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劝导(经典插图本)(精)/奥斯丁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简·奥斯丁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简·奥斯丁著的《劝导》中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出生于没落的上流社会的家庭。她母亲早逝,父亲和姐姐对她漠不关心,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她一直过着十分孤寂的生活。十九岁那年,她遇到一位海军军官温特沃思,两人一见钟情并私订终身。可是家人和朋友都反对这门亲事,认为对方既没有丰厚的家产,又没有显赫的亲属,因而与安妮毫不般配。安妮也担心,如果婚后生活没有保障,结婚就可能给对方带来不利。为谨慎起见,她改变了初衷。温特沃思上校因此愤然离去。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安妮一直无法忘情于他,并拒绝了一位年轻乡绅的求爱,继续过着孤独的处女生活。青春和美貌过早地开始消逝,待到八年后再次遇见温特沃思上校时,安妮已经今非昔比,对方却依然一表人才。不仅如此,他还积攒了一笔钱财,变得相当富有。他一心想结婚成家,但又不能冰释对安妮的怨恨,因此开始追求安妮妹夫的妹妹。在此期间他与当时正在妹妹家的安妮不免常有接触。在交往中,他进一步发现安妮无私、坚定的优良品质,重又萌发了对安妮的感情。小说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终结。

内容推荐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著名女作家。《劝导》是作者最后一部小说,塑造了一位其笔下最为高尚的人物。

韶光正从安妮的身上消逝,风华正茂的时候,因为接受了他人的“劝导”,她终与意中人温特沃斯上校分道扬镳。虽青春不在,又备受虚荣的父亲和姐姐的冷漠,但她的高贵仁慈却使她成为亲朋中最受欢迎的人。两人分手八年后再次相遇,上校不能冰释怨恨,违心追求他人;而安妮也险些接受伪君子堂兄的求婚。在因为家族事务而引发的一系列交往中,上校进一步发现安妮的无私与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他们发现,重新团聚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了考验的他们不再若即若离,开始尽情地回忆并表白……

20幅原版插图生动再现经典场景。

门一打开,进来的正是温特沃斯上校。他请大家原谅,说是忘了手套,接着马上穿过房间走到书桌旁,背朝人从散乱的信纸下抽出一封信,放在安妮面前,非常恳切地盯视了她一眼,便匆匆拿起手套。墨斯格罗夫太太几乎还没有发觉他进来,他已出去了,真是一刹那的工夫!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沃尔特·艾略特爵士的风仪和地位一度颇得人望;大概正是由于这两点,他赢得的妻子在品格上是他的品格远远配不上的。艾略特夫人是位难得的妇女,通情达理而又和蔼可亲;只因少女的一时冲动而嫁给了艾略特爵士。如果这一点可以原谅,那么她以后的是非判断和待人接物倒也无可厚非。十七年来,她总是迁就、缓和或掩饰丈夫为人的缺陷,激发他真正令人尊敬的长处。她自己虽然说不上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是她的责任心、她的朋友以及对子女的情感,使她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因而在她必须抛弃这一切时,心中就并不那么泰然了。要丢下十六岁、十四岁和年龄更小一些的三个女儿是一种可怕的遗憾,而把她们留给一个自鸣得意、头脑胡涂的父亲去照管和教导,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托付。不过,艾略特夫人有个非常亲密的朋友;这位明达事理、受人爱戴的妇女因离不开艾略特夫人,早已搬到凯林奇村艾略特夫人家附近居住。艾略特夫人主要是希望女儿们能得到这位朋友的关怀和指点,从而维护她自己一向竭力给她们灌输的正确原则和教导。

这位朋友并没有同沃尔特爵士结婚,尽管他们的亲朋好友曾对此作过种种猜测。艾略特夫人过世已经十三年了,他们俩仍然是紧邻密友,一个依然是鳏夫,一个还是寡妇。

这位拉塞尔夫人已过不惑之年,性格坚强,生活富裕。她不想再婚,这并不需要对邻里作出什么解释,因为一个妇人的再婚要比她寡居更会引起人们无端的不满。可是对沃尔特爵士未曾再娶之事倒需要作一注释——要知道,沃尔特爵士认为,作为一个好父亲(在因为荒唐的求婚而私下碰到一两个钉子之后),为了爱女而不再婚娶,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为了一个女儿,为了自己的长女,他确实愿意放弃对他吸引力还不够大的一切。伊莉莎白十六岁时已经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她可能继承的一切权利和地位。她长得很美,又颇像父亲,因此一向得宠,父女两人相处得一直非常愉快。其他两个女儿就算不了什么了。玛丽成了查尔斯·墨斯格罗夫太太之后,有了某种徒有其表的地位;可是安妮呢,尽管她人品高雅,性格温和,真正明白事理的人本该都很尊重她,但是父亲和姐姐却没有把她看在眼里:她的意见无足轻重,她的安逸总可以牺牲——她只不过是安妮罢了。

