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而伟大的心理故事,以爱疗愈孤独之心。你想要的那种爱,就在这本书里。
《摘星星的男孩》由《每日邮报》报道推荐,是BBC网站、《卫报》热门作家约翰·威廉姆斯成名之作。
外媒评论称“如果你今年只读一本书,那么,就选择这一本。”
我想和你旅行世界,两次。一次,去看看世界。一次,去看看你看这个世界的方式。
约翰·威廉姆斯从亲身经历中挖掘滋养小说深度和人物的力量,他的书写,每一页都散发着温暖、关怀和激情,更时不时令人捧腹大笑。这是一个让人心灵颤动的小说,绝对不会让读者失望。
听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出现一道特别的光。犹如闪耀在夜空中引导着自己,永恒的星星。
约翰·威廉姆斯著的《摘星星的男孩》讲述的是:在英国伦敦,他是天生的人民娱乐家,永远精力旺盛,天生自带光芒。他是约翰·威廉姆斯,他成长在一个“光明”的世界。约翰·威廉姆斯偶然发现另一个男孩——他的儿子,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那里黑暗、孤独、充满折磨,男孩迷失在其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约翰·威廉姆斯决定与男孩开启两个人的探险旅程。
他说:“漂亮的男孩,守护孤独前行的你,是我骄傲无比的宿命。”属于男孩的“星星”出现了吗,他付出一切能否治愈他的孤独?
当耐心一点点耗尽,勇气是否真的依然存在?
本来,今天是我爸爸的生日。他七十七岁的生日。我童年时代的那个大块头壮汉没能活到这岁数,叫人难以理解。更令人费解的是,他所有活泛的精力和快乐从世上消失已经二十三年了。
我常想,要是爸爸能够大驾光临一小时,他会如何看待当今之世。对外星人、互联网、24小时全天候电视,以及过去我们家附近的环形路口——已经安上交通灯了,他会怎么看?
我最想知道,他将怎么跟他的孙子相处。我知道他会很爱他,但他能理解他吗?这孩子可能连“自闭症”都不会写,更别说用它组词。对我的生命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却永远不会相见,这是所有事情中最奇怪的。
这孩子打一出生就没了爷爷,总有点遗憾。他永远不会知道,被一个满头发乳、身高一米七八的大个儿驮在肩上,周身缭绕着老帆船牌须后水和丝卡牌香烟的浓烈气味,那是什么感觉。然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虽说在物理意义上他俩从未见过,但爷爷一直都没有离得很远。
儿子,你知道爸爸怎样按汽车喇叭,并向陌生人挥手看他们会不会还礼吗?那是爷爷的游戏。你知道爸爸什么时候告诉过你,他做肺结核手术留下伤疤和在战场上吃枪子儿的是同一个地方吗?爷爷也是如此对我说。吹口哨,听法兰克·辛纳屈的歌,教你下饭桌时说“谢谢”,都是他。越想起这些,我越觉得,他无处不在。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影子。
博客:《摘星星的男孩》
我感到有一种要从这孩子的出生开始讲这个故事的冲动,就仿佛世界以他为发端,而在此之前出现过的一切纯属偶然。但其实,这故事早已开场,甚至在他进入我的意识之前就已开场。甚至在我迈出我人生的第一步之前,甚至在威廉姆斯家族的任何一人想到某个后代从英国西北部一路迁徙到南方并扎根伦敦就犯怵之前,它就已开场。在所有地方开场。
一切因你而起,爸爸。
