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关村是北京的标志,也是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标志,书写中关村对北京意义非凡。
宁肯著的《中关村笔记》为非虚构文学写作,文学的规律便是在历史中发现人、表现人、阐释人,没有一代人的崛起不可能有大国崛起。
| 书名 | 中关村笔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宁肯 |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关村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关村是北京的标志,也是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标志,书写中关村对北京意义非凡。 宁肯著的《中关村笔记》为非虚构文学写作,文学的规律便是在历史中发现人、表现人、阐释人,没有一代人的崛起不可能有大国崛起。 内容推荐 宁肯著的《中关村笔记》以人物为经纬,选取中关村如柳传志、王选、冯康、吴甘沙、冯军、程维等不同时代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通过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有如编织不同的乐章,展现每位先进人物怀抱理想、搏击奋斗的艰辛历程,展现大国崛起的精神,展现一代人的中国梦如何一步步成为现实。 目录 序 冯康构图(1) 手记一:沉默的基石 第一人 手记二:偶然性 未来的引力 手记三:时光 战风车 手记四:火山 联想中国(1) 手记五:历史 冯康构图(2) 手记六:冯康学派 MS-2401 手记七:另一种家学 千年之约 手记八:千年装置 联想中国(2) 手记九:所有的影子 王码 手记十:汉字精神 冯五块 手记十一:底层的精神 冯康构图(3) 手记十二:铜像永远屹立 联想世界(3) 手记十三:泰山 KV300 手记十四:疾病与创造 Internet 手记十五:去日留痕 联想世界(4) 手记十六:《蓄势》 万物的指纹 手记十七:新一代人 车库咖啡 手记十八:中关村,北京 分享或共享 手记十九:创业,创新,不会止息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冯康是谁 1960年3月,春寒料峭,北方的雪尚未消融,一天早晨,一队解放军士兵穿着厚厚的冬装,来到中关村南街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不久前这里还是庄稼地,现在是中科院办公区,连片的灰色办公楼在更广阔的田野构成独立的超现实的街道,有点“天空之城”的味道。此前,中科院诸多院所分散在老城,计算所原来一直在西苑大旅社办公,租了四层一层,1958年成为“天空之城”的一部分。办公楼很新,但因为是深灰色,不显新,很低调,仿佛科学本身。 士兵没带武器,倒是带着挎包、文件包,有的帽子下边还戴着白边眼镜。尽管没带武器、文质彬彬,但这小队士兵看上去仍不寻常。这是科学重地,灰调,安静,士兵的到来又平添了一种神秘的类似基地的气氛。如果是一两个士兵,只是颜色有点跳,构不成什么,但如果是七八个,一队,就是武装力量。 士兵到了三楼,见到了同样神秘的冯康。冯康个子不高,甚至有些驼背,但是目光平静,淡然,带着士兵上到五楼。门卫对士兵重新一一核验证件、相片、介绍信,比进楼门时还要严格,冯康耐心等待,有时看一眼窗外。履行完所有程序,冯康带着士兵到五楼自己专用的办公室。 是的,这是冯康在五楼的办公室,在三楼还有一个。这个办公室的不同在于没有任何标识,只有编号,803,没人知道这数字是怎么回事。这层楼所有房间都只有编号,如果你想按标识寻找办公室根本不可能。办公室的里面也没有任何特色,甚至看不出这个办公室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是“绝密123”特别任务组(简称“123”任务组)办公室,绝密,整个五层都是绝密。士兵们像在基地一样站得笔直,甚至更笔直,没有坐下,一直站着,排成了弧形。冯康坐在办公桌前,如同将军一样,问了“21基地”的生活情况,比如吃什么,事实上已超出了范围。冯康当然不是将军,是数学家,但他的眼中却有类似的东西。 冯康是三室业务指导,指导着下面七个任务组,后来又增加了“123”任务组,单列,没进入任务组序列。七个任务组都分布在三楼,有十几个房间。单列的“123”任务组在五层,这样冯康就有了两个办公室,三楼一个,五楼一个。这个任务组的人可以随便到三楼来,三楼的人却不能随便到五楼去,除了冯康。冯康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接受检查,倒是他有时检查一下门口的士兵。 “123”任务组下面又分三个小组,分别是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冲击波数值计算小组。此外,五层是机房重地,有两台计算机—103机、104机,占了两个很大的房间,这也是五层戒备森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整个中国就这两台计算机。 冯康带着士兵看了机房,将七个士兵分到了三个小组。三个小组分别与导弹、原子弹、卫星相关。来自“21基地”的士兵也不是普通士兵,脱了军装与五层刚分配来的大学生也没什么不同,他们也都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都来自一流学校,北大的,清华的,哈军工的。 但既穿了军装,又来自遥远的基地,他们就是纯粹的军人,他们一丝不苟,脸带着风霜,大自然的作用非常明显,即便戴着眼镜。不过因为年轻,他们的脸色不是黑而是红,红扑扑的。