对拉塞尔夫人来说,安妮倒是她最喜爱、最器重的教女,既是心爱的孩子,又是好朋友。拉塞尔夫人对三个姑娘都很喜欢;但是她觉得,只有在安妮身上,才能看到她母亲的影子。

几年前,安妮·艾略特曾是一位很漂亮的姑娘,但是她的青春年华早已消逝。而且,即使是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父亲在她身上也没发现什么值得赞美的地方(她那清秀的容貌和温柔的褐色眼睛一点也不像父亲),如今她憔悴消瘦,更没有什么值得他珍视的了。至于能否在他心爱的那本书的其他任何一页上看到安妮的名字,他从来不抱很大希望,现在更是完全失望了。要结成一家门当户对的姻亲,只能靠伊莉莎白,因为玛丽不过嫁给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乡绅人家,虽然给了婆家很大的荣誉,自己却什么也没得到。有朝一日,伊莉莎白总会找到一个门户相当的丈夫的。

有时,一个女人在二十九岁时会比十年前更加楚楚动人。而且,通常说来,只要身体健康,无忧无虑,女性在这种年龄总能保持自己的妩媚。伊莉莎白就是这样。她依然是那位美丽的艾略特小姐,同十三年前一样漂亮。因此,沃尔特爵士忘记了她的年龄,倒也情有可原;至少也不能由于他认定别人的美貌均已消逝,唯有他自己和伊莉莎白青春常驻,就把他视为十足的傻瓜,因为他确实看到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在老去。安妮有点憔悴,玛丽略显粗糙,邻居们一个个更是等而下之。拉塞尔夫人眼角的鸡爪纹在迅速增加,这早已令他叹息不已。

讲到对自身条件的由衷满意,伊莉莎白比起她父亲或有不如。她在凯林奇府当了十三年女主人,冷静果断地操持着家政,这决不会使她感到比实际年龄年轻。十三年来她一直俨然以主妇自命,立下了各种家规,带领大家登上四套马车,总是紧随着拉塞尔夫人离开那些乡间客厅和餐室。十三个去而复来的严冬,在没有几家邻居办得起的豪华舞会上,她总是带头领舞。十三个百花争艳的春天,她都同父亲一起去伦敦享受几星期繁华世界的欢乐。这一切她都历历在目,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二十九岁了,心里不免有些惆怅和担心。令她心满意足的是,自己还同以前一样漂亮;但一想到自己临近危险的年龄,就觉得要是拿得准一两年内有位从男爵身分的绅士来正式求婚,那是非常令人欣慰的。到那时,她又可以像在少女时代那样充分享受那本书中之宝带来的快乐;可现在她却不喜欢它。书中只有她的出生日期,没有她的结婚日期,而她小妹妹的结婚日期却赫然在目。这本书简直是个祸害。有好几次,父亲离开时,翻开着的书就在她身旁的桌子上,她却眼望着别处,把书合上推到一边。P5-7

序言

简·奥斯丁(1775一1817)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杰出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名著《傲慢与偏见》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在西方文学史上,简·奥斯丁却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有人对她赞誉备至,如英国评论家麦考莱(1800—1859)称她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英国小说家福斯特。(1879—1970)认为她塑造的“人物虽比狄更斯的矮小,情节却安排得更紧凑”;英国文学评论家艾伦(1911一)则视她的作品为“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百花园中最后的也是最绚丽的鲜花”。但也有些人对奥斯丁的作品持批评态度。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就对她怀有极大的“反感”,《简·爱》的作者夏·勃朗特则认为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不过,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经过两百年的变迁,奥斯丁的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表明了它们的重大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奥斯丁出生于牧师家庭。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发生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英法战争等重大事件。她经历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变革,但她终生居住在乡间小镇,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她的小说对这一切没有直接的反映。她自己曾说过,“我觉得,我可以坦诚地说……世上敢于当女作家的人中间,我是最没有学问、最无知识的一个。”‘我要描写的不过是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

总的看来,简·奥斯丁作品的题材范畴似乎不太广泛和博大,没有极端的贫富悬殊,没有激烈的对抗和争斗,也没有强烈的激情。她的一些作品中甚至很少有关自然景物的描写。作品大多涉及家庭、婚姻和伦理问题。但事实上,她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对历次战争和英国社会出现的某些变化,是非常了解的。这些方面在小说《劝导》中也有所反映。

《劝导》是简·奥斯丁一生创作中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这是在她去世一年以后与《诺桑觉寺》一起,由她弟弟整理出版的。

