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亲快跑
分类
作者 赵万里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赵万里编著的《父亲快跑》是一部同名散文、中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的合集,所写人物、事件也都是一致的,主人公的原型是作者父亲、抗日小英雄园子。书稿采用白描的手法、诗性的语言,记叙了园子与战友二牛、春生、秀姑等小八路群体,不折不挠、前仆后继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事迹,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这个英雄群体先后转战河北霸县、白洋淀湖区、冀中大平原等地,艰苦卓绝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步步惊心,叙事娓娓动人。

内容推荐

《父亲快跑》的作者赵万里穿越七十年的时空,回眸父亲的少年时代,追溯其在枪林弹雨中飞奔、血雨腥风里拼杀的生命轨迹,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把小英雄园子的成长史写得血肉丰满、荡气回肠。其中既有铁与火、血与泪的酷烈与激荡,也有对家园故土的大爱与深情,更有少年心灵成长的曲折与阵痛,而园子“向着明亮那方”执着奔跑的身影,则以一种昂扬沉毅的精神姿态,留存在我们民族历史重重叠叠的影像中……

目录

父亲快跑(散文)

父亲快跑(中篇小说)

 第一章 大清河

 第二章 青纱帐

 第三章 白洋淀

 第四章 大平原

父亲快跑(电影文学剧本)

 人物表:

 插曲《淀水谣》歌词

 电影文学剧本

附录

代后记:父亲的城市 赵万里

编后札记:英雄出少,豪情千云天

试读章节

第一章大清河

园子跑到村口,脚步才停下来。村子里静静的,几个披着鬼子皮的“皇协军”,斜挎着盒子炮,忽扇着黑布衫,在村路上转悠;东瞅瞅,西嗅嗅,横着脖子走路,就像鬼子的“歪把子”机枪。冀中一带的百姓,暗地里都叫他们“白脖儿”。

园子悄悄地向村里走,装作撩起汗褂子擦汗,瞅着“白脖儿”的动静,一不留神就踩上了几只狗蒺藜,蝎子蜇了似的,生疼。园子心里暗骂了一声,抬起脚胡乱扒拉了几下。眼瞅着走出了“白脖儿”的视线,拔腿在村路上继续跑。拐过村子里坑坑洼洼的土路,迎面就是熟悉的黄泥墙了,园子一头跑,一头急急地喊:“娘——,娘——”两扇柴门哐当一声推开了,园子收不住脚,一个趔趄,跌坐到院子里。

娘曾经和爹念叨过:“龙生九子,子子不同。除了一副犟脾气,园子没有一点儿祥子的样儿,整天跟头骨碌的。”

祥子是园子的大哥,大园子六岁,身子骨好像石头砌的,从小就壮实;腿脚走到哪儿,都稳当得像半截塔。相比之下,园子的小身板儿就像是土坯垒的烟囱,瞅着就让人放心不下,仿佛一手扶不住,就要垮塌。揪着大哥的衣裳襟儿,园子学会了走,学会了跑;也学会了直着嗓子,奶声奶气地喊爹娘。

园子九岁那年麦秋,鬼子要来抢粮食,园子爹得了信儿,连夜招呼大伙儿抢收麦子藏粮食。第二天,鬼子和“白脖儿”的队伍从定兴城开到赵庄时,地里的麦子早抢收了。只剩下了齐刷刷的麦茬儿。

鬼子端着刺刀,让保长刘金满把一村的人召集齐了,房顶上架起了“歪把子”机枪,像是狗叫似的,咋呼了半天。园子爹让保长刘金满告诉鬼子,说他知道全村的粮食埋在哪儿了,他愿意带路把麦子起出来。

鬼子和“白脖儿”的队伍出了村,走到了乱葬岗子上,天已经黑了,园子爹不走了,说几辈人都埋在这儿,能死在这儿不孤单了。月亮升上来,起风了,园子爹被鬼子和“白脖儿”捆绑在乱葬岗子的老榆树上,一把火点了“天灯”。

高岗上的火光照亮了暗夜,如同燃烧的信号弹,引来了大清河边的八路。随着炒豆子似的枪声,鬼子和“白脖儿”倒下一片,枪声把乱葬岗子织成了一张火网。园子的大哥就是在那天夜里离开家的。园子说不清大哥是什么时辰出的门,只记得他走的时候,脚步咚咚的,就像夯地基,震落了房梁上陈年的积土,震断了窗棂上老旧的蛛网;虫鸣偃息,狗吠不断……

