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卷》已刊发的一百多期的约两千篇文章中,按书人书事、读书感悟、淘书趣谈、书评书话等四个专题各精选百数篇相关文章分别编为《书香人和》、《墨磨人生》、《冷滩漫拾》、《枕边所读》四本。蔡玉洗、董宁文主编的分册《纸香墨润》收集了近百位《开卷》的作者、读者为杂志创刊十五周年所写的纪念文章及题词。
| 书名 | 纸香墨润/开卷十五年精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开卷》已刊发的一百多期的约两千篇文章中,按书人书事、读书感悟、淘书趣谈、书评书话等四个专题各精选百数篇相关文章分别编为《书香人和》、《墨磨人生》、《冷滩漫拾》、《枕边所读》四本。蔡玉洗、董宁文主编的分册《纸香墨润》收集了近百位《开卷》的作者、读者为杂志创刊十五周年所写的纪念文章及题词。 内容推荐 蔡玉洗、董宁文主编的这本《纸香墨润》收录八十余位作者对《开卷》创刊十五年的贺文,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屠岸、高莽、文洁若、姜德明、钟叔河、邵燕祥先生的文章及题词,也有陈子善、王稼句、薛冰、汪家明、止庵、谢泳、陈徒手、胡阿祥、徐雁等实力派学者所写的贺文,还有其他各界高手的妙文,可谓精彩纷呈。 目录 吴中杰 小刊物,新思路 止 戈 贺幛 祁白水 风生白下 姚君伟 “十五年,俨然是翩翩少年了” 苏 斌 《开卷》有益 瞿 炜 《开卷》有缘 杨建民 印象《开卷》 吴昕孺 《开卷》:十五岁的翩翩少年 王为松 读其短——贺《开卷》十五周年 老 五 任性的《开卷》 顾 农 《开卷》之三义 钟叔河 开卷楼联二首——贺《开卷》十五岁 张梦婕 《开卷》有益 吴中杰 小刊物,新思路 止 戈 贺幛 祁白水 风生白下 姚君伟 “十五年,俨然是翩翩少年了” 苏 斌 《开卷》有益 瞿 炜 《开卷》有缘 杨建民 印象《开卷》 昊昕孺 《开卷》:十五岁的翩翩少年 王为松 读其短一一贺《开卷》十五周年 老 五 任性的《开卷》 顾 农 《开卷》之三义 钟叔河 开卷楼联二首一一贺《开卷》十五岁 张梦婕 《开卷》有益 鱼 丽 文而雅,秀且美一一我与《开卷》的文缘书事 计 纬 邂逅相遇 与子偕老一一《开卷》创刊十五周年纪念 沈胜衣 一五一十贺《开卷》 俞 律 祝贺《开卷》创刊十五周年 子 张 十五年来读书事 徐明祥 节奏!踏着内心的节奏一一《开卷》创刊十五年小记 周 实 孤独的力量 若 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马营寨 “闲话”有味,《开卷》有益 刘文杰 天和茶楼 姚 言 闲话《开卷》 卫建民 小的是美好的一一贺《开卷》十五周年 周立民 守先待后,薪尽火传一一贺《开卷》创刊十五周年 陈 辽 祝贺《开卷》创刊十五周年 谭宗远 从一本《<开卷>特刊》引出的 李 辉 定力一一《开卷》十五周岁了 陈子善 贺《开卷》十五岁 韦 泱 渐入佳境说《开卷》 姜德明 致《开卷》 蒋星煜 飘然思不群一一祝《开卷》十五岁 董国和 “养心”的《开卷》 吴心海 两代文缘话《开卷》 钟桂松 宁静致远一一我的祝贺 黄岳年 情味优裕复宽和一一贺《开卷》创刊十五周年 理 洵 我与《开卷》 文先国 十五年向着南京致敬,就是因为《开卷》 李福眠 贺《开卷》而立之半帖 朱金顺 《开卷》创刊十五周年感言 秋 禾 写在《开卷闲话序跋集》页边的“补白” 贾梦雨 读《开卷》,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严晓星 《开卷》十五周年矣。五年前凤凰台之会,未尝知有今日也。