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友谊地久天长》、《涂鸦》、《秋日私语》、《纸空气》、《如果还有来生》、《清晨的南泥湾》、《蝴蝶泉》、《行云流水为哪般》、《黄昏图腾》、《午后的寂寞洲》、《如果这还不够》、《为你打马过江南》、《午夜的太阳岛》……《行云流水为哪般》为诗人张德明近年来诗歌及诗论结集,诗歌在前,诗论以附录形式在后。
| 书名 | 行云流水为哪般/岭南创作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德明 |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往事》、《友谊地久天长》、《涂鸦》、《秋日私语》、《纸空气》、《如果还有来生》、《清晨的南泥湾》、《蝴蝶泉》、《行云流水为哪般》、《黄昏图腾》、《午后的寂寞洲》、《如果这还不够》、《为你打马过江南》、《午夜的太阳岛》……《行云流水为哪般》为诗人张德明近年来诗歌及诗论结集,诗歌在前,诗论以附录形式在后。 内容推荐 《行云流水为哪般》为诗人张德明近年来诗歌及诗论结集,诗歌在前,诗论以附录形式在后。诗歌部分包括五辑,包括练习爱情、我终于失去海枯石烂、清凉山人物志、老唱片、南方生活。诗人诗歌题材丰富,已不局限于个人情感、思绪的抒发,而是将视野扩大到社会、历史层面,由“诗言志”上升到“诗史”,这在当代诗歌里颇具实验性,反映出诗人积极求索的精神。诗歌运用的手法也相应自由,抒情、叙事、议论夹杂其中。诗人的诗论非常精到,对当代诗歌的创作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参考价值大。 目录 总序 学者的文学情结 第一辑 练习爱情 渴望 往事 友谊地久天长 涂鸦 秋日私语 纸空气 如果还有来生 清晨的南泥湾 蝴蝶泉 行云流水为哪般 黄昏图腾 午后的寂寞洲 如果这还不够 为你打马过江南 午夜的太阳岛 假如爱情 第二辑 我终于失去海枯石烂 如果没有可瑞亚 初吻 可瑞亚 在地坛 情人 给L 蓝莲花 我终于失去海枯石烂 陈酿 与雪阔别 给父亲 失眠 造句 用手机写诗的女孩 最后一万天 爱的拟声词 闪电 泪雨 树叶曾经在高处 不要以为 为难 分裂 三千米高空 夜访小镇 我不知道风 第三辑 清凉山人物志 题记 黎翁 三眼婆 王婶 胡子刘 赵红旗 田二妹 罗插门 结巴张 尾记 第四辑 老唱片 入夜 观蚁 牧牛 中国画 朔黄走笔 偶感 方式 有的人 爱情 城市歌声 雪原 你都可能 春天远去 秋 怀念——给远在天国的父亲 第五辑 南方生活 在特呈岛——给.H 体检 致小斌 我必须爱 生日——给儿子 我在老去,你在成熟——为儿子 岁生日作 重写 南方生活 醒来 仍未写到大海 在香山听一位日本女学者谈中国诗歌 写诗很快的原因 睡前写下 与老邓谈诗 故乡 你见过大海 致吕师 在写作中阅读 总有一些寒冷让我们始料未及 这几天的雨,有点江南了 岁月如歌 清明 附录新诗话 试读章节 口水诗歌的最大致命伤就是自动化。一些诗人将语言的惯性生成当作是对生活原生形态的直录,当成是语感驱动下的诗歌本真性的袒露,这无疑是有问题的。诗歌的内在特质就在于与原生态生活的有意识疏远,因此陌生化与距离感才是酿就诗意的正途。在这一基础上,我对口水诗歌一直都投反对票。 诗人要建立个人的词汇表,这既是诗人彰显独特诗学观念、表达对世界独特理解之需要,又为他建构个性化审美空间提供了充分保障。大凡优秀的诗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定的词语谱系。 诗人应有意识地创作一些出格的诗,无论思想还是结构乃至语言,都可以大胆超越现存的一切戒律,从而有力地彰显自我内在的精神狂野和艺术探索的不拘一格。这些出格的诗作,日后或许会成为诗人个体凸显与精神标记的“重要的诗”。诗人“重要的诗”,是无法用单纯的“好”与“坏”的标准准确衡量的。 诗人要在建立个人语法上下功夫。句式架构、词语搭配、意象串接等,都可视为诗歌的语法范畴。优秀诗人应是善于驾驭这些语法形式,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的一群人。 诗人如何表现出“对于词语的敬畏”呢?余以为,要体现出对词语的敬畏,诗人至少需做到如下三点:其一,对“诗人”这个称谓的敬畏。诗人是语言的魔术师,敬畏“诗人”这个称谓就是敬畏语言。其二,对诗歌创作本身的敬畏。诗歌创作是一个艰辛而神奇的过程,其问充满了诸多神秘莫测的力量和因素,只有对这个过程保持充分的敬畏,才是对诗歌这一特殊工作的尊重。其三,对诗歌读者的敬畏。每首诗都是词语的一次联袂演出,而读者就是这演出的忠实观众,因此,敬畏读者也就是敬畏词语。 通常情况下,诗人写诗会应时而动,感时而抒怀,春天来了就写春天,秋日到了就绘秋景,飘雪时不离雪花,晴朗时歌咏艳阳。我则提倡诗人多做错时写作,即晴时写雨,雨时书晴;秋时描春,夏时述冬。理由有三:其一,四季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某一季节想象和回味另一季节,或许会获得更多的感触与启示。其二,诗歌创作要着重培养求异思维,错时书写是培养求异思维的重要方式。其三,错时书写是与当下保持适当距离感的重要路径,而距离往往是生成艺术之美的必要条件。 每首成功的诗都是公共性与私密性的有机统一。