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著,王之光译的《小妇人(附英文版)》是一部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马奇家四姐妹对自立、尊严的追求以及她们对家庭的忠诚眷顾横贯全书,使故事温馨朴实,情节生动感人。所有时代的所有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性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书中传达的善良、单纯、尊严、无私、助人、忠诚等普世价值观,经过了岁月的洗礼,而显得熠熠生辉。
一部献给全世界女孩子的书,讲述了豆蔻年华沐浴爱与温暖的成长故事。小妇人可能就是你,怀揣小理想与小心思,坚强独立,清纯明朗,聪颖善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十年磨一剑,翻译名家王之光的经典译本!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著,王之光译的《小妇人(附英文版)》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性格迥异:老大梅格漂亮端庄,有些爱慕虚荣;老二贝丝善良羞涩,热爱音乐;老三乔自由独立,渴望成为作家;老四埃米聪慧活泼,爱好艺术,希望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故事追随这四位女性由女孩成长为小女人的岁月,讲述了她们不羁的爱情经历及她们各自追寻不同理想与归宿的过程。小说受到当时的大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强调了个人尊严与自立自律的观念;内容平实却细腻,结构单纯而寓意深远,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说实在的,姑娘们,你们俩都不对。”美格摆出大姐架势,开始训话。“约瑟芬已经长大,该丢掉小子们的把戏,老实些。小的时候,这没什么。可现在人高马大,头发都网起来了,要记住你是大姑娘了。”
“才不是呢!如果头发网起来就算大姑娘,那二十岁以前,我绝对只梳两根辫子。”乔叫了起来,扯掉了发网,抖落一头栗色长发。想到自己要长大,要成为马奇小姐,可真是讨厌。“就是不高兴穿长礼服,偏不做翠菊式的中国娇小姐!我就是喜欢男孩子的游戏,男孩子的工作,男孩子的风度。可偏偏是个女的,够糟的了!不是男儿身,真没劲。再没有比现在更糟糕的,多想跟爸上战场,却只能待在家里织东西,像个臭老太婆!”乔晃动蓝军袜,把针抖得叮当作响,线团也滚到了屋子另一边。
“可怜的乔!太糟糕了,可也没办法可想呀。认命吧,只能把名字改得有男子气一些,当我们姐妹的兄弟。”贝丝说着,用那世上所有洗碗碟和打扫工作都不能使其粗鲁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靠在她膝上的头发蓬乱的脑袋。
“至于你,艾美。”美格继续数落说,“你就是太讲究,太古板。你的神态现在有点滑稽,一不注意,就会长成装模作样的小憨鹅。要是不刻意追求高雅,你倒举止优雅,言谈文雅,我挺喜欢的。可你说的那些蠢话,和乔的土话没什么两样。”
“如果乔是假小子,艾美是憨鹅,请问,我是什么呢?”贝丝问,她也想挨一下训。
“你是小宝贝,没别的。”美格亲切地回答。没人唱反调,因为这位胆小的“老鼠”是家中的宠儿。
鉴于青少年读者都想知道人物长的模样,我们借此机会,简单描绘一下坐在暮色中麻利地做着针线活的四姐妹。此时,屋外十二月冬雪轻轻地飘落,屋内炉火噼啪窜动。这是一问旧房子,地毯有点褪色,家具也很朴素,但屋里很舒适。墙上挂着一两幅别致的图画,壁橱内堆满了书,窗台盛开着菊花和圣诞时应景的黑儿波花。屋里洋溢着一股宁静、温馨的居家气氛。
玛格丽特,小名美格,十六岁,是四姐妹最大的一个。她长得十分秀丽,体态丰满,肌肤白皙;天生一双大眼睛,褐色的头发又密又软,讨人喜欢的小嘴,洁白的双手,这一切都令她颇为自得。乔,大名叫约瑟芬,十五岁,长得又高又瘦,肌肤偏黑,不由得让人想起小公马,修长的双臂很碍事,似乎永远都无所适从。她嘴巴刚毅,鼻子有点滑稽,灰色的眼睛炯炯有神,好像洞察一切,眼神时而凶巴巴的,时而滑稽可笑,时而若有所思。浓密的长发是她的一个亮点,但为了利落,通常用发网束起来。乔肩膀厚实,大手宽脚,穿的衣服显得很松快。她正在快速长个成年,但姑娘不自在的表情透出几分无奈。伊丽莎白——大家都叫她小名贝丝,十三岁,皮肤红润,秀发光润,双眸明亮,举止腼腆,声音羞怯,面带安详,不露声色。父亲称她为“小静”,这个称呼完全适宜,因为她似乎活在自己快乐的世界中,只敢与信任的少数亲人打交道。艾美年龄最小,却是家中要员——至少在她自己看来是如此。她端庄秀丽,白肌肤,蓝眼睛,黄头发卷曲着披到肩头,脸色泛白,身材苗条。她举止讲究,颇具年轻淑女风度。四姐妹的性格怎样,容后分解。
