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1870—1924)
1870年4月23日(俄历10日)生于辛比尔斯克。其父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出身于阿斯特拉罕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七岁丧父,由哥哥瓦西里·尼古拉也维奇抚养成人。他的哥哥酷爱学习,然而未能如愿:在父亲死后就去工作,以便养活全家。他决定让弟弟得到他自己未能得到的一切:送弟弟上了中学,后来又上了大学。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后来对孩子们谈起哥哥时,总是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认识到每个人都必须受教育,为此必须努力学习,对科学抱着几乎是虔诚的态度——这一切是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毕生的特点,而且使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感染。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在艰苦的条件下受到教育,很早就开始读书,以便能自己养活自己,而不要成为哥哥的累赘。他一生的特点是,有严格的责任感,对工作一丝不苟。他一贯这样要求自己和别人,当然首先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起初,他亲自指导了几个大孩子的学习,要求他们一定要完成作业,还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同时,他总是担心儿子弗拉基米尔难以养成劳动习惯,因为无论什么,弗拉基米尔一学就会,所以他特别注意培养弗拉基米尔的劳动能力。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在对自己的评价方面十分谦虚,他认为自己所完成的重大的开创性的工作,只不过是应当做的一点小事而已。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反对“溢美”,这样一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学校里经常受到的赞扬,在家里得到了有益的修正。在教育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父亲个人的榜样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在教育方面的一个重大的因素是:父亲不是像当时绝大多数职员那样的官吏,而是一位思想工作者,他不惜花费劳动和气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当他外出工作时,孩子们常常几个星期见不到他,所以,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事业是高尚的,为了事业要能牺牲一切。他常常给孩子们讲一些生动的故事:关于他事业中的建设性成就,关于在农村兴办的一些新学校,以及因此需要向上(同当权人物和地主)下(同人民的愚昧和偏见)进行斗争——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特别使孩子们不能忘怀的是,每当农民大会决定创办一所新学校,或者对现有的那所学校表示满意时,他所流露出来的那种高兴的心情。他的大女儿的第一个自觉的志愿,就是当乡村女教师。
用当时的话来说,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按其信仰,是一位和平的民粹主义者。他担任辛比尔斯克国民教育视察员之后,就着手组织新的、艰巨的事业。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涅克拉索夫。他在年轻时曾抄录过涅克拉索夫的某些禁诗,并且让他的大儿子在幼年时代就了解那些具有宏伟主题的诗篇,如《叶辽慕什卡之歌》、《大门前的沉思》。在乡间的田野和森林里散步的时候,他常常给孩子们哼唱他读大学时的一些被禁止的歌曲。正如他的一些学生的回忆录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位很敏锐的教育家。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是一位医生的女儿。这位医生是当时的一位先进的人物、大理想家,但不善于逢迎谄媚和积攒钱财,因而很不得志。列宁母亲的青年时代是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度过的:她在身体方面受到的培养几乎是斯巴达式的。她渴望学习,但她一生都感到遗憾的是,她仅能受到家庭教育。她长于外语和音乐,读的书很多。她有天赋的优秀的教育家的资质,全心全意地培养子女。她以没有偏见和精力充沛而著称。由于家庭收入菲薄而又人口众多,她整天忙个不停。在她后来历经的许多经验中充分显示出了她坚强的性格。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向来非常尊敬和热爱自己的母亲,对她的毅力和意志十分钦佩(参看娜·康·克鲁普斯卡娅的回忆录)。
