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即将结束时,一架美军飞机在新几内亚岛上空飞行的时候,坠落在一个地图上没有标记的峡谷里。峡谷里的居民还过着石器时代的原始生活。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世界各地的记者蜂拥而至,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报道中最让人着迷的是一个英俊而任性的下士和一个身材魁梧、性格倔强的伞兵。他们周围全是土著人,这些土著的鼻子上都穿着骨头做的鼻环,据说这些土著人不是猎头族就是食人族。这些新闻报道提到了一个因为孪生兄弟的死亡而伤心的勇敢中尉;一个头上受了致命伤的疯狂士兵,还有一支由菲律宾人和美国人组成的混合部队。尽管他们知道对方的人多出他们上千倍,但他们还是主动要求去土著的地盘救人。
《荒野生存(精)》作者米歇尔·朱可夫就是以此为基础,开始创作的。它是可以媲美《坚不可摧》的经典之作。它讲述的一个绝境逢生的真实故事,是二战期间最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
米歇尔·朱可夫的《荒野生存(精)》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绝地生存、冒险和援救的二战故事:1945年五月十三日,一架载有24名美国军人的飞1945年5月13日,一架载有24名美国军人的飞机在新几内亚境内的巴列姆大峡谷坠落,仅有三人侥幸生还。这三个人当中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兵——玛格丽特·黑斯廷斯。她腿上有重度烧伤,且弄丢了鞋子。在好友牺牲后,她别无选择,穿上了好友的鞋子,继续艰难逃生。
第二章 霍兰迪亚
在邮递员送信之前的十一天,玛格丽特·黑斯廷斯像往常一样在天亮前醒来。当地那种湿热的感觉已经透过帐篷渗了进来,这个帐篷里住了六个妇女队的女兵。她穿上了自己用帆布做的衣服,衣服裁剪得很合身。
1945年5月13日,这一天是星期六,号手不用像往常那样在早上五点半就吹起床号,不吹号的话玛格丽特就能继续睡觉。在G基地,一周七天都要工作。这个庞大的基地围绕着霍兰迪亚建成,霍兰迪亚位于荷属新几内亚的北部沿海地区。八点钟的时候,玛格丽特已经开始工作了。随着打字机发出的声音,玛格丽特用行动证明战争不仅是地狱,并且是一个充满文书工作的地狱。
玛格丽特今年三十岁,长得苗条而漂亮。她有一双机敏的蓝眼睛,光滑白皙的皮肤,一头梳成圆髻的浅褐色长发。她身高不到5.2英尺,体重顶多一百磅,高中时候的衣服到现在还能穿,所以她始终摆脱不了“小女孩”的绰号。但玛格丽特的性格可不像她的长相那样天真。她是个富有男子汉气概的女人。她肩膀笔直,下巴扬起——这是她上学时参加戏剧社团受到的训练。用她小妹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个精力充沛、“很有主见”的人。她看陌生人的时候总是从侧面扫一眼,轻轻一笑,高高的颧骨下面现出两个酒窝。这种风格介于狡黠和性感之间,这种神情意味着玛格丽特有一些属于她自己的小秘密。
玛格丽特一直生活在奥威阁,经常骑车去池塘游泳。如果她要去某个村子以外的地方,就会搭便车。她学习成绩优异,很晚了都还在看书。长大之后,她越发漂亮,成为小城里追求者最多的姑娘。她喜欢这种被关注的感觉,但她有自己的分寸。玛格丽特立志要做一个自力更生的人,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也喝酒,但不会喝得太多。我也会喜欢上某个男孩儿,但并不会陷得太深。”
尽管两个妹妹都结婚了,但玛格丽特还是没有改变自己二十几岁时确立的原则,三十岁了还是单身。虽然她自己并不觉得烦恼,但却显得另类。她们那一代妇女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1岁。她对奥威阁的男人不感兴趣,不过也不讨厌他们。就像她跟朋友说的:“说真的,我不确定我看上的男人就会成为一个好丈夫。”
高中毕业后她干过好几份工作,最终在当地一家叫作雷明顿·兰德的公司里边做了秘书。这家公司生产各种各样的钢铁制品,从打字机到45口径的手枪,应有尽有。她喜欢这份工作,但唯一让她不满的是,她从没有去过离家较远的地方——她去过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大西洋城。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玛格丽特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为国家尽一份力,想看看到底自己适合做什么。所以她选择了加入妇女军团,从而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愿望。 ***