小说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出生于没落的上流社会的家庭。她母亲早逝,父亲和姐姐对她漠不关心,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她一直过着十分孤寂的生活。十九岁那年,她遇到一位海军军官温特沃思,两人一见钟情并私订终身。可是家人和朋友都反对这门亲事,认为对方既没有丰厚的家产,又没有显赫的亲属,因而与安妮毫不般配。安妮也担心,如果婚后生活没有保障,结婚就可能给对方带来不利。为谨慎起见,她改变了初衷。温特沃思上校因此愤然离去。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安妮一直无法忘情于他,并拒绝了一位年轻乡绅的求爱,继续过着孤独的处女生活。青春和美貌过早地开始消逝,待到八年后再次遇见温特沃思上校时,安妮已经今非昔比,对方却依然一表人才。不仅如此,他还积攒了一笔钱财,变得相当富有。他一心想结婚成家,但又不能冰释对安妮的怨恨,因此开始追求安妮妹夫的妹妹。在此期间他与当时正在妹妹家的安妮不免常有接触。在交往中,他进一步发现安妮无私、坚定的优良品质,重又萌发了对安妮的感情。小说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终结。

同奥斯丁的其他著作一样,《劝导》主要描写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反映了那个阶层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对中产阶级的虚伪和势利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书中的沃尔特爵士是一位门第观念十分强烈的没落阶级的代表。他对落魄的史密斯太太和达尔林普尔子爵夫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他坚决反对女儿安妮与史密斯太太的交往。“西门客栈!”他说,“安妮·艾略特小姐到西门客栈去访问谁呀?——一个叫史密斯太太的寡妇。她丈夫是谁?……她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又老又病。——说真的,安妮·艾略特小姐,你的爱好非常特别!别人厌恶地位低贱的朋友、劣等的房间、恶臭的空气、令人讨厌的关系,这些对你倒颇有吸引力。”

可是在达尔林普尔子爵夫人母女面前,沃尔特爵士却是那么卑躬屈膝,阿谀逢迎。为了谒见这位远亲,他费尽了心机。在子爵夫人回访以后,他“又把子爵遗孀和尊敬的卡特雷特小姐的名片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逢人便谈‘我们在劳拉广场的表亲’,‘我们的表亲达尔林普尔夫人和卡特雷特小姐’”。

另一方面,作家在书中又深刻地揭示了所谓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与地位显赫的人们之间在精神面貌和道德观上的反差。

少女时期,安妮在别人的“劝导”下虽同温特沃思上校分手了,但对他的情意却依然如故。为了他,安妮拒绝了墨斯格罗夫的求婚;为了他,安妮形容憔悴,青春早逝;甚至在亲眼看到他追求别人时,依然一心一意地爱着他。同哈维尔上校的一席谈话正是安妮心情的写照。她说,“女性的特权……是爱得最长久,甚至在爱情和希望已破灭时仍是如此。”作家对安妮纯洁的感情曾有过这么一段描写:“安妮浮想联翩,心中充满着对崇高爱情和永恒坚贞的憧憬,这种巴思的街上不可能有过的感情,几乎足以在一路上起到净化的作用,留下芳香。”

安妮同情弱者,助人为乐。在老同学史密斯太太穷途末路时,安妮不是疏远她,而是常常去探望她、安慰她,不惜因此得罪权贵,拒绝出席达尔林普尔夫人的宴会;婚后安妮又请丈夫帮助史密斯太太清理家产,让她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为了让别人尽情地跳舞,她“噙着泪水”为大家伴奏;遇到因未婚妻早逝而感到十分悲痛的本威克舰长,她强压着内心失恋的煎熬去安慰他、开导他。为了让妹妹玛丽去参加宴会,安妮主动留下照看受伤的外甥。在即将离开玛丽家时,安妮想到的是“对小查尔斯的得力照顾,会为她在这里做客的两个月带来一些美好的回忆”。

安妮还是一个临危不乱、善于决断的女性。她的智慧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大大超过男子汉。

在路易莎摔倒在地并失去知觉之后,周围的人乱成一团:有昏死的,有歇斯底里发作的,也有吓得不知所措的。这时能保持冷静头脑的只有安妮一人。所有的人“似乎都在等待她的指令”。

在《劝导》中,奥斯丁的创作思想有所发展。她那一向比较保守的观点有了一些变化。

如果说作者在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中强调理智应该战胜情感,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获得幸福,那么,在她这最后一部小说中,奥斯丁却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了“谨慎”给女主人公安妮带来多年的痛苦。她希望年轻人“充满信心,展望未来,而不要过分忧虑和谨慎”。安妮“年轻的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年长以后才懂得什么是浪漫——这是畸形的开端所造成的必然后果”。可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谨慎”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成功地处理个人生活的诀窍。奥斯丁在早些时候的作品中也一再告诫人们要谨慎行事。因此,《劝导》肯定人物性格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无疑反映了奥斯丁本人创作思想的变化。这也是对当时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裘因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