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疆锡伯族刺绣(杨秀玉)(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楠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楠著潘鲁生主编的《新疆锡伯族刺绣(杨秀玉)(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李楠著潘鲁生主编的《新疆锡伯族刺绣(杨秀玉)(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伯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杨秀玉从艺人文环境、手艺人生、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本书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仅是记载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些濒临消失的中华传统手艺。

目录

第一章 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刺绣

 第一节 锡伯族刺绣

 第二节 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刺绣的产生与发展

一、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刺绣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刺绣的图案纹样及艺术特点

第二章 杨秀玉的艺术人生

 第一节 初见杨秀玉

 第二节 从艺经历

 第三节 婚姻状况

第三章 杨秀玉的刺绣技艺传承

 第一节 母亲杨凤兰

 第二节 创业与传承

 第三节 “带会徒弟,饿死师傅” 

 第四节 锡伯族刺绣传承现状

第四章 杨秀玉刺绣技艺

 第一节 工具

 第二节 刺绣步骤

 第三节 刺绣技法

 第四节 锡伯族刺绣的“活化石”

一、荷包

二、枕头顶

三、服饰

四、绣花鞋

五、绣花鞋垫

六、其他绣品

第五章 杨秀玉收集的剪纸图案

 第一节 锡伯族剪纸

 第二节 锡伯族剪纸欣赏

第六章 杨秀玉访谈实录 

 第一节 谈从艺

 第二节 谈传承

 第三节 谈技艺

 第四节 艺人访谈录

附录 杨秀玉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锡伯族是游牧民族,长期迁徙,以狩猎、捕鱼、采集、农耕为生。早期的锡伯族刺绣艺术,有明显的狩猎和迁徙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受狩猎文化和萨满文化的影响很深。据说,锡伯族的刺绣源于明末清初甚至更早,锡伯族被编入八旗后,受到满、汉、蒙古文化的影响,吸收满、汉、蒙古刺绣的工艺技术,具有了满、汉和蒙古的文化特色。目前能够看到的较早的刺绣制品一般都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之后的,主要用于兵服和官服上的装饰图案。锡伯族人喜欢在旗袍、马甲、坎肩等服饰和一些日常用品上刺绣。西迁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在长期的驻边生活中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逐步交融,刺绣也受到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的影响,具有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一、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刺绣产生的社会背景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锡伯族被女真族征服,并被编入蒙古和满洲八旗。在此后的两百余年中,锡伯族被清朝统治者逐渐从世居之地驱使、分散至各地,先被移居东北三省,后又派遣远赴云南、新疆等边疆诸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乾隆帝下旨,为屯垦戍边,从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调动锡伯族官兵1020人组成“锡伯营”,随同家眷共计3275人,赴新疆移驻伊犁。西迁的锡伯族人肩负使命,背井离乡,历经1年3个月左右的时间,终于抵达伊犁,在这里垦荒、守边、平乱,驻守在我国的西北边陲,谱写出不朽的诗篇。(图卜3)

现今我国锡伯族人口大约19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约3.5万,其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有5万人,东北其他地方和全国各地分散居住的约10万人。

(一)地理环境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地处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其矿产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郁、历史积淀深厚,聚居锡伯、维吾尔、哈萨克、汉、回、蒙古等25个民族,是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自治县。察布查尔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天山西段,伊犁河南岸,东界巩留县,南以察布查尔山、乌孙山和帖木里克山为分水岭,和特克斯与昭苏两县接壤,北与伊宁市霍城县隔伊犁河相望,西与哈萨克斯坦毗邻。作为西域兴盛之地的察布查尔,正处于古代西北交通的丝绸北道和南北交通古道的交会点上。古老的天山伊犁丝绸北道,不论由南拜城越凌山西行,或由北南渡伊犁河西行,都必经察布查尔平原,再折向西路,渡楚河进入中亚而西行。汉代乌孙长期盘踞此地,元、明、清时期,察布查尔已成为南北疆重要的军事要道①。(图1-4)

察布查尔,卫拉特蒙古语“凹陷的隘口”之意,其地势自东向西由窄变宽渐趋开阔,自南向北由高转低形成多级阶梯,并逐渐趋于平坦,形同一面张开的旗帜。地形由5个地貌类型组成:南部为山区、山麓、丘陵,中部为倾斜平原,北部为河流阶地和河漫滩,境内并伴有伊犁河、察布查尔河。此地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温和干旱气候,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热量丰富且四季分明。

P7-8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从接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写作任务后,我就一直在寻找调研的对象。由于自小生长在新疆,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使我对新疆有着特殊情愫,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从新疆的手艺传承人着手。一日,与几位同样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朋友聊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份认同的问题时,突发灵感。对于新疆的原住居民而言,支边的父母、祖辈以及出生在新疆的我们始终属于外来人口,而当我们回到内地时,却又被认为是新疆人而被边缘化,从而有一种对于身份无法确定的迷茫感。由此联想到与我们同样处于这种尴尬境遇的锡伯族人。出于好奇、探究的心理,想要去了解由东北西迁至新疆的锡伯族人的生活、生存状态以及锡伯族人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当地朋友的介绍下,我联系了察布查尔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秀玉女士,并将其确认为这次调研的对象。在与杨秀玉及其周边的锡伯族人接触后,让我对锡伯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勤劳、朴实、热情、好客……总之,一个淳朴而又爽朗的民族整体形象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很自然地融人其中,亦不觉得突兀与拘谨,而这种民族性格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锡伯族的文学及艺术作品当中。锡伯族人向往美好生活,怀念故乡家园,但是他们更注重现实生活,他们已经将新疆察布查尔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平静安乐地世代扎根,繁衍生息下去。

正是锡伯族的这种朴实、勤劳、务实的民族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产生了一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锡伯族民族艺术的冲动。抱着这样的初衷,本书在对杨秀玉的采访记录上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力图将锡伯族的刺绣艺术鲜活地展现给大家。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书中难免不尽入意之处,望请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6: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