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 | 知音相聚(西方音乐那些人和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连纯慧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西方音乐欣赏入门书籍! 两百多个小时的讲座凝练而成,古典、浪漫音乐及音乐人贴近真实生活之作! 爱乐人为我们铺叙音乐家维瓦尔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比才、柴可夫斯基;在人世间走过的或喜或悲、或圆或缺的生命步履! 连纯慧这本《知音相聚(西方音乐那些人和事)》以音乐人的视角解读西方。 作者简介 连纯慧,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并被保送中文研究所,获美国爱荷华大学长笛演奏硕士、美国费城天普大学长笛演奏硕士后,并成为美国费城长笛演奏协会会员,系纯慧工作室讲师、创意总监. 连纯慧曾与台北市民管乐团合作,于台北音乐厅演出长笛协奏作品,亦曾于台北巴赫厅推出长笛音乐.在台湾的音乐旅程中师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所长笛教授黄贞瑛,并多次在长笛大师班公开演奏.2012年,她积极投入古典音乐演讲与写作等推广工作,在“大型音乐导聆沙龙”和企业专属的古典音乐讲座进行音乐教授活动,出版著作《那些有意思的乐事》,期望能够把自身丰富多彩的求学经历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传承给向往音乐的心灵,唤起读者对音乐、艺术和生命的美好愿望. 内容简介 连纯慧这本《知音相聚(西方音乐那些人和事)》以音乐人的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尤其是欧洲古典和浪漫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众多的爱乐者近距离感受西方音乐人聚集于一本书所产生的共鸣。作者连纯慧让读者随音乐家的人生故事而翻腾起伏,共享音乐里你我也会经历的无常人生,并进一步阐述音乐名作的意境及其创作背后的艰难心路历程。 目录 《知音相聚:西方音乐那些人和事》 弓弦上的流转光阴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与他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孤舟江雪 音乐之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与他的《马太受难曲》 我是天才,我玩音乐 精灵般的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恋恋布拉格 莫扎特与他的歌剧《唐璜》 乡俚神话,魔幻写实 天才莫扎特与他的歌剧《魔笛》 山林川溪,鸟唱虫鸣 贝多芬与他的《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君子自强,气力万钧 贝多芬与他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真心与情泪 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与他的歌剧《爱之甘醇》 天阶夜色,小扇流萤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与他的《仲夏夜之梦》 悠游在幸福国度里的乐音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人生如戏,百转千回 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与他的名剧《弄臣》 深琴拥舞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写给大小提琴的双重协奏曲 来自德意志的铁汉柔情 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与他的《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舞宴,舞艳 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与他的歌剧 《卡门》 悲怆与苍凉 在白茫中踽行的柴可夫斯基(Pyotr IIyich Tchaikovsky,1840—1893) 缤纷灿烂的童话世界 在指尖旋转起落的《胡桃夹子》 我的家园我的歌 德沃夏克(Antonín Dvo?