当玛格丽特准备参加工作时,又到了举国庆祝母亲节的日子——这是二战期间的第四个母亲节。不过这一次,母爱不是唯一值得庆贺的理由——五天前,德国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据报道,阿道夫·希特勒已经在掩体里自杀了,其他纳粹头目也都被拘留起来。关在集中营里的人得到了解救,大家也了解到了集中营里的恐怖手段。经过一系列的“鲜血、辛劳、泪水和汗水”,欧洲终于迎来了胜利。事实上,胜利的到来就在1945年5月13日。五年前的这一天,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用这句话’来激励他的同胞们继续战斗。
人们曾经一度认为欧洲的胜利是不可实现的,但是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国会大厦的圆顶再次亮起了灯——自从珍珠港事件爆发以来,国会大厦的顶上就一直没有灯光。国会表决一致通过杜鲁门总统的提议:1945年5月13日,这一天不再仅仅是母亲节,也被定为“祈祷日”。正如杜鲁门所说:“西方世界终于从邪恶势力中得到了解放,在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这股邪恶势力囚禁过上千万人,残害过上千万条性命,而这些遭受迫害的人本来是生而自由的。”众议院议长萨姆·雷伯恩祝贺了欧洲的胜利,接着严肃地指出了两点。他哀悼在欧洲胜利日到来几周之前,罗斯福总统的去世;然后他又指出,战争尚未结束:“我既高兴又伤心,因为我总是会想起那些成千上万为国捐躯的小伙子们。为了国家的胜利,他们有的死在了遥远的太平洋岛屿上,有的身殉远东。但美国的荣誉因此得以保全,和平而有序的世界会因此而再次降临。”
太平洋战场传来的战况令人欢欣鼓舞——虽然激烈的交战仍然在进行着。在过去的六个星期里,美日双方在冲绳岛激烈战斗,因为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美军打算把冲绳岛作为进人日本本土的一个跳板。虽然赞同这个想法的人并没有多少,但它还是令人情绪高涨。当天上午,《纽约时报》发出报道说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我们掌握之中——不管是通过谈判让日本屈服,还是直接通过战斗彻底打败他们。这篇报道宣称:“对于我们的敌人——日本来说,这将是一个忙碌的夏天。裕仁天皇也可以确定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了,接下来他们将会遭到致命的打击。”
……
P8-10
致读者
二战即将结束时,一架美军飞机在新几内亚岛上空飞行的时候,坠落在一个地图上没有标记的峡谷里。峡谷里的居民还过着石器时代的原始生活。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世界各地的记者蜂拥而至,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报道的内容涵盖了幸存人数、死亡人数、财产损失、人类学、新发现、英雄主义和友谊,还有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救援任务。报道中最让人着迷的是一个英俊而任性的下士和一个身材魁梧、性格倔强的伞兵。他们周围全是土著人,这些土著的鼻子上都穿着骨头做的鼻环,据说这些土著人不是猎头族就是食人族。这些新闻报道提到了一个因为孪生兄弟的死亡而伤心的勇敢中尉;一个头上受了致命伤的疯狂士兵,还有一支由菲律宾人和美国人组成的混合部队。尽管他们知道对方的人多出他们上千倍,但他们还是主动要求去土著的地盘救人。荷兰政府新闻办事处派出了一名导演,让他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这位导演起初在好莱坞做演员,后来因为一起珠宝盗窃案弄丢了饭碗,再后来做了一名随军记者。一个极富创造力的飞行员,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营救方案——他驾驶着没有发动机的滑翔机去救人,展示了高超的飞行技术。另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上校,制订的营救计划则差点造成了更多的人员伤亡。
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这次坠机事件及其后续情况的报道,电台也及时跟进事件的最新发展。最后的解决方案更让人始料不及。
但是,当时全世界关注的中心都是原子弹的杀伤力。这个发生在原始人群里的故事,不久就被新的故事取代了,然后它就被彻底忘记了。
