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曲
(一)灵峰歧海
这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处丘陵地带,三面环海,像是一个伸入海中的小半岛。半岛西面的戴云山,终日云雾缭绕,高耸入云,从南到北将半岛遮掩起来,使它与外界形成一种自然的隔绝,屏挡着半岛与山外的往来。里面发生什么事情,山外人也都不大清楚;而外面的人也很少进到半岛,可以说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在泉城晋县与惠县交界的洛阳古镇以北,有一个深入大海的半岛;半岛名叫灵歧,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呼,很难考证清楚。
从戴云山东麓起,一条叫灵峰山的山脉由西向东横亘,直到海滨,这大概就是灵歧“灵”字的由来了。
至于“歧”,就是歧海,当地人叫“港”“海港”“海湾”,也叫“歧海”。灵峰和歧海,各取一个字,合起来就是“灵歧”。
“歧海”似乎也有古义可查。《山海经·海内南经》就有记载:
“瓯居海中。”晋人郭璞注:“在歧海中也。”
明代状元杨慎在《升庵笔记》中说:
“郭(璞)注歧海,海之歧流也,犹云稗海。”
考《广雅·释诂二》:“稗,小也。”原来歧海就是稗海,就是小的海。到唐代,南方靠海的人仍称“歧海”,闽粤似乎都有这种称呼,唐人诗中就有“歧海”。
广东紧靠南海的香山(孙中山的故乡,现在叫中山市)人郑愚,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与李商隐同年,官至礼部侍郎。他的《幼作》诗云:
台山初罢雾,歧海正分流。
渔浦扬来笛,鸿逵翼去舟。
“歧海”同“港”“海港”,是同一个意思;有时也叫“海湾”。歧就是分支,分叉:歧海就是大海之歧支,分叉,深入而伸进陆地的小海港。所以半岛北面,灵歧人叫北歧,也叫北港;南面,叫南歧,也叫南港。“港”就是小海,就是郭璞说的“海之歧流”。
灵峰山再往东,快到海边时,似乎突然断了,形成一个山谷;谷东突地又矗起一座独立的山峰。远看山巅,像一个马头,“马脖”上又生出六扇扁形的山岭,像是马的鬣毛;有说是“龙旗”,是李家庄的风水所在。灵歧人都称这六扇山岭叫龙旗山;有人怀疑说应该是“龙鬐山”,因为鬣毛像“鬐”,不是“旗”;也有人认为六片山岭像六面旗子,所以叫“龙旗”没有错。
龙旗山的走势似乎又向东伸人海中,但到滨海的悬崖峭壁时断了。可是,隔了一片小海峡,又有一座山高高隆起,十分险峻,像是龙马的背脊;但当地人说是老虎的背脊。有人猜想,海中这座高山,本来应该是同灵峰山脉相连的。在远古的某一个时期,海水泛滥,淹没了山脉相对较低的一段,使它沉人海中。而东端的那座高峰没被淹没,就仍然屹立海中。灵歧人称这海中高峰不叫山,叫蝴蝶岩。据说岩下有一个洞叫“尾蝶洞”,也叫“仙姑洞”,是“尾蝶仙姑”的洞府,灵歧人称蝴蝶叫‘‘尾蝶”。但好像没有什么人进过这个洞。
发源于戴云山的灵峰溪,从西向东,经过上坑、中坑、下坑、坑尾四座较大的村落,然后流入歧海。位于灵峰山脉的中段有座笔架山,是灵峰山脉的分支,由三座小山阜相连,形同笔架。乡人说,这是灵歧的文脉所在。
依据灵峰溪的流向,从西向东居住着三姓家族:李姓,黄姓,赵姓。三姓在整个灵歧古镇有一万多人VI。先是李姓,后来是黄姓,再后来是赵姓,都是由族长带了族人搬到这里来开基的,依照古义古称,都称“庄”。中坑李家庄,下坑黄家庄,坑尾赵家庄。据说李姓最早来时,看上灵峰山南一大片土地,就取名“中坑”,取义带有“中心”的意思。然后黄姓在灵峰溪的南面,占地安了家,叫“下坑”。又迟一些时候,赵姓在溪南靠海的地方安了家,取名叫“坑尾”。
这样在灵歧就有了“中”“下…‘尾”三个坑了。中坑在灵峰溪北,下坑、坑尾在溪南。
关于这灵歧三大姓从什么时候起,迁徙到这里,有许多说法。
李姓的来历,有说是东晋衣冠南渡时,北方有一李姓人家率领整个家族,一直南逃到这里。有说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中原震荡,唐皇室裔孙有一支逃难南奔,率先到这里,定居开基,传下了李家庄。
稍迟,又有了黄姓。族谱记载,黄姓在唐末五代时期,从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省)举族南迁,多处流徙,后来到了灵歧。
到了宋末,谢太后降了蒙古人,元朝建立以后,一支赵姓皇族的子孙,南逃到灵歧,赵家庄人就是赵宋皇帝的后裔。
李、黄、赵三家可谓书香门第,只是到清朝末年,除了李家的第三十三代李开先中了举人外,黄、赵两家裔孙都没有什么功名。乡人说,笔架山就是李家庄的文脉所在,李家祠堂离笔架山最近,又兴办了家塾,民国时成了灵歧古镇著名的小学。
除了三家以外,还有一个村落,聚居有许多姓,因为何姓居多,就称为何家村。
(二)李 家
在李家庄最为显耀的是李家大祠堂。祠堂里敬奉着开基的祖先,自一世祖到五世祖,以及有功名的祖宗。祠堂后厅,高高挂着一个大匾额,镌刻着“父子进士”四个阳文大字,左边下面有“天圣?年”。哪年?字迹漫漶,看不清楚。查“天圣”,应是北宋仁宗的年号,共十年(1023年一1032年)。祠堂内厅左边有五个进士匾额,右边有五个举人匾额;中厅左“会魁”,右“解元”,还有“奉直大夫”,“奉正大夫”。外厅中间是“博学宏词”,左右匾额是什么,忘了。下了外厅,就是天井。大门内是玄关。
以前,每逢春秋两祭,李家庄在外做官的人都要回乡祭祖。高小以上的读书人,按学历高低排在做官的人后面,排队进入祠堂。大门口两旁站着奉礼郎,手捧酒壶、酒杯,有的捧着香炉、烛台。排队进入祠堂的人,到了大门口,三人成一横排,一人端酒,一人点香,一人点烛,高呼“一进香”“二进烛”“三进酒”。祖宗神牌前供着三牲,有的人家当年有大喜事,则供一只“全牛”“全猪”或“全羊”。
……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