因此,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家庭教育条件是非常好的。他是在一个和睦的、有思想的家庭里,在一种勤奋的气氛中长大的。除了父母的影响之外,他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给了他很大的而且是很好的影响。这是一个可爱的哥哥,一个可供效仿的榜样。由于亚历山大·伊里奇从小就善于思考,意志坚强、坚忍不拔、刚直公正,总之,道德品质高尚,同时还有很强的劳动能力,所以,效仿他,这对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在哥哥去彼得堡之前以及后来在暑假中,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直和哥哥同住一间房或者住在隔壁,他看得到哥哥对什么感兴趣,读些什么书。在最后的两个夏天,亚历山大·伊里奇带回了一些经济学、史学和社会学的书籍,其中包括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
P1-3
前言
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没有他就没有十月革命
托洛茨基,列夫·达维多维奇
十月武装起义的组织者,工农红军的总指挥
斯维尔德洛夫,雅柯夫·米哈伊洛维奇
苏维埃政权的大管家,有非凡组织才能的领导人
季诺维也夫,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
武装起义的反对者,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
加米涅夫,列夫·波里索维奇
武装起义的反对者,却主持了部署起义的中央会议
斯大林,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
俄共(布)中央书记处总书记
布哈林,尼古拉·伊万诺维奇
党的最宝贵的最大的理论家
安德烈也夫,安德烈·安德烈也维奇
没有显著政绩的政坛常青树
安东诺夫-奥弗中柯,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大罗维奇
武装起义和攻取冬宫的领导人之一
奥尔忠尼启则,格里哥里·康斯坦丁诺维奇
斯大林的密友,却以死抗争他的大规模镇压
波德沃伊斯基,尼古拉·伊里奇
武装起义和攻取冬宫的领导人之一
波格丹诺夫,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
原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
布勃诺夫,安德烈·谢尔盖也维奇
最早的党史作家之一
德宾科,巴维尔·叶菲莫维奇
“革命的骑士”,率水兵驱散了立宪会议
德罗布尼斯,雅柯夫·纳乌莫维奇
多次险遭枪决的革命斗士,最后却死于斯大林的枪下
伏龙芝,米哈伊尔·瓦西里也维奇
英年早逝的军事家
伏罗希洛夫,克利门特·叶弗列莫维奇
红骑兵的创建者之一,“军事反对派”的首领
基洛夫,谢尔盖·米朗诺维奇
他的遇刺引发大规模镇压的狂潮
加里宁,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
列宁称之为“全俄大家长”
捷尔任斯基,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
契卡的创始人,红色恐怖的实施者
卡莫(帖尔-彼得罗相,谢苗·阿尔沙科维奇)
装疯卖傻九死一生的传奇革命斗士
卡尤罗夫,瓦西里·尼古拉也维奇
他始终是基层党员,哪个战场有困难列宁就派他去
柯伦泰,亚历山德拉·米哈伊洛夫娜
“工人反对派”的首领,红色政权的第一位女大使
柯秀尔,斯坦尼斯拉夫·维肯蒂也维奇
乌克兰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
克拉辛,列昂尼德·波里索维奇
杰出的工程师,新经济政策的卫士
克列斯廷斯基,尼古拉·尼古拉也维奇
他领导的叶卡捷琳堡苏维埃早在1917年6月就掌握了政权
克鲁普斯卡娅,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
列宁的夫人和亲密助手
拉狄克,卡尔·伯恩哈多维奇
红色笔杆子,中山大学校长
拉柯夫斯基,克里斯蒂安·格奥尔基也维奇
真正的国际革命战士,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
拉斯科尔尼科夫,费多尔·费多罗维奇
红海军的领导人,1938年公然抗命拒绝回国
雷斯涅尔,拉丽莎·米哈伊洛夫娜
里海舰队美女政委,活跃的女作家
李可夫,阿列克塞·伊万诺维奇
苏联第二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布哈林右倾集团”的主要成员
李维诺夫,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
红色外交家
卢那察尔斯基,阿纳托利·瓦西里也维奇
苏维埃政权的文化班头,文艺理论家、作家、剧作家、翻译家
洛佐夫斯基,亚历山大
红色国际工会创始人之一
曼努伊尔斯基,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
乌克兰领导人之一
莫洛托夫,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
第三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女林的铁杆支持者
穆拉洛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
莫斯科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皮达可夫,格奥尔基·列昂尼多维奇
乌克兰共产党的创建者,被列宁誉为有坚强意志和杰出才能的中央委员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叶甫盖尼·阿列克谢也维奇
苏联早期的经济学家,《共产主义ABC》的作者之一
契切林,格奥尔基·瓦西里也维奇
出色、认真、聪明而懂行的外交家
丘巴尔,弗拉斯·雅柯夫列维奇
乌克兰早期党政领导人
施略普尼柯夫,亚历山大·加甫里洛维奇
工人赤卫队的创建者,其回忆录是研究十月革命的重要资料
斯克雷普尼克,尼古拉·阿列克谢也维奇
