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戏剧》约37万字,收录作者朱恒夫近年来论文31篇,其中多篇文章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华戏剧通史》、国家哲社重大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内容包括民间仪式戏剧、地方戏曲、戏曲表演评析,以及当下的戏曲传承等。作者立足现实,回溯历史,展望未来,对传统戏曲的传承抱有热望。作者注重文献与实地调查,历史勾稽与现象评议皆有实据。书稿关注学术热点与空白点,对地方戏(包括曲剧、淮剧、苏滩、滩簧、秦腔、藏戏)源流的梳理或填补了空白;对仪式剧、戏曲“绝活”、“五更曲”的探讨颇有新意;对当下戏曲传承路径的思考则结合调研,有一定的深度。书稿虽为论文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弁言
祭祀性戏剧论衡
面具:文明与艺术的符号
物化信仰的遗存——中国当代傩面具概论
论中国巫傩活动中性事表演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民间仪式与仪式剧
论家族傩祭——以临武县大冲乡油湾村王氏家族的傩祭为例
喇嘛与藏戏
祭祀·祈祷·娱乐——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傩戏调查
戏剧发展探索
论戏曲剧种的定义与明清以来的种剧
明刊《满天春》所载戏文略论
论淮剧的发生发展之路——民间歌舞萌发、成熟剧种哺育、都市文化熏陶
论梆子腔在秦地之外的传播
曲剧二题
清异平署皮黄剧目《戏凤》中的正德皇帝
浅谈苏滩中的《牡丹亭》
民国十八年一月七日《申报》上的滩簧信息的价值
论戏曲、宣卷的《何文秀》文本空间与时代、地域之关系
百戏之祖的昆曲,美在何处一一在扬州大学文学院的演讲
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传播
演唱艺术评析
论戏曲表演中的“绝活”
关于“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思考
将“丑角”演出艺术性来
“五更”曲考论
走近梅兰芳
也论昆曲与梅兰芳
论上海评论界早期对梅兰芳的评价
戏曲传承路径
戏曲音乐改革的方向:时代性、民族性和程式性
论新加坡传承、发展戏曲的经验
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文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保护传承方略
危机中抓机遇绝地处求生存——地方戏发展八诫
我国中小学戏曲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戏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失平议
我国小学的传统戏曲教育——昆山市、江阴市与双流县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