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代上海租界的主人——外侨,他们是上海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整个上海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又作为上海的国际移民,他们是中西联结的纽带,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麦克法兰等著的《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丛书》是一本有关介绍上海历史的书籍不胜枚举,且多为国人著述。而此书从外国人的视角记述了当时已开埠近五十年的上海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丰富且饶有趣味,是一部值得阅读的译作。
| 书名 | 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英)麦克法兰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近代上海租界的主人——外侨,他们是上海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整个上海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又作为上海的国际移民,他们是中西联结的纽带,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麦克法兰等著的《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丛书》是一本有关介绍上海历史的书籍不胜枚举,且多为国人著述。而此书从外国人的视角记述了当时已开埠近五十年的上海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丰富且饶有趣味,是一部值得阅读的译作。 内容推荐 麦克法兰等著的《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丛书》收录了英文《文汇报》自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表的部分文章,以西人的视角记录了上海社会的日常生活状况。内容包括对当时的政府、工厂企业、文化设施等相关机构及其运作的介绍,对黄包车夫、苦力、跟班等社会群体的描述,对上海县城及租界的描写,还有对公共活动、公共事件的报道及些许反映北京城市和中西部地区风貌的游记。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上海的社会状况及西方人的中国观和华洋关系。 目录 译者前言 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 会审公廨 和平之神刘郇膏的入祀 竹镇上的马尼拉斗鸡场 月亮生日:夜幕下的上海城 看台上的早晨和马驹的拍卖 马夫间的比赛或本地人的竞争 午夜火警 中国戏院中的一次演出 上海县城:街道、寺庙、监狱以及园林 黄包车与黄包车夫 城门口奇怪的货摊 中国的独轮车和苦力 中国印刷工 中国戏法:虹口码头的艺人 中英混杂的店招 华人巡捕 中国跟班 木枷和戴着锁链做苦工的囚犯们 扬子江上的旅行:从上海到汉口 上海和周边地区概述及其他 导言 上海的电话交换台 正广和公司的蒸汽工厂和蒸馏间 中国的赌博 上海的中国“林荫大道”或福州路的日日夜夜 中国阿妈 中国的噪音 大马路上的监狱 中国内地会 汉璧礼养蒙学堂 圣芳济学校 上海图书馆 上海博物馆 江苏制酸厂、化工厂和肥皂厂 火柴厂 北京印象 北京的关帝庙 中国西部游记 坐着游船去山中旅行 试读章节 上海县城:街道、寺庙、监狱以及园林 当一个外国人有一个无所不知的中国朋友陪伴时,访问上海县城是非常有趣的。尽管绝大多数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已经去过一两次,但很少有人会说他们看到了所有值得观赏的东西,因为许多人或许仅仅是在县城内的街道上无聊地闲逛,偶尔会在货摊上买一些小东西,整体上非常讨厌这个地方,只要能够找到路——有时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就会尽快离开,并且发誓他们再也不会到城内去。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们一群人,包括三四个外国人和两个中国朋友——其中的一个中国人对城内街道了如指掌,就像一个伦敦的马车夫知道怎样从齐普赛街(Cheapside)到皮卡迪利(Piccadilly)一样;另外一个作为翻译的朋友是一位很聪明的中国绅士,他在美国的耶鲁大学接受教育,对于作为一个入籍的美国公民感到很自豪。我们在下午2点30分进城——那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天朗气清,街道也十分干爽。初冬是探索老城的绝佳季节,因为与炎热的夏季相比,现在那里的卫生状况还不那么令人讨厌。