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在普陀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荣木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徐荣木编著的《自在普陀山》是一本以游记的形式全景式地反映这座自然奇山、宗教圣山、文化名山的图书。内容涵盖域内主要名胜资源,集佛教文化、海洋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用文学的情怀去感受自然与人文,这种感受不单是图解和说明,更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讲述风景背后的故事,透视海天佛国最本质、最美、最引人入胜的元素,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祈求达到“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境界。

内容推荐

《自在普陀山》是作者徐荣木,多次去普陀山所创作的游记散文。全书图文结合,既有对普陀山各旅游景点的详细介绍,又有作者及朋友游玩普陀山的故事。作为舟山本土作家,作者没有单单停留在景色和记忆层面,其呈现给读者的是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海岛文化风。文笔通俗晓畅,适宜作为大众读物。

目录

前言

胜境圣迹

 夜宿普济寺

 南海观音

 雨中法雨寺

 慧济寺

 四色佛顶山

 磐陀石

 洛迦山

 冬日善财洞

 短姑圣迹

 法华灵洞

 观音古洞

 月夜莲池

 洛迦灯火

 奇石奇观

 梵音洞

 佛塔与讲寺

 古佛洞

 游南天门记

 彼岸船

 观音法界

历史印记

 道场祖寺

 庵堂

 吞华街

 古树传奇

 妙庄严路

 莅山名人

 紫竹林

 西天道上

 摩崖石刻

 山顶志奇

 沉默的圣人

 点赞朝阳阁

人间佛教

 观自在

 佛光

 僧侣一日

 高僧

 禅修

 素斋

 闭关

 放生

 寻佛记

 净土佛学院

圣岛文化

 佛国四洗

 佛国四宝

 墨僧

 楹联

 佛博馆

 妙有潮

 夏日百步沙

 冲浪

 海味

 佛茶

 观音饼

 岛居生活

印象普陀

旅游资讯

后记

试读章节

南海观音

记不清多少次陪客人去朝拜南海观音露天立像了,也记不清有多少外埠朋友问我:普陀山地处东海之滨,为什么叫“南海观音”?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我国古代大多建都北方,把位于东边和南边的海洋统称“南海”,普陀山上的观音自然变成“南海观音”。另一种说法,据《华严经》记载,观音菩萨道场原在南印度海边的“补怛洛迦”小岛上,那里云雾缭绕,环境险恶,人迹难觅,周边沿海又是灾难多发地,故受观音关注。自观音崇信传入我国,把“补怛洛迦”译成汉语,即“普陀洛迦”,后来佛选名山,选中的观音道场,就是今天的普陀洛迦山,我国信徒把观音看作女性,似乎更富慈悲情怀,如今已成众多信徒的精神依仰。而观音的宗旨,是要世人大彻大悟,共登觉岸,而不是在迷信里讨生活,如果信徒只求观音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无疑是走入歧途了。

南海观音露天大佛像处在普陀山龙湾岗上,是块独占鳌头的风水宝地,三层广场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布局庄严,风格民俗化。此地隔海遥对洛迦山,向东远眺,是苍茫的太平洋。每当风和日丽时,辽阔宁静的大海波平如镜,令观者心旷神怡,烦恼尽扫;每当狂风怒号时,巨浪滔天,惊涛裂岸,令观者心弦震憾,惊叹大海之神威。大佛右侧是南天门、海岸牌坊、正山门,延伸向西是西天景区;左侧有观音跳、紫竹林、朝阳阁,普济寺、大乘禅院、法雨寺隐于山岙丛林之间。

人有人缘,佛有佛缘。据说,在大佛选址过程中,有人主张将佛像建在普陀山客轮码头附近,让所有进出山门者可目睹大佛之风采;有人建议立在佛顶山顶峰,便于四方敬仰朝拜。时任全山方丈的妙善大和尚在兼听之后,决定建在观音曾现身过的龙湾岗上,谓之佛选胜地。海岛建造露天大佛确非易事,尤其是雷电和台风,对建总高达33米的大佛像是个考验。在建造过程中,各方信徒捐资4000多万元,菩萨头像铸入13斤纯黄金,灵异故事层出不穷。在1997年大佛开光仪式上,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现佛光,金光洒满大佛像,这祥兆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观音佛体向前微倾,左手托法轮,右手以横臂挡胸侧,手呈无畏指,头戴天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善眉慈鼻,双目凝神,满颜含笑。位于东海洋面上的舟山群岛,常受台风侵扰,自大佛建成以来,台风罕有正面登陆,气象图上的气旋中心一个个逼近又偏离,即便2015年7月11日“灿鸿”台风来袭,按所有国家的预测行动轨迹路径必穿越普陀山,然而“灿鸿”在朱家尖登陆后,戏剧性的一幕瞬间发生,台风突然出人意料逆转45度,避开普陀山,朝日本方向去了,按那时风速,不用10分钟可抵达,故被解读为观音一手挡住了台风,这种种现象,是巧合,是灵异,想来谁也说不清,菩萨的神奇更为众人津津乐道。  朝拜大佛香道的青石板,间隔一段嵌有莲花雕刻图案;左侧护栏壁上,雕有丰子恺的一幅幅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护生画”,细细品味,充满禅意。礼佛广场,是南海观音文化节及重大佛事活动的举办地,也是香游客来普陀山的必到之处。