著述甚丰的乌克兰领导人,因受民族主义指控自杀身亡
斯米尔加,伊万·帖尼索维奇
先后从事军事和经济工作,因支持托洛茨基遭镇压
斯米尔诺夫,伊万·尼基托维奇
西伯利亚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30年代密谋组织反斯大林联盟
斯塔索娃,叶列娜·德米特里也夫娜
多年担任俄共(布)中央书记的女革命家
索柯里尼柯夫,格里哥里·雅柯夫列维奇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苏俄代表团团长,其财政和币制改革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最
成功的改革
索斯诺夫斯基,列夫·谢苗诺维奇
乌拉尔地区的革命领导人,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图哈切夫斯基,米哈伊尔·尼古拉也维奇
有“红色拿破仑”之称的常胜将军
托姆斯基,米哈伊尔·巴甫洛维奇
“红色工会国际”创建者和领导人,“布哈林右倾集团”的主要成员
沃洛达尔斯基弗
最早遇刺身亡的苏俄领导人
乌里茨基,米哈伊尔·索洛蒙诺维奇
彼得格勒契卡主席,1918年与列宁同日遇刺
谢列布里亚科夫,列昂尼德·彼得罗维奇
俄共(布)中央早期书记处书记,左翼反对派领袖之一
叶努基泽,阿韦尔·萨弗罗诺维奇
长期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工作,因反对审判和处决季诺维也夫等人而招致
杀身之祸
越飞,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
领导十月武装起义的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主席,《孙文越飞宣言》的签署者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庆祝十月革命十周年,苏联格拉纳特百科辞典研究所准备出一本苏联知名人士的自传集,有数百人详略不等地叙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结果《格拉纳特百科辞典》在“苏联卷”(第41卷第1—3分册)中增加了一个附录《苏联和十月革命的活动家》,共收录240多人的传记。这些传记颇有特色,大部分为自传,小部分虽非自传,也都经本人审定,因此,就传记本身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一手资料。例如写列宁传记的安·乌里杨诺娃-叶利札罗娃是列宁的姐姐,写斯大林传记的是他的秘书伊·托夫斯土哈,而布哈林写的是颇有特色的自传。
这些传记写于20年代中期,内容没有受后来苏联党内斗争结局的影响,因此比较符合实际。这些传记不是记叙个人的生活琐事,而是把个人经历同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革命事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虽长短详略不一,但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俄国革命历史的生动的珍贵资料。当然,这些本人撰写的或经本人审定的传记不免带有传主本人的主观成分,对传记材料的取舍往往有所选择,例如对梯弗里斯“抢劫”国库一事,当事人或者回避不提,或者语焉不详,但相关人员的传记还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十月革命不是1917年11月7日攻占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成员就完成的,这仅仅是一个关键环节,此前有几十年的地下斗争,此后有三年的国内战争。国内战争是十月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武装起义的延续,只是在击败白卫军的反抗和外国武装干涉之后,才在全国确立了苏维埃政权,最终完成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史是从十月武装起义到国内战争胜利的历史。
需要交代一下,武装起义胜利后最初几年,红白双方通常都把这一事件叫作“переворот”(政变),而少称“революия”(革命),现在的俄国史书,也常用“переворот”的说法,通常都直接译作“政变”。白方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叫作“政变”,是毫无疑问的,红方自己也称“政变”,虽然有点奇怪,但也是有据可证的,例如十月革命一周年,斯大林发表了两篇纪念文章,其标题就是《十月政变(переворот)》、《十月政变(переворот)和民族问题》,只不过《斯大林全集》中文版把“переворот”译作“革命”了。就十月武装起义的具体做法而言,也像一场政变:一边用武装力量占领彼得格勒城的各战略要地,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临时政府部长,另一边议会(苏维埃)在开会。在临时政府成员成为瓮中之鳖之时就宣布起义取得胜利,政权转入“军事革命委员会”之手。革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武装起义、国家政变、国内战争、通过选举上台执政等等,都可以是革命夺权的手段。政变是一个中性词,有革命政变,也有反革命政变。政变是革命的形式之一,说政变并不降低其意义。因此本书把“переворот”统一译作“政变”,以保留用语的历史面貌。当然毫无疑问,十月武装起义或者十月政变,是20世纪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掌握了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验。
