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如怨如慕(伊增埙评论杂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伊增埙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如怨如慕(伊增埙评论杂文集)》是过去出书的延续。过去的两本曲艺评论杂文集《余音袅袅》(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和《不绝如缕》(文联出版社,2014),意思是虽然老了,还想发声,而且一直坚持。这次书名《如怨如慕》,意思是有追求但也有不满、批评。《如怨如慕》三个板块的简介:

(一)忆成长叙晚景意思是少年与老年两头的真实面貌——两头真。

(二)惑中悟风中行意为概括自己40余年在军队从事文化工作的经历。

(三)务三立置三评这一块是2011年后的几篇有关曲艺的文章,同过去的两本书同一个主题,即新世纪的鼓曲探求。所谓“三立”,即做了有建设性的三件事,已公开发表或编书;

所谓三评,即对基层文化馆、曲艺书刊、曲艺票友的三篇评论。

内容推荐

《如怨如慕(伊增埙评论杂文集)》共分三个板块:“夙初兴 夜不寐”中有作者早年身世的回忆,以及离休生活随笔,抒发了少年和老年的情感心态;“惑与悟 风中行”各篇,是作者在军旅生涯中不同岗位的剪影,透露出时代变化中的复杂心情;“强弩末 意未尽”是作者另两本杂文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续篇,是有关振兴鼓曲文化,维护群众文化权益的评论。既可作为茶余饭后的案头文学读物,亦可作为研究当代民间俗曲文化发展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辑 夙初兴 夜不寐

 一 我从这里走来

先祖、坟茔与老家

永远难忘胡同风情

传统与时尚的融合

房产、生计与交往

儿女长大 风波迭起

革命潮流中失控的家

 二 光景宛如昨

——早年音乐生活杂忆五篇

小序

第一篇 旧梦

第二篇 萌动

第三篇 阳光

第四篇 反刍

第五篇 异域

潮涨汐落 放歌晴空

 三 同窗杂记

白云悠悠 鸽哨阵阵

迎新絮语

秦皇岛之旅

密云纪行

 四 敝帚自珍

伊姓探源辨

读书与走路

温故知新

名可名 非常名

发昏手记

女儿学龄文集的编辑说明

示儿

持家守則

平民情怀

舟山行

老有所乐的歌咏大会

第二辑 惑与悟 风中了

 一 文艺兵和“铁路线”

 二 求仁得仁乎

——一段旧案的寻踪和思考

引子

“海队”的旗帜与韩笑的追求

“两条路线斗争”和以人划线

危险的执着碰在纪律铁壁上

关于“抵制”“议论”“反江青”

试析《韩笑诗文集》中有关的自述

韩笑案情的联想

尾声

 三 那时的严酷与温情

——回忆年业余演出队的进京演出

节目的准备 参演的动员

取得成果的源泉

纪律、责任与底线

 四 魂牵梦随的心结——答友人

反倾向·文化市场·权力与艺术

 五 元帅锦言采集设计中的纠结

第三辑 强弩末 意未尽

 一 珍惜与生俱来的初心

——为纪念“北票联”成立周年而作

“北票联”宗旨的依据和基础

对“北票联”践行宗旨的回应

坚守初心 克难前行

 二 厚今续古 力振新风

——力推鼓曲曲目创新之路

“起于青萍之末”的《新风鼓曲选集》第一集

《鼓词新风》事功过急的挫折

回归“短平快”的《新风鼓曲选集》第二集

呼唤历史记忆的《新风鼓曲选集》第三集——抗战题材

新编历史题材的《新风鼓曲选集》第四集

屡战屡挫之后的感喟

 三 “作嫁”公益的期望

——《蕉雪堂曲文集》正式出版的余波

《蕉雪堂曲文集》正式出版的背景

为《蕉雪堂曲文集》正式出版所经办的大事

“作嫁”“公益”“期望”的解读

 四 传播优秀传统作品的几个问题

——与《曲艺》杂志“四时赋”专栏商榷

民间艺术范畴的界定

注意意识形态的属性

关于文字错讹

关于系列曲目的源头和全貌

关于作品的署名

 五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群众文化权益求索纪实

“重现”的又一次造假

“一直坚持”的水分

“非遗”工作的“提前量”

“经三年努力”速成的岔曲集

“被参考”“被借鉴”“被引用”

“利国利民”与“极具价值”

岔曲的希望与“北票联”的“躺枪”

纠错之难,难于上青天

上升到国家级文献的层面

我的认识和心得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从这里走来

先祖、坟茔与老家

我在1949年3月离家时还不满18岁,那时父母大概以为,没必要给野马一样乱跑的男孩子讲什么家世。但三十年后我回到北京,父亲已经辞世,母亲也衰老得不能详说往事了。后来见到大姐、三姐,偶尔谈到,也不过一鳞半爪。现家族中年长者均已不在,尚知家世者仅余我一人,我所知道的,虽大多是少年的经历见闻,并不完整系统,但任其泯灭亦不应该。我已暮年,人事无常,及时写成文字,对祖先对后代都是一种交代。

