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看不见的世界中(大字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东辉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看不见的世界中(大字版)》收录了作者李东辉百余篇散文随笔,分三章心路无痕、生命阳光、用爱导航向大家讲述了作者失明后内心的痛苦、彷徨和挣扎,写出了作者起初对人生绝望,一度消沉低迷,甚至想到过自杀,再到作者重新扬起生命的航帆,用爱、用豁达的态度去战胜生活中的艰难与挫折。虽然本书是一本散文集,但是从字里行间却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逐渐强大,可以称得上一部励志书稿。

内容推荐

二十多年来,与我有关的故事以及脚下的行程都是在看不见的世界中发生并完成的。如黑暗中的行走、黑暗中的对话、黑暗中的谛听、黑暗中的微笑、黑暗中的哭泣、黑暗中的思考、黑暗中的恋爱等。与黑暗对峙纠缠的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原来黑暗并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当我们凭借着某种力量或者信念消散了内心的恐惧之后,包括黑暗在内的外在生存环境,便不再构成导致我们生存还是毁灭的因素。

从现在开始,我要向黑暗进发。我伸手去触摸那虚缈无边的黑暗,感受黑暗的温度,谛听黑暗的声音,甚至黑暗的味道与颜色。渐渐地,我有了一个发现——人在黑暗中能看到在阳光下看不到的东西。黑暗中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我的每一次发现都会激活生命中一个宝贵的信息,破译一个潜含于心灵深处的密码。我把这些被激活的信息与破译的密码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百十篇散文随笔,就有了李东辉的《在看不见的世界中(大字版)》。

目录

心路无痕

 关于黑暗的记忆

 触摸自己

 生命断想

 三十岁断想

 梦回童年

 享受孤独

 小菊苗

 秋夜遐思

 思念太阳

 老槐

 感受自己

 一个人的感动

 春夜听雨

 无缘之物

 柳絮飞

 设问自己

 死亡与他、你、我

 老友茶缸

 找回自己

 清点生命的背囊

 温柔的反抗

 “想怎样”的人和“该怎样”的人

 家花与野花

 一条看不见的路

 童年的水柜

 寻找生命的根

 男人四十

 民族文化,流行歌曲及其他

 忠告自己

 跨越死亡

 我不想写征文

 渴望平等

 不幸中的庆幸

 咀嚼软弱

 古井

 祖坟

 病的冲击波

 逞能的教训

 英雄的人格构成

 命运如石

生命阳光

 母亲的泪水是条河

 父亲的老屋

 父子之间

 夏天的感动

 真儿

 丑老太

 寄给北京姐姐

 一路开放的爱之花

 一盘瓷水果

 朋友

 她是一缕轻柔的风

 盲杖,天使

 梦里落花,红颜尤在

 记一位失明的老人

 乡情

 当爱已成往事

 雨中往事

 晚景如梅

 小院心情

 我的农民父亲

 活着的理由

 高尚的理由

 开亮所有的灯

 失约

 不过如此崔永元

 成长的故事

 走进春的怀抱

 雏雀·花猫·童心

 白菜花开

 吹柳笛的女孩

 关于《生命留言》的留言

 在雨中醒来

 永远的遗憾

 作家·读者·女孩儿

 友情之外

用爱导航

 四季心

 爱的哲理

 做功课

 打牌下棋看人生

 关于非典的题外话

 话说“活着没劲”

 揽枣情结

 生命的尊严

 期待

 爱情、梳子与剪刀

 守住这片绿洲

 学会收藏

 忘却“助残日”

 一个被忽略的话题

 抓豆儿

 不会失去花裙子

 灯之悟

 活着的高度

 留意春光

 人生难逃一累

 珍重

 一盆玉树

 幸福是禅

 找到活着的感觉

 吃饭趣谈

 快乐原则

 摸鱼

 人生思绪

 寻找人生的支点

 坚强

 拒绝理解

 打捞快乐

 也说人际关系难处

 这样的温馨不浪漫

 抓周

 读书与反刍

 自知自省与自尊自爱

 风铃叮咚

后记:为何要出这本书

试读章节

关于黑暗的记忆

黑暗是生命的摇篮,这念头很古怪。我怀疑自己的大脑是否出了问题。然而,我很清醒,清醒得能看清黑暗中那些游移不定的真实和那些不可撼动的虚假。黑暗把沉眠的生命从梦中摇醒,把醒着的生命从困厄中摇入梦乡。于是,我便在醒梦之间,寻找着那些与黑暗相关的记忆片断。

