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读论语/细读国学经典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毕宝魁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孔子的“学”与“习”

子日:“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注释】

①习:本义是鸟练习飞翔时屡次扇动翅膀,反复起飞。②说(yuè):同“悦”。③愠(yùn):生气,恼怒,怨恨。【细读】

孔子说:“学习而经常进行温习与实践,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聚会谈天,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不重视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品格吗?”

孔子给出的这三句话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人生学习修行的三个阶段,也是三种人生境界。在开始学习与修行的阶段,反复学习与实践,并不断有新体会,内心很愉悦;学习到有一定心得体会的阶段时,与同学同仁同道者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便会感觉体会到无限快乐;最后达到不为社会潮流所动而坚守仁义道德之人间正道的境界,实际已接近圣人的思想境界。

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学习,不断提高修养,在与朋友交流切磋中不断进步。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颓丧,因为学习修养完全是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充实。如果自己修养高了,学识也多了,那么即使得不到名利也不会太在意,因为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内在精神的充实完美,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这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即从内向外,由己及彼,由亲到疏进行自我修养。就像人们在生活中,只要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自我能力,并获得了精神愉悦,那么结果又有什么重要呢?领导提不提拔你、你的成绩有没有人能看到,都不应该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什么影响。就像孔子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求修养自身,不要考虑太多,也不要在乎太多,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③,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④之本与!”【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弟子之一。②孝弟(tì):通“悌”,是指对前辈和同辈长于自己的人应有的态度。③务本:追求根本。务,经营。本,树根,引中为根本、根基、基础。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主要含义是热爱、关怀和照顾他人。【细读】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爱冒犯上级长官的,很少很少。不冒犯上级长官而好叛乱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君子务必要确立做人的根本原则,根本原则确立了,自然就明白做人的道理了。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其他弟子因有子之言似夫子,故欲尊他为师。有子自己不同意,故未成此事。《论语》中除孔子称“子”外,只有有若和曾参二人称“子”。有子还排在曾子前面。翁天和说有子是孔子的儿子孔鲤的老师,所以才会发生这种情况。孔子的儿子与孔子的弟子是师兄弟关系,从这层意义上讲,孔子其他弟子尊有子为师也不无道理。如果没有这层关系,有子很难被如此尊敬。

“孝”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关怀、照顾、顺从,使其心情愉快,没有负担。“弟”是横向关系,要求对于兄长要尊敬。人们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便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因此,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和关键。孔子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认为做人要有根本,而孝悌是“仁”最根本的表现。

“仁”是亲近关怀别人的品格,观察判断人们是否具备这种品格一定要在至少两个人在一起或处于人群中时。古人在举行一些仪式时,会安排两个人同时出场,相互作揖以示礼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就可以观察各人的修养和气度。古人在耕田这种劳作中,也是两个人并肩使用一个农具“耦”而耕。“耦”就是二人,偶字也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这样,两个人在合作中都可以感觉到对方有没有出力、有没有照顾对方,这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心胸。因此,只有在对别人的态度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仁人君子。因此,首先必须有二人才可以体现“仁”,这便是“仁”的本义。

“仁”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儒家学说的关键词语。孔子一生提倡的思想核心就是这个字。“仁”的品格是做人的根本,人类只有相互关怀才能共同得到幸福,幸福感往往是借由帮助别人获取的,因此我们从小就要扎下仁的品性之根。孝悌又是仁的根本,所以有若说:“作为一个人,如果他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则会鲜少冒犯上级长官。不冒犯上级长官而好叛乱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君子务必要确立做人的根本原则,根本原则确立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这种推理是成立的。而人际关系的起点确实是从家庭向外延展的,一个打骂爹娘的人不可能对他人友好,故培养孝悌的品德是培养仁的品格的起点和基础。

正如周公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又在武王去世、成王年少的情况下果断承担起维护国家政权的重任,历尽干辛万苦,使天下和平繁荣。这使文王及其先祖都留下千古美名,这便是大孝。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便曾经明确说明过这一观点,而司马迁包羞忍辱,发奋著述,完成《太史公书》,实际上也是对父亲以及先祖的大孝。故大孝要有踏踏实实的行动而不是空话。P1-3

目录

学而篇第一

 孔子的“学”与“习”