宁文征稿,不敢辞,吟成二韵以报之 赵絪贺 《开卷》 文洁若 我的中国梦 陈徒手 期待它的情怀弥漫 杜 鱼 从《开卷》现象说到民刊出路 朱航满 暗香 龚明德 读书随处净上一一贺南京《开卷》月刊印行十五周年 陈四益 《开卷》开卷十五年 彭国梁 说说董宁文 桑 农 摊书石磴开卷闲话 张叹凤 东南一枝春一一贺《开卷》办刊十五周年 汪家明 难得的缘分一一《开卷》十五年有感 彭卫国 想念《开卷》 陈老萌 茶室十五年 王得后 祝《开卷》 谢 泳 我爱读《开卷》 曹 寇 我与《开卷》 眉 睫 我与《开卷》(续) 杨 苡 这棵小树屹立在风雨之中 张昌华 致玉洗、宁文 周振鹤 致宁文 唐吟方 写在《开卷》十五周年前的话 王 犁 困顿中前行一一给《开卷》十五年 李怀宇 追忆当年畅谈时 方韶毅 《开卷》是榜样 蓝英年 开卷有益 止庵 “拾遗补阙”话《开卷》 易卫东 我与《开卷》的书缘 王稼句 开卷总是有益 乐 泉 无悔的“恋情” 戴新伟 为《开卷》十五周年作 刘绪源 从一件小事说起一一写在《开卷》创办十五周年之际 徐为零 我与《开卷》 薛 冰 开卷有缘 汪恩奎 致宁文先生 赵蘅宁 文印象 薛 原 与《开卷》相关的零碎记忆 任 文 闲话结缘《开卷》这两年 朱晓剑 《开卷》记 邵 川 我与《开卷》 杨 频 一卷白衣卿相书 余新伟 我与《开卷》的善缘 邵 建 丰富二十世纪的历史书写 叶小沫 爷爷教我做教师 王 阊 草根诗人邵子退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十五年来读书事 子张 《开卷》问世之初,我尚居岱下“海岳书屋”,其时已与十堰的《书友》有联系,再早还与四川的《读书人报》有过来往。查日记,自己最早给《开卷》投稿是二○○二年上半年,是与吕剑合写的《关于<芸斋书简>的通信》,载当年第八期。这年九月,我自山东移家旧时钱塘,所写第一篇文稿《<枥斋余墨>伴我南行》,又刊于翌年的《开卷》第一期上。同年第三期、第十一期还刊载了《追念吴祖光先生》《<吕剑自抄十九首>志感》。二○○四年也有两篇小文见载于《开卷》,分别是《严家炎与金庸武侠小说》和《牛汉与蔡其矫》。二○○五年又有两篇:《唐浞: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和《我是否理解巴金?》。 这样,在我与《开卷》结缘的前四年里,共在《开卷》发表八篇短文,密度甚高。此后也至少每年发表一篇,加上被宁文载入《开卷闲话》的那些零零碎碎的感言和信件,以及先后被收入公开出版的“开卷”系列书籍的各类闲杂文字,直到为《开卷闲话七编》撰写短序和去年分别加盟“开卷书坊”第三辑、“开卷闲书坊”,我以此自视为不折不扣的《开卷》忠实作者应不算言过其实吧? 《开卷》出刊十五年,我为自己能与之相伴而增加生活的富足和喜乐。细细想来,其实总是有其内在缘故的。这些缘故,我在不同场合有过不少表述,在此勿须重复。简而言之一句话,可能就是《开卷》始终如一的风格恰好在某一层面上与我对读书、写书、藏书的期待相吻合。我没有生活于十九世纪的欧洲,也错过了中国文化史上奇异的“民国”时代,而只能无可选择地在一个“斯文扫地”的枯寂、贫瘠时代长大,又赶上了一个“由衰转盛”的文化再生(或日复兴)时期,一己的审美情趣与文学梦想只能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上跌跌撞撞地寻求那一刹那的因缘际会。遇不上,也许就此一辈子客串“假面舞会”;遇上了,则也许就此发掘出真实的自己。假如当初不曾与《开卷》订交,我当然就不可能是今日之我,至少我的身份、色彩将另有一番合成,不似今日之子张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半路杀出了程咬金,人生,有时就是这样充满了奇谲的际遇。 去年是我的另一个“开卷”之年。上半年忙于《一些书一些人》和《清谷书荫》的校改,下半年则忙于两本小书的发行,先后与两套书的其他作者参加了上海、北京、无锡三地的首发和品读活动,也借机认识了不少新的书友。无论是《一些书一些人》还是《清谷书荫》,也都得到了不少朋友、读者的认可甚至高评,看到的人无不赞叹这两套书装帧设计的别致、高雅。我三十年前的一位老师跟我说,此生能出版这样一本书,于愿足矣!另一位友人还在他编辑的报纸上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这两本书,让我感到友情的温暖。在此,我也向两本小书的编辑出版者、读者,特别是策划者宁文兄再道一声:谢谢! 自然,我只是《开卷》众多读者、作者中的一位。