历经几十万年的演化,当生命发育成人的形态,便带着无限的冲动与热望,艰难而执著地破门而出,黑暗留在了身后。当那根与母体相连的脐带被冷硬的铁剪切断时,他哇的一声哭了——是被冷硬的铁剪与从未见过的光明给吓哭的。习惯了黑暗中的温暖与爱抚,他哪里见过这样的世界。伴着那一声撼人心魄的哭喊,他吐出了最后一口羊水。从此,这世上又添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孩子。此前在黑暗中发生的一切以及有关黑暗的记忆全部丧失。此后,他开始用一生的寻找与思索试图复原那些在黑暗中发生的故事。风风雨雨中,他问自己:“我从哪里来?”坎坎坷坷中,他问自己:“我到哪里去?”一生的行程,一生的找寻,他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要到这世上来。一生所为,似乎都是在听从某种旨意的安排。理由很简单,照这旨意做,便有好处。然而,好处仿佛也不能作为答案,也无法为那丧失的记忆和一生的找寻做出说明。因为这好处只跟旨意存在着因果关系,跟生命本身毫不相关。明白自己干什么是经验的积累。譬如,好好读书,便可以上好大学,便可以有好工作;投机钻营,便可做官,便可发财;想方设法让自己漂亮,是为了招人爱,而招人爱就会使愿望得以满足,因此种种的好处便成为旨意,照此行事,便得好果(非佛家之善果)。而生命本身只和黑暗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生命的孕育过程是在黑暗中完成的。遗憾的是当生命以果的形式(或者叫爱的结晶)出现的时候,就丧失了对黑暗的记忆,亦无任何经验可资借鉴。黑暗所赋予生命的旨意都以密码或碎片的方式潜藏于生命的过程中。所以,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为了破译这些密码,找回所有的碎片,然后死掉。

关于黑暗的记忆的恢复是从怕开始的,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具体年龄已说不清了,大抵该是还需要母亲哼着眠歌偎我入梦的时候。

每当夜幕降临,幽暗的土屋里便有许多“怕”的手从四面八方伸来,抓挠着我那颗稚嫩的心。于是母亲忙着燃亮土窗台上那盏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煤油灯。矮小黑暗的土屋里就有了另一种光,柔柔的,暖暖的,如母亲的肌肤,心中的怕就被这如豆的光赶跑了。然而,内心依然不那么踏实,眼睛仍不敢朝窗外和房间角落处看。

天又晚了一些,母亲开始打开炕角处的被卷,然后为我脱光衣服,安顿我睡觉。依稀记得,那时最大的渴望就是盼着母亲赶快忙完手中的活计。终于,母亲也要睡了,她先是一口气吹灭窗台上的煤油灯,旋即躺下,轻轻揽我人怀。小屋里一片黑暗,死一样的寂静,“怕”的手忽又从四面八方伸将出来。此刻,母亲的怀抱是我唯一的指望与依靠。我紧闭着双眼,蜷缩起双腿,紧紧偎着母亲,每有一点响动,我便下意识地贴紧母亲,母亲的手臂就会将我揽得更紧。粗糙而温热的手轻轻地拍着,嘴里还轻声哼着什么。紧偎在母亲胸前的我分明听到了母亲胸腔里咚咚的心跳声。现在想想,那时的母亲也是害怕的,只是她比我多了些黑暗的记忆,更懂得黑暗赋予她的责任。人之初的我,关于黑暗的记忆是和母亲的怀抱连在一起的,我偎在母亲怀中的姿态便是复原我未曾出世前的某种状态。

黑暗制造出“怕”来,将我赶进母亲的怀抱,让我明白了黑暗的第一道旨意——生命不能没有可以依偎的怀抱。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倾注毕生精力,为自己寻找一个可以依偎的怀抱。

