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殷,遍封子弟及功臣谋士。师尚父首封,封地营丘,也即后来的齐国。封弟周公旦于曲阜,也就是鲁国。封另一个族弟召公爽于燕,即后来的燕国。其他如封弟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等等。
周武王同母兄弟共十人,按次序依次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郧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除伯邑考早卒外,其他均有封国。
除此,吴王是周氏宗亲,卫侯是武王同母小弟,晋公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晋君被封还有一段来历。成王继位时年纪尚幼。一次,与弟弟叔虞游戏时,把桐树叶削成玉圭的模样,付与叔虞说:我把这个封给你。在他是作为玩笑,但这个玩笑话却被一旁的史官记录下来。几天后,史官提醒成王,要求他兑现承诺。成王开始不想认账,说不过开玩笑而已。史官正色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史记·晋世家》)不得已,成王只好封叔虞于唐地。
郑国受封还要晚一些。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庶弟,虽然有了封地,但仍然在王室供职。周幽王任命桓公为司徒,让他“和集周民”,抚慰人心。
其他,如宋国是殷人的宗国。周为了不绝殷祀,封纣王子武庚禄父。未料,武庚禄父与监视他的管叔、蔡叔合谋为乱。武庚禄父要造反,意图恢复殷商,管、蔡则因不满周公把持朝政,心思各自不同。周公平叛,重封殷人宗亲微子,国于宋。
卫国的情况类似于宋国,管理对象也主要是殷民。可见周人一直不放心殷人。
陈国是舜帝的后代,杞国是禹帝的苗裔,都和宋国立国原因一样——出于承续舜禹的香火而封,国家都很小。
这些诸侯国的封爵或公或侯,最初的封地只有百里之广。
以与周室的关系而论,齐、晋、鲁、郑诸国较近,爵位也高,这也是它们以后称霸,做诸侯盟主的政治优势。吴王与晋君黄池之会,两君争诸侯长。吴王说:“于周室,我为长。”晋君说:“于姬姓,我为伯。”他们把与周室的关系作为争霸的资本,各执一词。
楚国最先自称为王,之后吴、越也如是。楚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它自称蛮夷之国,春秋时期才慢慢融入华夏,被其他诸侯国承认也是很晚的事。《左传》称楚君为楚子,它之称王不具代表性。吴、越的情况与楚相当。除此,华夏诸侯都按照各自的勋爵供职周室。其中,齐、晋两国功最大,周天子给予专讨之权,但基本的尊卑秩序尚能维持。
进入战国,情况发生了变化。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君自称为王。其中,魏野心最大,俨然是新的晋君。魏国的疆界、人口、地理位置比韩、赵优越,实力更雄厚。它曾多次迁都,最初都于魏,后迁霍,再迁安邑,最后定都大梁。之所以如此,因其境内少有山川之险,属于四战之地。在魏、霍,受赵的威胁,安邑虽有黄河之险,但腹背受敌,故只能偏安大梁。如此并没有少安,它与韩国战,赵国乘其后;与赵国战,齐国乘其后。恢复强晋的计划无望,魏国只好与齐国握手言欢。它曾与齐“徐州相王”,彼此称王,平分霸业。在称王这件事上,韩、魏、赵始作俑,各国继其后,楚、秦、宋、燕、中山相继称王,与誉为天子的周王比肩矣。天下进入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复有任何力量可以扭转。
之后,秦国大举东进,逼退韩、魏,取得觳关。关西之地尽为秦有,齐国这个老霸主感到极大的威胁。当时,能与秦抗衡的大国仅齐与楚。出于共同的目的,齐、楚握手言和,率诸侯抗击,试图阻止秦东进南下的进程。几经努力无效,齐国丧失信心。为讨秦的欢心,也为了偷安一隅,它向秦出了一个主意:分天下为东、西,秦为西帝,齐为东帝,两国并立,弭兵息争。这个可笑的君子协定很快被撕毁,秦游走于齐、楚之间,加兵韩、赵、魏、燕,诸侯联盟很快冰解。
观察诸侯称王的历程,对于了解周朝的衰败,明晰当时的天下大势,不无裨益。历史仿佛总在进步,但进步的只是手段,所谓的“器之用”。西方曾有人说,今天的所谓思想家,远不如14世纪一个修道士距离上帝更近。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