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与“习”
子日:“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注释】
①习:本义是鸟练习飞翔时屡次扇动翅膀,反复起飞。②说(yuè):同“悦”。③愠(yùn):生气,恼怒,怨恨。【细读】
孔子说:“学习而经常进行温习与实践,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聚会谈天,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不重视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品格吗?”
孔子给出的这三句话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人生学习修行的三个阶段,也是三种人生境界。在开始学习与修行的阶段,反复学习与实践,并不断有新体会,内心很愉悦;学习到有一定心得体会的阶段时,与同学同仁同道者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便会感觉体会到无限快乐;最后达到不为社会潮流所动而坚守仁义道德之人间正道的境界,实际已接近圣人的思想境界。
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学习,不断提高修养,在与朋友交流切磋中不断进步。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颓丧,因为学习修养完全是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充实。如果自己修养高了,学识也多了,那么即使得不到名利也不会太在意,因为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内在精神的充实完美,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这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即从内向外,由己及彼,由亲到疏进行自我修养。就像人们在生活中,只要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自我能力,并获得了精神愉悦,那么结果又有什么重要呢?领导提不提拔你、你的成绩有没有人能看到,都不应该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什么影响。就像孔子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求修养自身,不要考虑太多,也不要在乎太多,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③,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④之本与!”【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弟子之一。②孝弟(tì):通“悌”,是指对前辈和同辈长于自己的人应有的态度。③务本:追求根本。务,经营。本,树根,引中为根本、根基、基础。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主要含义是热爱、关怀和照顾他人。【细读】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爱冒犯上级长官的,很少很少。不冒犯上级长官而好叛乱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君子务必要确立做人的根本原则,根本原则确立了,自然就明白做人的道理了。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其他弟子因有子之言似夫子,故欲尊他为师。有子自己不同意,故未成此事。《论语》中除孔子称“子”外,只有有若和曾参二人称“子”。有子还排在曾子前面。翁天和说有子是孔子的儿子孔鲤的老师,所以才会发生这种情况。孔子的儿子与孔子的弟子是师兄弟关系,从这层意义上讲,孔子其他弟子尊有子为师也不无道理。如果没有这层关系,有子很难被如此尊敬。
“孝”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关怀、照顾、顺从,使其心情愉快,没有负担。“弟”是横向关系,要求对于兄长要尊敬。人们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便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因此,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和关键。孔子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认为做人要有根本,而孝悌是“仁”最根本的表现。
“仁”是亲近关怀别人的品格,观察判断人们是否具备这种品格一定要在至少两个人在一起或处于人群中时。古人在举行一些仪式时,会安排两个人同时出场,相互作揖以示礼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就可以观察各人的修养和气度。古人在耕田这种劳作中,也是两个人并肩使用一个农具“耦”而耕。“耦”就是二人,偶字也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这样,两个人在合作中都可以感觉到对方有没有出力、有没有照顾对方,这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心胸。因此,只有在对别人的态度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仁人君子。因此,首先必须有二人才可以体现“仁”,这便是“仁”的本义。
“仁”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儒家学说的关键词语。孔子一生提倡的思想核心就是这个字。“仁”的品格是做人的根本,人类只有相互关怀才能共同得到幸福,幸福感往往是借由帮助别人获取的,因此我们从小就要扎下仁的品性之根。孝悌又是仁的根本,所以有若说:“作为一个人,如果他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则会鲜少冒犯上级长官。不冒犯上级长官而好叛乱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君子务必要确立做人的根本原则,根本原则确立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这种推理是成立的。而人际关系的起点确实是从家庭向外延展的,一个打骂爹娘的人不可能对他人友好,故培养孝悌的品德是培养仁的品格的起点和基础。
正如周公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又在武王去世、成王年少的情况下果断承担起维护国家政权的重任,历尽干辛万苦,使天下和平繁荣。这使文王及其先祖都留下千古美名,这便是大孝。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便曾经明确说明过这一观点,而司马迁包羞忍辱,发奋著述,完成《太史公书》,实际上也是对父亲以及先祖的大孝。故大孝要有踏踏实实的行动而不是空话。P1-3
1988年,在法国巴黎,七十五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一堂,他们发表宣言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振聋发聩-的宣言,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更应该引起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毫无疑问,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消灭人类,只有人类可以毁灭自己。这种观点并非耸人听闻,而是现实存在的。当我们将所有的文化因素都综合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儒家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温情脉脉,具有强烈而普遍的人文关怀色彩,反对暴力、反对强权、反对战争,提倡仁义礼智信、提倡天人合一、提倡和谐中庸,没有民族偏见和种族偏见。“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是最宝贵、最宽容、最容易被普遍接受的思想观点。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人和集大成者,《论语》是研究儒家思想最根本的文献。
