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金银细工(张心一)(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田伟玲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金银细工工艺是一项技术与艺术密切结合的工艺种类。在某种程度上讲,细工工艺就是艺术,其自身的艺术性主要来源于其自身的工艺性。

田伟玲著的《上海金银细工(张心一)(精)》以上海金银细工传承人张心一为主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张心一,男,1958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1972年4月就读于上海市金属工艺一厂工业中学。1975年2月进入上海金属工艺一厂大件组工作,1978年任大件组组长。1985年4月赴爱尔兰克尔凯尼设计中心培训学习。1993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任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总工艺师。2008年任上海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2009年任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2011年任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2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当选为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6月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的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田伟玲著的《上海金银细工(张心一)(精)》主要介绍上海金银细工传承人张心一从艺人文环境、张心一的艺术人生与手艺传承、张心一的金银制作与工艺流程、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从艺人文环境

 第一节 时代需求

 第二节 环境影响

 第三节 家庭传统文化熏陶

第二章 工艺生涯

 第一节 工艺初探

 第二节 继承与创新

 第三节 学贯中西

 第四节 成熟与辉煌

第三章 薪火传承

 第一节 技艺传承

一、师从陶良宝、边炳森

二、坚守传承,发扬光大

三、传道授业,薪火相传

 第二节 理念传承

一、讲座

二、论文著述

 第三节 工具的传承

一 一、工具式样的传承

二、工具制作方法的传承

第四章 手艺绝技

 第一节 工艺技术种类

一、主体工艺

二、辅助工艺

 第二节 精致的细工工具

一、捶打类

二、焊具类

三、錾刻类

四、锉磨类

五、抛光类

六、量具

七、其他类

 第三节 细工材料

一、常用金属材料

二、常用宝石材料

三、其他材料

 第四节 工艺特色

 第五节 工艺术语

第五章 佳作赏析

 第一节 前辈作品及分析

 第二节 张心一与师傅合作作品

 第三节 张心一中期作品

 第四节 张心一近期作品

 第五节 徒弟作品

第六章 访谈及著述

 第一节 大师著述

 第二节 访谈实录

附录 张心一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继承与创新

1975年2月,从工业中学毕业后,张心一以优异的成绩被分到上海金属工艺一厂大件组工作,这是他工艺生涯的成长阶段,也是他人生的重要阶段。张心一对雕塑、空间组织等造型手段颇有天赋,被分到了大件组进行工作。在这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张心一刚到大件组时,从师于经验丰富的边炳森和陶良宝老师傅,并得到了他们的倾囊相授。张心一在两位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全面深入地学习金银细工手艺(图2—3)。刚入厂时,他虚心学习,从金银细工的基础工艺开始学起,先练习锤打、抬压等工艺,打好金属造型基础,再深入学习细工的局部处理工艺。由于工厂订单较多,张心一没有太多的时间专门学习各项细工,只能随师傅边做边学,虚心向两位师傅请教。他态度认真,严格要求自己,曾为掌握一种工艺而反复练习,为此他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学习。他思维活跃,懂得融会贯通,能把各种工艺的妙处恰当地联系起来。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对专业知识、大学课程进行自习(图2—4)。张心一刻苦学习的精神,被两位老师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让他参与了一些重要摆件的制作,这是张心一学习的难得机会。

参加工作以来,张心一参与设计和制作的第一件大型摆件作品是《华龙塔》(图2—5)。华龙塔高80厘米,由七层塔身和一个锥形塔尖组成,内为八棱形空间。为了使宝塔更具江南建筑风格,他和师傅曾多次来到华龙塔现场进行勘察,了解宝塔的历史和建筑风格。华龙塔的制作可谓是一项大工程:一是作品体块较大,不好把握;二是零部件多达400件,组接困难;三是工艺复杂,要求数据精确;四是工具特殊,需专门制作。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师徒的不懈努力,宝塔终于制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张心一不仅学到老师傅的工艺技术,更学到前辈解决工艺难题的方法,逐渐使自己踏上工艺成熟之路。之后,他又参与了《圣母玛利亚号船模》和《大盘龙》的设计和制作。师傅的倾囊相授,加上自己长期的训练,张心一的工艺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于工作努力,张心一在大件组脱颖而出,在他进厂三年后,成为大件组的组长。在担任组长期间,他早出晚归、以身作则,年年被评为厂里先进生产者。在此期间,他主要承担厂里的生产任务,根据生产人员的技术特色进行分工合作、安排生产。此外,他还管理贵重材料的收发工作,为保证材料的分量,每次收发时都要称量记录。除目常的管理工作外,张心一还从事设计工作,在接到外贸订单后,他必须亲自绘制图稿以供对方选定。定稿后,他要凭以往经验对设计稿进行估料,预算出作品完成时的分量以便进行商业报价。由于工作认真,并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张心一于198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金银细工行业逐渐恢复和发展,外贸订单不断增多,但厂里采取传统生产模式,产量低,生产效率不高。面对这种情况,张心一大胆地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他实行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在组内实行承包制,采取承包到组、承包到人的生产模式,这一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厂里的生产效率。数据显示,1988年全组完成的工作量是改革前的10倍。由于张心一的工作业绩突出,被评为上海市二轻系统“新长征突击手”和“十大青年明星”。张心一不仅有出色的组织能力,还有很强的亲和力,他与年轻一代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共同完成了不少优秀作品,并在全国工艺品“百花奖”评比中获奖。张心一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有:作品《驰骋》摆件荣获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一等奖;作品《珍珠鳞》荣获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作品《龙的传人》在1988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比赛中获得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作品《百花奖杯》荣获1989年中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一等奖(图2—6)。由此可见,张心一已经掌握了金属摆件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并能有效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自己走向工艺创新之路。

P15-18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潘鲁生

甲午芒种于历山作坊

后记

金银细工工艺是一项技术与艺术密切结合的工艺种类。在某种程度上讲,细工工艺就是艺术,其自身的艺术性主要来源于其自身的工艺性。

金银细工工艺复杂,掌握此门工艺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在金银细工的传承中,多为代代相传的传统承接方式,细工工艺风格的传承与时代因素、环境因素、人文因素、技术程度有直接关系。笔者在采访中只能采访到张心一与其徒弟两代的师徒作品和制作方式,前几代师傅对工艺的掌握和理解,笔者只能从现存的作品中感受,无法切实地体验当时艺人创作的热情,以及他们对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情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作风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制作习惯,然而这种风格、习惯也随着这代人的离去而消失,在此书中无法真实地再现金银细工工艺的历史原貌,只能通过他们遗留的作品来感受其工艺特点。

细工工艺复杂多样,根据不同的工艺方法和制作习惯又不尽相同,在此书稿中只能介绍大体的工艺流程和常用的工艺种类,不能展现每一位师傅的制作习惯和工艺特点。金银细工工具的制作更是多样,在细工中每一位细工师傅都拥有不同的工具式样,这与他们擅长的技术和工作习惯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此书中所介绍的工具、工艺只是金银细工中较为常用的种类。

在传承的问题上,金银细工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门工艺掌握困难、见效慢,现代年轻人由于各种生活问题,不愿花费过多时间投入此类相对枯燥的行业,因而在金银细工工艺的继承上,丧失了一批具有工艺潜质的继承人;再者,现代细工从事者已经融入了现代造型观念和设计语言,在形式上和工艺上与传统的金银细工有很大区别,很难保持传统的细工韵味。

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感谢张心一及其各位徒弟的帮助,提供图片、论文等相关资料,使得本书内容丰富充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