 孝悌是仁的根本

 嘴甜者心苦

 修身的要义在于反省

 做国家领导人要心怀敬畏

 《弟子规》的原典

 学习的要义是身体力行

 人不自重他人轻

 恭敬祖先则民风淳厚

 孔子问政之道

 统治者之孝

 礼的作用是和谐

 诺言不失正义方可践行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贫而乐,富而好礼

 知人才能善任

为政篇第二

 为政以德

 真诚是《诗》的总体特征

 德治与法治

 经营好生命的各个阶段

 官员之孝在于守法

 不让父母操心就是孝

 孝的关键在于敬

 对父母和颜悦色也是孝

 善于聆听

 识人之妙法

 温故知新

 君子重品格

 先做后说

 君子远离小圈子

 读书与思考并重

 避免走极端

 不懂绝不装懂

 慎言多闻

 选贤任能则民服

 爱民者民敬

 为政不是狭义地当官

 没有信用寸步难行

 由史可推知百世

 行事不谄媚阿谀

八佾篇第三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仁心是礼乐的根本

 夷狄亦知尊君

 君子无所争

 教学相长

 重视文化继承

 看不下去的祭典

 祭祀要真诚

 高人之间的对话

 周文化精彩完美

 勤奋好问也是礼

 礼仪射箭求准不求狠

 尊君守礼不畏人言

 如何处理君臣关系

 艺术表现应恰到好处

 既往不咎

 不以私德否定公德

 代天传达旨意的人

 事物尽美亦应尽善

 为官须有度量

里仁篇第四

 居处应选良俗之境

 仁者不随境转

 仁者一言九鼎

 仁者远离恶行

 君子取财有道

 观友知其仁

 生命的价值

 温饱足矣

 君子无可无不可

 司法公正最重要

 利益至上则多怨

 礼让是治国的前提

 是金子总会发光

 忠恕为儒家之道

 君子喻于义

 见贤思齐

 劝谏父母应恭敬

 让父母知道你的行踪

 不忘为父母庆生

 言出必行

 自我约束力很重要

 讷于言而敏于行

 有德者不孤单

 劝谏有限度

公冶长篇第五

 孔子将女儿嫁给囚犯

 谨慎而有才能最可靠

 君子品格需培养

 可爱的子贡

 巧言令色惹人烦

 谦虚永远是美德

 被误解的幽默

 由实际能力评价弟子

 子贡赞颜回

 朽木不可雕

 无欲则刚

 人只能把握自己

 内修为本

 做事讲实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行君子之道

 日久见人心

 不寄望神秘力量庇佑

 仁是最高的品格

 做事三思而后行

 大智若愚

 弟子不负师恩

 不念旧恶消人怨

 做事不拐弯抹角

 以阿谀伪饰为耻

 拥有博爱之心

 时时反省自身

 最深刻的一句实话

雍也篇第六

 仲弓堪负大任

 做事简而不疏

 不迁怒,不贰过

 君子周急不继富

 按劳获酬不固辞

 君子不问出身

 时时保有仁德之心

 有所长方能从政

 出仕选贤主

 君子安贫乐道

 学习忌故步自封

 做心怀天下的儒者

 做事光明磊落

 有功不居可避祸

 为官不惑于巧言美貌

 走正途像出入房门一样正常

 文雅而不失淳朴

 为人真诚不矫饰

 享受学习

 教育要有针对性

 勇于担当

 知者乐,仁者寿

 治国贵在变革

 君子可欺不可罔

 勤学守礼才能进步

 为政不避嫌

 中庸之道

 广济天下堪为“圣”

述而篇第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读书育人不知疲倦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道、德、仁、艺兼而有之

 诲人不设高槛

 举一反三

 怀有一颗恻隐之心

 行事忌莽夫之勇

 对待贫富不执着

 闻乐三月不知肉味

 知师莫若徒

 不做亏心事方可享受生活

 韦编三绝

 以雅言示敬意

 不知老之将至

 贵在求知

 孔子不谈四个话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

 行正道无所畏惧

 为人师表毫无保留

 教导学生的四个方面

 虚伪做作难长久

 勿竭泽而渔

 言必有据

 有教无类

 求仁即可得仁

 应答不逾矩

 音乐怡情

 时时看到自身不足

 虚怀若谷

 善行高于求祷

 俭以养德

 君子坦荡荡

 万世师表

泰伯篇第八

 颐大局君位亦可让

 知礼是把握度的关键

 平和面对生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不计较别人的冒犯

 君子有大担当

 任重道远,仁为己任

 以诗礼乐育人

 重视民意

 统治者应善于调解民心

 为人应低调仁厚

 静心求学方有所成

 守死善道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诚信豁达者易成事

 学而不厌,惜时如金

 贤者应得其位

 仁者为天地立心

 贤君俭而爱民

子罕篇第九

 多谈仁,少谈利

 孔子博学而善御

 与时俱进地继承

 孔子的“四不”