中国文化热即将来临,而且会越来越热。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国学,国学的核心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关键人物是孔子,了解孔子的关键是《论语》。《论语》的社会需求必定会越来越多,不单是国内,海外学习中国文化者同样离不开《论语》,因此本书的社会意义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简要说明本书注疏解说体例之前,先将孔子以及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做一个简略的说明,这对于理解孔子思想以及《论语》本义是大有益处的。
一、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并没有到达无法修复的程度,当时许多诸侯国在处理国家政治、国与国关系中所遵循的依然是周礼。而社会主流对于人物之评价,对于是非之判断,甚至对于一些政治要人进行审判的依据也是周礼。周礼依然是社会衡量是非曲直的准则,具有普遍遵守的法规意义。实行周礼文化的华夏民族诸侯国基本是这种情况。因此孔子提倡“克已复礼”是有现实依据的,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并不是绝对的“不可为”。
二、孔子生活的时代确实到了天下存亡的关键时期,所谓存亡主要表现在文化存亡上。当时全天下的文化状况大体是这样的:奉行华夏民族文化的诸侯国与奉行自己独特文化而并不遵从周礼的戎、狄、夷、蛮等主要少数民族国家与部落犬牙交错。这些少数民族国家并非都在周边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很多。这些国家并不奉行周礼,各自有其祭祀、节日、丧葬、服饰等文化形态。还要指出,即使在当时,华夏与夷狄的区分也是在文化而不在血缘与民族,如杞本是夏禹之后,邾本曹姓,论出身都是华夏,但因为其奉行夷狄文化而不遵守周礼,便被视作夷狄。平王东迁时,周大夫辛有到伊水,“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日:‘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辛有看到这些人披散头发在野外进行祭祀,便断言这是戎人,预言一百年后这里的周礼将要衰亡。可见当时人们最关注的是文化形态。这些国家或部落也有很强的力量和势力范围,如鲁宣公十一年,“晋卻成子求成于众狄”,强大的晋国主动要求和几个狄国结盟,可见奉行狄文化的部落与国家还是有相当的势力的。而当时很强大的赤狄就在今山西省南部,所谓的骊戎主要区域在今河南,距离洛阳和郑州都不远。而有的夷狄之国轻易就可以灭掉几个奉行周文化的小国。每到这种时候,齐国或鲁国等军事强大的诸侯国便派出军队将那些被灭之国的政权重新恢复,实际就是文化之争。孔子坚持克己复礼是很强烈地坚持继承优秀的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包括他出生前的很长历史时期中,鲁国保存的礼乐文化、礼器与历史文献最完整、最齐备。孔子又非常勤奋好学,自觉执行倡导礼乐文化,“子入太庙,每事问”,可见其严谨的程度。而鲁国又是当时坚持执行礼乐制度最模范的国家。当年鲁国出现内乱时,齐桓公询问管仲,鲁国是否可以讨伐,管仲回答不可,原因是鲁国实行的是周礼,根本没有动摇。鲁昭公二年,“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日:‘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正是这种主客观两个方面提供了条件,促使孔子成为当时全天下掌握礼乐知识的权威,孔子所云“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话不是狂妄,而是事实。
正因为当时礼乐文化并没有完全被抛弃,如果几个大国出现几名开明有魄力的国君,如果周天子的传承中出现一两个政治明星,周文化中兴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孔子是当时掌握礼乐文化最全面、最权威的人,面临周文化被夷狄戎蛮文化取代的危险,孔子才坚决站出来,拯救华夏文化,避免文化的灭亡。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孔子的目的达到了。他提倡的克己复礼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创建的儒家文化却成为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文化,难道这还不是最大的成功吗?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的影响力是长久而深刻的,与政治经济不同。
中国春秋时期是政治纷乱、战争频繁、文化多元且决定方向的关键时期,因此孔子坚持的文化大一统观念极其重要,甚至决定了其后的中国历史即使出现几百年的分裂,最终还能够统一,即所谓的“分久必合”,其他民族是没有这种状况的。孔子思想对于建设稳定、和谐、文明的社会是最好的思想资源之一,对于现实依旧有指导意义。
古今关于《论语》的书很多,但能够准确简明解释《论语》的书实在不多。现在比较通行的《论语》注本,早一点的有何晏的《论语集解》,后经北邢昺疏成为流传最广之版本《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中便是此书);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诸子集成》中是此书),但此二书注释很烦琐,又没有译文,一般读者不太适合阅读,可以说除专门研究者外几乎无人读此书。新近出版影响较大的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论语今读》理论性强,而《论语译注》注释平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发挥较多,各有千秋,但因三本书各有侧重,也各有不足。
本书综合采纳古今研究者之长,并融入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将《论语》注释并解析出来,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的桥梁。
细读部分是理解《论语》思想的关键,撰写时容易明白处尽量简明,容易产生歧义处稍加详解,最易产生误会处则条分缕析。如“贤贤易色”“唯女子与小人”“子见南子”“祝鮀之佞”“色斯举矣”等疑难之处,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说。力求使读者能够领会孔子思想以及《论语》之本义,正确传达其思想意义。并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经验,适当增加一些实例来说明问题。
总之,全书写作以全面、准确、清晰地阐释出原文的本义为旨归,以准确深刻传播孔子的思想精髓为旨归。总的原则是不离经叛道,不以经注我,而是以我解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也”。吾是践迹而行,是否登堂入室则不敢说,但确实是“尽心焉而已”,两度春秋,“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其苦其乐,吾心自知也。
国学之根基在六经,六经之中枢在孔子,孔子之思想精粹在《论语》。《论语》是打开国学大门之钥匙。故欲进入中国古代思想之殿堂,了解中国文化之精髓者必读《论语》。本书便是对《论语》之详细解读,欲为读者真正读懂《论语》和理解孔子架设桥梁,能否达此目的有待读者诸君指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经典更是如此,诚望读者诸君开诚布公,不吝赐教焉。
“细读国学经典丛书”精选国学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邀请业内权威专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精细、精确解读,力求以权威实用的解读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并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宝贵思想应用于工作和生活。毕宝魁著的《细读论语》选取《论语》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内容,结合现代社会的问题逐条提炼标题进行了细读,以通俗简练的语言和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与治国治家、领导管理、个人修养有关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内容。
《论语》是打开国学大门之钥匙。故欲进入中国古代思想之殿堂,了解中国文化之精髓者必读《论语》。毕宝魁著的《细读论语》便是对《论语》之详细解读,欲为读者真正读懂《论语》和理解孔子架设桥梁,能否达此目的有待读者诸君指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经典更是如此,诚望读者诸君开诚布公,不吝赐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