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岁走进琢玉的世界,22岁成为业务骨干,39岁晋升工艺美术师,48岁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多年的潜心学习与钻研,历经“手琢”“心琢”至“神琢”的突破,他不仅创作了众多玉雕珍品,更致力于中国玉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他就是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
黄娜著的《李博生传(工艺美术大师)》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的传奇人生。
| 书名 | 李博生传(工艺美术大师)/大家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黄娜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17岁走进琢玉的世界,22岁成为业务骨干,39岁晋升工艺美术师,48岁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多年的潜心学习与钻研,历经“手琢”“心琢”至“神琢”的突破,他不仅创作了众多玉雕珍品,更致力于中国玉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他就是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 黄娜著的《李博生传(工艺美术大师)》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黄娜著的《李博生传(工艺美术大师)》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的传奇人生,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即海边的童年时光,“漂泊”的小学生,中学时代,初入玉的世界,潜心学艺,“手琢”到“心琢”的突破,“心琢”到“神琢”的飞跃,返璞归真的创作意境,治玉修身传播玉文化。 目录 第一章 海边的童年时光 1 爱思考的孩子 2 父亲和母亲 3 雨天“送”来的大金鱼 4 对石头的“情有独钟” 第二章 “漂泊”的小学生 1 从大连到北京 2 父亲的选择 3 在河北老家束鹿的日子 4 北京来的小学生 5 束鹿老家的“年” 6 能干的大姐 第三章 中学时代 1 回到北京 2 戴着红领巾入团 3 放弃升学 第四章 初入玉的世界 1 选择带“厂”字的单位 2 走进北京玉器厂 3 初入玉的世界 第五章 潜心学艺 1 独辟创作蹊径 2 从“做活儿的”到“画活儿的” 3 大师的启迪 4 人才荟萃的“十三组” 5 又一次从零开始的自学 第六章 “手琢”到“心琢”的突破 1 “燕飞燕舞”的红珊瑚 2 在成绩与荣誉面前的思索 3 从“玩石人”到“敬石人” 4 《无量寿佛》与《夜游赤壁》的收获 5 珍贵的国礼——《玉拳套》 6 震撼心灵的《人之初》 第七章 “心琢”到“神琢”的飞跃 1 《琴棋书画》的激情 2 送给法国总统的《乾坤在握》 3 丰富多彩的貔貅创作 第八章 返璞归真的创作意境 1 创作《观音》的启发 2 与达摩再次“结缘” 3 赋予《放下》的精神和灵魂 4 刚卯和严卯——配饰的代表作 5 《开天辟地》的无穷生命力 6 《十八罗汉系列》的原创之路 第九章 治玉修身传播玉文化 1 开班授业传承技艺 2 玉雕创作要“胸无成竹” 3 用“加法意识”做“减法造型” 4 学无止境不断创新 5 砗磲系列作品的创作突破 6 治玉修身传播玉文化 试读章节 1941年,李博生出生在大连。因此,他对童年最早的记忆,就是和父亲母亲以及两个姐姐在大连海边夏家河子一起生活的情景。那时,在商行做生意的父亲已经请来了私塾的先生为两个年长的姐姐教课,一起学习的还有邻家的两个小孩。小博生虽然刚刚两岁,却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看见姐姐们跟着先生学习,他也一动不动地坐在后边听了起来。 想不到,两岁的小博生听完课后,竞也能够学着先生的样子,背着双手,一板一眼地背着说“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下子两个姐姐乐了,母亲更是惊喜地紧紧抱住了小博生。 这以后,虽然由于社会的动荡,家庭环境的变化,私塾先生的课并没有坚持多久,但老先生两手背在身后,一边晃着身子,一边专注地念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情景,却犹如一幅图画般,被小小年纪的博生深深印在了童年的记忆中。 小博生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孩子,一次在爸爸的柜上,小博生和两个姐姐一起玩耍。大姐一向活泼好动,不管学什么,总是一学就会,所以虽是年龄不大,却已开始学骑自行车了。比起大姐,二姐的性格慢了些,学习成绩自然也赶不上大姐。这也让父亲和母亲时不时要“考一考”二姐。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考一考”二姐,竞给父母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有一次,父亲看着一边学骑自行车的大女儿,不由又给二女儿出起了考题,想不到没等二姐回答出来,一旁的小博生就抢先答了出来。父亲几乎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小博生,母亲则有些惊喜,一声不响地紧紧抱住了她的儿子。 这样的情景接连“重演”几次后,一直忙于做生意的父亲终于注意到他的头生儿子的不凡之处。从此,不管是家中来了朋友、客人,还是去朋友家串门,父亲总是把小博生带在身旁,彼此寒暄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家的儿子介绍给众人。而被母亲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小博生,不仅一直规规矩矩地站在父亲身后,还因为长得帅气,说话有礼貌,做派又稳重得到众人的一致夸奖。直让一向在人前出头露面的父亲感觉比做成了一笔生意还要风光。 聪明懂事,总是受人夸奖,这样的环境也让小小年纪的博生从懂事起就要求自己处处听话,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在人面前更是努力做到不让别人说出一点不好。 小博生也是一个敏感、极富同情心的孩子。每当走在大街上,穿戴整齐的小博生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那里没有自己家中的安逸,没有母亲的疼爱,也没有孩子们玩耍的欢乐,有的只是贫穷。穷苦的老百姓们衣不蔽体,吃不饱饭,一脸的愁苦、哀怨。 对小博生触动最深的是大街上乞讨的穷苦人。那一天,小博生拽着妈妈的手走在大街上,忽然听到一阵声音传来,他只觉得那声音很奇怪,似乎很沉闷,却又有一股穿透力般一直传进耳中。远远望去,是几个讨饭的乞丐,一边双手挥舞着,一边嘶喊着。 小博生拽着母亲的手走近前去,他知道,这就是大人们口中常说的“叫花子”。只见四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叫花子齐刷刷跪在街头,每个人都双手攥着一块大板砖,一边用大板砖使劲向自己的胸口砸去,一边嘶喊着:“大爷大奶奶,行行好,给口饭吃吧……” 那声音,嘶哑凄厉,伴随着大板砖砸向胸口“哐哐哐”的声音,越发显得凄惨、悲凉。小博生惊呆了,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人间的贫穷和苦难,只觉得那些“叫花子”实在是太可怜了,心中充满了悲伤,就像那“哐哐哐”的声音直接砸向了自己的胸口。 这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无论是“叫花子”声嘶力竭的喊声,还是砸向胸口“哐哐哐”的声音,都让小博生无法忘记。以至几十年后的21世纪,已成为中国著名雕刻大师的李博生仍然无法忘记当年那凄惨的一幕。他说:“我永远忘不了大街上那些‘叫花子’一边乞讨,一边用大块砖头砸胸口发出‘哐哐哐’声音时的情景,那是在那个动荡的社会里贫苦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 也是从那以后,聪明而又敏感的小博生又多了许多思考。小博生喜欢黑夜,也喜欢在天还没亮时看着外面黑暗的天空。多愁多思的小博生睡的觉很少,每天总是在天还没亮时,他就起床,自己拉开窗帘,一个人看着窗外,看着朦胧的天空,沉思着……P1-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