苏联专家撤走了,他们来到中国最高的数学殿堂,求助这里的数学家。他们站得笔直,动作干净利落,不时条件反射地敬礼,每见一位老师都毕恭毕敬,军容毕现。他们来这儿工作,学习,完成肩负的任务。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也是“21基地”。 “21基地”,世界上最神秘的基地之一。类似的基地,美国有“51区”,苏联有“塞米巴拉金斯克-21”,英国有“马加林”,法国有“穆鲁罗瓦”。“21基地”下辖罗布泊原子弹试验场,建在马兰,一个在当时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马兰位于新疆中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乌什塔拉镇南五公里,北临天山山麓,西邻博斯腾湖,东托罗布泊—中国核试验场,系戈壁大漠的边沿地带。事情开始于两年前,1958年8月,张蕴钰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核试验部队主任,翌年1月张蕴钰陪同总参总装备部部长方毅、工程兵设计院院长唐凯,由北京飞往新疆戈壁大漠,在已确定的罗布泊场区进行空中视察,回来后形成在此建核基地的报告。国防部批准了报告,并通知新疆军区,0673部队进驻新疆。部队走着走着,在和硕县乌什塔拉以南一块白地停下来。这里虽无可耕地、无草木,但地下水源十分丰富,位置也大体合适,东距试验场区250公里,北靠天山,西20公里处有博斯腾湖;处于戈壁大漠,这里有很少一点马兰草,那就叫马兰吧,马兰从此得名。不到两年,这里有了医院、学校、招待所、办公楼、宿舍、礼堂、广场、军人服务社、汽车修理厂、军用机场,笔直的马路两旁白杨树高大挺拔。从此,世界多了一个神秘地区。 基地与1957年中国和苏联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有关,根据协定,苏联明确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与图纸资料。翌年中国负责核武器研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九所)在北京成立。“21基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但是刚刚起步不到两年,1959年苏联方面致函中国,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随后又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中国的一穷二白立刻暴露无遗,穷不用说了,白,具体在原子弹研制上来说,就是没专家。无奈之下,钱学森向钱三强推荐了郭永怀。 郭永怀临危受命,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在苏联专家缺席的情况下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驾马车”,这至关重要,幸好中国有这三个人。然而,事实上他们这三人都不是原子弹专家(而计算所三室的冯康更不是)。王淦昌仅是理论核物理学家,彭桓武也是,两人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取得过杰出成就。郭永怀历任九所副所长、九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接受原子弹任务时,他领导的九院一无图纸,二无资料。 九院的依托单位是中科院计算所,这是必然的,共和国最杰出的数学家在这里,不找这里又找哪儿呢?事实也是这样,一个国家的科学院是这个国家的发展后盾。九院交给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确切地说是三室,大量计算任务,如原子弹圆爆的冲击波、部分流体力学,不仅原子弹,同时还有导弹,两者是不可分的。这是个特殊的任务,尽管从7个任务组抽人成立了“123”任务组,尽管那时整个国家仅有的两台计算机—103机、104机都放在了计算所,但有关原子弹,特别是具体到原子弹的圆爆冲击波,以及与导弹相关的流体力学,数学家们都没接触过,更何况所里大部分是年轻人,有的甚至比来自“21基地”的士兵还年轻,但是三室还是接下了任务,冯康作为业务指导。P3-7 序言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儿。”这是著名的马诺里的回答,一个登山家的回答,所以著名是因为听上去像句废话,什么也没回答。为什么要写中关村?想来想去,我发现我的回答也类似,因为它在那儿。 很多年了,中关村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当我不思考的时候我觉得非常熟悉它,一旦思考又是那么陌生。它存在于北京的西北部,天气好时,特别是在一场大风之后,当我看到中关村或上地,也会同时看到西山。看到落日,火烧云,云蒸霞蔚的下面远山与建筑峰起,玻璃幕墙反光,自身也在发光,有种科幻性质。远看如此,走近更是如此。 2015年我开始频繁走近它,穿越它。这之前,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我在一本书的边上写道:“再次走出文学,像又上一次大学,在飞往武夷山的飞机上开始了。”那是2015年4月21日,我在飞机上读黛博拉·佩里·皮肖内一本写硅谷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这里改变世界——硅谷成功创新之谜》,这样的书从来不会出现在我的书单上,特别是对于长年阅读现代主义小说的我,这样的阅读简直如天壤之别。卡夫卡或卡尔维诺与硅谷有什么关系?(其实或许真的有些关系。)