穷本溯源,我们这个伊姓是满族,族姓伊尔根觉罗,属正蓝旗。高祖父成珠堂、曾祖父恩仲华,“烧包袱”祭奠时写的是“成府君”“恩府君”。我们这个伊姓自何年落在北京,住过多少代,已经弄不清楚,据说本有族谱,庚子之乱,毁于兵燹。北京的祖坟在小郊亭(今大北窑附近),小时随父母上坟,父亲指着当中的大坟头说,这里埋着进关时带来的几个大坛子,装的是先祖遗骨。左右两列各三四个坟头,父亲是怎样说的,则都忘记了。坟头所在的一小片田产是我家的,有四五亩,由一户姓杨的农民种着,无地租,以看坟为报。每次上坟烧完纸,父母亲就带我们去杨家略事休息,大人们谈谈老辈的交往,谈谈与看坟有关的事,我们小孩子则到处乱跑,大开眼界,印象最深的是杨家款待的丰盛的农家饭,炒鸡蛋竟装了大半盆!那规模可能也是我们之间关系的一种说明。

在可考的先祖中,第一位是高祖父成珠堂,据说他家道贫穷,曾卖豆芽为生(落魄的八旗子弟?),成珠堂的独子,我的曾祖父恩仲华,生于1859年(咸丰八年),自幼苦读诗书,在他十五六岁时,适逢洋务运动高潮,不知成珠堂是走投无路,还是高瞻远瞩,竞把恩仲华送进了同文馆。此馆是直属总理衙门的培养外语译员的学校,那时的政治取向、社会风气与今日大相径庭,富贵人家子弟多不屑与“夷”交往,故入学者寥寥;当局为广招人才,制定了优惠穷学生的政策:凡录取的,学杂全免,每月还发几吊零用钱。恩仲华学了几年不得而知,按十载寒窗计,学而优则仕,大概1884年前后,他就以举人或进士出身从事外事工作了。他是学德文的,曾出任大清国驻德国公使馆参赞。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他曾与德军进行过交涉,庇护一方有功,地方士绅们送了一块大匾,上书四字“群情感义”,解放前这块匾一直在家里挂着。

按满族习俗,我应称曾祖父恩仲华、曾祖母何佳氏为“老祖”。老祖的长女、三女均已无考,次子特克慎(1878—1904),是我的爷爷;四子特登额(1882?—1930?),应称他四爷爷。恩仲华的经历对下一代有重要影响,爷爷特克慎通晓德文,并专攻船舶水利,曾任东北的浑河水利局局长,他的像片是有顶戴花翎的。我小时曾看见过家中保存的挖泥船的机械图纸,画得很精细,花字母的外文也写得很漂亮,据说都是爷爷的遗物。但爷爷短寿,二十六岁时因病去世了,祖母——我们称太太——年轻守寡,抚养刚刚四岁的父亲,直到长大成人。四爷爷也做过小官,什么官弄不清,他一妻一妾,子女众多。在小牌坊胡同3号的老家,男女老祖带着两房子媳,享受了几年四世同堂之乐。

父亲伊绍华,字肇翔,号郁周,1900年生。小时读的是私塾自不待说,后来读过商科学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中专。他旧学新学都学过皮毛,引经据典,打灯谜,对对子,写打油诗都来得;懂一点中医,家人头疼脑热时令病,都是他来开药方;他还能说一点纯英音的英语。母亲吴慧芙,1901年生,属蒙军旗,幼年在家曾读书识字,长大读过一个女子职业学校,学的是编织手工之类。我曾见过她的一张毕业班合影,一律剪发,身穿宽袖圆襟短衫和长裙,已是彻底抛弃满族服饰了。

P3-4

序言

——从“端着”说起

矜持,指庄重、拘谨,也含有做作、不自然的意思。北京话叫“端着”。“端着”并不等同于伪善或假道学,而是在投身社会、立业兴邦中,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自我约束机制。一个兵,从穿上军装起,就要讲究军容风纪,即使不习惯,也得“端着”,直到自觉遵守,成为习惯。其他如党纪国法,都是一理。有人说这是束缚个性,泯灭人性,显然错误。个性人性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情怀兴味,只是不该同集体、社会以及自己追求的理想信仰相冲突。越界了,收回来,吃一堑长一智,慢慢地思想成熟了,修养形成了,理性处世了。

