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英著的散文《此情可待成追忆》,大多以记述旧事为主,共收习作九十篇,分为“乡情·抒怀”和“游踪.忆旧”两个部分。自然朴实。她娓娓道来的乡土文学,可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概括。“真”,她自然流畅的描述,拾掇了那么多故土风物元素,既是对乡情的深深追思,又是情真意切的真实倾诉与内心独白,能把人带到过去的岁月,让人回忆起当年孩童时期的乐趣与浓浓的乡情。“善”她以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怀,通过朴实的文字,把活生生的人和事,把那些兄弟情谊、那些姐妹闺密,像放电影一样,在读者面前一一展现。“美”,不管是写景抒怀,还是忆人忆事,除了详尽的铺叙、准确的描写外,也不乏优美的辞藻和动听的音韵。
陆秀英女士自幼生活在张家港长江边上的一个村庄,后来又在江苏无锡、广东等地生活。在《此情可待成追忆》中,她对乡村生活中的农村农事、农人农景、农家习俗都做了独到的描绘铺叙,对游踪所到之处也都做了精彩的描绘。同时,她积70年的生活历练,对生活中的一些点滴感悟,也通过文字留下了一些独到的思考。
父亲的米酒
我不喜欢喝酒,所以对大部分酒无好感,但唯独对米酒情有独钟,那是因为孩童时和米酒有着较深的渊源。从我记事起,父亲每年在年关将至时就要开始着手做米酒。这种酒在我们当地叫“老白酒”。那时地里的农活基本停当,稻谷、高粱、玉米等杂粮已全部晒干上仓,棉花也都卖完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
父亲酿制的米酒,甘醇、润口、绵软、温厚、清香怡人。父母亲商量着准备做酒。首先由妈妈带领我们姐妹准备好糯米。那时候所有吃的米,都是靠人工在石臼里一脚一脚舂出来的。因为家里人多,做一次酒需要三四十斤糯米,几个人得从早到晚忙上一整天。第二天母亲烧上两大锅糯米饭,放在竹盘里晾透,把捣碎的酒药拌人其中,把酒缸安放在灶台旁保暖,用稻草把酒缸四周围住,然后在缸上加上“草盖头”,再放上棉被棉衣取暖发酵。用来酿酒的缸也很有讲究,一定要用开水将缸泡暖,洗干净擦干。将酒缸擦干后,把拌均匀的米饭放人酒缸中并铺开,用手轻轻捋平,中间留出一个小潭,上面再撒一层薄薄的酒药,最后让酒汩汩流进酒潭。酿酒的温度要控制在30%左右,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若温度过高,酿出的酒会发酸;若温度过低,酿出的酒会淡而无味。所以说酿酒也是一门技术活,温度的掌控全凭经验。在米酒发酵的一周里,父亲每天早晚都要认真检查几次,用手摸摸酒缸。如果发现温度过高,就掀掉一些棉被;如果觉得温度低了,就再加一些棉被。父亲还会用耳朵听一听酒缸内有没有轻微的“吱吱”声,丝毫不敢马虎。
在这一周煎熬的等待中,我觉得时钟走得如蜗牛爬行一样缓慢,很是无奈。每天忍不住一会儿去摸摸,一会儿去听听,一会儿去闻闻。在闻到酒缸里散发出的特有的醇香味的那一刻,口水早已在嘴里打转转。小时候实在没有什么饮料喝,父亲的米酒就是最佳的饮品。当母亲掀开“草盖头”时,只见那酒像泉水一样,汩汩流淌,慢慢溢出,很神奇,也很美妙。一滴滴醇香晶亮,带着一股股芬芳,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随着母亲一声“开缸啦”,我们兄弟姐妹蜂拥而上,直接用瓢、碗去捞,解解馋,过过瘾!父母亲看着我们贪婪的模样,欣慰地笑了。