千年观音神秘传说,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精神慰藉。如今,南海观音声名远播,万众朝拜,不论春夏秋冬,一拨拨善男信女跋山涉水,乘飞机、坐轮船、搭汽车,簇拥而至普陀山进香,许下心愿,怀上期盼,满足而返,几无旺季和淡季之分。

舟山人更是沐浴在观音的光环之下,有的信徒住在海岛渔村,开一扇门窗,就能望见观音,佛近在咫尺,有急难之事,随时向菩萨祈求,倍感心安。大佛前的海域是我国海上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远航的人们,经过这一水道,仰视大佛,好些信徒会跪在船头向观音顶礼膜拜,祈求护佑,仿佛化险呈祥的观音就在身旁,感到沧海孤舟有了依靠,不再惧怕狂风恶浪的肆虐。每当太阳刚刚从海平面跳出来,万道金光洒在大佛身上,佛光普照,有的信徒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佛都看在眼里,促使他们心态平和,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光明磊落的益事、有益身心的趣事。每当夕阳沉入海底,送走平平安安的一天,有的信徒觉得观音赐福,想到人多活一天,就是福气,美好的日子不能白白流逝,不能无所事事,不能浪费自己的有限生命。也许,这都使舟山人性格中多了一些宁静淡泊的特征。

我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其余三处皆藏深山,唯独普陀山兼山海之胜,集佛教圣地与钟灵毓秀于一体,海天变幻无穷,境界无限。普陀山又蕴含深厚的人文资源,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梵呗悠扬,古风天成。凡来普陀山观光礼佛,却没到南海观音朝拜的,将会在心中留下一大遗憾。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每次站在百瞻不怠的南海观音大佛像前,我都会虔诚地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P6-9

序言

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岛一个面积12.5平方公里的海岛。据考证,很久很久以前,普陀山与大陆是连在一起的,由于世纪冰川运动,海水上涨,渐渐成为一座岛屿。现是著名佛教圣地,国家5A级风景区,素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 “海天佛国” “人间第一清净地”之称,它拥有自然奇山的神秘,宗教圣山的神圣,文化名山的神奇,以融三“神”于一体的不同凡Ⅱ向的品位,享誉海内外。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供奉对象各有侧重,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而香火最鼎盛、人气最旺盛的当属普陀山了,每逢观音诞辰、成道、出家三大朝圣盛典之日,各大寺院钟磬阵阵,香烟缭绕,四海香游客纷至沓来,去年进山香游客逼近700万人次,这座东海小岛已显得满载超重了。

据传,唐成通四年(863)日本高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迎奉一尊观音像回国,经过莲花洋时遇阻不能行,遂把观音像留在岛上,建一座“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从此成为观音菩萨应化道场。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代,普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最盛时全山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有数千僧侣,可谓移步换庙,随处可见身穿袈裟的僧侣,“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有古刹、奇石、金沙、潮音、幻景等,得天独厚;有短姑道头、二龟听法石、磐陀石、观音跳、善财洞等绝妙胜迹;有古建筑、书画、诗文、碑文、石刻、传说等,具有诗的意境和隽永的禅意。这个绵延千年的观音道场,是我国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经多次兴废,至今仍然是“佛灯朗耀,祖道恒传”。古人有云:“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普陀山不仅属于舟山,也属于全国,属于世界。观音文化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融释儒道三者之大成,已成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观音文化蕴藏着深厚的智慧,洞察宇宙人生,反省人类理性,见解深刻独到。一千多年来,观音菩萨的济世拔苦、大慈大悲的精神深入民心,崇信观音已成我国民间习俗,在东南亚亦具重大影响。每年都有众多信徒从四面八方来山朝拜。踏入这“慈山悲水”,世俗的烦恼被消除,名利被淡化,心境变宁静。慈悲、智慧、善良,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是我们这个世界需要拥有的东西。这座小岛,让当下许多徘徊在凡胎和心灵路口的信徒,寻找到了一座精神圣山,一见倾心。弘扬观音文化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普陀山建设与治理也越来越好。2015年10月,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在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域内(朱家尖东部区块)召开,这是继普陀山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之后,再一次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普陀山乃至整个舟山群岛新区的知名度将大大提升。目前,舟山市委市政府正着力实现香游客“进得来、游得畅、出得去”,着力将香客转化为游客,游客转化为休闲客,打造国际著名的海岛休闲目的地和世界一流的佛教文化旅游地,使其日渐成为世界佛教徒的朝拜中心。

