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克洛岱尔的迷情(罗萨丽·希博尔-利尔斯卡的一生)/左岸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德蕾丝·穆尔勒瓦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故事从这里开始

路易丝·维奇,即保尔·克洛岱尔和罗茜的女儿,在九十多岁的时候,还在向我反复诉说,她没有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国家——尽管她的国籍是法国。1905年她出生在比利时,在德国生活过几个月,在英国生活过几年,在法国几十年。但她一直把目光投向外祖父生活的波兰,因为她的母亲一生不停地在念叨它。从很早开始,路易丝的生活里就到处都有波兰。由于总是听她谈波兰如何,大家终于得以理解,保尔·克洛岱尔的作品是怎样和这个谜一样的国度连在一起的——原来它是激发他产生灵感的那个女子的祖国。

路易丝向我讲述了她母亲最早的记忆。那是1873年秋天在克拉科夫的一个晚上,夜已深,罗茜握着小拳头熟睡在她的阿姨身边。拉迪斯拉斯,她的父亲,正在附近一座楼房下很深的地窖里主持一次秘密会议。为了鼓舞那些逃亡者的士气,他想尽了办法。忽然,他那匆忙的身影悄悄地显现在家里的墙壁上,潜进了屋里。他一言不发就抱起沉睡的孩子,用毯子裹好。他带着这个大包袱很快回到了那些男子汉中间,他们都很奇怪,不知他要干什么。他打开毯子,双手把小姑娘竖起来,在大家的面前向上高高举起,那些人突然都宣誓一定要意志忠贞。这个悲怆动人的一刻被无数次地重演,以至于克洛岱尔把它定格在《硬面包》中,永志不忘:“他像往常总喜欢做的那样,把我竖直地高高举起,我的两只脚在他强劲的双手之间,/长长的白衬衣包裹着我挺直的身体……/所有那些要强的男子汉围在我的四周,马刀出鞘,呼喊着乌拉!

拉迪斯拉斯,1837年生于华沙,是保尔.安东.希博尔一利尔斯卡和特奥菲拉·马科卡的第二个儿子。保尔.安东.希博尔一利尔斯卡曾经在波兰军队中指挥过轻步兵的第三炮连。后来他当过华沙地区的工程师和保险公司的督察员。特奥菲拉有一个妹妹叫特蕾莎,嫁给德罗希琴地区一名叫皮安罗斯基的贵族元帅,但早早地成了寡妇。元帅在纳罗基的产业名叫蜂窝。拉迪斯拉斯一家就生活在泰卡森林的边缘靠近比亚韦斯托克的地方。从主显节到星期三圣灰礼日之间,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听到招呼大家上路的声音。三套马车已经备好;葡萄酒、火腿和糕点堆积在垫子和盖毯底下。主人们和仆人们穿着毛皮衣服,准备着这场“kuligi”,也就是乘着爬犁远足,浩浩荡荡地到最近的城堡去,有三四十俄里远的距离。

当地的主人送上“kroupnik”,这是一种加香料籽粒酿的酒。要热饮。人们在垫子上睡觉,随后拉家带口地到下一个地方,在那里组织一场狩猎。到了晚上,在客厅里,为舞会点燃的灯火大放光明。丰富的食物和饮料满足了野外运动和带隼狩猎造就的好胃口。东家让女仆们跳舞,其他一些身为小城堡主的朋友也前来加入到欢乐的节日中。拉迪斯拉斯和他的兄弟们永远也忘不了马车夫们的吆喝声,爬犁的铃铛声,晶莹发亮的积雪发出的咯吱咯吱声,骑士们追赶狼群的猎枪声。

在回来后一直到年底的这段时间里,孩子们的教育就是特奥菲拉最关心的事情。她很容易就能发现佃户家里的哪些孩子是具备学习能力的,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家庭教师是波兰人,授课的老师是个法国女人。历史和文学课程与波兰语、俄语、法语及德语课程轮流进行。不论天气如何,都必须要去户外。为了下水,经常需要打碎池塘里的冰块。父亲率领男孩们去骑马。谁要是摔下来那就该当心啦,可能会挨上一鞭子的。至于拉迪斯拉斯,他才不怕没有经过驯化的野马呢!其中有一匹,它奔腾的速度让他陶醉,有一天,它竟然撞进了一家乡民的屋子,一个病卧在床的老太太因此受惊吓而死!

不久以后,拉迪斯拉斯被送进圣彼得堡的一所贵族子弟武艺学校,而后是都灵的军事学校。1861年,他在刚刚重新开放的华沙大学学习数学。他也曾和同学们一起酝酿反政府的各种主意。然而,他被任命为一名将军的副官。他并不乐于参加反俄的抗议活动,因为尽管有些时候某支爱国力量也能使哥萨克的兵队(stonia)溃败,但是他早就知道任何反抗运动都终归会失败。P11-13

目录

中文版序言

与路易丝在维孜莱——保尔和罗萨丽的女儿

引言

第一部分

 1.故事从这里开始

 2.一切摇摇欲坠

 3.罗茜遇见克洛岱尔

 4.福州的海市蜃楼

 5.罗茜的逃遁

第二部分

 6.被丈夫和情人围追堵截

 7.独自面对种种变故

 8.和女儿厮守巴黎?