ák,1841—1904)《第九号交响曲“自新世界”》 东方夜明珠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1844—1908)与他的《天方夜谭》 亭台楼阁,引吭成歌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与他的歌剧《图兰朵》 冰与火之歌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 琴键上的华丽与哀愁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1943)和他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精彩书摘 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于萨尔茨堡格特莱德街的一幢公寓中(salzburg Getreidegasse,格特莱德街或称粮食胡同,该房子1818年后开放参观,即为今日之莫扎特博物馆),他是萨尔茨堡宫廷乐师、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列奥波尔得莫扎特(LeopoldMozart.1719一1787)与妻子安娜玛丽亚(AnnaMal iaMozart,1720一1778)的幺子。由于与姐姐娜娜(Maria.AnnaMozart,小名Nannerl,1751—1829)在极年幼时即展现惊人的音乐天分,所以父亲便苦心孤诣、尽其所能地培植他往职业音乐家的道路发展。根据萨尔茨堡宫廷小号演奏家,亦是奠扎特家族世交夏赫特纳(Johann.Andreas Schachtnet)的追忆:莫扎特对声响具有神准的记诵力,而且可以完美试奏,在四五岁时即创作出了生平第一首协奏曲。列奥波尔得因为察觉小儿子这般得天独厚的天赋,在1762年1月毅然带着姐弟俩前往慕尼黑出道巡演,向世人展示莫扎特家族的音乐才华。他们的初试啼声惊艳四座,琴声所到之处无不令人啧啧称奇。当时奥格斯堡(Augsburg)报纸描述:小莫扎特的演奏丝毫无稚嫩之气,其气势完全能够媲美一位成熟的音乐家。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各种风格上即兴变化,也可以易如反掌地试奏、伴奏,或者为某段旋律添加数字低音。更神奇的是,即使琴键被布遮盖,这位小男孩依旧能云淡风轻、面不改色地从指尖上流泻出华丽的旋律!除了音乐长才外,小莫扎特也酷爱数学,他经常疯狂地把算式写满墙上、桌上或者地板上,甚至现今存留的许多乐谱手稿都可寻得其涂鸦算术游戏和数学丘式的痕迹。 莫扎特从未正式拜师学艺,他的创作素材及舞台经验皆来自马不停蹄、披星戴月的旅行生涯。其中1764年4月的英伦之旅对莫扎特影响甚大,亦是他终生难忘的旅程之一。伦敦是作曲家亨德尔呼风唤雨、叱咤风云超过四十载的地方,虽然初抵英国的莫扎特已无缘面见这位作曲界的一代宗师,但处处可听闻亨德尔所留下的不朽名作。原本就喜爱音乐的乔治三世在莫扎特抵达英伦的首日便给予这位音乐神童艰难的键盘试奏,莫扎特不但轻易通过考验,还可如飞檐走壁般任意将考曲变奏延伸。他们一家被邀请至名闻遐迩、美不胜收的瑞尼拉花园演出,列奥波尔得也大举宴邀各方爱乐人士私下来听小莫扎特在键盘上的神乎奇技。当时的伦敦音乐界对这位未满10岁的天才既爱又妒、既惊又疑。在这种氛围下,一位爱乐的巴林顿律师受命亲自检视小莫扎特技术与年龄的真伪。他在近身观察以及动用人脉取得莫扎特家族的户籍数据后,在1769年行文英国皇家学会表示此儿童确有过人之禀赋,方稍稍平息了喧嚣沸腾的对小莫扎特年龄的争论。 不过这趟英伦之旅对年幼的莫扎特最大的收获并非赚取名利,而是结识了音乐之父巴赫的小儿子,音乐史上称为小巴赫或伦敦巴赫的。小巴赫与莫扎特一见如故、情谊甚笃,莫扎特除了从这位优秀的前辈身上习得意大利式的交响风格外,他俩还经常一起在乔治三世以及夏洛特王后御前即兴演奏。据传言小巴赫经常让个头还很娇小的莫扎特坐在他双膝上,两人即兴四手联弹超过两个小时,可见其默契之深厚。莫扎特一生行旅无数,然再无一处予他如英伦般的友善与热情,即使他日后的短暂生命再与英国无缘,但这儿的一切美好俨然是他自身音乐历程中最难舍的依归。 1769年冬,当时已小有名气却尚未能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站稳脚跟的莫扎特被父亲速速安排前往意大利旅行。他一方面希望即将长大的莫扎特能最后把握住让世人惊艳的神童风采,一方面也想尽早让莫扎特接触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风格。