我在岗几十年,大都为工作需要而写作,为阐述理论解释政策探讨业务解决问题的文字,容不得任性挥洒;即使是以个人名义写稿,也须处处拿捏分寸,时时提醒自己的身份地位,怕出语不当耽误事,招不测。改革开放以后,因言获罪渐成过去,随着思想解放,写作逐步放松,特别是离休以后,写作不再是工作任务,可以带着个人感情色彩,自选题材体裁,笔调文风也较为自由活泼,多了些锋芒,少了些顾忌,但并不忽略文字的责任。

迩来因为年迈,不再参与外面活动,转而盘点陈年旧稿,收拾此类文字的孑遗。经编选,一辑为“夙初兴夜不寐”,有少时家庭生活回忆,闻乐随笔;也有直抒胸臆,游戏文字的离休遣兴。二辑为“惑与悟风中行”,是几篇或顺风或顶风的政治性感怀,有惬意,也有纠结与尴尬。三辑为“强弩末意未尽”,几篇文章的中心是呼吁民间鼓曲艺术的厚今续古,与以前出版的评论杂文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是同一主题。这三个部分虽文字芜杂,却串起了一生中几个关节,今以《如怨如慕》为题,其中有追求,有排斥,有直击,有婉讽,带着热也带着气,说了一些没有十分把握又憋不住的话。

我是这个大时代、大国度里极普通的人,人称知识分子,高抬了。充其量我只是享用了前人创造的知识,却没有给知识宝山中增添一沙一石。这样一个其貌不扬,其文也不扬的人,又没有什么与高端交集、大喜大悲的经历可供谈资,只是“端着”几十年后,又写下不那么矜持的文字,礼服换了便衣,我想,本色普通,经霜未坠,或许能有点滴值得玩味。

近世多有危重疑难患者宣布愿捐献遗体,供健康事业的科研之用,我笔下的社会观念和文化现象,虽愿为考察思想博弈,沟通体制内外提供参考,然思路陈旧,探索乏力,难入腠理,无可补拙,且看负面偏多,也不排除自身有致病基因。如今云烟将散,捐献出来,只是供读者回味变革,鉴赏百态而已。若论放开直言,自忖还是排在队尾。

2016年1月15日

后记

把一些时间跨度很长,内容形式各不相属的文稿编起来,很费了些功夫,就像送孩子们出远门,总要给他们整理衣着鞋袜,打扮得干净利落,排好次序再走。文稿无论新旧,再多看两遍,不为修饰,只是寻找有无粗心大意,影响阅读之处,就像衣纽未扣,鞋带没系,至于内容的精芜美丑,连同我的自信,都只能等待读者的评判。

但一些文稿的诞生和经历,还是要有点说明,给阅读和评判提供参考、方便:

“我从这里走来”原是为儿孙辈写的;满族彻底汉化,如果没有那些祭祖的仪式,我家就只剩下一个较罕见的伊姓;市民家庭在革命浪潮中的分化变异,是普遍现象,是历史的必然。但孩子们看了只说“原来如此”,并无兴致探究一二,令我泄气。但此文经北京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审读,决定编入《北京文史资料》第82辑,改题为“京城满族平民生活琐记”。又令我欣慰。

“光景宛如昨”,从回忆转到评论,不自量力。此文曾就音乐史及若干观点,请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的几位老师看过。

“求仁得仁乎?”不涉作家的诗歌成就,而是论证他当年错误的性质是违纪,为他不能觉悟而惋惜。此文曾请总政纪委离休的D同志(85岁,当年在军区新闻科、纪委工作),解放军报离休的S同志(93岁,当年在军区创作组,曾随海队出行)审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单独发表的)第九节和全文,曾先后送中国文联办公厅的一位负责同志,并转给中国曲协。后来文联转告,有关当事人拟与我联系,等了许久,音讯渺然。“传播优秀传统作品的几个问题”,曾在民间刊物发表,文章批评了一个杂志的专栏,也曾送中国文联相关部门报备,但涉事方迄无回应。

我没有写评论的任务,只是个人对文化现象发表议论,触及是非功过,文责自负:争取认同;也准备对不当处改正或收回,总之,自己竭诚(也期望大家)按规矩办事。赞同或反对的回声我都愿倾听,而空谷无音则使我惘然,尤其是一些非学术性的问题,反思己过之余,也难免揣度应答之难:是在权衡损益斟酌得失?要务缠身不屑顾及?还是选不出个维持面子的表情包?……应了那句俗话:都不容易。

文化的改革越深入,越给力,也越出奇,如今“颜值”当道,“网红”井喷,良莠间作,目不暇接,“老有所为”是力所不逮了。但我还是乐观,说放诞些,《如怨如慕》这样芜杂的篇什,能在重视导向的氛围中付梓,就是我的一大乐事,为此谨向知识产权出版社,向责编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6年3月2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