园子后来听娘说,大哥是连夜坐着大清河上的小火轮儿,下了天津卫,说是混不出个头脸儿来,宁可死在外边。园子的心思也随着大哥走了,他知道娘说的不是实情。直到有一天夜里,园子一觉醒来,发觉屋子里晃动着几个人影,他仔细瞅瞅,靠近灯火捻子轻声说话的,不是大哥是谁?  一年没见,大哥又蹿了个子,瞅着更壮实了。园子一骨碌坐起身,就要穿衣裳下地。娘知道,瞒是瞒不住了,一把扯住他的胳膊说:“园子,过两年再跟你大哥去!”那以后,园子每天都要到大清河边坐上一回,眼瞅着鬼子杀人杀红了眼,马队嗒嗒嗒地冲过来,汽车轰隆隆地开过去。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大雪压境,冀中平原、大清河两岸冰冻三尺,遍地都是火光、硝烟,像是要给冻土化冻似的。赵庄的村头也挖开了壕沟,戳起了炮楼,而大哥却再也没了音信。

园子不知道,大清河边的八路遭受了鬼子的重创,大部队突围被打散了。新上任的鬼子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就坐在黑压压的飞机上,哇啦哇啦地指挥着天空、地面、河道上的鬼子兵。他们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之以封锁沟、封锁墙,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拉网式清剿”,连持续几个月。

转过年,就是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大清河北,平、津、保三角地区,定兴、新城、安新、雄县、霸县、安次、永清……到处布满了鬼子的炮楼据点,“白脖儿”拧着脖子,气焰更嚣张了。

漆黑的夜里,零星的枪声还会响起,来不及随主力部队转移到平汉铁路西边的掉队伤员,就地转入了地下斗争。

那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年月,老百姓憋得喘不过大气,从秋熬到冬,从冬熬到春,定兴的地面儿又渐渐闹起了动静。听说戳在赵庄北面杨村的鬼子炮楼,电话线夜里被八路割了,鬼子派出两个兵去查线,没承想一去不回。

天明,炮楼吊桥下丢着两具结了血痂的麻袋,麻袋上还贴着八路的布告。鬼子急红了眼,让“白脖儿”带路,挨村挨户地实施“地毯式清剿”。刺刀把柴火垛儿戳散了,把炕席挑翻了,把狗窝、鸡棚砸塌了;就连大清河上的小木船儿,都掀了个底朝天……

可是,八路照样神出鬼没,昼伏夜出,声东击西,拔据点,挖公路,炸汽车,除汉奸。鬼子缩进炮楼里,黑夜不敢出来了,机关枪“嘎嘎嘎”、“咕咕咕”地能叫唤一夜。园子躺在炕上,一骨碌爬起来,又要穿衣裳下地,他知道大哥从平汉路西杀回来了。娘紧紧攥住园子的手,在炕上盘腿坐着,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听着“歪把子”爆豆似的响,听着野狗疯了似的狂吠……

眼前的这个前晌,园子是从界河铺一气儿跑回来的。界河铺的德叔,当年摆摊子卖过门神画。园子曾经跟着爹到集上“请门神”,爹和德叔一扎堆儿就唠个没完,能让他在边上等老半天。冀中乡村,敬奉门神的风俗由来已久,门神多是评书话本里的大英雄,最常见的是秦琼、尉迟恭。他们为后世所尊崇,渐渐地成了世俗生活的保护神——镇邪祟、驱鬼魅、安宅院、保平安。  鬼灵精怪的园子,最早就是从一幅幅的彩色套印木板门神画上,认识了侠肝义胆、精忠报国的豪杰们。爹死后,娘也叫园子找过德叔,讨一对门神贴到门上驱邪避鬼。村里人都知道园子家的门神换得勤,慨叹园子娘命苦,家里乒乓倒了两根顶梁柱,门神贴了揭,揭了贴,总是撵不走晦气。P18-21

