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出版社编的《重庆风云》记叙了重庆谈判的国际国内背景、国共两党台前幕后的政治较量及军事斗争。周恩来如何为毛泽东的安全殚心竭虑,蒋介石既想扣留又不敢扣留毛泽东的复杂心态;张澜、郭沫若、许德衍等著名民主人士与毛泽东的深情交往,陈立夫、戴笠等国民党反共右派与毛泽东的会见情形;张治中三去延安,蒋介石七次宴请;毛泽东给“二乔”断名,蒋介石训斥张治中“代表哪方说话”;冯玉祥与中共代表把酒言欢,派驻桂园警卫班的特务宪兵怎样做到情报每日一报……这一个个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故事,让读者再次走进那段波诡云谲的风云岁月,感受历史的真实和魅力。
中共党史出版社编的《重庆风云》主要讲述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斗智斗勇的过程以及与美苏错综复杂的四角关系,既有谈判桌上的较量,也有背后军队战场上的较量,包括:特稿、人物、钩沉、回忆、链接等几大块。
写在前面的话
从历史中探素新的智慧
特稿
重庆谈判的幕后台前
背景
蒋介石为何向斯大林低头——1945年
国民政府与苏联谈判内幕
人物
周恩来在重庆谈判中
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
“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毛泽东与张治中
如何对待毛泽东:,扣留、“审治”,
还是“授勋”、“礼送”?——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的心态考察
赫尔利的角色
轶事
郭沫若送给毛泽东一块手表
“小纸条”传情
诗人徐迟与毛泽东的交往
漫漫风雨故人情
细节
重庆谈判期间的七次宴请及十一次对话
重庆谈判前的情报战
上党战役
为毛泽东护驾的“三龙”
毛泽东给“二乔”断名
钩沉
毛泽东的两个经典比喻
蒋介石没有喊过“毛主席万岁”
李少石事件
《沁园春·雪》与重庆谈判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回忆
毛泽东拜访客人
回忆毛主席在重庆
毛主席同张澜的会见
冯玉祥宴请毛主席
派驻桂园警卫班的回忆
链接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大楼——红岩嘴13号
红岩托儿所
编辑手记
周恩来在重庆谈判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
重庆真是一个谈判的城市。
——1946年4月28日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50号对文艺界人士的讲话
经过8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人民渴望和平,期待重建饱经战火的家园。然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又筹划起新一轮的内战。蒋介石一面打出和平的幌子,一面调兵遣将。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三次致电延安,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商大计”。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王若飞陪同毛泽东赴渝谈判。这一决定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为当时舆论所高度赞扬。
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乘飞机离开延安。下午3时,毛泽东一行抵达重庆。当晚8时,蒋介石在林园官邸举行宴会。重庆谈判正式开始。
在重庆谈判期间,由于毛泽东除会客和处理谈判问题外,还要继续领导全党和解放区的工作,大量具体的谈判事宜是由周恩来和王若飞完成的。国民党谈判代表为张群、王世杰、张治中、邵力子。9月3日,周恩来将早已拟好的十一项谈判方案交给国民党代表转呈蒋介石。它的要点是:一、确定和平建国方针,以和平、团结、民主为统一的基础,实行民国13年(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三民主义;二、拥护蒋主席的领导地位;三、承认各党派合法平等地位并长期合作和平建国;四、承认解放区政权和抗日部队;五、严惩汉奸,解散伪军;六、重划受降地区,中共应参加受降工作;七、停止一切武装>中突,令各部队暂留原地待命;八、结束党治过程中,迅速采取必要措施,实行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作;九、政治民主化的必要办法;十,军队国家化的必要办法;十一、党派平等合作的必要办法。
这十一项内容,是从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的愿望出发,以国共两党现有政治军事力量的实际状况为基础,在中共方面作出重大让步的条件下提出的。但由于蒋介石毫无诚意,军队问题和解放区问题成为争执的焦点,谈判多次陷入僵局。周恩来既坚持原则,又适当让步,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谈判历经43天,几经波折,终于达成多项共识。10月2日,周恩来建议将1个多月来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其中总的方针、军事问题、政治会议问题等,双方或已同意,或意见接近,择其能发表者发表之,以解人民之渴望。国民党代表表示同意。10月5日,周恩来将他起草的”会谈纪要”提交讨论。双方就这份纪要多次讨论,最后定为<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0月1 0日,在重庆曾家岩桂园,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与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治中、邵力子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两天后,“双十协定“正式公布。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双十协定”是以国共两党协商的方式产生的正式文件。虽然双方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两个根本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但国民党当局也不得不承认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这份文件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在山城的日日夜夜,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安全警卫,饮食起居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安排。他曾交代警卫人员说:”到重庆后,要机警细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主席的安全,不许有任何一点疏忽。”一次,毛泽东和周恩来受蒋介石邀请,在原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的公馆住宿。一到那里,周恩来就命令警卫员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仔细检查。警卫员检查后,他又亲自全面检查一遍,才让毛泽东进去,还吩咐保证屋内不能离人,也不要让人随便进来。在宴会上,所有向毛泽东敬的酒,周恩来都接过来喝完。深夜,当毛泽东休息后,周恩来又继续召集会议。