因此,就这次行动的主持者而言,那天的情况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棒。那是农历的十月十七日,我们不知道在中国的日历上,它是否被确定为一个出行的吉日。无论如何,当时我们并不在意这一点,但是根据我们所见,我们认为那天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整个城市的人们都在狂欢,有人可能去了二十次,但都没有看到我们行程中所见到的持续两个半小时的拥挤人流。 我们从新北门进城,立刻向被称为茶园(Tea Garden)的地方进发。在去那儿的路上,我们不得不穿过大约十二条窄窄的街道,有的街道通往南面,有的通往西面或东面,或者任何其他方向。起初我们穿过了一条很长的街道,两边有很好的商店和货仓;接着沿着一条肮脏的河流前进,河边也有商店;跨过一座小桥,穿过许多窄巷,在这些巷子里,木头或者帆布的广告牌以及从街的这一头搭到另一头的木板几乎遮住了天空;接着又经过了另一座桥;穿过狭窄拥挤的街巷,直到来到河边一片相对空旷的场地。经由政府的许可,那里聚集了很多乞丐——男的、女的、老的、残废的、眼瞎的,他们每个人都拎着一只篮子,里面放了一点儿现金,这些可怜的人恳求每一个过路者都能给他们点儿钱。瞎子们都知道外国人来了,因为他们脚步沉重,长靴在花岗石上踩得叮当作响,而中国人往往是穿着毡底鞋,不会让瞎子知道他们从身旁经过。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乞丐从本地人手中要到东西,而一旦当一个老外施舍后,那么他在城里活动时,后面肯定会一直跟着十几个乞丐——这是我们要避免犯的错误,至少在旅游时如此。这里的场地比较开阔,在河的两岸有玩杂耍的、算命的、赌博的。但是再往前,我们看到了围绕老茶园的一片大水塘,那里有个相当大的集市,或者如称呼所言的花园。这时每一个地方都被占领了,这样生动的景象就像公共假日伦敦的汉普斯特德公园(Hampstead Heath)。我们的时间只够粗略地看一下,但对于我们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第一个吸引我们的表演者是一位老人,他周边围着五十多个本地的男女老少,这个老艺人在河边占了一块场地,心情迫切的人们把他包围起来,但是仍然给他留了一点儿有限的空间。他看上去有五十多岁,头发有些斑白,还留有小辫子。他脱去了上衣,上衣是一件破旧的蓝色棉衣——棉衣原来的颜色已经褪去,现在满是补丁。他的裤子十分宽大,布料足够用来给两三个人做衣服了。他的毡鞋也很破,脚上穿的厚厚的棉袜使得他的脚踝看起来非常肿大。现在,他在场地内前后跑动,疯了一样抛掷着武器,用左右手敲击着自己的前胸,伸出双臂抱拳,就这样跑了一圈,之后放下手臂。接着垂着双手再跑一圈,他非常希望有人往场地上扔钱。他又努力了一把,或许这已经是他的极限,他从地上操起铁栓——任何小孩或许都曾经举过的东西,奋力一掷,然后把它牢牢钉在地上,紧接着又来了一次。他是一个骗子,尽管中国人可能喜欢整天看他做这些事情,但他或许无法靠此赚很多钱。 附近还有很多小摊和竹子或帆布的篷子,篷子里坐着五六个中国人。现在的主角是一个算命看相的人。这个像族长一样的老骗子坐在篷子里面,他身后的帆布上挂着很多画,上面画有不少中国贤人。算命人身前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放有毛笔、纸以及其他物品。他四周都是热情的观众,他们听着这位“奇人”推算着一个本地富翁的命运,同时也观察着他的动作,只见他把手指放在顾客头盖骨上,接着装出一副圣人的表情,说一些貌似深奥睿智的言辞,然后伸手从富人手中取过钱,给他的同伴收存起来。接下来又是一个决定无论花多大代价都要请他算命的人。经过算命人的篷子后,我们看到了花园内的景象,绝大多数的节目都在那里上演。大约有六处放西洋镜的摊头,经过装饰的大盒子被放在桌上,在盒子上有一个小洞,中国人通过这个洞就可以见证世界的神奇。有几处西洋镜可以在华丽的玻璃上清楚地展示外国建筑,包括皇宫和国际展览厅等,但是我们没有转过去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在那些流动的卖水果蜜饯的摊贩中,有一个老头儿玩着奇特的用现金换炒栗子的把戏,他一只手里拿着三片大约六英寸长的竹片,其中的一片的头上系上红色的丝带,但是竹片被攥在手里,因此要找出带有丝带的那片竹片就像要在猜牌赌博游戏中取胜一样困难。他这样给我们展示——把一文钱放在竹片上,接着把竹片抽出来,但上面并没有丝带,他把这个把戏重复了好几次,一会儿把钱放在系有红丝带的竹片上,一会儿又把它放在其他的竹片上,接着把它们混在一起,直到不可能猜出哪个是哪个。很明显,中国人出钱去尝试的话——如果他成功把钱放在有丝带的竹片上,那么他就能得到一些炒栗子;如果他没有成功,那也是愿赌服输。(P62-64) 序言 近代上海是高度涉外城市,既涉及外国人、外国事、外国器物,还有海量外语文献。 近代上海在大部分时间里,实际上由三个城市组合而成,即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机关工作用语分别是英文与法文,华界设在租界里的司法机构会审公廨办案亦兼用英文、法文,两租界与华界正式往来文书亦多用外文。 近代上海居住过数量可观的外国人,最多时达十五万人,其国籍最多的时候有五十八个,包括英、美、法、德、日、俄、印度等。