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夫著的《父亲树》是一部日记体纪实文学作品。笔者的爱子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不幸身患恶性血液病淋巴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作为父亲,笔者经受了贫穷与痛苦的折磨。为孩子治病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体现了一个普通父亲博大无私的胸怀。本书感情真挚酣畅,文笔细腻而厚重,内涵丰富,催人泪下,给人以震撼。本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社会关注弱者、关注血液病孩子、建立和谐社会发出了由衷地呼吁。
| 书名 | 父亲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北夫 |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夫著的《父亲树》是一部日记体纪实文学作品。笔者的爱子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不幸身患恶性血液病淋巴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作为父亲,笔者经受了贫穷与痛苦的折磨。为孩子治病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体现了一个普通父亲博大无私的胸怀。本书感情真挚酣畅,文笔细腻而厚重,内涵丰富,催人泪下,给人以震撼。本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社会关注弱者、关注血液病孩子、建立和谐社会发出了由衷地呼吁。 内容推荐 北夫著的《父亲树》是长篇纪实文学,描写了一对父子与病魔和死神搏斗的历程,在残酷的命运之战中展现了人生的另一种真实——真实的受难,真实的父子之爱,真实的贫穷与无奈,真实的人间情谊,真实的善良与悲悯,真实的活着与死去……引领读者思考:我们怎样做才能配得上我们所受的苦难。 目录 一、初病惊魂 二、父子情深 三、四出问医 四、青山有情 五、心忧子恙 六、奔病京津 七、亲朋慰藉 八、初现转机 九、温暖环护 十、媒体关注 十一、爱如阳光 十二、病室真情 十三、病闯暑热 十四、生死移植 十五、又见曙光 十六、悲情祈盼 我是父亲(跋) 感恩应是无限的(后记) 试读章节 8月10日 星期日 晴 阳阳住在他二舅家,看电脑玩。二舅心细如发,对龙教授的诊断他仍有些疑虑,昨天他认为应再找几个专家看看。我和他有了思想分歧,看不惯他那紧锁的眉头。我坚信龙教授的诊断,我像千百万个孩子的家长一样,决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大病。 中年的龙教授毕业于有名的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美国ADs肿瘤中心博士后,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肿瘤早期诊断、淋巴瘤诊断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新近开展纳米医学的攻关研究。昨天他给我一册自编手册,其中一句话说得好:“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作为以病人为对象的医生来说,错误是一次也不能发生的。”8月11日 星期一晴 两天里,孩子的二舅马不停蹄地动用了朋友的关系,找了几所著名医院的专家。晚间,电话铃响起,是二舅的电话,他低沉的声音把两个教授的诊断告诉我。高教授,北大医院著名教授、病理专家。看过切片,诊断为:(左颈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度恶性,建议提供石蜡块,进行免疫标记以确诊。肿瘤医院专家朱教授也确认为是淋巴瘤。二舅说:“没有告诉阳阳。”他的话像一记闷棍击在我的头上,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我茫然了。稍缓还是站了起来,对英说:“我不相信,决不相信。我只相信龙教授的诊断。”“龙教授是著名的专家,他的诊断应该是最准确的。”她附和地点点头,一下子成了我的同盟者。8月12日 星期二晴 上午驱车到沧州取出蜡块,即上了津沪高速。到北京已是下午l时许,武警医院也是著名的部队医院,宽敞的大厅里稀疏地走动着看病的人们。二舅已经在医院大厅等我,“来了?”“来了。”我们什么多余的话都没有,要说的话都在各自的肚子里对抗着。我们乘电梯上了楼,然后静静地坐在病理室走廊椅子上,等着龙教授来上班。3点,龙教授果然如期而至,他坚定的脚步,和善的面容,似乎给了我许多希望。他接过蜡块,交给一名女大夫作了登记,我交上了看片费用。女大夫让明日下午来拿结果。我和二舅还是没有一句话,似乎谁也不愿意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我觉得还是不打破的好。回到二舅家中,他忙着进厨房做晚饭。阳阳看起来心情挺好,根本不像我想象中的状态,舅妈还没下班,表妹也还没回来。