积累到今天,《开卷》由一册小小的、朴素的民间读书杂志,已发展为蔚为大观的“开卷”现象甚至“开卷”集群,值得读书界、出版界、学术界深入观察和研究了。我也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说到,“开卷”已然成为当代读书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历史性成果,在切切实实地充实、丰富着我们自己所属的这个时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卷”创造了它自己的幸运,虽然没赶上民国的“客船”因而做不了《学衡》,也做不了《新月》或者《语丝》,但却做了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南京《开卷》,这还不够吗? 十五年来读书事,缘结几个素心人; 喧嚣过耳松石静,忙里偷闲看浮云。P57-59 后记 编后记 一、 一册小小的读书刊物《开卷》自二○○○年四月在南京创刊以来,不知不觉中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回想创刊前后那段温馨而又充满书香意味的日子,着实令人回味绵长。那段时间,玉洗、止水、秋禾、子聪等五六位或七八位朋友常常在开有益斋碰头,筹划《开卷》创刊的设想、作者名单、刊物定位、稿件组织、活动开展等诸多话题。除此之外,也往往兴之所至,畅聊书人书事、读书感悟、淘书所获,抑或趣闻逸事,其乐也融融,其兴也勃勃。那个时候,众位年岁大都在中青年之盛年,精力也好,时常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十五年来,每月一期,不紧不慢,至今已出刊一百八十多期。二○○八年七月,从《开卷》创刊一百期所刊文章中精选而成的《凤凰台上——<开卷>百期珍藏版》和两三百位作者所写有关《开卷》种种的文章组成的《我的开卷》两书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不久之后,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召开了《开卷》创刊百期座谈会,学术界、文学界、艺术界的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对《开卷》百期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中肯的评价,百余家纸质媒体及相关网络媒体予以了充分的报道,达到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在当年底揭晓的二○○八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中,两书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及装帧设计而获奖。 十五年,《开卷》汇聚了国内数百位学术界、文学界、艺术界、出版界等知名专家、学者为刊物写稿,其中还因一百多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的加盟而彰显《开卷》所特有的品质与品位,这些老人中既有王元化、流沙河、朱正、钱伯城、何满子、吴小如、黄裳、鲲西等学者,也有范用、王世襄、钟叔河、黄宗江、黄永玉等出版家、剧作家、画家、杂家,还有杨绛、绿原、屠岸、李文俊、杨宪益等翻译家以及谷林、朱健等文坛隐士。中坚则有董桥、陈子善、扬之水、止庵、王稼句、薛冰、徐雁、谢泳、伍立杨、龚明德、张放、徐鲁、唐吟方、张瑞田、许宏泉等数十位,还有严晓星、眉睫、朱航满、陆蓓容等青年才俊。《开卷》的作者涵盖面广、品位纯正。这些或许就是《开卷》之所以得到读书人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在《开卷》创刊十五周年前夕,适时编辑出版一套《<开卷>十五年精选》以期将《开卷》历年所刊发的精粹之作呈现给广大的读者,并以此对十五年历程做个小结,并通过这套书的出版,作为这本小小刊物的庆生方式,或许是比较贴切的吧。 