诗是个人经验的审美化,或者说是审美成规的个人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必须在个人体验的独特性和诗歌表达的公共性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接洽点,以便既生动地呈现自我,又不违逆诗歌的美学通则。由此,一首诗必将涉及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兼容问题,这同时也是诗歌的隐与显、暗与示的比例调配和技术处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一首诗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取决于诗歌的公共性与私密性之间融合的有机程度。 每一首诗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有计划“曝光”。自我总是杂多的统一性,这种杂多性,为诗人的每一次写作都可能具有某种独创性提供一定保障;这种统一性,保证了一个诗人的所有创作都将具备相同的血型和脾性。自然,诗人必须对个体自我的杂多性和统一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准确的拿捏,才可能确保创作的有效性与生命力。否则,就将出现大量自我复制或自我分裂的拙劣诗作,那将导致自身诗歌形象的不断毁弃。P161-163 序言 很多人在生命的早年,甚至是孩提时代,被文学的神奇世界所吸引,都曾做过作家梦。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大都选择了别的行当来延续自己的人生轨迹,真正能成为作家的只有少数。在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多数属于曾有过文学梦想但没有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的一群人。出于兴趣或者生计的考虑,他们选择踏入学术的漫漫征途。他们先是经过了多年的历练与磨砺,掌握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练就了渐趋成熟的理论思维,但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能力也相应受到了某种打压和遮蔽;后来,他们著书立说,主要是从学理的角度,将自我对文学的独特思考和深刻认识系统而缜密地阐发出来,为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尽管理论的思考与实践时常压抑着创作的冲动,但这些学者内心深处藏有的文学情结是始终不会泯灭的。这文学情结平素里常常蛰伏着、潜隐着,很难见其峥嵘,一旦遇到情感潮汐的冲刷,它们就将如春草一般破土而出,向世人展示其翠绿的生命和强盛的力量。这次“岭南创作文丛”推出的几位学者的文学作品集,便是他们心中沉埋的深挚文学情结的集中显形,是他们学术研究之外弥足珍贵的创作收获。 其实,中文系学者同时也是创作能手,也能写一手好文章,这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史上并非新鲜之事。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徐志摩、闻一多、沈从文、钱钟书、卞之琳、冯至、穆旦等,这些曾在高校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学者,哪一个又不是文学创作上的佼佼者呢?只是到了新的历史语境下,由于学术体制的日益强化和学者自身文学技能的欠缺,能在研究与创作上二者兼擅的人渐已寥若晨星,这不能不说是当今时代某种人文缺失在中文系里的生动体现。略感欣慰的是,在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粤西大地的岭南师范学院,有赵金钟、谢应明、殷鉴、祝德纯、红筱、史习斌、张德明等一批学者,在学术研究之余,还能以文学之笔法,述眼中之观摩,抒心中之情绪,从而构成散文、诗歌、散文诗的文本形式,用以记录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履历。这批学者的文学创作,有文字的俊秀之妙美,有情感的深切之魅惑,有思想的深隽之特长,他们作品的集中展示,使“新岭南作家群”这样一个具有某种文学史意味的命名,得到了较为具体和切实的确证。 作为现代文学专业的教授,赵金钟在胡风研究、冯友兰家族文化研究和新诗研究等方面可谓成果丰硕,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流彩的石头》是其从教近三十年来所创作的诗歌与散文的合集,两种文体他都能熟练驾驭,并写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韵味。他的诗歌有情感的热度,也有修辞的新奇,更传递着对自然和生活的浓烈之爱。赵金钟的散文是对自己生命行旅的及时记录,举凡生活之点滴、旅途之见闻、观景之心得、读书之会意,都被他捕捉出来,转换为文字的演绎,白纸黑字之中,刻印下曾经的生命痕迹。从艺术层面上说,赵金钟的散文语言朴实且情感真挚,述事虽多用简笔但能让人如睹现场,写景只寥寥几笔就能将动人之画面推置到人面前,抒情虽用语不多但情绪饱满,撩人心襟,具有值得肯定的审美个性。 