一事,颇感惊讶,激起兴趣,与二位促膝深谈,方知这里是块有待开垦的历史沉积层,是块尚未唤醒的文化处女地。 伟人毛泽东曾强调指出:“研究最基层的家史、村史是研究整个宏观社会的历史基础”。桑梓村从人口数量、村庄规模来讲,是全县第一大村,为镇政府所在地,隋前成村,薪火相传,绵延至今。久远的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桑梓西瓜、萝卜、豆片、水豆腐、香油等土特产远近闻名,其背后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掌故传说;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淳朴的民风民俗,培育了许多能人志士,创建于1908年的百年老校一一桑梓小学先后走出了十几位地师级以上的领导干部。翻阅《桑梓村轶事》,既可感知该村变迁历史,又可感受世事沧桑变化。见微知著,透过一部村史,亦可清晰听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铿锵足音。 2014年春,桑梓村党支部和帮扶桑梓村的天津市建委几乎同时想到要写一本桑梓村史,并成立了写作班子,由卸任已久的老支部书记贾铮牵头,与村里几位老同志一起搜集了一些资料。为提高村史编辑质量和水平,特邀潘、丁二位老师加盟。二位老师在原稿基础上,广收博采、调整框架、增删内容、修订文字。期间,多次召开座谈会,畅通资料征集渠道;多次探访文化传承者、事件知情者和亲历者,反复查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整理总结,前后共历时近两年时间,辑稿成书。该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人物、古迹、传说、民谣、谚语等内容,一些当地往事琐记、野史杂记、个人回忆等也纳入其中,林林总总,面面俱到,堪称是记录桑梓村历史的百科全书,为我们深入了解该村的社会构成、历史演化、自然地理状况及民俗风情、文化风貌,提供了翔实资料。 “苔花虽小,也学牡丹开。”《桑梓村轶事》通篇贯穿着桑梓儿女的创业轨迹和奋斗历程,谱写着爱国敬业、拼搏进取、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传承文化正能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祝愿《桑梓村轶事》这朵小花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散发更多的文化馨香! 衷心祝贺《桑梓村轶事》付梓出版! 中共蓟县桑梓镇委员会书记杨德春 2016年元月 后记 20万字的《桑梓村轶事》一书终于截稿。从2014年4月启动到现在,大体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作为桑梓人且又是本书的采编人员之一,搁笔之时有话要说。 常言说盛世修史。这些年,桑梓村的发展赶上了好时代,全村上下一心谋发展,干群一心一意奔小康。新农村建设在桑梓村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气象。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带来精神文明特别是文化方面的进步。对于桑梓村来说,写出一本有相当分量的史志类书籍,是当之无愧的。因为桑梓有5300多人,是蓟县人口第一大村;桑梓又是周围几个县有名的文化村,从村民的口述史中可得知,早在隋朝科举初立之时,桑梓村就有人考中举人。此举人考中后虽然离家在外为官,但他怀念家乡,怀念乡亲,充满感恩情怀。因此,他在村里栽种了能帮助乡亲们饮食医病的桑树、梓树,因而桑梓二字后来逐渐衍成村名。大约从那时始,桑梓村的文化教育就与村民的繁衍相伴相生。千百年来,文化立村,文化立家,成了桑梓人的优良传统,耕读之风成了桑梓村的优良村风家风。光绪三十四年(1908),桑梓村开明绅士滕青云开办了蓟县乡村第一所小学(当时蓟县县城仅有三所小学)。此后,桑梓小学在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为本村和周边邻县邻村,培育出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些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为桑梓村增加了光彩,是桑梓村的骄傲,是值得每位桑梓儿女引以自豪的。 桑梓村从抗日战争时建立共产党组织以来,至今已有72年的历史,这期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仅有10人,平均每人任职时间长达7年多。且每人都是经过如团支部、民兵排(连)、生产队副队长或会计等最基层的职务上做起,经过多年的磨炼,一步步走上主要领导岗位的。有人曾探讨过桑梓村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因,我想,桑梓村的耕读文化教育之风,注重文化与实践相结合之风,当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桑梓村的文化教育和因之产生的众多的模范人物及动人事迹,是我们有责任写出一部桑梓史志类书籍的动力。 桑梓村早在1941年就发展了中共党员,在1944年建立了桑梓村第一个党支部。当年的党支部为了抗战的胜利带领村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和村民勇于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开展两个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村党支部感到自己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在物质文明取得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两委会成员高瞻远瞩,与天津市建委帮扶工作队的同志们想到了一起,他们都把撰写桑梓村史志看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成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桑梓村历史上感天动地的人和事编写出一本书,是为了把历史上的光荣传统和动人业绩,传承给后人。