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怎么样取决于现在怎么做》作者杨萧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讲述他的以及他身边的人的真实故事。他从一个普通员工,到成为讲师,再到拥有自己的公司,仅仅用了六年时间,而他身边的人,有的成功,有的失败,通过长期跟踪观察,再综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得出了结论:你能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取决于你现在怎么做。在你踏入职场时,请不要把自己定位一个为生计赚钱的员工,而应该将自己定位为为事业、为梦想打拼的成功者,一旦你确认了自己的未来,接下来就是朝着目标努力,你的目标越清晰,你越知道应该为之付出怎样的努力,你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能力,这些能力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一个人是否有幸挖到这座金矿,关键看能不能脚踏实地去做,能不能早一点看到自己的能力。年轻的我们要明白,生活是美好的,但不会总是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偶尔也会阴云密布、雷雨交加。我们前行的路,也不会总是开阔的大路,偶尔也会遇到崎岖不平的山路,我们只有硬着头皮勇往直前。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生活中的每一次打击,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坚强,所以,遇到打击时,不要气馁,更不要沮丧,在沉默中积累力量,相信你在经历风雨之后,一定会见到太阳!
《未来怎么样取决于现在怎么做》由杨萧著。
她继续讲下去:“大四时,我和班里两位女生,一起到一个事业单位实习。实习期过后,她俩因表现好都转正了,而我这个笨鸟加丑鸟,却没能留下来。事后我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一是能力确实有限,毕竟刚走出校门,没经验嘛。而我那两位女同学转正的最主要原因,一个是长得漂亮,被部门的单身男主管(大领导的公子)看上了;另一个的老爸是某领导的朋友,这个领导没有女儿,就认她做了干女儿。现实就这么残酷。在这个拼爹拼脸的时代,我这个正值青春妙龄、没有颜值的女孩,只有拼命了。因为再不拼命,我就直接挂了。”
她讲到这里,大家都笑起来。
“怎么,你们不信吗?有人说,无图无真相,那我只有现身证明了。大家看到我本人了,标准的黑穷丑,而且不是一般的丑。”(笑声和掌声)
“我不敢照相,在室外照相,我怕光太亮会把我照胖;在室内照相,我怕太暗会把我照黑……后来我发现,并不是相机的问题,是咱个人长相有问题。你长得不美,在何时照、摆什么P0sS,照出来都是丑,要承认这个现实。”(掌声代替了笑声)
她越讲越来劲:“我今天说句实话,杨老师确实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他。我如果不那么说,就没有机会聆听这么好的课,也没有勇气站在这里讲故事。更重要的是,也没有机会拜杨老师为师。是的,你们猜对了,我要做杨老师的徒弟。”
她说完这句话,把头转向我:“杨老师,您同意吗?”
“杨老师,收下她一一”台下的学员异口同声地为她求情。
对于这样一个“拼命强人所难”的女孩,我不同意也得同意啊!这堂课讲完之后,她成了我的徒弟。
我对她说:“虽然你现在没钱,但我不会免你的学费。我收你为徒,是相信凭你闯进我课堂的胆量和魄力,将来肯定会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等你月薪一万时,把学费连本带息还给我。”
她爽快地答应:“没问题。”
收徒仪式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她的带动下,学员们陆续上台演讲。
几个月后,她是我同期收的几个徒弟中最早上台演讲的,她的开场白是:“你们看到的我,是不是特别自信?别看我体形难看,但我跳的舞很美(说着扭了几下,引来一阵笑声);我虽然五音不全,但我的歌声有激情(说着唱了几句,引来一阵掌声)。”
她第一次讲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现在的她,已经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每天跟我一样,坐着高铁或飞机外出讲课,场场爆满。
她的微信里,有几十万粉丝。粉丝们亲昵地称她为“榜样女神”。
看,这就是一个敢于拼命的人的工作状态,棒吧! 在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要“拼命”?
因为有时候,即便是有一个有钱的爹,也不一定靠得住。
我有一个有钱的姨父,他是我们当地的富豪,在二十年前他就拥有一家有几百号工人的工厂。
我十六岁时,成为全乡第一个开着奔驰轿车的“小少爷”。
那时候,虽然还不流行“拼爹”,但是有一个有钱的“爹”(姨父家没儿子,我爸妈就把我过继给他了)的感觉的确很爽啊。想想吧,你不用费任何力气,不用付出任何劳动,更不用去流汗奋斗,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这么“嗨”的日子,我连做梦都是笑着的。
用文艺青年的话来说就是:我终于找到了自由。
郑板桥有句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终于有一天,我发现靠姨父获得的这一切,就像沙漠里的海市蜃楼,说消失就消失了。
随着我表弟(姨父家的儿子)的出生,我从姨父家回来了。虽然姨父希望我留下,可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回家后,在父母的鼓励下,我退学一年后重新走进了学校。
为了提高糟糕的英语成绩,我把英语词典背得滚瓜烂熟。虽然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我拼命背单词时那股不顾一切的拼劲,使我养成了不怕任何困难的习惯。
更为重要的是,我在苦学英语时,终于懂得了“凡事要靠自己”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跟自己拼命,就没有什么能把你打趴下。
P4-6
想写这本书,有很多原因。
我从当年的职场菜鸟,到现在成为拥有上百名员工的公司老总,这个蜕变过程,仅用了六年时间。
六年的职场打工经历让我明白,在王作中,你若仅仅把自己当作公司的员工,那么,即使你干一辈子,也只是一个为了生计而透支体力的员工。
这些年,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有拿着七八位数年薪的职业经理人,有年轻的创业者,有在而立之年仍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的求职者,有人到中年还在为找工作发愁的打工者……
在与他们聊天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对”工作”酌定义不一样。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把工作当成事业来经营,在工作中融入自己的梦想;求职者和“打王”者认为,工作就是工作,是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工具。
让我下定决心写这本书的是我的朋友J。
J是山东人,幼教系统的一位职场大咖级人物,先后在国企、上市公司、中外合资公司等企业就职,现在和朋友合伙创业,他的公司即将上市。
在我所有的朋友中,J是唯一一个干什么都成功的人!
