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东潍坊风筝(韩福龄)(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任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任著潘鲁生主编的《山东潍坊风筝(韩福龄)(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手艺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持有、传承、传播主体,是传统手工技艺最重要的活态载体,也是最活跃的活态基因。王任著潘鲁生主编的《山东潍坊风筝(韩福龄)(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山东潍坊风筝传承人韩福龄从艺人文环境、韩福龄的艺术人生与手艺传承、韩福龄的风筝制作与工艺流程、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人文地理与地域民艺

 第一节 齐鲁潍县

 第二节 古风遗韵

第二章 风筝历史与流派特色

 第一节 源远流长

一、风筝的起源

二、风筝的发展

 第二节 异彩纷呈

一、风筝的类别与特点

二、风筝的流派与风格

三、潍坊风筝的特色与传承

第三章 韩福龄的下艺人生

 第一节 艰苦岁月

一、风筝少年,结识名家

二、龙头蜈蚣,心愿飞翔

 第二节 游艺放飞

一、韩氏风筝,海外争光

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第三节 薪火承传

一、基础之上,寄意创新

二、耄耋之年,热心承传

三、守望传统,路在前方

第四章 韩福龄的风筝技艺

 第一节 材料工具

 第二节 技艺流程

 第三节 工艺特色

第五章 风筝欣赏与手艺佳作

 第一节 风筝之美

 第二节 韩氏风筝

一、龙头蜈蚣风筝

二、仙鹤童子风筝

三、雷震子风筝

四、孙悟空风筝

五、猪八戒风筝

六、钟馗风筝

七、“打乒乓球”风筝

八、七品芝麻官风筝

九、金鱼风筝

十、蝉风筝

十一、螳螂捕蝉风筝

十二、蜻蜓风筝

十三、蜜蜂风筝

十四、蝴蝶风筝

十五、家燕风筝

十六、雄鹰风筝

附录 韩福龄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潍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曾以“两百红炉,三干铜铁匠,九干绣花机,十万织布机’’闻名全国。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和木版年画的主产地和集散地,素有“世界风筝都”的称誉。潍坊是风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所在地。

第一节齐鲁潍县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邻青岛、烟台,西接淄博、东营,南连临沂、曰照,北濒渤海。全市辖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四区,青州1、诸城、寿光、安丘、昌邑、高密六市(县级),昌乐、临朐二县。(图1—1~图1—4)

潍坊市——古称潍县,古属齐鲁之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间艺术也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古老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东夷氏族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史前文明曙光。久远的历史给潍坊境内留下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群带,境内有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和遗像等不可移动文物18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27处,县级400多处。有史以来,建置久远,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封姜尚于营丘建立齐国;封东楼公于杞建立杞国,后迁于昌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互相兼并,莱夷、纪、莒、杞等国,先后并于齐,直至秦以前潍坊市除五莲和诸城、安丘南部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为齐地。潍坊北濒渤海,自古富渔盐之利,且尚手工技艺和人文艺术。战国时,齐国号称“冠带衣履天下”,说明已有发达的纺织手工业。唐代,青州的桑蚕丝已踏上了“丝绸之路”。当时,青州生产的“仙文绫’’曾是全国驰名的上乘纺织品。宋代在青州曾专门设过为朝廷制作贡品瓷的“青州窑”。明清以来,潍县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居山东之最,手工业发展盛况空前。

潍坊作为古州名郡,人才荟萃,英杰辈出,生于潍坊市域或曾活动于此地的文化名人就有百余人。他们对潍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据说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精通鸟语的公冶长就生长在安丘的书院村,至今当地还有碑文为记。春秋末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善于辞令,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政绩卓著,他出使楚国的故事为后人广为流传。东汉末年,徐斡是一名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另一位“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在寿光一带任过北海相,他曾“制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在郡六年,政绩赫然”,世称“孔北海”。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是影响广泛的农事典籍。南唐著名学者、政治家、书法家及涉猎音律歌舞的韩熙载也生于此地。潍坊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是闻名海内外的优秀风俗画经典之作。北宋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与夫人李清照多年寓居青州,他们的诗词创作以及《金石录》著作,名冠一时。北宋一代名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和范仲淹先后在此做过知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在此任过密州知州,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就写于这里。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墉也是潍坊人。清道光年间潍坊人陈官俊,任过户部、兵部、吏部三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有多种著述留于后世。其子陈介祺,是我国著名金石学家,对潍坊的嵌银、仿古铜、铸铜印、拓片等工艺美术的发展也起了奠基作用。清朝末年,潍坊一条巷子出了曹鸿勋、王寿彭两名状元,一时传为佳话。原籍他乡,曾在潍坊做事的历史名人,还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北宋宰相寇准等。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潍县做过7年县令,他为官清廉,诗书画并称“三绝”,在此留下了不少诗文和书画,至今流传于世。近现代以来,潍坊的著名文化人物,有文学家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田仲济,艺术家郭味蕖、崔嵬等一大批名人雅士。