但是,2015年,我突然想改变自己。一个人在某种尽头待的时间久了,就想在另一种尽头解脱。快20年了我一直浸润在文学里,浸润得太深了,都浸透了,浑身都是敏感。我需要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类似岩石的东西。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经走出文学,由一个诗人变成了广告人。五年之后返回文坛我曾写下《一个传统文人的消失》一文,谈及“跳出文学,从外部看文学,让我获益匪浅”。此后我连续写了五部长篇小说,又变成了一个传统的文人。 我在飞机上写道:“当你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如硅谷世界,你再次发现文学的边界,你站在界外看文学,又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因为山在那儿,中关村在那儿,我要读一种完全不同的书,读黛博拉·佩里·皮肖内,读《这里改变世界》。这书在最后竟然谈到了中关村,那时我开了一个关于中关村的书单还没读,黛博拉·佩里·皮肖内拿中关村与硅谷做了比较.当然也谈到了以色列的高新技术区,对以色列无条件地进行了赞扬,对中关村则多有质疑。黛博拉·佩里·皮肖内写道:“对于正在崛起的东方巨人能否成为新的世界创新中心,国际舆论的观点并不一致……中关村自身的一些短板,比如这里的移民人才较少,限制了它与硅谷竞争的实力……联想超过惠普成为全球最大个人电脑厂商,这是几个世纪来中国首次在科技产业中登上全球第一的宝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关村生力军对阵硅谷老牌明星的一次胜利,不过硅谷的领先优势已转向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企业战胜的只是过去的硅谷.并非未来的硅谷。”读这些话与我过去的阅读实在完全不同,完全是两个语境,但也在重构着我,我要的就是这样。当我读到“在硅谷的创业者中,中老年人远远多于年轻人”,更为惊讶,黛博拉·佩里·皮肖内说:“创业最活跃的人群是在55至64岁之间。”2015年我正好56岁。 其实,很多时候,质疑比肯定往往更有意味,更能看出某种东西,比如中关村在世界上的分量。黛博拉·佩里·皮肖内对中关村的评价说实话比我高,那时我还不知道世界上在争论中关村是否已成为新的世界创新中心,中关村已是世界三大科技创新中心之一。那时我只是觉得中关村作为北京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北京,改变了中国,它在那儿,像山对登山家一样,对我构成了挑战。如果我要改变自己。跳出文学,中关村再合适不过。连带着我也必然先要了解硅谷,了解硅谷的雅虎、谷歌、思科、苹果、甲骨文,从更远的地方看文学,看小说,看文学和世界的关系。 年中《小说月报》有个采访,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我说正在同时或交叉读一些文学之外的书,一本是黛博拉·佩里·皮肖内的《这里改变世界》,一本是凌志军的《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还有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它们让我找回了文学之外的感觉。 阅读之后我开始频繁出入中关村,来到陌生世界——如果这个世界内部是陌生的,外部也一样陌生,哪怕你到过多少次它的外部。或开车,或坐地铁,或骑电动自行车,我成为中关村的一部分,中关村也成为我的一部分,我穿过中科院棕色的物理所大楼来到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瞻仰已故的数学家冯康的铜像,听冯康的同事、弟子谈冯康,谈许多年前的往事,许多人都是院士,我从没见过那么多院士。在方正大厦见到王选的秘书,参观纪念馆,听王选的一生。在融科资讯十八层见到柳传志,在创意大街见到吴甘沙,在车库咖啡见到苏药,在数字山谷见到程维……见的人太多了,以前一年也去不了一次中关村,现在一周就要去两次,甚至三次。中关村的“内部”就是中关村的人,每个人都是时间的深井,历史的窗口,哪怕80后的年轻人也像时间的隧道一样。当然,柳传志,王洪德,王缉志……这些老人,更是时间的宝藏。 我已彻底忘掉了小说,成了一个记录者,沉思者。当然,我会再次回到小说上来,也希望再有一种不一样的回来,那是另一回事。而这部笔记我愿是一次对太史公的致敬,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致敬。 后记 从2015年4月开始的有关中关村的阅读,到田野调查,写作,以及最后的完成,时间不觉已过去快两年。正如在序言中我就提到,这对我是一个全新的过程,改变自己的过程。离开了熟悉的自己,变成一个陌生的自己,穿行于中关村的高楼大厦,见各种各样的人,写从未写过的文字,几乎是另一个人了。非虚构是一种条件写作,面对的全部是已知条件,每天每时每刻你都知道该干什么;更像一种劳动,很少有未知的,想入非非的,漂浮的,自由翱翔的时候,因此很累。但这累是值得的,甚至是必须的,因为收获太丰,不但完成了改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字,也仿佛在未来虚构的袋子里装了满满的东西。 很显然,没有方方面面的帮助不可能完成这次田野调查与写作,感谢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感谢武艰、胡晓东,侯健美、郑俊斌,刘航、董长青、宋英英,丛中笑,韩敬群、韩晓征,感谢所有我读过的相关书的作者,感谢所有接受我采访的人,感谢时光赐予我的一切。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