几年前,我在新闻档案馆查找资料时,看到了这篇讲述坠机事件的文章。我把它放在一旁,然后继续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这个故事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我就开始做“收集资料”的工作,收集那些跟这个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看能不能把它们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新闻报道和官方文件能够记录过去的事情,但我们却无法和它们进行对话。我很希望能找到一些现场目击者,能为我描绘一下当时在场的都有哪些人,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很想找到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空难过去了六十多年,我找到了幸存下来的、美军方面唯一尚在人间的人。他在俄勒冈的海边过着平静的生活。他对这场空难记忆犹新,向我讲述了这个非同寻常的故事。
这一发现,还有随后进行的采访,引出了大量的线索,这些线索慢慢地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是一份长达数周的日记,日记里记载了从飞机失事到救援成功期间发生的所有事情。这份日记为我们提供了翔实的记录,为它作注解的还有一系列的照片。除了一大堆无比宝贵的照片,我还找到了三个珍贵的私人剪贴簿,还有几大盒子经过美国陆军解密的文件、誓章、地图、人事档案、军事公报、信函,以及空中和地面之间的无线电通讯记录。此外,十几名当事人的亲属为我提供了更多的文件、照片、信件和其他材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找到了集中拍摄的几千张照片,这些照片讲述了一个个内容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是我们最为期待的。
接下来我去了一趟新几内亚,去看看那个地方和那些土著人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我找到了当地的一些老人,他们在当年飞机坠毁的时候还是孩子。我徒步走到山顶,找到遗落在那里的飞机零件,它们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偶尔还能找到一些遇难者的遗骸或遗物。
当我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我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熔化了的金属片。这个金属片是从飞机上掉下来的,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蜷缩着的人。它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尽管这个故事看起来是那么让人难以置信,但关于它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
米歇尔·朱可夫
就像埃尔斯莫尔上校预想的那样,峡谷外面九十分钟的旅程都平安无事,除了一点小故障。一大群记者聚集在霍兰迪亚的独眼巨人机场,等待着三名幸存者的归来。但“没有翅膀的飞天扫帚”降落的地方,却在离这里四百米左右的圣塔尼机场。他们又回到了这个地方,总算是有始有终:当初他们乘坐“机灵小鬼”号离开这里,已经是七个星期之前的事情了。一大群人来到圣塔尼机场欢迎他们,在这里他们摆出各种姿势和营救人员、两架飞机合影留念。之后他们又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毫无疑问,这个发布会将会占据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当记者们问三人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时,他们的回答很有意思:
“我要先剪头发和刮胡子,然后去马尼拉。”麦克洛姆如是说。
“对我来说最舒服的事情就是剪头发和洗澡了。”德克尔回答道。
“我想洗个澡,然后烫个头发。”玛格丽特说。