 临危亦自信

 贫困而养才艺

 随遇而安固才艺

 弱者更应尊重

 师道望之弥高

 师生情重

 待价而沽的美玉

 摒弃民族偏见

 孔子曾整理《诗经》

 道德自律的典范

 珍惜易逝的生命

 对重色轻德的批评

 功亏一篑

 勤奋是美德

 生命不止,勤学不辍

 秀而有实

 后生可畏

 知错即改

 匹夫之志不可夺

 不忌妒不贪求

 岁寒知松柏

 三种品质智慧为首

 和而不同

 因势利导

乡党篇第十

 言行谦恭得体

 待客礼仪周全

 上朝时心存敬畏

 出国访问礼仪得体

 与乡人饮亦敬老守礼

 在乡随俗

 托人问候诚意托请

 谨慎用药

 以人为本

 事君尽礼

 病中亦不失礼

 应君召不拖延

 待友人义为上

 轻财重礼

 日常生活不拘小节

 待人待物庄重严谨

 野禽亦自在

先进篇第十一

 先学习后为官

 共患难的师生情

 孔门十哲

 大孝子闵子骞

 谨慎之人可托付

 人不可过刚

 一语中的

 过犹不及

 为政忌大肆敛财

 人无完人

 践迹方能入室

 因材施教

 永远奉侍老师

 忠贞敢谏方为大臣

 有错不狡辩

颜渊篇第十二

 仁的修养方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慎言语迟

 心无愧事,不愁不惧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不为谗言所蒙蔽

 民无信不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祟德辨惑

 君臣父子各尽本分

 胸有成竹,果断行事

 听讼以无讼为目标

 勤政忠诚就是好领导

 君子成人之美

 政者正也

 不贪者难招窃贼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批评应对事不对人

 提拔重用正直的人

 劝谏朋友要适度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第十三

 勤恳敬业

 赦免小的过错

 学以致用

 领导应以身作则

 贤者易知足

 百姓富裕为首务

 贤者不负重托

 善者治国可避杀戮

 施仁政亦需三十年

 正人先正己

 “政”“事”有别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

 仁政凝聚百姓

 为政忌求快贪小利

 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

 仁者随处可安

 行己有耻

 交友可选中行或狂狷者

 恒心的重要

 “和”与“同”的不同

 如何鉴别人之好坏

 君子易事而难说

 君子泰而不骄

 坚定寡言者接近仁德

 朋友之间应相互勉励

 善人教民七年可即戎

 未军训者不可参战

宪问篇第十四

 政治黑暗慎为官

 不贪安逸方为士

 谨防祸从口出

 有德者必有言

 道德是终极力量

 小人无仁心

 值得深思的思想

 赞美真正的智者

 贫而无怨

 塑造完美人格

 忠臣不挟君

 对春秋二霸的评价

 功大于过也是仁

 不做无谓的牺牲

 值得深思的赞美

 良臣可维持国家运转

 轻诺之人不可信

 弑君逆臣人可诛之

 事君可犯不可欺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学习是为自己

 君子时时自检

 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

 尽量少品评他人

 是金子总会发光

 要真诚而明察

 只为教导顽冥不化者

 好马在德不在力

 以直报怨

 不怨天尤人

 不提倡暴力手段

 知其不可而为之

 深则厉,浅则揭

 当政者应首先守礼

 修己以安人

 挚友间的幽默

 不敬师长难成器

卫灵公篇第十五

 避免以战争解决问题

 君子固穷

 学习知识应一以贯之

 忠诚谨慎方行得通

 史鱼和蘧伯玉

 交谈的智慧

 志士可杀身成仁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汲取优秀文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好德与好色

 柳下惠之贤

 责己多于责人

 勤于思考发问

 不聊无谓的话题

 君子以正义为本

 君子患己无能

 没世名实不符

 君子善律己

 君子不争不党

 不以人废言

 “恕道”之可贵

 毁誉有根据

 学风严谨

 小不忍则乱大谋

 察人不据人言

 人弘道而非道弘人

 知错即改

 读书是思考的前提

 君子谋道不谋食

 智仁而守礼

 大智若愚

 人民急需仁政

 当仁不让

 君子贞而不谅

 先劳后得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语言在精不在繁

 对待残疾人细致周到

季氏篇第十六

 以德治国

 礼乐征伐白天子出

 君弱臣强之弊

 友直,友谅,友多闻

 培养健康的爱好

 与上级相处的禁忌

 人生三戒

 君子之三畏

 学习态度决定人的品位

 时刻反省自己

 隐居便不能行义

 道德文化永恒

 叨陪鲤对

 国君之妻的称谓

阳货篇第十七

 不与陪臣同流合污

 何谓“上知与下愚”