阳阳给我打声招呼就回到小屋里看他的书。我细细地读起龙教授的小册子,他在书中写道:“对显微镜下的每一个静止的细胞都似乎能与它们交谈起来,可以询问每一个细胞的来历、使命,以及每个细胞的‘喜怒哀乐’。”8月13日 星期三晴 下午,我和英坐在医院走廊上,等待蜡片诊断结果。一名助手出来叫我们进屋,在一台联通式显微镜旁,龙教授的三名助手在看片,龙教授边看边向他们讲解。见我走到跟前抬起头对我说:“新切的五个片,仍然是反应性增生。”我的心仿佛由半空中回到了胸腔,已经没有什么好置疑的了。英仍不放心,面带忧郁,向他谈起其他医院的检验结果:“北大医院认为是淋巴瘤,到底哪个正确呢?”龙教授立即显得有些生气:“那你们相信他们吧,不要找我。”对英的贸然,我慌忙打圆场,英不该当面说出其他医院的诊断结果。我忙说:“龙教授不要误会,我们还是相信这里的,因此到这里来检查。”我拉起英向外走,英执拗地回身还想和龙教授争执什么,我连忙推着她。“谢谢龙教授。”和龙教授告别。细胞学上对肿瘤的诊断,是一个十分深奥的学科,教授问的诊断不一也是可能的。而对病人来说,却增加了信任的难度。我明确地对英表示,我信任龙教授。她也点点头,但看起来又那么勉强。8月14日 星期四 晴 北大医院,狭窄的院子里人头攒动,把旧式的门诊楼快要挤破。如果把它比作商场也很相像,只是没有商场的豪华。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走进公众场所,就陷入了人的海洋。看病本来就是这样,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文大夫,血液科检验医师,40多岁,二舅朋友,和气地领着阳阳做cT、做骨穿。很快结果出来了,二舅的情绪和心绪总是一致的,他阴沉着脸,说话的腔调低得勉强才能听到。他把我和英叫到门口一侧低声说:“诊断骨髓受侵,可以确诊是淋巴瘤。”阳阳在一旁候诊室的椅子上坐着,在人来人往的嘈杂环境里却显得若无其事,他一声不吭。 P4-5 序言 在我已不大相信时间能拯救悲苦的日子,我读到了《父亲树》——北夫送来他的书稿时,我刚为我的亡夫做完一周年祭奠不久,我内心恐惧苦难,我怕我没有力量读下去。 在我陪伴丈夫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我隐隐约约听人说北夫唯一的儿子得了淋巴瘤,我的内心一片惨然:上帝呀,你创造了人类为何又让人类如此受难? 北夫那个晚上来我家送书稿时,说了他儿子的病。说他儿子已完成了7个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已经成功;说孩子已回到了学校,一边做小剂量化疗一边跟班读书,矢志要与同学们一起毕业,一起拿到学士学位;说30多万元的医疗费已使家产荡然无存;还说他对社会、亲戚、朋友们的赞助充满感激,是无数的好人帮助他一起拯救了儿子的生命。北夫坐在沙发里平静地叙说,声音很低,但我觉着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是从牙根处发出的,有咬碎所有苦难的意味。那时我就想,比起北夫,我孱弱多了! 两个月后,我试着开始阅读《父亲树》。 与往日的阅读不同的是,我已无法将其归类于某一种文学文本而去领受其审美安慰,因为文字的背后逼仄而来的是一对父子与死神格斗的剑击声,那声音惨烈而英勇,有震撼心魄的力量。北夫以日记体的形式把这场格斗记录了下来,这使我们听到的剑击声更有了一种真实的残酷。或者说,我们在残酷的命运之战中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真实。 真实的受难,真实的父子之爱,真实的贫穷与无奈,真实的人间情谊,真实的善良与悲悯,真实的活着与死去…… 我惊叹北夫优秀的儿子从隔离仓出来,一边化疗一边从天津的医院赶回省城的大学参加年终考试,且英语成绩居然全班第一,总成绩排第三;我也惊叹北夫在不断的绝望和希望中照料儿子的同时,竟替十余位白血病患者向媒体写求救书,每一篇求救书都多达三四千字!三四万字的求救书都是在租住的潮湿的小屋里写就的。北夫想把活下去的希望留给所有的孩子,留给那些贫穷的、无援无助的、心力交瘁的父亲和母亲们。 怎样解释一个父亲和儿子的力量呢? 以北夫的体验是,父亲是一棵树,天塌下来了,树要全力顶住!顶住了,儿子就不会放弃,就有可能从死亡中逃生。后来的事实是,儿子真的奇迹般逃生了!而相遇的病友中大多都相继离去。父母们的泪水、亲人们的泪水淹渍着这个世界。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维克多·弗兰克的一本小书《活出意义来》,弗兰克在书中描述了二战期间,作为战俘的他和其他受难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经历。对于弗兰克们而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纳粹的焚尸炉和煤气室每天都在开动着。弗兰克从完全绝望到逃生的观点是,许多人最终成为苦难的牺牲品是因为忽略了苦难本身提供的另一种机会:即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也即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任何人只要不放弃这种精神,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那么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他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世间任何力量都无法将其剥夺。 