“没有翅膀的飞天扫帚”由于破损过于严重,已经不能再飞了。所以第二天他们又调了一架新的滑翔机,载回了亚历山大·卡恩和五名伞兵:下士库斯托迪奥·阿勒塔、中士阿尔弗雷德·拜伦、胡安·乔凡尼洛、卡米罗·拉米雷斯和唐·路易斯。两天之后,就是1945年7月1日,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人从峡谷里出来了。小沃特称他们为“四个火枪手”——中士圣地亚哥·阿布伦尼卡、赫尔门吉多·考伊利、洛克·贝拉斯科,加上小沃特自己。他们还带上了作为纪念品的弓箭、斧子,装饰着獠牙和羽毛的帽子,这样能引起更加轰动的效果。他们把帐篷和许多生活用品都留在了峡谷里,只带走了自己的武器。伞兵们试图说服几个土著男孩儿,让他们一起坐上滑翔机,但没能成功。其中一个名叫利桑尼亚克‘梅布尔的土著男孩说:“我们当然很兴奋,都想跟着去。”“我们都嚷着:‘让我们去吧!’但我们的父母说,他们不想失去我们。”
轮到小猪佩吉的时候,伞兵们的程序就简化了许多。尽管它一个劲儿地反抗和尖叫,它还是被滑翔机带到了霍兰迪亚。至于这头小猪后来怎么样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
在救援行动过去四个月之后,人们终于承认,阿奇伯德于1938年发现的“大峡谷”和香格里拉峡谷是同一个地方。《科学》杂志如是说:“我们拿到了军方在营救行动之前拍摄的照片,还有阿奇伯德探险队在空中拍摄的照片,再将这些照片进行对比。最终美国军方证实了香格里拉峡谷就是阿奇伯德在1938年发现的那个大峡谷。这主要归功于雷·T埃尔斯莫尔上校,他也是前不久一系列救援工作的组织者。”
阿奇伯德之后再也没去过新几内亚,他既没有结婚,也没有开展新的异国探险活动。他把他的全部时间和可观的财富,都投入到了阿奇伯德生物研究所。这是一个占地面积为五千英亩的保护区,位于佛罗里达州普莱西德湖旁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和研究。他于1976年去世,享年69岁。
***
正如乌鲁耶克的传说中所预言的那样,当天上的精灵们归去之后,一个新的时代就开始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峡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峡谷里的居民来说是好是坏,还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机灵小鬼”号救援行动涉及的地区,由于这次轰动性事件的推动,基督教传教士在战争结束后的十年里,进入峡谷建立了自己的营地。他们乘坐的是新式的两栖飞机,可以从巴列姆河上垂直起飞、降落。一开始土著们并不买他们的账,但一段时间之后大部分的土著家庭都接受了基督教。到了今天,峡谷里任何一个像瓦梅纳这么大的小镇上,都有十几家大型教堂。瓦梅纳是以前的荷兰殖民政府所在地,这里尘土飞扬,街上到处都是垃圾,人口数量超过一万,并且还在继续增加。瓦梅纳也是小型机场的所在地,虽然飞机是出入峡谷的唯一交通工具,但定期往来的航班已经打破了峡谷的离群索居。
在传教士之后进入峡谷的是印度尼西亚的军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荷兰政府结束了在新几内亚岛西部的殖民统治,印尼军队用武力占领了这个地方。荷属新几内亚成了印尼的一个省,称为“巴布亚”省。新几内亚岛的东部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称为“巴布亚新几内亚”——东西部的名字很不容易分清楚。霍兰迪亚已经更名为查亚普拉,香格里拉峡谷现在叫巴列姆峡谷。
峡谷居民之间的部族隶属关系仍然保持不变,但巴布亚省的土著们现在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巴布亚人。在他们中间零星地兴起了寻求独立的运动,希望成立一个“自由巴布亚”政权。但在巴列姆峡谷方圆几百英里的地区,都有印度尼西亚的公司在此开采金矿和铜矿。印尼政府当然不会拱手让出这里的矿产资源,因此也不会同意巴布亚人寻求独立。
在传教士的劝说和印尼政府的武装威慑下,巴列姆峡谷里的各部落终于停止了征战。但没有了战争,也就意味着部落里没有了强有力的领导,再说和平也不一定就能带来繁荣。这个省的贫困人数和感染艾滋病的人数都是全印尼最高的。这里的卫生医疗条件极其落后,并且孩子们的就学环境也很差。印尼政府虽然也给这个地区拨款了,但掌握财政大……指责她的儿子。国防部公关事务办公室的一位上校在给老太太的回信中说:“我对令郎的英勇行为和不幸牺牲充满了深切的同情,我也充分理解您的顾虑,令郎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却在这次飞行中不幸丧生,我们不允许任何人对此提出质疑。请您相信我们,我们不会同意任何人发表具有这种倾向的言论。”尼克尔森的妻子爱丽丝·尼克尔森要求和玛格丽特进行直接通话,玛格丽特婉拒了她的请求。约翰·麦卡锡解释道:“我的大嫂爱丽丝说:‘难道你不想见见你长官的妻子吗?’玛格丽特·黑斯廷斯回答道:‘我不想看见我长官的遗孀。’”