《自在普陀山》是一本以游记的形式全景式地反映这座自然奇山、宗教圣山、文化名山的图书。内容涵盖域内主要名胜资源,集佛教文化、海洋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用文学的情怀去感受自然与人文,这种感受不单是图解和说明,更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讲述风景背后的故事,透视海天佛国最本质、最美、最引人入胜的元素,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祈求达到“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境界。本书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叙述精要客观,文字优美,图文并茂,从吃、住、行、玩、购等出发,全方位全新诠释普陀山的自然之美、文化神韵、旅游方略,资讯全面,是一本关于普陀山的文化宝典和自助游指南。本书的出版,对提升普陀山乃至舟山群岛新区的旅游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后记

我的《漫游舟山群岛》一书出版后,不少朋友鼓励我再写一本关于普陀山的书,我坦言: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因为我去普陀山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看腻了,对所有景点往往会“熟视无睹”而感觉木然。加之工作也忙,此事也就搁置一旁,没放在心上。那么,如今又是如何完成《自在普陀山》一书的?写后记,通常要回应一些问题,在此,我想说明三点:

一是缘由。记得去年十一黄金周,我从媒体上获悉,有一天进出普陀山的香游客达10万多人次,之后,这个纪录又被14万多人次打破,屡创新高成了新常态。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到底是什么吸引香游客潮水般地涌向这个弹丸小岛?深究后感晤,佛教能阐释和解答人类命运归宿问题,让躁动不安的人心平静下来,让身心更轻松、更自在,活得更明白、更智慧。普陀山这座厚重的金山银山,随着时代的变迁,历久弥新,更添吸引力,它是写不完的。况且,在已出版的有关普陀山的图书中,尚没有全山综合性游记方面的书,我一时心血来潮,便触发了想写本普陀山游记的冲动,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我白天忙工作,晚上一盏台灯、一台电脑潜心写作,其过程艰辛、漫长而寂寞,全书除若干篇为旧作略作修改外,55篇游记如期完成。

二是祈愿。我除了业余写作,还爱好旅游与摄影。在深入普陀山时,几乎走遍岛上每个犄角旮旯,不少地方是平常鲜有游人去光顾的,我尽力做到边游边摄边思考,将所见所闻所思凝聚笔端,把内心的情感和境界转化为一篇篇行走的文字,及时记录,并配上精美图片,试图呈现—个全景式、立体感、多元化的普陀山。其实,旅行是个体对大自然的一种审美过程,真正的意义在于用心体会美景的同时,能从中感知到当地的人文与历史,而不仅仅是一张旅游照。行走文学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游人进山观光、礼佛、游玩,往往需要引导才玩得更有情趣,更有深度,更有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人说,写作、阅读有关普陀山的书,等于点了—炷心香,融入其千年香火,此话像—杯清香四溢的普陀佛茶,滋润着我的心灵,也祈愿这本书像一杯香茗供有缘人分享。

三是感谢。在本书付梓出版之际,感谢舟山市领导及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委、市民宗局、普陀山管委会、市佛教协会、市接待办等有关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著名书法家鲍贤伦先生题写书名,著名画家邵叶道先生提供精美佛画,舟山著名摄影师迟名尊、包丽霞等提供美图,舟山著名老作家叶宗轼先生审稿;感谢丁宏斌、袁德新、陈宏成等先生以及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界定法师、能进法师等提供的帮助;感谢宁波出版社王晓君、翁志刚老师的精心编辑。还有许多朋友的鼓励、帮助、支持与期待,让我如沐春风,令我不敢懈怠,使我常怀感恩之情,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忱!由于时间仓促,恐有不少疏忽和差错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个别图片未标注作者姓名,请见后与本人联系,以便支付相应稿酬,本人邮箱:xrm258@163.com。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