按照最初的设想,将这套书编为五本:在《开卷》巳刊发的一百多期的约两千篇文章中,按书人书事、读书感悟、淘书趣谈、书评书话等四个专题各精选数百篇相关文章分别编为《书香人和》《墨磨人生》《冷摊漫拾》《枕边所读》四本。第五本收录八十余位作者对《开卷》创刊十五周年的祝贺以及期望的命题作文,冠名为《纸香墨润》。 去年底,当以上编选设想确定后,即草拟了一封约稿信,邮寄或以电邮的方式寄发给部分刊物的作者,很快文章就陆续收到了。最早的一篇是远在澳洲的吴中杰先生的这篇打头的贺文,有些作者因为工作及写作任务繁忙,还是以题词的形式表达了各自的祝贺与期望。 约稿信写得很匆忙,录此存照: 再过三个多月,《开卷》即将迎来创刊十五周年的日子,十五岁俨然翩翩少年矣。这些年来,《开卷》所走过的路虽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但是,却在那么多热心的作者、读者的关心、爱护、扶持下,还是没有一刻停歇地走过来了。明天的路将如何走下去真的不是很明确,但是,我们相信,总还是会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可能走得仍然不会太轻松,但一定是会有希望的。 您或许从创刊的时候就在为《开卷》鼓与呼了,或许您是在不经意间偶遇。抑或是在最近才有缘读到。无论怎样,您对《开卷》总有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印象、感受或期许,非常渴望您能将所思、所感、所悟写下来,在十五周年的时候与大家分享,对于《开卷》而言,您的卓见一定对我们是一种激励,也一定会给我们不断的前行带来力量。 《开卷》十五年来,我们不能忘记范用、于光远、黄苗子、郁风、黄宗江、谷林、黄裳、彭燕郊、来新夏、金性尧、车辐、王辛笛、杨宪益、吴小如、王世襄、丁聪、沈峻、鲲西、何满子、陈乐民、辛丰年、叶至善、卞孝萱、绿原、毕克官、华君武、牧惠、许觉民、舒芜、吕恩、潘旭澜、化铁、章品镇、曾卓等先行者曾经给予我们的支持与厚爱。 在十五年的时候,我们准备出一本纪念集,再办一个小型的《开卷》作者墨迹展,想以这种契合《开卷》内在气息的方式纪念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不知您意下如何,也请您发表高见,或谈谈您与《开卷》的书缘、情缘,或对《开卷》提出意见与建议,更欢迎您写出对《开卷》未来发展的展望。总之,期待着您在新年即将到来,各项工作异常忙碌的情况下,腾出半天的闲暇,赐稿赐墨,以期将这次纪念活动搞得有些闲趣、有些好玩!(因时间已较为紧张,所赐文稿的截稿时间为元月三十日前,赐题墨迹截稿时间为二月底前。) 在此,再次谢谢您的支持与厚爱!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这本《纸香墨润》应该是比较好看的,作者中既有德高望重的杨绛、屠岸、高莽、文洁若、姜德明、钟叔河、邵燕祥先生的文章及题词,也有陈子善、王稼句、薛冰、汪家明、止庵、谢泳、陈徒手、胡阿祥、徐雁等实力派学者所写的贺文,还有其他各界高手的妙文,其中有几位或许只是《开卷》的读者,但每篇文章都很真挚,从各人的角度对这本小小的《开卷》给予了中肯的品评,而且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这里面对编者的美好祝愿我们想并不是专门针对某一个人或某几位,而是可以看作他们对这册小小刊物的钟爱或者偏爱之情,也可以看作他们对刊物的美好祝愿。正如陈子善先生在贺文中所说:“归根结底,之所以有今日的《开卷》,源于所有与《开卷》相关者的共同信念和不懈努力,那就是对历史真相的叩问和对自由表达的坚守。《开卷》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而编者、作者、读者和热心人也借这个平台表达了共同的追求。”对于编者而言,这些美好的祝愿,我们会把其看作对刊物的鼓励与鞭策,只有不断地努力将刊物编好,才能不辜负大家对编者的厚爱! 