 9.罗茜让位于角色伊瑟

结语

注释

附录

年表

 罗萨丽与路易丝·维奇的家谱

参考书目

鸣谢

序言

为什么要向中国的读者推荐《克洛岱尔的迷情》呢,是因为它是法国作家、诗人保尔·克洛岱尔亲身经历的爱情故事么?

当然,中国的读者可能会对一位伟大的作家感兴趣,然而,他们更会被这段发生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中国的故事所触动。这个伟大的国家,目后成为保尔·克洛岱尔作品重要的灵感源泉之一。

克洛岱尔于1895年,二十七岁那年来到中国,他在中国担任领事直到1909年。在那里,他很快就爱上了中国文化。1896年,他写出了《第七日的休息》,一部揭示出其对古老中国的文化和习俗的兴趣的戏剧。被收入到《认识东方》里的诗篇,《宝塔》、《夜晚城市》、《大地入口》、《城门》,证实了他的赞许。尽管作家语言不通,但他似乎懂得用普通话来编纂。那时的中国,在他看来像是一个“令人晕眩、错综复杂”∞的帝国。他感到自己像“一位精灵国的魔法师”,在北京和上海,他造访寺庙、修道院、道观。白云观、福建鼓山的寺院,他为之痴迷。他探寻着道家的传统。他热衷于这些,试图将其填充于其外交官职业的范畴中,不假思索地跑遍了帝国的广阔大地。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他懂得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是不存在的。他在欧洲传播着天朝帝国最迷人的面孔。

1900—1904年的四年间,他因为一位年轻的已婚女子及母亲,经历了一段炽热的迷情。他与之相逢于一艘邮轮上,时值他休假后重返工作岗位。克洛岱尔本该与她终止来往,断绝他们之间有损名誉的关系。但是,假如神秘的罗萨丽没有进入到外交官作家的充满诗意和戏剧性的作品中,故事将会变得平淡无奇。为了继续在绝望中活着,保尔·克洛岱尔需要在《正午的分界》中讲述他们故事中令人痛苦的情节。之后,从《五大颂歌》到《缎子鞋》,罗萨丽变成了其多数代表作的灵感来源。

关于这个女人罗萨丽·希博尔一利尔斯卡的故事,在此向中国朋友倾诉的,是后来成为其遗嘱执行人的路易丝·维奇,她是保尔·克洛岱尔与罗萨丽的女儿,在她的坚决要求下,我向你们讲述这段动人而又非凡的爱情故事。

内容推荐

法国作家克洛岱尔在中国热恋了四年的女人是谁?他们拥有一个始终保持沉默的女儿,而克洛岱尔却荣誉加身,享有国际声望。这个深藏的秘密,撼动人心的角色只有伊瑟一人,在《正午的分界》中演绎了这段隐秘的恋情,将故事的帷幕掀起一角。

根据首次披露的档案,其人物原型终于揭晓:她是一位奥地利女性,母亲是英国人,父亲的故乡波兰,又令她魂牵梦绕,她在法国长大,从一片大陆到另一片大陆,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辗转往返,时而富足,时而窘迫!为什么她刚一怀孕,就在中国抛弃了克洛岱尔,给他造成无法愈合的伤痛,在返回欧洲途中,她又接受另一个荷兰人的诱惑呢?为什么十三年之后,她与克洛岱尔又建立了一种离奇的关系,并且从未中断过呢?

德蕾丝·穆尔勒瓦,是克洛岱尔的研究者,她熟识路易丝,这段动荡爱情中诞生的女儿。多年来,她在其要求下,去搜集罗萨丽的秘密,解密了一批特殊的家庭信件,最终阐释了作家克洛岱尔的部分作品。《克洛岱尔的迷情(罗萨丽·希博尔-利尔斯卡的一生)》首次还原了这位女性谜一般的人生,是她唤起了伟大作家一段如此令人心碎的迷情。

编辑推荐

保尔·克洛岱尔在中国热恋了四年的女人是谁?他和她有一个长期保持沉默的女儿,而作家却满载荣誉,享有国际声望。根据全新的档案,人物原型终于揭晓:她是一位奥地利女性,有一位英国母亲,又念念不忘波兰父亲的祖国,她在法国长大,伴随着世事沧桑,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在富裕和废墟中来回往返!为什么她刚一怀孕,就抛弃了在中国的克洛岱尔,给他造成无法愈合的伤痛,又在他返回欧洲时,接受另一个荷兰人的诱惑呢?为何十三年之后,她与之又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从未中断过呢?

德蕾丝·穆尔勒瓦编著的《克洛岱尔的迷情(罗萨丽·希博尔-利尔斯卡的一生)》是法国著名作家、诗人克洛岱尔的一段爱情传记,生动真挚地描写了作家在中国任外交官时期的一段传奇的恋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