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平民声音(澳门与抗日战争口述历史)/抗战研究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林发钦、江淳主编的《平民声音:澳门与抗日战争口述历史》从平民的视角、以口述配图片的形式来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澳门社会那段特殊的历史。口述史的当事人以亲历、亲见、亲闻讲述抗战时期澳门地区的政治、经济、民生等情况,用一个个历史细节来还原历史现场。梳理历史,不是为了简单地再现历史,我们需要用历史诠释过去,解读未来。

澳门口述史融入了普通澳门人的个体感受与命运沉浮,生动而鲜活,有一种可触摸的痛彻感,使今天的我们对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救亡能够感同身受,激发对世界和平的热爱与向往。

内容推荐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此书出版让我们可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此类图书,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林发钦、江淳主编的《平民声音:澳门与抗日战争口述历史》为该所邀请亲历抗战时期的老人约30人,讲述抗战当年及澳门“风潮”时期他们的经历与所见所闻整理而成,真实再现当年澳门社会场景。

目录

日军的狂轰滥炸

 冼为铿:经历战火的童年

 罗佩芳:竹林躲避日本飞机

 黄坚:四层楼顶落下炸弹

 陈既平:亲眼见到一个妇女肚子被炸开

铁蹄下忍辱苟活

 伍华佳:藏在厕所夹板里躲避日本仔

 黄二莲:我妈妈躲在屋里的天棚才逃过一命

 朱佩珍:日本仔用军刀一下子砍断牛尾

 林福棣:差点被日本人的马踢死

 黄文添:过拱北关要验粪,简直是污辱

逃难中的童年

 刘羡冰:我的童年在逃难中度过

 伍瑞安:“爸爸,不要丢下我”

 傅日光:从西樵山走水路逃难到澳门

乱世中挣扎求存

 杜骚:乱世中幸运地存活下来

 徐洪:八岁就到处挣扎求生存

 苏庆:搬十担泥换碗粥吃

 黄锡棠:去沦陷区买柴深夜担回澳门卖

 戴超:拉车仔都没法谋生

 麦安:同善堂有十几个大木桶派粥

 梁佩仪:我的哥哥姐姐半夜在街上排队轮米

饥饿的记忆

 区天香:街上抢食的一般都是小孩子

 李胜:饿到感觉麻木了

 黄耀宽:偷食被打死,饿又饿死

 梁悦光:我的同桌同学饿死了

 薛观平:红豆糕被抢

比战争更可怕的是饥寒交迫

 蔡文辉:“有一餐莲藕煲猪肉就好了”

 谭明东:亲闻捡尸车上的呻吟

 林显富:澳门没有战争打死人,但是饿死的人很多

 陈社胜:微弱的声音说“我没死”

 陈桂勤:天气寒冷和饥饿,死的人都是难民

 李均:我们算是剩下的种了

 钟文:“风潮”时可叫做“无餐饱”

 麦松年:妈阁庙一带人烟稀少

凄凉往事不堪回首

 何爱珍:往事凄凉不愿重提

 何华全:我大伯一家六口全部饿死

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

 李成俊:战火的洗礼

 孔宪河:李福伍是柿山结义堂的开山祖师爷

 何智新:“七七大明虾,不畏横行蟹”

“风潮”时期孤岛沧桑

 黄就顺:孤岛沧桑——“风潮”时期的澳门

 李虹:一只手指就可以换取美女、烧酒和财富

正义战胜邪恶

 向隆万:正义的审判

 蒋馥:是金子,总归埋没不掉

附录

 口述历史资料

 参考文献

 报刊

 鸣谢

试读章节

经历战火的童年

我叫冼为铿,1931年在佛山出生。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我排行第三。在我之上有大哥和二哥,在我之下有四弟、五弟,在五弟前有两个妹妹。我爸爸在香港中环两益当铺任职掌柜。我妈妈是家庭主妇。

我小学一年班就在节芳小学读书,校长是我的姑丈,读一年班的时候大概是1938年,那时广州已经沦陷。我读完一年班,升二年班的时候,就要逃难了,逃难是在佛山下船,经内河,即是顺德的河道,坐的船当时叫垃圾船,可能是装垃圾的,然后洗干净,就一班人坐里面。不只是我们一家人,整条船坐到满满的。

然后我们家逃难过香港,因为我爸爸、爷爷都是在香港工作,我爷爷是做当铺的掌柜,我爸爸都是一样,是在香港中环两益当铺做掌柜。照我估计,可能那个老板他都不单只有两益的当押铺,他还有同德,在电车路他也有两间。

