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蔚著的《竹林七贤》没有采取一个主角贯穿全篇的写法,而是以魏晋交接之际为大背景,以故事作引线,记录描述了这一特殊时期的诸多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大致类似于一幅连环画。
本书是一本历史之书,一本人物之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是一本心灵之书,一本求索之书。愿读者能够喜欢它,品味它。
| 书名 | 竹林七贤(上下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吴蔚 |
| 出版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蔚著的《竹林七贤》没有采取一个主角贯穿全篇的写法,而是以魏晋交接之际为大背景,以故事作引线,记录描述了这一特殊时期的诸多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大致类似于一幅连环画。 本书是一本历史之书,一本人物之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是一本心灵之书,一本求索之书。愿读者能够喜欢它,品味它。 内容推荐 吴蔚著的《竹林七贤》介绍:三国末年,魏主暗弱,司马氏把持魏国朝政,打压朝臣、铲除异己,甚至不惜私养死士以暴力暗杀政敌。一时间朝野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司马氏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然地方上,忠于曹魏的领兵骁将整装待发,欲起兵勤王;朝堂上,秉持气节的忠志之士奔走联系,遥相呼应。吴蜀两国间谍更云集魏都洛阳暗中窥伺、蠢蠢欲动,欲趁势挑拨魏国内斗以从中渔利。世风变幻,道义不存,政客倾轧,暗无天日,浑浊的世道让名动天下的“竹林七贤”亦难独善其身,深深卷入其中…… 目录 上 引子 乱云飞渡 第一章 风入松慢 第二章 墩月素光 第三章 愁多夜长 第四章 慊慊心意 第五章 靡靡情忧 第六章 欲托遗音 下 第七章 司马之心 第八章 鹰视狼顾 第九章 玄云仿髡 第十章 广陵散绝 尾声邈若山河 外一章 竹林之游 附录一 三国车号表 附录二 晋朝车号表 附录三 嵇康像 附录四 嵇康打铁图 附录五 赵孟頫《与山巨源绝交书卷》(局部) 附录六 西晋刘宝墓志 后记——托运遇于领会,寄余命于寸阴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风入松慢 尽管首阳山是一方胜景,毕竟远离市镇,人迹罕至,但这里居然也开有一家小小的酒垆,名“黄公酒垆”,位于南山口竹林边。 店家狄希本是中山人氏,擅长酿酒,在当地颇有名气。多年前,不知何故抛弃家小,离开故乡,南下来到洛阳,依旧以酿酒为生,开了一家酒垆,因其酿酒之术学自黄姓老者,故名“黄公酒垆”。 时人多不解狄希既酿得一手好酒,为何独独将酒垆开在了偏僻的首阳山,而当来到酒垆,亲眼见到,便立时能理解狄希为何选择了此处,实因位置风光极佳—— 首阳山山阳有一片竹林,丛篁茂密,平远幽深,连绵万顷。一条蜿蜒小路穿过其间,还有一道浅溪汀迂回盘曲。溯潺潺溪流而上,到尽头时,豁然一潭清水,绿波荡漾。有竹篱小桥通向半坡,坡上临流房屋数间,正是“黄公酒垆”,依山傍水,石竹如画,尽幽居之美。临窗而坐,峰峦近在眼前,幽情远思,可睹异景——春山烟云暝漠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旷荡人澹澹,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当真如处画中,令人乐而忘返。 兼之狄希取山溪源头活水,配以秘法,所酿“千日酒”风味格外独特,经年下来,竟也有了不小的名气。不少洛阳士民甚至专程寻来黄公酒垆饮酒,临走还不忘沽上几坛带走。 传闻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昔日相会之时,亦选中了黄公酒垆作为日常聚集处,“竹林七贤”之“竹林”,即指首阳山山阳竹林。 甚至有流言说,七贤中的嵇康、向秀、刘伶几人均在首阳山竹林附近置有别业,除了风光秀丽之外,更多的则是因为贪恋黄公酒垆的美酒。向秀、刘伶倒也罢了,嵇康是名闻天下的才子兼美男子,更是本朝驸马,皇亲国戚,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不少人仰慕其学识风度,希冀能结识相交,哪怕见上一面也是好的,是以不时有人到黄公酒垆来打听嵇康住处。但店家狄希也是个奇人,一律推说不知,且从来不肯承认“竹林七贤”来过自家酒垆。 狄希倒也没有撒谎,七贤先后到黄公酒垆畅饮时,从未报过名号,他也未曾主动打听过——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对方是权贵名士也好,是山民猎户也好,他都不会询问对方来历身份。但无法否认的是,他确实亲眼见证了七贤由阮籍一人到嵇康等七人聚首的过程,而当年七贤的“竹林之游”,当真就发生在黄公酒垆东首的竹林中。 可惜的是,山陵巨变,人事沧桑,竹林风流已成过往,自高平陵事变后,阮籍、山涛、王戎三人便再未出现过。山涛、王戎倒也罢了,阮籍是爱酒之人,尤其钟爱狄希酿制的“千日醉”,曾称“无它不欢”,而多年来未曾再入过酒垆半步,足见竹林已成为他心目中的禁地。几年后,伴随着魏少帝曹芳的被废,偶尔还来竹林相聚的阮咸、嵇康、向秀也随之消失了,大概随着时局的急遽变化,再也没有竹林之游的兴致。而今时还来光顾黄公酒垆的,也只剩下了大酒鬼刘伶。 