再长大一些,大约五六岁的样子,我学会了玩一种游戏。一群孩子聚在一起,几个或是十几个,找一块空地,一个伙伴被手绢蒙住眼睛,其他人四下散开(当然,是要有一定范围的)。被蒙住眼睛的孩子开始在黑暗中寻找与抓摸。此游戏名日找朋友。倘仅限于此,这游戏也无大趣,有意思的还在后面。被蒙住眼睛的伙伴如果抓住的是同性,他俩便称作兄弟或姐妹,倘若抓到的是异性,就要扮作夫妻,到一边去过上一会儿夫妻生活:小媳妇用泥巴做成饼子、窝头,等着下地干活回来的小丈夫享用,小丈夫把拾来的一些柴草当作收获的粮食,最后,他们用脱下的衣服包上半块砖头当作他们的孩子,一起抱着回娘家。(也就是重新回到找朋友的游戏中来)。

每每玩这样的游戏,我总是争着第一个被蒙上眼睛,虽时常弄出丑态,却痴心不改。在黑暗中找摸自己的朋友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P2-5

序言

李东辉给我发来他写的散文随笔,我读后,竟然一时无话。

写作使我衰老。我老了,在心态上——很怕走入别人的世界。别人的悲欢离合有时候更让我不能忍受。我倒能静观我自己的痛苦,昙花幻白的两三小时。张岱日“做忠臣怕痛”,其实做读者也是怕痛的。

我又把他发来的散文随笔读了一遍。在《清点生命的背囊》中,李东辉写道:老友相聚,在感叹时光飞逝、岁月无情中说起往事,那也不能说是怀旧,只能算是叙旧。

这段话很让我感慨。我看到我与李东辉的区别,这区别也简单,即我是怀旧的,他是叙旧的。尽管我们都一样感叹时光飞逝。

怀旧是独白,是自言自语;叙旧则有一种对话的可能。叙旧的生命形态要比怀旧积极一些。也就是说,李东辉的散文随笔中有向上的劲头:它是追阳光而长的枝条,也是射入蓝天的一根箭。

我这么说,其中有赞美,也有挑剔或批评。追阳光而长的枝条,肯定是健康、朴素的枝条,但也难免硬梆梆与直挺挺,即李东辉散文随笔的大好处在于朴素,他就是挥洒得斑斓五色:

老槐树轰然倒地,粗大的树桩赫然将一张惨白的脸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暗褐色的不规则的环形纹密密麻麻呈现于树桩的横截面上,像圈圈涟漪,道道波纹,又像老人脸上的层层皱纹,长大后才知道那是树的年轮,是树的日记。原来树也是有灵性的,它知道自己不会永远活着。它把所有的秘密藏于生命的内部,等着识得年轮的人来破译阅读。(《老槐》)

这段文字绘声绘色,有比喻,有发挥,但也还是朴素。凡好处里皆藏身坏处,朴素里藏身的是质直。李东辉的散文随笔质直了一点。而射入蓝天的一根箭,自有气势,但因为要射入蓝天,力就用得偏大。文章能写到手无缚鸡之力,也是本分。但我也没有要李东辉用软刀子杀人的意思。

这不会扫了李东辉的兴吧。我正因为与李东辉有一种难兄难弟的亲密感,才说了点意见。平日里我差不多已经到了老画家的境界,无论什么人拿画给我看,我只说四个字:“好啊好啊!”

人属于较少理解的范畴,也就是说文章之中或背后的现实并不能被人分享——如果如此说绝对,那就说文章之中或背后的现实并不能被人随意分享,这恰恰是作者的尊严。

李东辉也是如此,所以我想我是不得要领的,所作的一切或二分之一切,无非是“也就是重回到找朋友的游戏圈里来(《关于黑暗的记忆》)”。

叙旧的李东辉及人、及物,他在《老友茶缸》里与茶缸对话:

当寂静的小屋飘满茶香的时候,就有了一种想与茶缸对话的冲动。当然,那是一种无言的交谈,无需言语的介入,像一对多年老友桌前小酌。动一下酒杯,递一个眼神,所有的一切也就心领神会了。在这样的情感氛围里,语言所承担的表达与表白的功能全部失去了意义,说话完全成了一件画蛇添足的事。

我读李东辉的散文随笔,的确感到了这样的情感氛围,于是对我而言,写序完全成了一件画蛇添足的事。

是为序。

车前子

于苏州三板桥

后记

后记:为何要出这本书

二十几年前,刚刚出道的时候,许多关心我的前辈学长曾说过不少鼓励我的话——“散文写得不错,继续努力,争取出一本书。”我却总是摇头笑答,“文章可以写,书是不会出的。”至于理由会罗列出多个,随便拿出一条便足以说明不出书是何等的明智与超脱。譬如,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在报刊上发表了,读到的人自然会记住;如果你写得什么都不是,纵然著述等身也是垃圾一堆。再如,文学写作是写作者心灵的内在需要,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外在体现。倘若是为了出书才写,实在是背离了文学的旨规。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着实无懈可击,甚至在某种情境下,自己都感动于自己的脱俗与卓然。