后来香港遭轰炸的时候,我们曾经在金门酒店隔离那间当押店避过难。去香港之后,我就在南华耀庭学校继续升学,一直读到三年班,读到1941年12月8日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我当时是住在海边,上学的时候,就沿着海边回到学校,学校在铜锣湾,我就住在湾仔,那天早上上学,见到对面的飞机在轰炸,我还以为是军事演习,还站在那里看了一下,日本飞机炸启德机场,我们在那里看得很清晰。

回到学校之后校长就宣布:“日本已经侵略过来,它轰炸了香港的启德机场,现在学校停课,你们要赶快回家。”结果我拿回书包就回家了。

回到家之后,陆续就有日本的飞机来轰炸。我最记得当时除了我妈妈之外,她的细妹赛姨,因为我妈妈叫周静金,她妹妹叫周赛金,所以我叫她做赛姨,她怕死极了,那些飞机“呜呜……轰”,一听到“呜呜……”声,她就趴下,掩着耳朵喃喃自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我们又怕被飞机轰炸,又被她喃到心都乱了。

后来我爸爸觉得家人住在海皮(江边),门又是木门,太危险,就叫我们全家都搬到电车路那间当铺,因为当铺有很多别人典当的棉胎,把棉胎封住门口,两重的棉胎,又在当押的柜台后面挂放棉胎,我们在柜台后面睡觉和生活,所以看起来比家里安全得多,就算在街上有炸弹,有几重的棉胎隔着,心理上也感觉安全得多,所以我爸爸就叫我们全家去那里避难。

有一天早上,除了飞机轰炸之外,日本兵已经侵占了九龙,港岛英军还在坚守着,日本兵就在隔岸用大炮炮轰扯旗山的山顶。我们第一天当然害怕,之后就有经验,知道“V”一声,那炮弹是很远的,就不害怕了,还打开窗口,看一下炮弹飞去哪里,因为经过很多日子了,都知道炮弹怎样的声音是近的,怎样的声音是远的。  有一天,没有听到“V”一声,而是“轰”一声,我就知道是轰炸对面港生行即双妹唛,即是我们当铺的对面。第二天早上炮弹就轰炸了隔壁的金门酒店,金门酒店是街口的第一间,当铺是第二间,刚刚炸着金门酒店,炸穿了一道墙,那些烟攻进当铺里面来,所有伙计和我们全家人就走了,转去同街一间叫“同德押”的当铺避难,都是同一个老板。但我哥哥就在那时“呀呀呀”地尖叫,他走不及,我们大家都担心他会不会被炸伤。在同德吃中午饭后,觉得好像恢复平静了,下午又回去当铺,才知道我大哥不是伤得很重,伤了背脊,只是被流弹片擦伤少少,因为它炸穿墙,威力不是很大,它不是打中我们当押铺,是打中金门酒家。

那间当铺有独立的当楼,好像是三层,很坚固的,二楼和三楼都是用来摆货物,地下有高一层的是人们来典当的,如果是手表、玉石等等,旧衣服、一些漂亮的故衣甚至棉被都可当,所以它的地方很大,不然的话摆不了那么多的货物。

到圣诞时,日本已经侵占整个港岛,我最小的弟弟冼为焯,就在圣诞节左右出生,出生不久,我妈妈因为贫血而去世。1942年初,我十岁多,读三年班时,就已经没有妈妈了。

日本侵占香港之后,我们还继续在香港生活了几个月。1942年,我们就逃难到澳门,因为我爸爸觉得,在敌伪侵占之下是不安全的,因为他也不知道日本仔是怎样的,他们横行霸道,听别人说经过大佛附近都要麴躬,还要搜身,甚至动不动就要掴你,说你麴躬不够深。我们听到这些话,觉得在香港生活不安全。所以我爸爸就过来澳门,在恒盛金铺做掌柜,就是新马路和十月初五街交界的单边,隔壁叫恒益银号。

在来澳门之前,我们在香港日占时期生活了几个月,那时候根本没有书读,已经停课。我最记得在停课之前,在南华耀庭读书时,我曾经考过第一名,奖过一匹布,我弟弟考第二,就奖半匹布。我读三年班,他读二年班。

P3-5

序言

本书主要以口述历史、适当配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平民的生活面貌。

澳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和中西文化研究所于2010年起,开展了“澳门本土文化口述历史”研究项目,就澳门某一特定的研究主题,以访谈的方式搜集大量原始口述史料,并且在此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查证有关文献档案加以互证,整理出文字记载的口述文本,为今后相关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史料基础。  ‘