10月11日,毛泽东在张治中的陪同下飞返延安,周恩来则留在重庆,继续谈判。对以后的这段谈判过程,周恩来曾在延安一次干部会上这样讲道:“毛泽东同志回来后,我与若飞同志同国民党谈了一个半月。我们用各种方法想使他们承认,但他们还是不承认,中心就是他们不愿中国人民得到一个民主的根据地。”
(摘自《周恩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P11-13
从历史中探索新的智慧/姚鸿
美丽的山城重庆,人称雾都,夏季更有火炉之谓。
然而,1945年夏天的重庆则是风云际会,政治气氛的火辣盖过了气温的炎热。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终于迎来了敌寇的投降——国人翘首八年的胜利;迎来了牵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举世瞩目的国共和谈。蒋介石与毛泽东这对难得相见,却又时时相关的政治巨头,在这里握手言欢,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双雄会。张治中先生曾经慨言:“毛主席之到重庆,在当时说,是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团结,是意味着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
双喜——重庆。可惜这种喜庆的气氛未能延续多久,一场空前规模的内战就爆发了,国人曾留下多少遗憾。
弹指66年过去了,重庆谈判这个看似沉重的历史话题,却不断地为人提起。至今人们仍在饶有兴味地讨论着抗战胜利,谈论着那场波诡云谲的双雄会,评论着双雄会的主角毛泽东与蒋介石。
惟其如此,我以为至少有下列原因:
其一,重庆谈判是在二战结束、抗战胜利、中国的时局即将发生重大转变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国际国内的方方面面,矛盾错综复杂。“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各种政治势力都想借助重庆谈判的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一个似乎是和解进程的开端,最终却成为一场内战的序幕,个中原委,耐人寻味。读懂它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广阔的视野、缜密的思辨。因此,研究重庆谈判,极具挑战性。
其二,重庆谈判是国共两党及其领袖在“成熟期”的公开较量,甚至可以说是两党在政治领域的“巅峰对决”。对国共关系感兴趣的人,把重庆谈判看作一个重要的节点。
纵观中国现代史,国共两党合合分分、打打谈谈至此已有20余载。尤其是经过八年抗战,国共两党均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踌躇满志的蒋介石对灵活使用政治、军事的两手排除异己、战胜政敌的谋略已烂熟于胸。而毛泽东已成为具有崇高威望的人民领袖,成为众望所归的中共领导人。
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前都拿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谈判的舞台上,虽互有攻防,互有妥协、让步,但初衷未改;两党关于中国未来的政治蓝图、两党领袖的个人风采,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成为影响日后人心向背的重要因素。
其三,谈判的过程和毛泽东在重庆的43天,波澜起伏,极富戏剧冲突。从蒋、毛间函电往来的攻防应对,到国民党特务在延安的“蒋干盗书”;从公开的把手言欢,到私下里“蒋公日记”泄露的复杂心态;从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到上党战役的真刀真枪,政治斗争的演义,力道十足。而毛泽东访友拜客,谈古论今,赠诗留言,挥洒有度的领袖风采,常使今人称羡。
至于今人为前人编造的假故事:蒋公高呼“毛主席万岁”,或许是一种黑色幽默吧!
今人对重庆谈判的研究远较以往客观,而唯有客观研究才能对今天有所启迪。重庆谈判的现代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这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国共内战的延续,海峡两岸尚未统一。解决现实的两岸问题,需要今人的大智慧。
智慧要从历史中汲取。
(本文作者系中共党史出版社副社长)
陈海平
策划、编辑、出版这样一辑主题鲜明、可读性较强的小册子,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尽管重庆谈判史料丰富,然而,联系作者,查阅资料,经过与同事的多次交流讨论,制定出框架大纲。两个多月的紧张作业,终于编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谈判桌上双方代表的针锋相对,硝烟战场上双方军队的兵戈扰攘;毛泽东纵横捭闺的超人智慧,蒋介石矛盾重重的两难境地;民主党派的热烈欢迎,普通民众的欢呼雀跃……起伏跌宕的情节,耐人寻味的细节,都呈现在这里了。
那场并未对中国的前途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谈判终究成了风云往事。其中的是非曲直,已然明了。毛泽东的“和平、民主、团结”,深入人心,也深得民心,值得回味。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仍在海峡对岸氤氲般弥漫着吧?
一位哲人说过: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海峡两岸同胞面对“台独”分裂势力,就有着永恒的思想:捐弃前嫌,终结对立,求同存异,携手并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两岸中华子孙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