祝德纯的《竹影横斜》和史习斌的《隔岸的灯火》都是散文集。祝德纯以散文研究见长,她的学术著作《散文创作与鉴赏》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不久便获得了湛江市文艺精品奖一等奖,足见其散文研究的成绩是为人所认同的。祝德纯的散文以短章为主,篇幅虽短小,语意却绵长,话语尽管不多,但字句之中不失女性的细腻,数语之下能察见述物之精髓。祝德纯的散文笔力老到,情绪内敛,需细细品味才能识得其妙处,获得其真髓。此外,这本集子中收录的几篇旧体诗词,可以看作是祝德纯从特别的角度来抒发情志、感喟人生的文学文本,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心中存有的文人志趣和古雅情怀。史习斌对新月派的研究很深入,他的散文集《隔岸的灯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月派的绅士风情。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史习斌始终不忘那片大山、那块土地,在他的散文中,时常有对那片大山、那块土地、那群质朴憨厚的农民的描述与吟赞。作为高校老师,史习斌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所沉思和表达。史习斌的文学视野是开阔的,散文题材也很丰富,除上述内容外,还有不少聚焦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类散文作品,他异常看重亲人和朋友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也希望用文学的空间来承载这有限人生中的无限深情。同时,他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对立和文化对抗情态有着深度的审视,并在不少文本中进行了艺术的阐发。此外,他还有部分篇章是对某些纯粹审美问题的探讨与追问,富有一定的思辨性。总体来看,史习斌的散文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叙述语式和结构特色,在风格上是趋于稳定和成熟的。 红筱和谢应明多年来从事散文诗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们对散文诗的理解颇有心得,在散文诗创作上也实力不俗,这次推出的《筱露斜阳》《雨夜·月夜》便是他们个人的散文诗集。他们的散文诗写作各具特点,一者以抒情性见长,一者以故事性取胜,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文学笔法。红筱的散文诗借助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挚爱之情。她的散文诗,常常富于奇幻的想象,抒情性较为鲜明。谢应明的散文诗往往流溢着真情,这种情感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充满乐观的情调和昂扬的气度。他的散文诗让人很少看到阴霾,很少看到愁云,也很少看到唏嘘感叹,大多是微笑着的字句、暖人心怀的言语、催人奋进的情感。同时,谢应明的散文诗善于描写令人回味的人生片段,从而让文字散发出“故事”的趣味来。 殷鉴在大学从事新诗的教学与研究多年,出版过好几本大部头的诗歌研究专著,在诗歌研究界反响强烈。在教学之余,他常会诗性大发,并诉之以文。这次推出的《一些神奇的字迹》,便是他这些年来创作的诗歌的集合。殷鉴的诗以小诗、短诗为主,可见他对“繁星体”小诗心领神会,颇有研究,并能用自己的文学实践将那种有关小诗的心得和领悟落实到文本之中。他的小诗虽三五行即为一篇,但往往具有情景性和画面感,也能营造出某种意境来,并显出诗人机智和风趣的生活情味。同时,殷鉴的一些讽刺诗,涉及对政治、军事、文化、历史、现实等方面的思考与反映,不失精彩和动人之处。 《行云流水为哪般》是张德明的第一部诗集,有不少曾在《星星》《绿风》《诗潮》《延河》等刊物上发表。诗评家写诗是近些年来较为突出的现象,其意义也颇为特别,著名诗人安琪曾指出:“批评家向来以理论见长,职业训练造就出的发达的逻辑思维如果再辅之以诗歌的形象思维,可谓相得益彰。写诗的批评家进入诗歌文本往往更能一步到位已是批评界的共识,而诗人们对会写好诗的批评家自然也有着天然的亲近和信任。”这是较有道理的,也可看作是对张德明在诗歌研究之外还能从事诗歌创作的某种肯定。 在当今商业化的语境下,文学的地位已日益边缘化,能坚守文学创作的人们是可敬的,学者的文学创作尤其难能可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推出了这套“岭南创作文丛”,希望用这样的行动来弘扬中文系的优良传统,同时向伟大的文学致以深深的敬意。 最后还要感谢罗海鸥院长、刘周堂副院长和熊家良教授,他们为这套丛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关爱与帮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可能如此顺利! 张德明 2015年5月23日南方诗歌研究中心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