去年底,百岁老人周退密先生欣然题写了书名,在此,谨向退密先生致敬。 二 本套书在编选时,对于编辑体例、数字用法等诸多方面都沿用了《开卷》的编辑风格,比如各类数字的用法原则上都不用阿拉伯数字。还有部分文章中的引文原则上都尊重原作,所以在文字的使用以及人名、书名等方面或许没有按照现在的规范进行修正,谨此说明。如果有不足及错讹之处,还请方家指正。如果有机会再版,当一一订正。 另外,《书香人和》《墨磨人生》这两本书在选文时,或许有些不太好区分,也就是说这两本书的内容是相互补充与渗透的,或者说就是一本书分成了两本。《冷摊漫拾》《枕边所读》的编法与前两本相仿佛。读者诸君谅能会意也。 三、 为了纪念《开卷》创刊十五周年,在出版这套书的同时,可能还会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开卷》作者、读者墨迹展,这种展览也许就是这套书内在气息的一种延伸。设想这个展览会在南京、北京、长沙、济南等几个《开卷》作者比较集中的城市举办,届时,这个纸上沙龙就会成为大家有缘相聚,彼此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这次征集到的部分墨迹大家在《纸香墨润》这本书里可以欣赏一二,更多的墨迹读者还可以在展览时细细品鉴。 四、 这套书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这种形式呈现,北方文艺出版社的宋玉成社长可谓慧眼独具,王金秋主任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费心费力尤多。侯萍、郑雷、郭睿、杨靖华、宋健、桑农、浦雷、余新伟、徐为零、陈卫新、丁功成、孙志洋、杨鑫等诸兄也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曾以约先生是《开卷》早期的老读者,此次因为这套书,大家又有缘相聚,并对此套书的顺利出版鼎力相助;李云飞先生、王振良先生对这套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大力的协助,在此,也一并致谢! 二○一五年三月二十八日中午于金陵开卷楼晴窗,时春风拂面,鸟语花香,顿生神清气爽之情思。补记: 其实这篇编后记还能写得更长一些,因为文章之外确实还有不少的故事可说,这里只说一点,在这本纪念集中,两代读者的回忆着实令人感到非常温馨,赵纲是已故学者赵俪生先生的女儿,若琴是绿原先生的女儿,赵蘅是杨苡老师的女儿,从这几位的文章中一定能够使我们读出她们对《开卷》这本小刊物的深情。真的,能做这样一本小刊物的编辑,能不感到幸运与幸福吗?还是那句老话,忙并快乐着。 还有一点要说明一下,本书最后三篇文章的作者,本来也是约请写纪念文章的,他们考虑到写的人多,或者担心写不出新意来,就另给了三篇文章。这几篇文章颇合《纸香墨润》之意,也合《开卷》所刊文章的气息,所以也就一并收在这本书中了。 二○一五年四月五日晚于南京科巷借寓灯下 再记: 今天上午,在照排定稿时,昨天打印出来的清样的电子文档不声不响地消失了。在电脑中遍寻都不见现身,万般无奈之际,照排人员电话咨询了电脑高手,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打捞,终于将原文件恢复,但要我将三四两个校次稿找出来比对。我只好急急地赶回家中去取校样。回到家中,书桌上一眼就看见了一封写着熟悉的笔迹的信,知道杨绛先生的题词一定是写来了。果不其然,拆开信封,发现一只小塑料袋中装着“稳步前进”四个字的题词,落款日期写着四月八日。今天不正是四月八日吗?再看邮戳上北京寄出的时间是四月五日。看来是杨绛先生可能觉得这个日期好而提前写上的吧。“稳步前进”四个字非常明了,我想大约是杨绛先生希望我们这本小刊物在十五年之后继续向前的一种美好祝愿与期许吧。 二○一五年四月八日,连续多日春雨之后再现阳光灿烂,心情一扫数日来的沉郁,再记数语以为纪念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