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厄特是活跃在当代英国文坛的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学者、评论家、作家的多重身份再加上她接受的系统的英语文学的训练,使拜厄特的作品表现出明显的智性特征。 徐蕾研究拜厄特的小说,把握住了她文学创作这一最突出的特征,在选题、方法和观点上颇具原创性。在研究视角上,《身体视角下的A.S.拜厄特小说研究》汲取近半个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中身体转向之要义,以身体作为解读拜厄特小说作品的一个关键词。在研究方法上,将文学作品引入由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政治文化批评、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多重话语编织的分析框架,进行跨学科的释读。在文本分析上,能沉潜到作品内部,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阐释其创作意图与深层意涵,将细节考察与理论分析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A.S.拜厄特(1936—)是当代西方文坛“最富想象力和智慧的英语作家之一”,屡获包括布克奖在内的欧洲重要文学奖项。不少评论家都认为她的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心灵生活,探讨了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世界,从而形成了拜厄特作为“思想小说家”的刻板印象。徐蕾著的《身体视角下的A.S.拜厄特小说研究》针对这种偏见,另辟蹊径,认为作家在考察理性、反思人性、探究存在要义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普通个体的感性生活与肉身经验。这些区别于人类心灵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内容以丰富多彩的身体现象汇聚在作家的笔端,发散式地表征为人物身体形象的呈现、女性身体经验的展布、现代个体遭遇的身体政治与个性化的应对策略,以及作为身体主体的主人公们认知自我和他者的主题线索。这些精微妙趣、复杂多元的“身体景观”各自从不同层面体现出一种“智性”特征。这种智性特征一方面源自作家偏重思考的风格倾向,同时也与身体对认知的推动作用密切相关,由此凸显出身体内在的智性光芒。智性与身体的双向结合是拜厄特对T.S.艾略特称颂的“未脱离的感性”理念的文学实践。通过将感性、体验、直观的身体现象与抽象思维紧密交织,拜厄特回归了她一直渴望的“未失落的精神世界体现在失落的身体世界的精致意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身体的研究视角开启了我们理解拜厄特小说的另一种全新维度。
序
引言
第一章 身体理论与身体景观
第一节 身体理论的兴起及其概念谱系
第二节 西方文学传统中的身体现象
第三节 西方文学研究中的身体视角
第四节 拜厄特小说中的“智性身体”
第二章 身体形象与互文再现
第一节 进入文本的身体形象:互文性的概念
第二节 互文再现的基本模式:引用、暗示与改写
第三节 身体互文的智性内涵:“纸房子里的人们”与阅读快感
第三章 身体政治与自我规训
第一节 身体政治:妇产科医院、发廊与法庭
第二节 身体的自我规训:女性杂志与臃肿的胸部
第四章 身体想象与文化抗争
第一节 凝视与反凝视:《巴别塔》和《大闪蝶尤金妮亚》
第二节 临界与生成的女性身体:《占有》和《石头女人》
第三节 女性身体的艺术想象:《艺术品》和《身体艺术》
第四节 身体符号的使用限度:《巴别塔》、《中国龙虾》和《原材料》
第五章 身体主体与智性求索
第一节 智性身体:灵与肉的张力
第二节 身体隐喻:历史的罗曼司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