在对年纪都在七八十岁、有的甚至九十多岁的老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他们中间不少人在谈到自己生活、成长的历程时,都涉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珠三角等地的社会情况。四五年下来,我们虽然积累了两百多人次的访谈材料,几百万字的访谈稿,但是,涉及抗战时期的材料都散布于各个专题、每个个人的材料之中,并没有将它们集中起来并且加以审视。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坚定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的信心,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纵观弹丸之地的澳门,它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地位特殊,成为未被日本占领的“孤岛”,但是各路势力云集,风云变幻,难民纷纷逃入,弹丸之地的澳门人口剧增,粮食短缺,上演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一幕幕人间惨剧。

作为从事澳门本土历史文化研究的机构,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审时度势,启动了“澳门与抗日战争”系列学术活动,成立了课题组,立足澳门,更拓宽研究领域与视野,开展了相关研究,除了整理出版一批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中文报刊资料、历史档案,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举办“澳门与抗日战争”专题展览外,还开展了“澳门与抗日战争”口述历史计划。

经过努力,我们将四五年来叙述者涉及抗战时期的部分内容提取出来,整理改写,并经叙述者本人授权同意在有关抗战的书籍中使用,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我们专门找了部分当年亲历澳门以及澳门之外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老人做访谈,请他们讲述所知道的抗战时期的澳门或其他地方的社会、经济、民生情况。这两部分的人数已近五十人。这些战争亲历者涉及的当年战争情境,并非局限于澳门,这是因为澳门是个小小的移民城市,基本上澳门华人的根都在内地。他们当时很多人就生长在内地,但是后来来到澳门谋生,所以有些叙述者所谈及的经历会在澳门之外。还有两篇访谈涉及东京审判,叙述者因为来澳门做学术讲座,接受了我们的访谈,更由于这是一场中国弘扬正义的庄严审判,所以我们也做了收录。

六七十年前的澳门,档案、史料都显缺乏,要进行深入的社会及民生研究,透过口述历史模式来做数据收集,应该是主要途径之一。可以这样说,让当时社会的亲历者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留下他们经历过的印记,为他们的那段亲历保留下一点记录,我们这本书初步达到目的。但是,个人的经历毕竟有局限,回忆也难免会有误差,还涉及叙述者本人的文化水平局限,所以我们在整理与改写访谈文字的同时,尽力为访谈内容做了一些图片的补充说明。

图片的来源有:抗战时期澳门出版的几家中文报纸,是重要部分之一。因为在多方支持下,我们拥有了一批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中文报刊资料,在阅读、整理旧时报纸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当时的报纸报道,对亲历者口述所见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印证作用,因此我们尽可能地截取当时的报纸报道,对口述内容做一些补充说明。

配图第二部分,是澳门一批长期从事收藏事业的收藏家提供的有关抗战时期的藏品。这部分藏品,种类之繁多,内容之丰富,品相之完好,对口述内容的补充说明作用,均超乎我们想象。根据此批藏品,我们不但做出了迄今最全面、系统的画册,还将不少藏品用于这本口述历史资料之中,效果很好。尤其是澳门藏家收藏的一些当年日本兵的个人相册,许多相片都保存完好,是日军铁蹄踏碎中国大好河山的真实影像。这些相片,我们也有部分录用。

配图第三部分,是当年澳门三大华人慈善团体(同善堂、镜湖医院、中华总商会)保存的一些施粥救济难民、难童的历史图片。访谈中不少叙述者谈到他们去排队领粥的情景,在这些老照片中都有体现。

配图第四部分,是我们为呈现叙述者谈及的澳门街况、场景,去现场拍摄的一些实景图片,让读者体验与想象七十多年前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

抢救,是我们心中最大的目标。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人生能有几个七十年?对抗战那段历史能够有记忆,能够做一些回忆讲述的,至少已经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就从我们原来做口述访谈的这些老人来看,时至2015年,他们之中已经有几位离我们而去。至于叙述者所讲述的内容中的错讹、不准确、有遗漏,那更是在所难免。对口述内容中的方言,一般不作改动,以保持其语言特色,同时适当加以注释。如何对这些口述资料做学术整理与诠释,这些是作为口述历史学科需要研究的大课题。

因为时间仓促,我们的图文并茂仍未做到最充分、最合适、最贴切。

但是,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至少部分达到了目的,那就是,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那段残酷、艰苦卓绝的历史。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故事后面,是人们陷入绝境的煎熬,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绝境亲历者的经历,也许没有多少传奇、惊险,但是真实、灵动,当你看完他们讲述的故事,你会丰富以及纠正自己的许多历史认知。  平民声音虽然微弱,一鳞半爪,但是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增加了些微鲜活的资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