时钟敲了六下,贝丝扫净了壁炉面,把一双便鞋放在旁边烘暖。看到这双旧鞋,屋里就有了好情绪。姑娘们想起妈妈就要回来了,都兴奋起来准备迎接。美格结束了训话,点亮了灯,艾美自觉地让出安乐椅,乔忘记了疲倦,坐起来把鞋子凑近炉火。(P6-7)
有益的启蒙读本——《小妇人》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占据美国的名人堂已达百年,其小说《小妇人》影响了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读者群远远超出了英语国家和西方文化的界限,作品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有财富。此书已被翻译成了一百多种文字,并多次被拍摄成好莱坞经典电影。
奥尔科特出身于贫困的家庭,还有三个姐妹,一生没有嫁人。她所处的时代,恰逢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的资本主义已经初步发达,而南方是农业社会,农奴主的势力依然强大,残酷压迫着黑奴。她的父亲为了追求精神发展的高尚理想,奋力进行教育实验,却连家庭的温饱都不能保障。姐妹们经常食不果腹,靠青涩的果子、硬面包和冷水充饥。尽管奥尔科特面临贫困的威胁,但她的童年生活仍旧非常愉快。她跟著名作家霍桑和爱默生的孩子为友,小伙伴们常在谷仓里演出露易莎·梅的话剧。奥尔科特是在家接受教育的,自幼便自学写作,十二岁就在波士顿的报纸上发表了她创作的故事,十四岁出版了一本书,日后终于写出了传世之作。
《小妇人》所讲述的故事虽然平凡,构思却十分巧妙,一环紧扣一环。充满幽默且妙趣横生的叙述语言,也为其增色不少。小说的第一部讲述少女的成长历程,情感世界是浪漫的,她们以成为“小妇人”为奋斗目标。第二部描述的则是“大人”的事情,涉及在成人世界的立身处世。然而,尽管第一部“很好看”,小说却是第二部面世后才成为畅销书的。
这部可爱的小说始终牢牢抓住当时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理想和价值观。奥尔科特是应出版商的要求写作女孩的故事的,创作时先打好腹稿,再提起笔一气呵成。整部小说的两个部分分别花了六个星期完成。妇女的权利和教育改革问题,在19世纪美国的社会变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便成为奥尔科特特别关注的两个方面,随之成为小说的主题。到了现代,她往往被看作勇于实验的作家,作品也成为文学史家和心理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自传体的杰作,女主人公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的经历。奥尔科特采用现实生活全息记录的方法,讲述了宁静、安全的生活,这是她自己和周围朋友经历的积累。故事里面充满了人情味,融入了少女们的切身体会,可谓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少女的成长史,其中浸透了人生奋斗的金玉良言。由于作者深受自己父亲和美国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梭罗的影响,字里行间渗透着超越时代、跨越国界的哲理,使该书不仅情节引人人胜,而且随处闪现着真知灼见,是立身处世的好教材。
毫不奇怪,《小妇人》是孩子们的“道德食粮”(作者自述语)。19世纪的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小说帮助女孩子们顺从命运,以各种方式探索自己在社会上的可能结局。这里,作者首度传达了少女时代的艰难和焦虑,提出“小妇人”的成长过程是学习的、泪迹斑斑的,而不是按照女性发展的本能或者自然条件进行。然而,小说最终没有解决是克制自己适应社会,还是颠覆女性顺从命运的观念,这也为21世纪的读者留下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文本。
王之光
序于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