1910年以前,一直是英国人最多,其次是美、法、德、日、葡萄牙,1915年以后日本人最多。上海先后设立过三十多个外围领事馆或总领事馆,英日、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奥地利、西班牙、荷兰、丹麦、瑞典、挪威、意大利、比利时、日本、葡萄牙、巴西等。他们在上海的活动,也产生了大量与上海有关的外语文献。 近代上海外国人出版了数量可观的与上海有关的外文报纸杂志与书籍,其中《字林西报》历时一个世纪,法文、日文、俄文报刊也比较丰富,有专门出版西文书籍的别发洋行,出版过许多与上海有关的书籍。这些报刊书籍中有丰富的上海史资料。 近代上海是外国资本、社会组织、文化机构集聚地,到上海访问、旅游的外国人特别多。除了罗素、萧伯纳、泰戈尔等名人外,其他外国人来的也很多,留下了很多关于上海的观感、游记。 那么多外国人、外国机构,作为近代上海历史的亲历、亲见、亲闻者,有的人甚至是上海重大事件、工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建造者,是上海一部分社会的管理者,留下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关于上海历史的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复原、再现、了解上海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这些资料类型,既有档案(包括机关档案与私人档案)、专题报告(包括领事报告、传教士报告、海关报告)、统计簿册,也有著作、游记、书信、旅游指南;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音响资料;既有已刊资料,也有未刊资料。 有关上海历史的外语文献,有一部分收藏在上海档案馆、图书馆,还有很多收藏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的有关档案馆、图书馆。有些资料原先属于保密资料,现在已经解密,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军事部收藏的有关上海的情报资料,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解密。美国人魏斐德教授已经把这些资料写进其专著《上海警察》中。日本外务省已经将其有关上海的资料公布在网站上供人查阅。 长期以来,这些资料已有一部分被整理、翻译、出版,如二十八册的《上海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北华捷报》上关于太平天国、小刀会、辛亥革命、五卅运动的资料,一部分海关报告,有许多外文资料已经被研究者广泛使用,如《工部局年报》,但是,相当多的资料,由于乏人系统发掘、搜集、整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 鉴此,本课题组于2011年以“外语文献中的上海(1843-1949)”为题,申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获得批准(批准号为:11&ZD102)。这套丛书就是这一项目的中间成果。此外,该丛书还得到上海通志馆“市情方志理论研究”项目资助。 这套丛书主要是历史资料的翻译,语种涉及英、法、日、德、俄五大类,也有少量的是意大利文与韩文。课题组成员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人员为主,还邀请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单位的学者参加,也邀请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的相关学者参加。 上海外语文献浩如烟海,翻译工作难度很大。课题组不揣浅陋地承接这一重大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上海史研究者提供方便,为全面、系统、深入地挖掘上海历史资料、复原上海历史、重构上海城市集体记忆尽一点绵薄之力。对于书中存在的挂漏讹谬之处,望方家不吝指正! 出版说明 本丛书收录和译介了多种近代在沪外国人关于上海的研究专书和回忆录、游记等,涉及多个语种,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对近代上海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解旧日中国和上海的丰富的一手资料。 因为丛书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以及其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本丛书包含部分对于当时中国人的文化偏见,但瑕不掩瑜,为译介历史研究资料之目的,对这些表述均予以保留。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