后记

父亲的城市

我没有想到,在我生命走向正午的时候,我会告别我生长的城市,来到北京。

故乡啊,往往是在远离的时候,才真正诞生。每每回望大平原深处那座我生活了四十余年的城市,就像是回望父亲的身影。父亲的青春、梦想和激情,曾经辉煌过那座城市的天空;父亲的汗水、泪水和血性,曾经滋养过那座城市的文明。那座城市,是父亲的城市。

以往的篇什中,我习惯称之为“大平原深处一座名字还充盈着泥土气息的城市”。是的,那个地方被唤作城市,也就半个多世纪的光景。和许许多多的大城市比起来,它多少显得仓促寒微,甚至还没有自己纯正的口音;有说它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有说它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建城,然而在父亲的记忆里,这座城市和他当年转战途中经过的县城没什么区别,除了铁路纵横,只有一座桥,分隔了桥西和桥东。

半个多世纪前的隆隆炮声,至今还鸣响在父亲的记忆深处。父亲十三岁参加八路军,在威名赫赫的吕正操的队伍里,成了一名卫生兵。我曾经在散文《父亲快跑》里讲述了父亲的那段时光,文章经《渎者》杂志选载后,当年幸存的老战友通过外孙女辗转联系上了父亲,两位跨世纪的老人借助于电脑视频相见,忆依稀别梦,老泪纵横。

六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父亲所在的冀中十分区野战医院接受任务,埋伏在这座城市的外围,等待战斗打响后抢救伤员。父亲当时只有十七岁,抬着担架奔跑在大平原上,炮火掀起泥土和尘烟,子弹像蝗虫追着他的身影。父亲记住了这座城市的名字,朱德总司令曾为它的解放写下诗作《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问……”

一年后,当父亲护送部队伤员转院治疗,走进这座城市的时候,这座城市已经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石家庄。“石家庄,不是庄,名字带着泥土香……”这是很多年后我写下的一首童谣。我想,当初父亲走进这座“名字带着泥土香”的城市,一定感到莫名的亲切吧。父亲从十三岁开始的行军旅途,经过了大平原上多少座村庄?那数不清的村庄的名字,静静地卧在父亲的记忆深处,或许像种子一样正悄悄地拔节、秀穗,迎风而长。

父亲临返回部队前,在照相馆里留了影,没想到照片出现在橱窗后,竟在这座城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叔叔阿姨们常向我说起当时的情形,说人们围在橱窗前纷纷猜测这是哪位想不起名字来的电影明星。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确曾有过这种机缘,他当年在部队就演出过话剧,参加过全军文艺汇演,并因此被八一电影制片厂选中,只是几次商调都没能成行。

几年后,父亲脱下军装走进这座城市,成了一名医生。他买来一网兜水果招待大家。那是父亲第一次吃香蕉,洗净后连皮吃掉了,让医护人员们笑出了眼泪。大家这才知道,父亲是小八路出身,他在战争年代发明的双瓶交替输液技术已经被推广应用。

这座城市见证了父亲的青涩与懵懂,也分享了父亲的苦乐人生。在纪念这座城市解放六十周年的电视系列报道《六十年,六十人》中,父亲作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追忆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那时节,父亲刚刚遭遇车祸住进医院,但当他听说记者要采访,身体还很虚弱的父亲还是答应了。世事沧桑,回首过往的岁月,父亲不禁热泪沾襟。

父亲至今还保留着战争岁月里他和战友们的一张合影,照片摄于1945年的春节,八路野战医院的官兵们去给乡亲们拜年,碰巧遇到一位走村串街照相的,于是便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那是父亲平生的第一张照片,没想到它竟开启了陪伴父亲一生的志趣:摄影。照片送达部队后不久,野战医院就住进了一位负伤的战地记者,父亲为他精心换药,他打开随身的军挎包,让父亲见识了一件武器,那是一架从鬼子手里缴获的柯达127型相机。战地记者指着相机和鬼子血洗村庄的照片说,这就是我的刺刀和手榴弹。父亲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他平生接受的第一堂摄影课。野战医院的小八路,就这样跟随负伤的战地记者最初学习了摄影。解放后,父亲添置的第一件家当,就是一架照相机。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父亲就陆续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摄影作品,他用相机记录着那些难忘的历史瞬间,留存下来的历史照片达数千幅,这些作品曾多次入选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际影展,屡获海内外摄影奖,并被收入各种画册和书籍中出版。这些作品见证了那些风雨岁月,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第一辆公交车运营、第一座铁路公路地道桥开工、第一座博物馆落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庆典……