我没有太多关于他早期的记忆。平心而论,在我们成长的年岁,他算不得是一号大人物。我母亲家经营餐饮公司,他和她结婚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在那里工作。他一星期干六天六夜的活儿,负责共济会会员的礼堂、婚礼、丧葬及其间的各项事务并提供饮食。若非服务内容有变动,这差事不值一提。为了拿到五英镑巨款,我十三岁起就跟去帮他的忙。今晚也许给市政厅置办一桌酒宴,明晚可能是送一份老式火锅套餐到工人俱乐部,那儿的女人们袒胸露乳,在台上跳舞。我那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有些东西一定会勾起我对爸爸的回忆:那种你能在一英镑店买到的小小的棕色工资信封,每周四都奇迹般地出现在壁炉架上的马车时钟后面,屡试不爽;挂到二挡冲上马路的福特全顺面包车的响声,本来应该挂一挡,但司机累得连换挡都没力气了;寒冬的早晨,打开液化加热器开关,发出“咔嗒”一声响。这一切都意味着:爸爸在家。
P1-3
是的,这个男孩是个奇迹。他是我的奇迹。难处是有的,甚或也许正因为他带给我的难处,他才会是我在这世上的最好的礼物。就算能把游戏“我的世界”里所有方块叠起来,也远不如他来得那么珍贵。当然,这是我的一己之见。但是生活就像一个大怪兽,阻挡了这个男孩摘星星的路。那些他敢做的梦,我愿意陪他一起去探险。但我希望人们也可以给他一个机会,希望人们能越过那些貌似怪异而折磨人的行为举止、那些突然爆发的时刻去看待他。我希望人们凿碎“自闭症”这座岩石的某个部分,发现里头那正等待着要发光的耀眼夺目的男孩。
这就是为何我想要讲述我们的故事。只有在涉及一项技能时,这世界才会真正颂扬残疾:残奥会。尽管残奥会很棒,但它赞颂的却还是能力,是运动员的素质。好吧,有时它也为“重在参与”而欢呼,但我和我儿子不欢呼“重在参与”。真正的美,通常出现在生活的庸常琐细之中。我写这博客,为的是赞颂每一天,赞颂“存在”。
博客:《摘星星的男孩》
2011年秋天,我接到伦敦一家喜剧俱乐部的预订,去为一个员工聚会表演单人脱口秀。从一个喜剧演员的角度来说,这种临时活计可出了名的难,因为面对的尽是些不想去那儿的观众,他们如遗世独立一般,离那个首先调动脑细胞的人远远的;其余一些人,主要冲着免费酒吧去,也没怎么指望被你逗乐。再者,我是新手,一个在三十岁末端的男士,对哪种临时差事需要避免,以及什么样的观众才算好或坏知之甚少。竟有人愿意出钱让我上台讲笑话。简直崩溃。下面会发生什么,随便猜吧。
实情是,我在台上时总想拿我的家庭生活说事。别的喜剧演员也这么干,其中好些人把家庭生活当成“埋坑”的主料,开涮他们的老婆、孩子和日常龃龉。尤其因为我和这孩子的妈早些年就分道扬镳了,我家的情况多少有点不一样,但我仍然可以跟人分享不是吗?不是吗?
我前面那个演员下台时,场中笑声爆棚。他讲屁颠屁颠学走路的孩子怎样在超市里尖叫,讲他妻子如何无能到难以去理解他;观众听得酣畅淋漓。轮到我了。我走上台,为了让观众入戏,让他们确信我有料,我以我知道会好笑的老段子开头。第一个笑话赢得一轮掌声——一个表示赞赏的印戳,这是每个相声演员都盼望的。这批观众还不赖嘛。现在似乎到了抖出新内容冲击他们的时候了。
“我是个单身老爸,”我说,一点一点攒聚着信心,“基本上这意味着你们会认为我是个比20秒之前的你们好得多的人。”虽然这会儿写下来显得不太有趣,但那会儿他们笑了,我敢保证。你必须人在那里才知道。
舞台灯光朝我倾泻而下,直刺双眼。“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继续道,“为什么我一提我是个单身老爸就好像在说我是某种英雄?明年准是我跟一个退伍军人角逐‘英国骄子奖’!”