那么,时至今日,又何以违背自己的诺言,非要出这么一本集子呢?思来想去,也为自己找出了几条理由:其一,那时的我所以不想出书,其实是不敢想出书的事。书是什么?书是知识的载体,书是思想的结晶,书是教化人开导人的指路明灯。著书立说该是何等庄严、神圣之举,岂是我等凡夫俗子、引车卖浆者流随意妄为之事!而今,三十年的旅程一路走过来,好书在我心目中依然神圣,只是看它的角度与心态有了改变——既然书是神圣的,我们为何要对它敬而远之呢?我们为何不让自己也神圣一把呢?!

凡夫俗子也好,引车卖浆者流也罢,甚至如我这六根不全生活在黑暗中的残疾之人,只要相信自己走的是一条朝圣之路,坚信自己的生命与心灵是唯一的,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就有资格,有权力选择神圣。比如——出书。

其二,这本集子所收百十篇散文随笔,都是我这些年来有感而发之作。或刊载于各地报刊,或锁藏于抽屉之内,没有一篇是为出书而作。我的意思是说,出书不是我从事写作的目的。而今,把这些零零散散的稿件收拢到一起,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像一位耕种的老农,到了秋天,总要把散种于大小地块的庄稼收割集中到一起。不仅是看看自己收获了多少粮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仪式,完成一个证明——我还担得起庄稼人这个称谓。

其三,人到中年,生命已经过半。抬头望望正午懒洋洋的日头,人也隐约有了疲惫之感。内心的茫然与虚空使我对未来生出几分彷徨和犹豫。于是,就想找一个寂静无人的所在略做停歇,为的是对身后的路略做瞩望。凭着记忆与思索梳理一下生命这团乱麻,弄清自己究竟来自何方,清点一下生命的行囊中都装了哪些货色,以便为再上路时充填一点底气与信心。

三十年来,与我有关的故事以及脚下的行程都是在看不见的世界中发生并完成的。跟黑暗纠缠了三十年,我如同在一条无光的地道里摸索前行,温暖的阳光和光明的世界都留在了洞口。这本集子收录的全部作品也都是在黑暗中写成的。我这三十年的所作所为都与黑暗密不可分的。如:黑暗中的行走,黑暗中的对话,黑暗中的谛听,黑暗中的微笑,黑暗中的哭泣,黑暗中的思考,黑暗中的恋爱等。

在看不见的世界中,我渐渐体会到,原来黑暗并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当我们凭借着某种力量或者信念消散了内心的恐惧之后,包括黑暗在内的外在生存环境,便不再构成导致我们生存还是毁灭的因素。倘使我们能将某种力量与信念与生命的终极价值追求融合到一起,那么这种力量与信念就有可能成为一道永恒之光。靠着这光的引领,纵然长夜漫漫,路途遥遥,我们也不会迷失行走的方向,丧失前行的信心。

三十年来,在看不见的世界里,我触摸那虚缈无边的黑暗,感受黑暗的温度,谛听黑暗的声音,甚至黑暗的味道与颜色。渐渐地,我有了一个发现——人在黑暗中能看到在阳光下看不到的东西。黑暗中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我的每一次发现都会激活生命中一个宝贵的信息,破译一个潜含于心灵深处的密码。我把这些被激活的信息与破译的密码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百十篇散文随笔,就有了这本集子。

作家史铁生一直相信,残疾与写作是有缘的。对此,我深以为然,且深有同感。当身体的功能因某种残疾受到滞障与局限,就会寻找另一种延展与能动的途径与办法;当生命的存在因残疾受到某种挤压与迫害时,就会为活着寻找足以应付各种苦难与考验的理由。而写作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与办法。它能引领精神超越肉体的滞障与局限,为生命与灵魂找到一个最佳的置放处。写作于我,既不是职业,也不是敲门砖;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在黑暗中行走与歌唱的姿态。

本书得以出版,凝聚了出版社领导和编辑老师以及众多爱心人士的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