一如往昔,莫扎特在旅途中四处演奏,也获得了广泛的赞叹与喝彩。在米兰,他得到了为冬季嘉年华创作歌剧的机会;在波隆那,他结识了18世纪重要的理论家兼作曲家帕德瑞.马丁尼;在罗马,莫扎特有机会在西斯廷礼拜堂听到作曲家阿雷格里繁复且正统的合唱作品《求主垂怜经》,他又不可思议地仅凭着对声音的惊人记忆在回到歇脚处后完整地将《求主垂怜经》的总谱记录下来。罗马教会的乐曲有不可外泄的传统,然当时让罗马人哗然的并非莫扎特此举对教廷的亵渎,而是他令人瞠目结舌的听力与记忆力。缘于此,莫扎特于1770年6月26日从教皇克莱门特九世手中接下金马刺勋章。在莫扎特之前得过此荣耀的音乐家只有意大利歌剧改革者格鲁克和迪特斯朵夫两人,而莫扎特获此殊荣时不仅年纪较前辈们年轻许多,更被加封骑士而晋升至贵族阶层。P27-29 序言 2012年暖冬,也就是我刚自美国返台那年的某天下午,晴空朗朗、微风徐徐,我偕丈夫与友人夫妻在台北巷弄一间舒适的咖啡馆小聚,这惬意的咖啡时光其实是丰盛午餐的延伸.好友一方面为我接风,欢迎我学成归来;一方面请我品尝美味,以其长年积累之饮食心得,介绍我们认识隐身小巷内的餐厅.由于午宴吃得酒足饭饱、聊得意犹未尽,四人索性再往离餐厅不远的咖啡馆谈天,似要将几年来彼此生活的变化一倾而尽,当然更渴望听听我留学海外之奇遇. 天南地北间,友人之妻忽然话锋一转,讲起家中购置数年的音响该播放什么类型音乐的议题,以乐为业的我于是热心介绍这样那样的音乐家故事、古典音乐录音,希望让朋友家的音响承载华美声响,也将自己蕴涵数载的心得分享推广.我眉飞色舞地介绍着,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一向注重品味的友人之妻亦不时于双目间流露出对艺术的向往.是故,就在我滔滔声歇、啜饮咖啡之际,因我生动言述已然对古典音乐神迷的她立刻提出一个邀约,央求会说故事,同时又具备文学与音乐专业的我为好友定期开设音乐讲座,引领喜爱古典音乐,却苦苦在门外迟疑徘徊的爱乐人听懂作品,甚至可如我一般,把音乐内化成帮助自己生命与心灵的重要力量!就是在此因缘际会的推波助澜下,2013年春末,我就在自己位于台北市中心的工作室开启了一个充满咖啡香和音乐香的温馨讲座;纯慧的音乐沙龙. 这个始自友情的音乐沙龙第一次开讲时,光临工作室的友人再加上我和丈夫在内仅六人,纯粹是好友间谈音说乐的小聚,语言和煦、气氛融洽,开心愉悦之余大家便议定了下回开讲的时间,且各自表示必会带更多的朋友来赏乐.果然,第二次、第三次的音乐沙龙参加人数都以倍数成长,爱乐人的组成也从朋友圈向外开枝散叶.如今,纯慧的音乐沙龙已是具百人以上规模的售票型音乐讲座,亦是憧憬声音艺术及心灵艺文之人都愿意赶赴的盛宴,甚至常受到企业与学校的邀请,这是当初开办沙龙的我未曾想过的绿柳成荫,令人惊喜,又满怀感激. 其实,华人世界的音乐导赏讲座已行之有年,市场上更不乏各种类型的音视频课程,想要亲近古典音乐绝非难事,为何纯慧的音乐沙龙还能推陈出新,受到爱乐朋友们的青睐呢?我想,这和我对导赏质量的要求与经营沙龙的定位有很大关系.参加过音乐沙龙的朋友们皆知,沙龙的主题千变万化、无所不包,除了纵向的涵盖古典乐领域大开大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等外,我还会横向切出与生活或节庆相关的主题,譬如季节、花朵、月亮等次回目,深入浅出地乐人演绎声响,务使古典音乐贴近真实生活.而无论是何种形态的讲题,讲座排练的时间都在两百个小时以上,因此整场沙龙的讲述衔接流畅、几无赘语.我虽自幼接受系统的演讲训练,也曾在演讲大赛中脱颖而出,但面对每一次的公开演讲,特别是带有音乐艺术性质的演讲,依旧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般虔诚敬事的态度不为其他,全为让音乐之美分毫不差直指人心,把感动我自己的艺术准确地传递出去.2017年炎夏我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讲毕歌剧《魔笛》场次的音乐沙龙时,有位乐友上前来,紧握我的双手激动对我说:纯慧老师,听您的沙龙实在太感动了,丝毫不逊于看一场真实的表演或音乐会!这句话是对音乐沙龙极大的赞美,也是对我勤恳努力最深的肯定. 在连纯慧《知音相聚:西方音乐那些人和事》这本书当中,我集结了创办音乐沙龙四年多来导赏内容之精华,以超过二十则中长篇散文的形态为爱乐的读者铺叙作曲家在人世间走过的,或喜或悲、或圆或缺的生命步履.如舒曼所言:放光亮到人的心中,是艺术家的责任.衷心盼望静静阅读此书的各位,能感受到我字里行间的挚情,更期待有朝一日,无论是在海峡的此端或彼岸,能在音乐沙龙里与喜欢音乐的你相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