但首阳山依旧是一方名胜,就连司马懿身故后也选中此山作为埋骨之处。既然黄公酒垆距离官道不远,又正好坐落在南山山口,生意还算不错,不时有游客登门,打听“竹林七贤”生平事迹者亦不在少数。只是酒垆主人狄希平日便是言语极少,对七贤之事更是讳莫如深。旁人也多少了解七贤政治立场不一,甚至一度有官府密探暗中监视首阳山竹林动静,以为狄希胆小怕事,不愿提及,也就作罢。 今日一大早,便有一名二十五六岁的男子寻踏入黄公酒垆,直接探听刘伶住处。狄希一如既往,只说不知。 那男子神色颇见焦急,见狄希态度冷然,大概意会到什么,忙解释道:“我其实并不认识刘伶刘先生,也不是专程来拜会他,我要找的是刘府婢女郭丽。”P22-23 后记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竹林七贤”最初之得名,据说是由于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成、向秀、王戎七人结伴“集于竹林之下”。而关于“竹林之游”的时间和地点,素来存在极大的争议。甚至有人认为七贤真正联袂作“竹林之游”从未存在过,不过是后人附会上的一种名士形象。而“竹林七贤”也是先有“七贤”,“竹林”则是后人刻意所加。陈寅恪先生就持此种观点,认为“竹林”是取自佛教名词“Velu”之译语,意为释迦牟尼说法处,在东晋中叶后才被加于“七贤”之上,也就是说,东晋时才有“竹林七贤”的称谓。 七贤“同游竹林”是否存在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东晋陶渊明在《群辅录》称七贤“魏嘉平中并居河内山阳,共为竹林之游,世号竹林七贤”,这也是传统史书中的记载。实际上,嘉平年间高平陵事变发生已久,阮籍、山涛等人均已经出仕司马氏,七贤作为一个名士群体而言,已经瓦解分裂。此时,执掌朝政大权的司马氏正为代魏自立做准备,大肆铲除异己,身为曹魏女婿又坚决不肯出仕的嵇康早就成为司马氏的眼中钉、肉中刺。在如此险恶而微妙的政治环境下,七贤断然不可能再携手,来一次悠然自得、肆意酣畅的“竹林之游”,因而七贤“同游竹林”如果真的存在,也应该发生在高平陵事变之前。 七贤共同的“竹林之游”应当开始于王戎成年之时。根据他的生平记载,他大约十五岁时跟随父亲王浑出游,得与阮籍相识,随后即加入了嵇康、山涛等人玄谈的行列。照此推算,“竹林之游”开始确切的时间应该是在王戎与阮籍相识后,而地点也并非在传统所认为的山阳,当在洛阳附近。由于不久即发生了高平陵事变,因而七贤结伴“同游竹林”即使真的存在过,时间也并不长久。因刘伶及阮籍诗文均有提及首阳山(邙山),本书选定首阳山竹林为七贤结伴游览之所。 “竹林七贤”本身就是一个深邃而有意味的话题。这七人个性迥异,人格有上有下,学术成就有高有低,然而他们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名士群体,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这个著名的名士群体能够闪耀千古,成为一种文化的特征符号,自有其出类拔萃之处,但魏晋时代的黑暗背景同样起了不容忽视的衬托作用。“竹林七贤”是精彩的,唯独只有存在于魏晋那样一个时代下,才能成为当时新鲜觉醒的人格精神的代表。他们的才华、思想,抑或痛苦、彷徨,都只能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放眼中国历史,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朝代,能够容纳这样一群特立独行的有着鲜明特点的人。“竹林七贤”的存在,只是一个历史瞬间,正因为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瞬间成了永恒。鉴于此点,本书在《引子》及《外一章》对魏晋的时代背景作了详细介绍,对故事及人物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这两篇。 需要强调的是,《竹林七贤》没有采取一个主角贯穿全篇的写法,而是以魏晋交接之际为大背景,以故事作引线,记录描述了这一特殊时期的诸多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大致类似于一幅连环画。 魏晋士人多习惯以字相称,因人物众多,为避免混淆,本书作了简化处理,多称以名字,请喜爱原汁原味古风的读者谅解。 另外,本系列丛书是历史悬疑小说,历史是大前提,所以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背景及风貌。也请勿以现代人的观点来衡量历史人物,因为人具有社会性,始终不能超越于时代。 本书是一本历史之书,一本人物之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是一本心灵之书,一本求索之书。愿读者能够喜欢它,品味它。 《竹林七贤》与之前出版的《鱼玄机》《韩熙载夜宴》《孔雀胆》《大唐游侠》《璇玑图》《斧声烛影》《大汉公主》《和氏璧》《明宫奇案》《包青天》《宋慈洗冤录》《柳如是》《钓鱼城》《战襄阳》《敦煌》《青花瓷》《交子》《开元悬疑录》《江东二乔》共同组成了作者正在构思创作的“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系列丛书”。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支持,从第一本《鱼玄机》到这一系列的即将终结,一路携手,同舟共济,如此长久的合作,也算是出版业较为罕见的例子。 吴蔚 2016年4月30日于北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