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迫害狂》
(雅各布森)
(1)
《外国文艺》的编辑约稿,让我给《爱情迫害狂》写一个译后。这本小说2011年译完交稿,上周末拿到样书。译文出版社做得很好,非常小资小众,同时又想让小众扩展点空间,光有姿态不够,要吸引大众。编辑很客气,说了一堆好话,无外乎希望我能以介绍为主写点什么。真是后晦当年翻译好之后没有趁热打铁写译后,害得现在得重读作品。
其实“爱情迫害狂”是做书人给的书名,原名为The Act of Love。重读之余,领悟不少。作家是以对待艺术的态度来对待爱情,并以幽默荒诞的手法放大和扭曲了其中的心理反应。再次阅读,我心态完全不同,曾经以为的色情和重口味感消散了许多,留下的竟然是一种戏谑反讽的审美玩味,是一场互文的狂欢游戏。其中,莎士比亚、乔伊斯、瓦格纳、亨利·詹姆斯、乔治·爱略特,包括古典、当代的流行音乐等,都被作家串起来放入了爱情游戏中。让它们彼此冲突,撞击,也让读者应接不暇,只能慢慢消化。
作品的口吻是玩味的、深情的,又是嘲弄的,今天读到一段有关文学理论的文字,才有了恍然领浯的感觉,“Love for the act of love,have faith in your act of faith”,原来重要的是过程,是爱情感受的过程、心理尝试的过程。作品提到了艺术家皮埃尔·克洛索夫斯基的观点,“人不可能同时拿取却又没拿,在场却又缺席,走进一间自己早就进入的屋子”。作家捉挟般地要在文字中实验这个悬而未决、进出两难、矛盾荒谬的状态,即得到却即将失去的感觉,正如他所言,“艺术、宗教、爱情,这三者在困惑的感觉性上始终是如此相像。我是情人,是艺术家,也是玛莉莎的狂热信徒。在以下情形;这种相似性尤为突出:在追逐那些消失了的少女们的过程中,诗人和画家们耗尽生命;在对冷酷、无形的神灵的一次次的祈求中,虔诚的人徒劳无果”。这种徒劳无果的狂热,就是他要的艺术效果,即不断地进行,永远在动态中飘忽不定,似乎把握住,又难以企及。
作家借怪诞扭曲的爱情嫉妒品尝,来唤醒自己的激情,磨砺即将迟钝的感悟,以文字的狂欢精神,幽默地在内境中欢庆他对艺术、文学、女性的爱情。主人公爱得疯狂而不可自拔,作家和自己的文字和艺术爱得天翻地覆。
(2)
反复阅读的一个好处是,我可以做替换游戏,将色情感官欲望换成一种艺术游戏。其实,从奎恩耽情于细节描述就能看出,他对玛莉莎和马略的偷情,基本上出于想象和玩味形式的虚构,用以刺激自己,激发新鲜感,找到观察和体验的新角度。他不断将各种文学、美术、音乐等元素混合,引发艺术的能动性,艺术高于生活,并指导和重构生活。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书写,也是作家的某种玩味和幽默游戏。
于是,费利克斯生活在不同人的头脑里,一个人分饰不同角色,主动帮他们叙述和展示细节。他能用想象而非听力捕捉两人间的细微对话,能设想彼此的反应,甚至帮助他们找到应对的答案。费利克斯的迫害狂状态,不啻于一位正在虚构作品的作家,他不断构思,想着谋篇布局,考虑如何推动情节和情感的发展,甚至安排人物展开相互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作家自身的创作坦言,颇有元小说的味道,即将自己的布局和叙述设计,交由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来完成,把设计和安排交付,而自身就不时地游移在人物内外,进行叙述之外的总调度。
如此说来,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参与游戏,看出布局,甚至跳出架构去观看故事的走向,并且从中获得乐趣。作家借着费利克斯的所思所述,道出了自己对于社会、艺术、文学、美术等等的戏谑评判,真假难辨,疯狂荒谬,而他却躲在安全地带,不被诟骂。作家耽于想象和细节,读者也可以乐于找到其中的感悟、狡黠、捉弄和隐射,在只言片语中偶得灵感,突然有所领悟,哪怕是暖昧地笑笑,抽身于道德评判,因为那是诱使你落下去的陷阱。
我不落下去,而选择互文中的享受和领悟,喜欢有点及面的串连,见仁见智中,意识到那个倏忽隐遁的影子,是作家,也是自己。
(3)
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终归是矛盾纠结的。如果像《爱情迫害狂》的作家那样,以揶揄作家和作品,操控自己和别人情绪和感情的态度来面对生活,而且还能卖钱,靠这出名,确实并非常人之事。今天再次读完小说,深感作者所言“文学作品就在勾引我们肮脏的天性”,觉得阅读也被操控了。
好在阅读到尾声,解气地得知玛莉莎也参与了操控游戏,她放任费利克斯的怪异,帮他推波助澜地编织幻想,“我对你描述的马略是你想要的”。啊哈,一场个人狂想的盛典,无法归之于道德,大家合伙寻找并惊讶于人们“天性中的断裂带”,在惊诧于这种“颓废”和“污秽”同时,也明白了语言的述行作用。作家在操纵情节、感情、阅读,改变着内境的理解和认知,直到最后他让第一人称意识到妻子也操纵了他,让我们在感叹无数时,故事戛然而止。再下去,我们就会返身寻找作者的身影,要把他揪出来质问。
我好像看到了他会给的那个答案,我给你们描述的,是你们想要的。最终,所有的判决都回归到自身。真是高超的游戏。
我不断想着这种文学和文字的操控,其实我们何尝不是迷失在真实和虚拟的世界中,在各种虚实的构建中继续生命的体验?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