父亲酿制的米酒,酒劲不是很大,一口喝下去,润口清爽,会让人觉得温暖、舒坦、惬意。这简直是一种舌尖上的享受。但喝多了同样会醉。有一次,我的小哥哥趁大人到田里忙活之际,一个人偷偷喝了一大碗,结果倒在灶堂的柴堆里昏昏欲睡,怎么叫也叫不醒,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上午了。从此,我们都知道米酒是有后劲的。喝米酒最好的时光当然是过年。寒冬腊月,温一壶米酒,喝上一碗,暖身暖胃。过不了多久,只觉得肢体绵软,醉眼惺忪,能摸到静脉的快速跳动,能感受到周身血液的奔涌。随着父亲酿酒水平的提高,他后来又做起了高粱酒。高粱酒更纯、更烈,度数也更高。父亲也学着在米酒里放一些桂花,既点缀了酒色,又有桂花的香味。父亲给这酒取名叫“桂花白酒”。“桂花白酒”也深受乡亲们喜爱。至今在我的家乡,人们结婚生子、造房起屋、办红白喜事时,米酒仍是用来招待宾客的首选饮品。 我一直觉得米酒是酒中的谦谦君子。它没有白酒那么凛冽,没有红酒那么风情,也没有啤酒那么平民,更没有鸡尾酒那么洋气。米酒就是那么清香、爽甜、绵软、醇厚,充满着小家碧玉般的温文尔雅。有时候,父亲忙完农活,回家休息之际,舀上一瓢米酒,兑水装上一大碗,一饮而尽,然后抹抹嘴,满意地微笑着自言自语:“这酒真给力,解渴、撑胃、饱肚、解乏、清香爽口。”
父亲的米酒是我终生难忘的极品饮料,也是我永恒的思念和回忆,更是一份浓浓的亲情。
P8-10
经友人引荐,我有幸认识了作者夫妇。对于图书出版,出版社是求之不得的,当然也要看出版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价值。在初步浏览了陆秀英女士提供的书稿后,第一感觉不错。虽然作者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从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以及所写散文的内容看,觉得此书很有意义。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久了,说实话,对农村的印象,有点淡化了。而作者所写的内容,一下子触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愫,几十年前的那些事、那些人又在我的脑海中鲜活起来,显得那样亲切,那样真实,那样美好!人的一生不长,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无论贫贱还是富贵,每个人对童年少年时期的回忆,总是不能释怀的。另外,作者还在工作之余和退休以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出游过的地方做了生动的描写。虽然年龄已届七十,但她对大自然和生活都充满了热爱之情。她的心态是那样年轻,令我钦佩。
作者本来将书名定为《古稀回眸》,意在纪念自己的七十寿辰,但又不是很满意,所以非常客气地希望我帮她取一个书名。从书的主要内容出发,我突然想到了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于是建议作者将此句作为书名。不曾想,作者夫妇予以了肯定,就此敲定下来。接着,作者还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言。对于这个要求,我更是有点诚惶诚恐,一是因为作者比我年长,二是因为迄今为止我还未给任何出版物写过序言。我建议作者夫妇请一位前辈来写序,但他们一再坚持,我只好勉强应承下来。
在认真拜读了作者的这些散文后,我的体会是“走心”和“用情”。作者所选择的写作题材大多是平凡事、普通人,没有“高大上”,但作者能让其跃然纸上、生动形象。作者或状景,或怀人,或抒情,或议论,把童年的时光、农家的生活、美丽的故乡写得那么自然、那么亲切。作者把一颗滚烫的心和一片真挚的情倾注于笔端,将自己儿时的美好回忆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永远定格保留下来。另外,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水平也非常值得称赞:文字干净简洁,随性而为,不矫揉造作,不拖泥带水;文风婉约缱绻,又质朴清隽。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此书,肯定会因为角度和经历的不同而有不一样的感受,但不管怎样,只要用心、用情读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为作者喝彩!