现在对俄国十月革命有各种议论,但不管怎么样,从本书选载的56人的传记中可以看出,当年为革命奋斗的那些人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他们在沙皇专制制度的艰难环境下学习革命理论,追求真理,投身革命,出生入死,为理想献身。过去我们只知道斯大林多次被捕,多次流放,多次逃脱,实际上俄国的那些革命者谁不是这样,许多人都经历过多次被捕、流放、逃脱,再被捕、流放、逃脱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不是个位数,而是两位数。武装起义、国内战争就是靠这些人的共同奋斗取得胜利的。然而我们对这些人的经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看到的十月革命以及接着的三年国内战争中只有两个人——列宁、斯大林,其余的人不是反对派,就是为外国服务的间谍特务。这既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事实。
一个人是打不下天下的,领导革命、实施革命的是一个群体,我们从《格拉纳特百科辞典》中挑选出56人,他们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中坚力量,是革命的功臣。是他们以及成千上万的赤卫队员、水兵、士兵、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组成浩浩荡荡的战斗大军,完成了十月革命。56人的传记使我们对俄国革命有一个直观的生动的认识。这些自传有点像尘封多年的历史档案,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俄罗斯也不容易找到。中央编译局图书馆藏有苏联在50年代赠送的全套《格拉纳特百科辞典》,这些人的传记就是从此百科全书中选译的。个别人物如基洛夫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是不足道的,入选的原因是他遇刺身亡是斯大林镇压行动的一个转折点。
传记讲得较多的是传主们革命前的经历,这些经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地下的革命出版物,经过自己的思考,最终加入革命队伍,这是一些自觉的革命者。斗争是艰苦的,他们不断地出入沙皇当局的监狱、流放地、苦役劳改地。不过相对来说,沙皇当局的监管还是比较松的,或者说监管存在漏洞,在监狱里可以读书甚至写作,监狱成了他们的研究室,在流放地可以找到工作,能有出逃的机会。陈独秀说过:“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价值的文明。”在沙皇统治时期那些革命家通常有可能轮番出入研究室和监狱。
这些传记只写到20年代中期,现在根据有关图书和网上资料,我补写了简短的“续志”,介绍了他们以后的活动和遭遇。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在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苏联20年代存在激烈的党内斗争,这实质上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看法和主张,是一种意见分歧,而非敌我斗争,谁对谁错,需要历史实践的检验,然而,那些与斯大林有分歧的人在30年代都变成了“人民公敌”、“叛徒”、“外国间谍”,惨遭镇压。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特别会议”在实施镇压过程中起了恶劣作用,30年代的镇压除几个公开审判案是由法院审理的以外,本书提到的监禁、流放、关集中营、枪毙等判决都没有经过法院,而是由这个不合法的特别会议做出的。苏联的“大清洗”“大镇压”让那些二流、三流的人物淘汰了那些一流的人物,取代了列宁的近卫军,这种做法大大损伤了苏联的元气,其中对图哈切夫斯基等将领的镇压直接导致苏德战争初期的败局。
在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编译了这本传记,一方面介绍那些为十月革命出生入死的人物的事迹,还原这场革命的真实历史,同时也为总结苏联成败的教训提供有血有肉的案例,其中一批革命的功臣从战斗、工作到最后屈死的经历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后来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内因。
郑异凡
2016年4月于北京
郑异凡主编的《谁发动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自传)》从20世纪20年代苏联出版的《格拉纳特百科辞典》中选取56名十月革命活动家的自传或经本人审定的传记,通过还原历史人物,为读者生动再现他们的成长过程和革命经历。
郑异凡主编的《谁发动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自传)》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出版的《格拉纳特百科词典》中挑选出56人,将这56人的传记汇编成书。作者根据现在可以找到的资料,对其进行了补充,也写出了各位传主的后来活动和遭遇。这些传记不是记叙生活琐事,而是把个人经历同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革命事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因此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有关俄国革命历史的生动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