潍坊山川形胜,古迹众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有十笏园、万印楼、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云门山、驼山、庵上石坊、董家庄汉画像石等。

P2-5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风筝,是一门手工技艺,也是一种民间艺术,自古便被人们所颂扬和借喻。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以“风筝不断线”来形容艺术创作与文化传统及时代生活的紧密关系。“风筝不断线”,是传统手工艺的薪火相继,也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现实寄寓。

风筝,作为一种传统民族民间艺术,融合了扎制匠心、绘画工艺、裱糊技术和放飞手法,是独具东方审美特色的艺术品类,承载了审美、匠心、休闲、节俗、技艺等丰富文化内涵。风筝,还以其乘风高飞的姿态,象征着远大的追求与理想,也寓示着天空与大地的关联。风筝,还是多种文学艺术体裁的表达对象,诸如诗词、散文、小说、影视都有名作流传,比如高鼎《村居》、鲁迅《风筝》、胡赛尼《追风筝的人》等等。

山东潍坊,被誉为“风筝之都”“风筝的故乡”,是笔者从小就知道并向往的地方。我感谢冥冥之中的缘分,让我终于走近了它。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近3年间的多次潍坊之行,使我了解了潍坊的地域文化,也加深了我对潍坊风筝的认知。2014年春天,在浮烟山的潍坊国际风筝会现场,我第一次领略了潍坊风筝的风采,也拜会到了著名的风筝传承人韩福龄老人。

本书的写作得以完成,首先应向韩福龄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韩福龄先生深爱着风筝,虽已年逾八旬,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声音洪亮,依然每天风筝不离手,“择一事,守一生”。韩福龄先生待人古道热肠、真挚诚恳,他长年照料卧病在床的老伴,清贫自守,乐观豁达。与韩福龄老人的交往,使我受益良多,让我真切感受到:正是古往今来的一代代民间手艺传承人,继承发展了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他们才是干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匠心文脉的灵魂。

回望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人生历程,自2001年结缘进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作,笔者时常流连于学院的博物馆、美术馆,惊叹于民间艺术呈现的工艺之美,也感动于民间艺术折射的人性之美,深切感受到人世间真善美的凝结与赓续。时常仰望迎风飘扬的风筝,也使我得以走出阴霾之境,在更加开阔的天空放飞心灵的风筝!我不是一个擅长放风筝的人,但我或许可以做一名“追风筝”的人。

在书稿即将定稿付梓之际,特此感谢潘鲁生教授亲自点名让我有幸参与“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撰稿。十多年来,先生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根植民间的民艺学者形象,而不是其他角色。先生的民艺著作和学术贡献,是我心仪并致敬的根本。在先生身边工作的8年,令我终生难忘。

感谢董占军教授、唐家路教授多年来在学术上的指教和扶掖。感谢潍坊学院薛梅老师牵线搭桥,帮助联系了韩福龄老人。感谢韩福龄老人的弟子李进浩先生的支持。感谢海天出版社杨月进先生的认真督促。感谢《山东画报》公晓慧在杂志发表部分章节文字。感谢山东师范大学王玮琦先生的鼓励并赠阅其著作《传承记忆》。感谢邓华、韩立新、艾绍强等风筝研究与报道的先行者们。

还要感谢年轻同仁的支持。付德雷赠阅的图书,张传寿耐心的催促,促进了本书的完成。更要感谢责任编辑认真负责的工作付出。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高杰、李涛、苏芮同学陪同采访调研、拍摄照片并处理图片资料,在此谨致谢忱!刘涛、张林同学参与部分文字校对,在此一并致谢。

因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本书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