他们是一群好观众。演出进行得还算顺利。我稍微放松了一把,开始谈起我的儿子,说到小孩会做的一些事情,说到他们有时怎样让你抓狂。熟悉的声音,认可的欢笑,在会议厅洋溢,听来或许单薄了点,但仍一缕缕渗进我的心。“我儿子,”又一个笑料过后而且笑声正在衰退之时我说道,“他有自闭症。”
台下一片寂静。
时间刹住,凝滞。无论之前有过什么,都突然烟消云散。两百号人全盯着我看。派对“破坏者”终结了他们的夜晚。每一张茫然的脸都从阴暗中望向我,上面写满同样的东西:“我们今晚出来玩儿,你告诉我们这个干吗?”我被请来帮他们消磨这一晚其中的20分钟,我只对付了7分钟。我甚至还没来得及说一点大脑性麻痹症的事。
我灰溜溜地下了台,心碎不已。他们不止排斥了我,也排斥了我的儿子。当我冲出后门,我能听到下一位表演者登场,他大谈父母的夜生活,而笑声再一次充塞房间。我搭火车回家,情绪随着每一个路过的站点而变化,从莫名愤怒到彻骨悲伤。
我想告诉你,第二天我倒一如往常,该干什么干什么,但是,我用了整整14天琢磨那晚的每一刻,才终于重整旗鼓。然后我推掉了后来所有的临时演出(听起来相当戏剧性,其实我一共只还有六场;要在星期六晚间电视节目的黄金时段露脸,我还没准备好)。如果找不到谈论对我最重要的那件事的方式,我就一点也不想谈论任何事情。
必须要有一种方式。必须要有一种方式来分享我和我儿子的故事。尽管我儿子身患残障——有时也许正因为这个——我的世界才充满欢声笑语。我想跨越过去,找到那个方式。从出生至今,他处处遭遇歧视。如若我能促使人们多去了解他,或许,仅仅是或许,那可能会带来改变。
所以,到了2012年10月,那场命定般的企业演出后将近一年,而我儿子的年龄变成两位数时,我开始写关于他的博客。在博客里,我称他为“这孩子”,一来大抵是为了免得他脸红,二来他也希望我这么叫他。接下来的两个月,我整理出了一个关于我们俩的喜剧节目。我想如果人们预先对主题有所了解,或许会对节目更包容。
事实证明,并不只是“或许”。人们读我的博客,来看我的演出,很多很多人。他们笑,他们略微能感到那种快乐。似乎他们理解我这孩子,对他的接纳比我料想的多得多。
这本书只是那个过程的一部分,是分享我们父子生活中的起起落落的又一个机会。我无意让这书成为一个关于自闭症的故事,只想借此讲一讲一个碰巧得了自闭症的男孩。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后者将使他永远超越于他被诊断为的那种人。 此外,我还有更多、多得多的用意。最基本的,我希望这是一本关于他的每个闪光面的书。我想让它与归属感、与所有父子、与所有我们的童年有关,与如何在怪物出没的夜晚摘一颗星星点亮一盏灯有关,与我们如果总在追求错误的东西就可能会丢掉那仅有的对的东西有关。我想在书中记下欢笑,很多很多欢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笑得肚子痛、眼泪停住后还在回忆里长久延宕的欢笑。我想记下爱,记下发现,记下冒险,记下屠龙骑士,记下超级英雄,也记下世上每个小人物的胜利。
还有,儿子,在我离世很久以后,我希望这会是送给你的一本书。虽然我写它的那几个月已经与你分享过其中大部分,但我最大的心愿是,将来有一天,你可能在某个安静时刻坐下来,翻到第一页,从头读到尾。懂得你一直被爱着,我宝贵的孩儿。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
语言的使用常会引起争议,尤其是当你试图描写一种在许多不同方面影响着许多人的状况时。我在2016年写作此书,二十年后读者诸君还会愿意看吗?我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出现使你战栗的专业术语,而其他相关语汇早已被扫入历史的烟尘。我撰写自闭症主题的文章不过数年,在这段时间甚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一就比如说,这孩子是“有自闭症”,还是就是“自闭症患者”?我一般选择后者,因为我觉得那是他最容易接受的。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准绳——我有意采用我感觉他最能认同的语言,但也知道对其他人可能就要另当别论了。
这是一次有趣、意义非凡的阅读,它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威廉姆斯对幽默有着天生的感觉——对于任何一个家中有“不同”的孩子或兄弟姐妹的人来说,这本书都能让他们捧腹大笑,并会引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每日邮报》(Daily Mail)
如果你今年只读一本书,那么,就选择这一本……我很久很久没有这么喜欢读一本书了!——《自闭症杂志》(Your Autism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