 杀鸡亦用牛刀

 急于寻找机会的孔子

 仁的五种品德

 君子能出污泥而不染

 六种美德和弊端

 经典的诗论

 重视学习“二南”

 礼乐的核心是仁

 小人色厉内荏

 是非分明

 道听途说近失德

 患得患失

 世道人心每况愈下

 对古代文化的坚守

 天道本自然

 见孔子也需要引见

 古礼的人性化

 博弈也能益智

 勇敢更需要正义

 君子反感之事

 对女子小人的误解

 四十不见恶

微子篇第十八

 不能用贤则国危

 直道而事人

 国君昏庸失良臣

 国衰难伸志

 处江湖之远不忘其君

 不仕无义

 无可无不可的超脱

 不要求全责备

子张篇第十九

 士的高尚行为

 坚守道德

 尊贤容众

 追求大道者不沉迷小道

 学问不在一朝一夕

 博学而笃志

 实践为要

 小人喜文过饰非

 君子三变

 取信于民最重要

 把握好大德与小德

 平凡小事亦有道

 学而优则仕

 真情最重要

 仁才有别

 赞叹师弟不吝美言

 设身处地方现真情

 任人唯贤不唯亲

 怜悯之心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君子知错即改

 圣人无常师

 夫子之墙数仞

 仲尼之德如日月

 夫子犹天不可阶

尧日篇第二十

 为政者的五美四恶

 知命知礼知人

序言

1988年,在法国巴黎,七十五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一堂,他们发表宣言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振聋发聩-的宣言,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更应该引起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毫无疑问,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消灭人类,只有人类可以毁灭自己。这种观点并非耸人听闻,而是现实存在的。当我们将所有的文化因素都综合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儒家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温情脉脉,具有强烈而普遍的人文关怀色彩,反对暴力、反对强权、反对战争,提倡仁义礼智信、提倡天人合一、提倡和谐中庸,没有民族偏见和种族偏见。“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是最宝贵、最宽容、最容易被普遍接受的思想观点。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人和集大成者,《论语》是研究儒家思想最根本的文献。

中国文化热即将来临,而且会越来越热。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国学,国学的核心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关键人物是孔子,了解孔子的关键是《论语》。《论语》的社会需求必定会越来越多,不单是国内,海外学习中国文化者同样离不开《论语》,因此本书的社会意义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简要说明本书注疏解说体例之前,先将孔子以及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做一个简略的说明,这对于理解孔子思想以及《论语》本义是大有益处的。

一、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并没有到达无法修复的程度,当时许多诸侯国在处理国家政治、国与国关系中所遵循的依然是周礼。而社会主流对于人物之评价,对于是非之判断,甚至对于一些政治要人进行审判的依据也是周礼。周礼依然是社会衡量是非曲直的准则,具有普遍遵守的法规意义。实行周礼文化的华夏民族诸侯国基本是这种情况。因此孔子提倡“克已复礼”是有现实依据的,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并不是绝对的“不可为”。

二、孔子生活的时代确实到了天下存亡的关键时期,所谓存亡主要表现在文化存亡上。当时全天下的文化状况大体是这样的:奉行华夏民族文化的诸侯国与奉行自己独特文化而并不遵从周礼的戎、狄、夷、蛮等主要少数民族国家与部落犬牙交错。这些少数民族国家并非都在周边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很多。这些国家并不奉行周礼,各自有其祭祀、节日、丧葬、服饰等文化形态。还要指出,即使在当时,华夏与夷狄的区分也是在文化而不在血缘与民族,如杞本是夏禹之后,邾本曹姓,论出身都是华夏,但因为其奉行夷狄文化而不遵守周礼,便被视作夷狄。平王东迁时,周大夫辛有到伊水,“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日:‘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辛有看到这些人披散头发在野外进行祭祀,便断言这是戎人,预言一百年后这里的周礼将要衰亡。可见当时人们最关注的是文化形态。这些国家或部落也有很强的力量和势力范围,如鲁宣公十一年,“晋卻成子求成于众狄”,强大的晋国主动要求和几个狄国结盟,可见奉行狄文化的部落与国家还是有相当的势力的。而当时很强大的赤狄就在今山西省南部,所谓的骊戎主要区域在今河南,距离洛阳和郑州都不远。而有的夷狄之国轻易就可以灭掉几个奉行周文化的小国。每到这种时候,齐国或鲁国等军事强大的诸侯国便派出军队将那些被灭之国的政权重新恢复,实际就是文化之争。孔子坚持克己复礼是很强烈地坚持继承优秀的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包括他出生前的很长历史时期中,鲁国保存的礼乐文化、礼器与历史文献最完整、最齐备。孔子又非常勤奋好学,自觉执行倡导礼乐文化,“子入太庙,每事问”,可见其严谨的程度。而鲁国又是当时坚持执行礼乐制度最模范的国家。当年鲁国出现内乱时,齐桓公询问管仲,鲁国是否可以讨伐,管仲回答不可,原因是鲁国实行的是周礼,根本没有动摇。鲁昭公二年,“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日:‘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正是这种主客观两个方面提供了条件,促使孔子成为当时全天下掌握礼乐知识的权威,孔子所云“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话不是狂妄,而是事实。