这座城市可以作证,那些黯淡的夜晚、苍白的日子和贫瘠的岁月里,童年没有读过书、仅从战争年代部队扫盲班完成了识字启蒙的父亲,凭着怎样的意志,撑起疲惫而倔强的身躯,默默出入补习班和各种夜校,近乎贪婪地吮吸着艺术的甘露,暗淡的夜晚有了光亮,苍白的日子有了色彩,贫瘠的岁月丰盈起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就取得了业余大学毕业让书。

谛听这座城市建设的脚步,能够清晰地听到父亲脉搏的跳动声。父亲的多才多艺,使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精彩的段落:父亲担任过河北省博物馆建设工程副总指挥,主持设计建造了华北平原上这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般雄伟的建筑,并担任了博物馆第一任馆长;父亲担任过这座城市的工艺美术厂技术厂长,设计制作了各种工艺品;父亲曾参与设计布置过省市多种大型专题展览,他的油画、摄影、工艺品也曾展出;父亲还应邀在大学、中学开设了摄影课,他还是这座省会城市第一家婚纱影楼的创办者。

走进这座城市的公园,准能听到父亲的京剧演唱,父亲唱梅派青衣,家中至今还珍藏着他当年的定妆照,台上的父亲扮相秀美,台下的父亲英俊威武。前些年他还担任了老龄京剧艺术研究会的会长。我曾在文章中感叹:我英俊的父亲,让我的青春都平添嫉妒。每每拨通父亲的手机,听筒里总会传来京胡的音韵,父亲又去唱戏了。人生有如戏剧,唯有跌宕起伏,戏剧才精彩。我常常会想起小时候,我坐在剧场里,眼前的大幕开启,板鼓咚咚,京胡悠扬,青衣扮相的父亲款款出场了,我在台下兴奋地喊着爸爸,剧场里响起一片笑声……

我和妻子都与文学结缘。我们每每有新书出版,父亲都会戴上花镜细细地阅读,即便是妻子出版的博士论文,父亲也要坚持读上一遍,一边感叹自己所学有限,已读不大懂了;一边嘱咐我们趁着年轻,千万多学习。前年春天,父亲八十寿辰。我和妻子因为编审教学课件,一时无法脱身。父亲听说了,特意打来电话,叮嘱我们安心工作。我们感慨良多,托妹妹捎去了礼物,并在父亲寿辰到来的前夜,吟了一首藏尾诗,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去了我们的祝福:“融融春日看祥云,八十春秋忆长亭,戏里人生不羡仙,西皮流水绕庭阁。”

父亲赵云亭,雅号仙阁,还有个小名叫园子。

2015年6月21日父亲节

整理书稿于万里家园

书评(媒体评论)

我相信很多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这样的一位“父亲”,热情、赤诚、坚定、顽强……而追寻父亲成长的道路,就是追溯我们这个民族曾经走过的历史。

——富康年《读者》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一个在离乱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少年,用心中的勇气与热望,守护着亲人、故土和一份生生不已的信念。年少的父亲阳光四溅地奔跑着,那跃动在大平原上的身影,让我们跨越时空,再一次感受到了张嘎子、李向阳、李云龙们的鲜活生命。

——宫晓东总政话剧团著名导演

少年园子一次次的奋力狂奔,常常让我想起,那个在生命旅途中不断奔跑的阿甘,只不过在他浊重的呼吸里,充塞着硝烟味儿与血腥味儿,夹杂着青纱帐和红高粱的清香。多年之后,作者不断书写着“父亲”的故事,隔着七十余年的沧桑,回望他飞奔在平原烽火中的身影……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与挚爱,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内心的珍藏,惟其如此,他才能以如此真切而饱含深情的文字,把父辈的故事,把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成长史写得血肉丰满、荡气回肠。

——李虹儿童文学博士、资深童书编辑及推广人

从散文到小说到电影剧本,作家在一次次对父亲成长之路的回眸与讲述中,让少年园子风雨中奔跑突围的身影愈发鲜明动人。而文体的转换,则为历史记忆的开掘和心灵成长的抒写,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杜霞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