各方面的指责让玛格丽特从荣誉的包围中清醒过来。她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而是一名走运的幸存者,她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恢复平静。当拍摄电影的机会告吹之后,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战争结束了,电影公司有了取之不尽的电影素材,”玛格丽特的妹妹丽塔·卡拉翰说,“只要有人提出找她拍什么电影,她都会一口回绝的。”
成功获救一年之后,《洛杉矾时报》的一名记者发现玛格丽特在麦克马斯特街过着心满意足的生活。“几乎每天早上,人们都会看见她穿着褪色的军服和父亲一起打扫房子的里里外外,”他写道,“玛格丽特也没有出什么书来描绘她的经历,也没有拍电影的想法。她也没有去为罐头食品、香烟或者户外用品做代言。眼下她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一个这样的计划:去雪城大学上学。”
玛格丽特在雪城大学待了两年多时间,但并没有等到毕业就离开了。她和罗伯特·阿特金斯结了婚,这个人据她妹妹丽塔说,之前是一个雪橇运动员,还参加过奥运会,后来做了保险推销员。他们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当玛格丽特第二次怀孕的时候他们分开了,这次玛格丽特生了个女儿。他们离婚之后,玛格丽特一个人把两个孩子带大,有时候住在罗马,有时候住在纽约,因为玛格丽特在格里菲斯空军基地做行政工作。记者们时不时会看到她,大多数是在空难纪念日的时候。记者们还记得。当迈克尔‘洛克菲勒,这位纽约州长的儿子和美国望族的后裔在新几内亚失踪之后,玛格丽特这样对记者说:“只要他没有被淹死,那么就有很大的机会生还。”
玛格丽特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露面是在1974年,以“香格里拉女王”的身份出现,当时麦克洛姆、德克尔和她一起成了“全美二战滑翔机飞行员协会”的荣誉会员。在那段艰难的日子过去三十年之后,三名幸存者紧紧相拥,在那一年的滑翔机飞行员聚会上,庆祝他们的重逢。在简短的发言中,玛格丽特提到了她在峡谷中学到的一门功课:“我觉得任何人都是这样,在你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感到害怕。只要你还有选择的余地,你就很有可能害怕。但是一旦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害怕还有什么用呢?你只能沿着一条路走下去,做你该做的事情。”有人问玛格丽特是否想重返新几内亚去看一看,玛格丽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想了。”
但她最后还是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四年之后,玛格丽特被检查出得了子宫癌。“她进行了一场顽强的战斗,”她的妹妹说,“她这一辈子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当她知道大限将至的时候,就放弃了治疗,搬回了家里。”
玛格丽特。黑斯延斯于1978年11月去世,享年64岁。她长眠在父母的墓旁,这是一块小巧精致的墓地,上面点缀着美国国旗,墓地离麦克马斯特街也很近。
构思精巧,扣人心弦,极具可读性。
——《科克斯评论》
米歇尔·朱可夫发掘出了二战期间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听起来简直就像神话。《荒野生存》延续了《迷失Z城》和其他优秀探险小说的传统,这部小说带着我们经历了一场令人窒息的高速降落,穿过茂密的丛林掉进了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
——畅销书作者汉普顿·席德思
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一群茹毛饮血的土著,一片难以逾越的热带丛林,一群被困此地的美国大兵(特别吸引眼球的是,其中还有一个魅力非凡的女兵),以及一个扣人心弦的救援计划。在那之后,一份无人问津的日记和一名离群索居的幸存者,在俄勒冈静静地度过了半个世纪,然而新几内亚丛林里的土著们,至今仍在怀念他们。这是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却是一段真实的经历一一这一切都离不开米歇尔·朱可夫的天才创作。
——畅销书作者西蒙·温彻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