正因为当时礼乐文化并没有完全被抛弃,如果几个大国出现几名开明有魄力的国君,如果周天子的传承中出现一两个政治明星,周文化中兴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孔子是当时掌握礼乐文化最全面、最权威的人,面临周文化被夷狄戎蛮文化取代的危险,孔子才坚决站出来,拯救华夏文化,避免文化的灭亡。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孔子的目的达到了。他提倡的克己复礼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创建的儒家文化却成为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文化,难道这还不是最大的成功吗?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的影响力是长久而深刻的,与政治经济不同。

中国春秋时期是政治纷乱、战争频繁、文化多元且决定方向的关键时期,因此孔子坚持的文化大一统观念极其重要,甚至决定了其后的中国历史即使出现几百年的分裂,最终还能够统一,即所谓的“分久必合”,其他民族是没有这种状况的。孔子思想对于建设稳定、和谐、文明的社会是最好的思想资源之一,对于现实依旧有指导意义。

古今关于《论语》的书很多,但能够准确简明解释《论语》的书实在不多。现在比较通行的《论语》注本,早一点的有何晏的《论语集解》,后经北邢昺疏成为流传最广之版本《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中便是此书);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诸子集成》中是此书),但此二书注释很烦琐,又没有译文,一般读者不太适合阅读,可以说除专门研究者外几乎无人读此书。新近出版影响较大的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论语今读》理论性强,而《论语译注》注释平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发挥较多,各有千秋,但因三本书各有侧重,也各有不足。

本书综合采纳古今研究者之长,并融入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将《论语》注释并解析出来,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的桥梁。

细读部分是理解《论语》思想的关键,撰写时容易明白处尽量简明,容易产生歧义处稍加详解,最易产生误会处则条分缕析。如“贤贤易色”“唯女子与小人”“子见南子”“祝鮀之佞”“色斯举矣”等疑难之处,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说。力求使读者能够领会孔子思想以及《论语》之本义,正确传达其思想意义。并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经验,适当增加一些实例来说明问题。

总之,全书写作以全面、准确、清晰地阐释出原文的本义为旨归,以准确深刻传播孔子的思想精髓为旨归。总的原则是不离经叛道,不以经注我,而是以我解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也”。吾是践迹而行,是否登堂入室则不敢说,但确实是“尽心焉而已”,两度春秋,“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其苦其乐,吾心自知也。

国学之根基在六经,六经之中枢在孔子,孔子之思想精粹在《论语》。《论语》是打开国学大门之钥匙。故欲进入中国古代思想之殿堂,了解中国文化之精髓者必读《论语》。本书便是对《论语》之详细解读,欲为读者真正读懂《论语》和理解孔子架设桥梁,能否达此目的有待读者诸君指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经典更是如此,诚望读者诸君开诚布公,不吝赐教焉。

内容推荐

“细读国学经典丛书”精选国学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邀请业内权威专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精细、精确解读,力求以权威实用的解读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并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宝贵思想应用于工作和生活。毕宝魁著的《细读论语》选取《论语》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内容,结合现代社会的问题逐条提炼标题进行了细读,以通俗简练的语言和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与治国治家、领导管理、个人修养有关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打开国学大门之钥匙。故欲进入中国古代思想之殿堂,了解中国文化之精髓者必读《论语》。毕宝魁著的《细读论语》便是对《论语》之详细解读,欲为读者真正读懂《论语》和理解孔子架设桥梁,能否达此目的有待读者诸君指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经典更是如此,诚望读者诸君开诚布公,不吝赐教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