让他们看到先辈们的光彩,从而激发起热爱家乡、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去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通过此书,您可了解这个大村风雨沧桑的漫长历程;通过此书,您可感触它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繁衍跳动的脉搏;通过此书,您可见证桑梓儿女奋勇向前、不屈不挠的卓绝精神。我们应感谢村党支部村委会,感谢天津市建委驻村帮扶工作组,是你们的远见卓识,作出了编写桑梓村史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壮举! 天津市建委不但在桑梓村的硬件建设上投人大量资金,还拿出部分资金投入桑梓村的文化建设。他们的做法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的战略眼光。村党支部对这项工作既重视又抓得实在,组建专门的领导班子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同时成立了以原村支部书记贾铮为首的采访编写小组,村里从资金、场地、用车等多方面给予具体支持。为了使村内每家每户都了解这一文化建设工程,使更多的村民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桑梓村轶事》编写小组打印了通知向全村各户征集相关史料,编写组成员深入各家各户进行面对面的调查走访,全体村民踊跃配合,为调查搜集材料提供了便利。 这项工作启动后,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东杰同志经常过问此事,并给予尽可能的帮助。镇党委书记杨德春同志多次询问进度,给予具体指导,还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已经退休的原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崔起同志,一直关心此项工作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蓟县党史办、蓟县史志办的同志对具体写作及采访给予协助。县法院、县公安局的同志在我们查阅档案资料时积极配合。通州区、三河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党史研究室、图书馆、档案局等多个部门热情配合(特别是通州区党史研究室的支持与关照),三河市泗河村、张仙庄等村镇的干部群众也给予尽可能的协助。本村的父老乡亲更是热情支持此项活动。贾廷友、赵长全、潘永发、张广孝、冯丽铮等,在调查过程中,给予了积极的配合,这为我们顺利完成本书的写作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本书中的众多人物,体现了桑梓村人杰地灵的特点,再现了千百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桑梓村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中既有省、部、军级领导,地、师、县、团级干部,乡、镇、局负责人,高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也有普通百姓。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有随处可见的能工巧匠。有忠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员和开明士绅;也有坚信马列主义的共产党人。有助人为乐的村民;也有相夫教子的贤妻孝媳。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演绎了自己的人生,也给桑梓村历史增添了光彩。人物篇中每个故事,不虚构,不渲染,不编造,不杜撰。都是来去有踪经得住检验。如长达1万多字的杨玉清事迹文章,编写组成员为调查他的事迹,反复走访了多个县、市级单位,特别是通州区党史部门,提供的徐进回忆录,大大丰富了桑梓村的史料。 桑梓是文化之村教育之村。但久远的历史没有给桑梓人留下任何文字资料。虽经我们多次求证推理,仍难做到真实全面。虽然我们向全村各家各户发放了征集史料通知,并走进了每家每户,向能够联系上的同志,或他们的后代亲属发出了通知,但仍有很多情况被遗漏,使本书的编写范围和质量难以达到尽如人意。特别是几位老革命老前辈的事迹,因种种原因未能做到详尽了解,只能对他们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将是此书难以弥补的遗憾。 编写组采访的对象大多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中最为典型的有马泽民、潘毅、牛熹光、唐静一、白同仁等,虽然都是年迈之人,但提起亲身经历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顺利撰写《桑梓村轶事》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他们既是本书的主人公,也为此书其他素材提供了线索。 采编组成员,虽然也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同志,但他们为了写好此书,夏天冒酷暑,冬天顶严寒,风里来雨里去,为调查搜集材料不辞辛苦,为写好本书立下了汗马功劳。本书的执笔编辑丁连举同志,现已是桑梓村荣誉村民、桑梓中心小学课外辅导员,他既要采访、撰写文章,还要打字打印,更主要的是作为执笔编辑,他夜以继日的工作,博取各位采编人员的正确意见和建议,对本书质量负总责,用他自己的话说,“本书编写的成绩,那是大家的功劳,缺点和不足,主要责任在我”,他为编辑好本书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们对在本书采编过程中曾给予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由衷地感谢。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书中内容包括人物和事件等,有些难免被疏漏,甚至在表述时也难以尽如人意,还望读者给予谅解,不足之处,祈请斧正。 潘学营 2016年5月26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