我一直认为“苦难是一种财富”的说法有不完整性,我想说的是只有挣脱苦难的人苦难于他才可能成为财富,否则,苦难只是苦难本身,它可以毁灭一切。 《父亲树》书写的意义在于:我们怎样做才能配得上我们所受的苦难。还有,当命运的铁掌击来时,我们怎样以抗击命运的力量去抗争。北夫为我们苦难多多的尘世留下了一个范本。 2006年2月13日 (梅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长篇报告文学《西部的倾诉》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后记 初夏,天津南京路两侧被绿色笼罩。站在路北大门旁,抚摸着那块黑色大理石,上面“血液病医院”苍劲的大字深深镌刻在石面上。街边挺拔的杨树、白蜡树如护卫的哨兵,树叶摇动出亲和的碎响。由门边栅栏望进去,银灰色的两栋主楼静静地矗立在阳光里,楼前那徽标雕塑依然散发出生命的红色。 感恩的情怀依旧,与这所著名的专科医院无法割舍。每年中秋节、春节到来时,我的问候信息会通过电波传递给百公里外的几个医生,还传递给那些在学校、在机关、在楼房、在平房的老师们、朋友们、亲属们。 12年的时光飞速离去,城市在变、农村在变,感恩的思绪却愈加牢固,像每一个新晨里照进心房的阳光。 12年前的10月,孩子脸上带着新生的喜悦走出了医院的大门,作为父母亲给予他的生命曾经是那么孱弱,是这里给了他一个重生的生命。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在穿上铠甲与死神拼死搏斗后,孩子爬出了血迹斑斑的甬道。而这生命的铠甲正是他们,是这些忠诚于救死扶伤事业的医护人员们,是那些在身后呐喊助威的师生、亲朋和善良的人们。孩子当年回到了学校,继续他的学业,为防感染戴着口罩走进课堂。他没有丢下课程,两年后捧着本科毕业证进入辽宁工业大学,两年半后又以通信专业硕士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被招聘入移动公司工作。他知心的女友和他结合了,两人的小儿子很快度过了4岁的生日。他也做起了父亲。 离开医院,那些在一起度过难忘的一年的孩子们,仍然让我时常挂念。相继得到有的孩子被病魔夺去生命的消息,总不能平息惋惜的心情。孩子是他们中幸运的一个。周国平的《妞妞》以细婉的笔触描绘一个父亲拯救孩子的伤痛。我则以凝血的笔端,记录下一个父亲面对现实带着孩子闯过生死关隘走向阳光的过程。一个曾经向孩子伸出温暖的手无私救助的老人,不幸身患癌症。去世前,我带孩子去看望。老人拉着孩子的手,笑容中带着帮助过孩子的满足,孩子握住他温暖的大手久久不愿离开。 所幸的是社会在不断进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血液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国家逐步完善了全民医保政策,普及了大病医保.血液病孩子们得到国家更多的关爱,许许多多的病患者摆脱梦魇,获得第二次生命。 由不尽的感恩心情到时时关注血液病医学研究的进程,由不尽的感恩到关注血液病孩子们。如今,天津的那所医院对血液病能够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尤其在各类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方面成就斐然,干细胞移植后长期无病生存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淋巴组织肿瘤临床诊治和研究的主要基地。他们的网站也是我时常浏览的地方。 在人类社会,父亲不仅和母亲共同延续生命,父亲又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父亲充当着家庭的精神支柱。父亲的伟大之处在于,父亲是一只鹰,在风雨袭来时,用脊背和羽翅为幼雏们挡住洞口,晴朗后还子女一片灿烂的阳光;父亲是一棵树,用坚实的枝干为鸟儿架起延续生命的巢。用树冠阻挡着惊心的狂风、动魄的雷电。愿天下的孩子们感恩父亲。 此书写于孩子患病那年,因为种种原因搁置。感恩那些帮助过孩子的人们永远是我的愿望,此书的出版正是我虔诚的还愿。梅洁老师时常电话问起这本书的出版,一些知情的亲友也问及何时能够看到这本书。感谢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花山文艺出版社给了这本书出版的机会,感谢刘江滨老师真诚的鼓励和指导,感谢刘建东、祁胜勇、李浩等老师、朋友们的热情关注。一部书的出版牵系了他们诚挚的助力。 初夏时节,我生活过半个多世纪的大洼地一派生机,麦田金浪涌动,土地一年年奉献着它的血液和热情。大苇洼里无边的芦苇连着天际,鸟儿衷情的和呜洋溢在苇荡里,大苇洼展开一幅岁岁新奇的巨画。 此书献给帮助过孩子的善良的人们! 此书献给敬爱的坚强的父亲们! 2016年6月6日于南大港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