匆匆草就,如有不敬之处,还请作者谅解。
是为序。
沈海牧
2017年10月
内子陆秀英女士自幼生长于江苏张家港市(原沙洲县)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长期在基层第一线工作。她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近几年来笔耕不辍,不知不觉间已积累了近百篇散文习作。去年年底我粗略一览,不禁大吃一惊!她的习作情真意切、文辞流畅。有些描写竟有生动的画面感。我虽为大学中文系出身,研究生学历,但扪心自问,我没有这样的文采。与她相比,真的自愧不如、自惭形秽。
她退休后,远在加拿大定居的儿子恐其年老寂寞,出于好意,希望母亲回忆记载自己的人生经历,一则动动脑子、练练笔,以防老年痴呆;二则老年有个生活目标,有益于身心健康。没想到儿子的希望居然真的成了她人生新的追求,从此一发不可收。近五年来,她开始大量阅读书籍刊物,勤于笔耕,几乎每天清晨起床即伏案练笔,有时一天写作时间竞达八九个小时。由于她功底较差,往往一篇记叙散文,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最多的竞达十余稿之多。以前我在大学当教师时积余的备课纸,她竟然写完了几十本。看到她对文学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写作的严谨态度,我不禁又喜又忧。喜的是她在学习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得到提高;忧的是她的身体,毕竟她已是古稀之人。她则不以为然,以杨绛为楷模,认为事必认真,要么不写,要写就要尽可能写得更好些。每次成文,我总是她的第一个读者。就此,“无心插柳柳成荫”。
她的散文,大多是记叙文,抑或抒发点感悟。由于水平有限,她写不出闪耀着智慧、辞藻华丽、纯美的散文和随笔,也写不出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化散文。她的散文,大多以记述旧事为主,自然朴实。她娓娓道来的乡土文学,我觉得可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概括。
先说“真”字。此集中的文章,从她幼时生活过的苏南农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写起,无不事真情真,栩栩如生。她自然流畅的描述,拾掇了那么多故土风物元素,既是对乡情的深深追思,又是情真意切的真实倾诉与内心独白,能把人带到过去的岁月,让人回忆起当年孩童时期的乐趣与浓浓的乡情。这些文章似一杯杯醇香的陈酒,令人回味无穷。如《采菱》《捉螃蟹》《萤火虫》《父亲的米酒》,活泼生动、如诗似画,读来倍觉亲切感人,令我忆起不少美好的往事。在人生旅途中,让你永远不能忘怀的是故乡,让你永远挥之不去的是乡情,因为故乡是你终生难忘的摇篮,是培育你一步步成长的地方。
再说“善”字。“人之初,性本善”,人来到世上本就是朴实无华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世事的变迁,本质上的朴实就越来越少了。而她以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怀,通过朴实的文字,把活生生的人和事,把那些兄弟情谊、那些姐妹闺密,像放电影一样,在读者面前一一展现。读着读着,你自然会被她情真意切、发自内心的表白感动,被其中的酸甜苦辣感染!在《摆地摊的公公》一文中,写到家父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下,为改善生活,不顾古稀高龄,坚持拉车摆摊,推卖碗碟、杯盏。这种细致的描述,使我眼前不禁又浮现出父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仍躬腰推车上下桥时吃力的身影,不禁暗自潸然泪下,一时语塞。《我的闺密》一文,她以质朴真挚的情感和自然流畅的笔触记述了她一生中最好的闺密——陆志琴的美好形象。她的闺密美丽动人,真诚善良,一生中几次遭遇坎坷不幸,终将一双儿女培养成人,正当可安享晚年时,竟又遭遇癌症的折磨,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去。没想到闺密的离去对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最后谈谈“美”字。此集中的文章,不管是写景抒怀,还是忆人忆事,除了详尽的铺叙、准确的描写外,也不乏优美的辞藻和动听的音韵。如《微笑》一文中,“微笑是幸福的源泉,微笑是健康的钥匙,微笑是人生的回归,微笑是友谊的桥梁,微笑是心灵的绽放,微笑是国际免签的绿卡”,“微笑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面的征程;微笑是一种无穷的力量,给人以勇气和坚强”,既有一连串的排比烘托,又有生动的拟人化的描述,把一个人的微笑描绘得如此美妙生动,寓意深刻,使读者能在品味美文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当然,以上所言,或许由于亲人之故,定有谬赞之处。我想,她长年工作在农村基层,老来有雅兴习作练笔,并攒下如许文章,我不应让其束之高阁。故促其结集出版,以留作纪念。 是为后记。
张 坚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