“我一直不明白,虽然你跳槽次数多、转行也多,但不管你选择去哪家公司,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出成绩来。能跟我谈谈你的秘诀吗?”我笑着向他讲出我的疑惑。
他淡淡一笑,说道:“秘诀就一句话:在公司里,别把自己当员工。”接着,他向我讲起他的故事。
他的梦想是做自由创业者,但事与愿违,他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家国企做办公室文员。说是文员,其实跟打杂的差不多,日常工作是接待客户,接听电话,转电话,外加帮领导、同事打印文件。
每天重复这些没有意义的工作,他郁闷极了,很想辞职,但因对辞职后的出路没有信心,作罢了。
“我辞职后做什么?”他在心里问自己,“显然,以我目前的心态和经济情况,创业是不可能的。我何不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来管理自己的工作呢。”
这么一想,他就释然了。当他用“领导者”的身份工作时,他的工作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他几乎是全情投入:为了做好接待客人的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商务沟通、商务谈判;为了妥善处理好电话事务,他自学了很多接打电话的技巧……对他来说,每一项工作都是汲取新知识的机会。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每一项在别人看来枯燥、繁琐的工作,开始变得非常有意义:经他手打印的文件,领导和Iq事十分满意;他接待过的客户对他好评如潮,甚至有一些跟他电话沟通过的客户,也被他彬彬有礼的说话态度所折服,多次把表扬电话打到他的领导那里。
他出色的表现引起了高层的注意。一年后,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这次的职位是新成立的外贸部门的副总。他辉煌的职业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他的梦想也开始实现。
他总结道:“有许多梦想,都是通过12作来实现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好‘领导’的角色,这样才能够平衡梦想和工作的关系。当我们不把自己当员工时,才能关注正在做的事情,并尽力做到最好,从中发现更多的惊喜,从而创造最大的价值。”
“做好‘领导’的角色,平衡好梦想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他的这句话,一下子说到了我的心里。我回首以往走过的路,突然发现,我今天能有这样的成就,就是我在工作时,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员工。
当年,我怀着到大公司做“百万年薪高管”的美梦,进入一家公司做销售。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压力和挫折,我有过好多次放弃的念头。
“我都干一年了,还是个没有任何头衔的员工,我明天就辞职。不干了。”我冲着带我的师父发牢骚。
“谁让你当没有头衔的员工的,你完全可以当自己的‘大领导’啊。”师父平静址说。
“当自己的‘大领导’?”我疑惑地问。
“是呀。”师父解释,“你可以管理你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等你把自己管理好了,就不会在心情不好或遇到困难时找工作的碴儿、挑工作的毛病了。这样你才有能力影响别人,管理好别人,让别人跟着你进步。”
师父这番话让我开始反思:像我现在这种一遇到困难就抱怨的状态,如何“管理”别人?管不好別人,我如何实现我的“高管梦”?
从此以后,我在工作中开始做自己的“领导”,化抱怨为力量,努力工作。那段时间,我好像又回到了大学时代,整天铆足了劲儿学习各种推销术,到公司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即便是节假曰,,我在跟亲朋好友聚会时,也会注意谁说话受大家欢迎,并拿出本子将其说的话记录下来。
最终,专科学历的我,在较短的时间里,超过了同部门其他名牌大学毕业的同事,成为我们销售部能力最强的人。
“在公司里,不要把自己当成员工,而是要把自己当管理自己的‘领导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自己是在给自己的将来打工,给自己累积经验和财富,为实现梦想打基础!”这句话,成为了我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座右铭。
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当成“员工”,而是要把自己当成管理自己梦想和王作的“领导者”,当你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后,哪.旧你做的是最基层的工作,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
我想起这些年遇到的那些事业有成的朋友,突然间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职位上做出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在公司里,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咸普通的“员工”。
我在本书中的观点,来自于我对职业、工作的感悟;本书里的故事,是我的朋友、同行、客户、同事以及我熟悉的人的亲身经历。
由于本书是我在工作、讲课之余写的,再加上我的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恩师曾晨女士、吴晓琼女士、严建新先生,以及与我同甘共苦过并且直到现在依然在一起的兄弟,他们是:拜淑云、周建波、王保强、范东国、徐晗、李中豪、周永祥、万可焕、崔国军、皮雷军、王永康、位敢、秦枫、孔立伟、周寅、刘瑞国,感谢他们的一路扶持!还要感谢我的队友李文业、何一凡、鸿飞、江龙、刘桂兰、刘奇、梁国会、尚志科、李莎、焦点、章臣、张琳、盛超、刘亚洲、柳翔萧、赵海燕、程敏、李强、李响、王东、张增文、腾艳飞、范亚明、闫笑玲、林玲,感谢我的好兄弟崔红进、齐秀风、刘金刚、马子明、赵平、曲维波、王志增、甘振业、蔡丽平、何斌、王惠荣、禅进华、何天林、洪根林、何键、何冠辉、钟彦伟、姚奉金等的一路信任与支持!我想要感谢的人太多,在这里就化作一句话:感谢所有与我相遇并有缘同行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