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壬辰录(万历朝鲜半岛的抗日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韩国汉文小说集成编委会编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反映朝鲜壬辰卫国战争(1592-1598)的讲史小说《壬辰录》(又名《抗倭演义》)约出现于十七世纪,在朝鲜有朝鲜文本和汉文本两种文本传世。汉文本长期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共有十数种之多,各种抄本间差异较大。

韩国汉文小说集成编委会编的《壬辰录(万历朝鲜半岛的抗日传奇)》从“朝鲜汉文小说集成”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汉文抄本,即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藏本、美国加州大学藏本、韦旭昇点校一九六四年平壤本(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出版社出版),合而为一书,并将《明史》《甲辰录》等中、朝相关史料作为附录一并收入,使读者得以一窥《壬辰录》全貌。

各版本的《壬辰录》情节虽多有虚构,但对于了解两百年前朝鲜民间对明朝援朝抗倭的看法,以及朝鲜小说发展史、中朝比较文学的研究都颇有裨益。

内容推荐

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于我国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朝鲜宣祖李昖向宗主国大明求援,明神宗派军赴朝鲜半岛,与朝鲜军民共同击退入侵者。是年干支纪年为壬辰年,故称“壬辰倭乱”。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日军再次入侵朝鲜,史称“丁酉再乱”,明朝再次派军救援。万历二十六年(1598),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争以日本失败而告结束,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韩国汉文小说集成编委会编的《壬辰录(万历朝鲜半岛的抗日传奇)》是古代朝鲜汉文小说中正面反映这段历史的代表性作品。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中央电视台与韩国放送公社(KBS)联合拍摄了历史纪录片《万历朝鲜战争》。

目录

前言

上编 古代朝鲜汉文小说《壬辰录》

 壬辰录(日本东洋文库本)

 壬辰录(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本)

 壬辰录(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

 壬辰录(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本)

下编 明朝有关“壬辰倭乱”史料

 第一章 丰臣秀吉的野望

 第二章 那些年 浴血抗日的大明将士

 第三章 义武奋扬 跳梁者虽强必戮

试读章节

初六日,李提督率兵直抵平壤,靠近平壤城安营扎寨。然后同诸将及沈惟敬绕城视察,看到平壤东南二面临江,西南靠山,形势陡峻,北面有牡丹台,高耸入云,最是要害之地。倭寇四面重兵防守,布置拒马地炮,陈兵以待。李提督徘徊观望,一时想不到进攻的办法。便派一支南方部队联合朝鲜士兵攻打牡丹台,以试探敌人的力量,攻战不克后,故意且战且退。倭兵接着从城中冲出,偷袭我军三大营,知道我军早有防备,也退回城中。李提督因派张大膳进城,对倭寇晓以祸福。初七日,雾气弥漫,午时,大膳回来报告,约定倭寇退兵三十里,写降书投诚。李提督知道倭寇狡诈,是假意投降。初八日五鼓,做好米饭,黎明给诸将分派战斗任务。杨元领中军攻小西门,李如柏领左军攻大西门,张世爵领右军攻西北城角,只留东门一面,故意留给敌人逃生。李提督立即传达号令,许诺先登上城墙者赏银一万两、世袭指挥使,争割敌人首级者斩。李提督往来城下,看见有个士兵向后稍退,即亲手斩之,因此三军奋勇,呼声震天,无不以一当十,前赴后继。这时,倭贼全部站在城墙上,不断挥动旗帜,包围圈大约有二十余里长,鸟铳铅子飞下如雨,射中者无不立时毙命。有一颗铅弹穿透二人的,敌人又在女墙垛口放箭,抛击石块。但我军将士皆奋不顾身,并力攻打,从卯时至未时,战斗越来越激烈。副将杨元亲自率领本营将士,先用毒火箭及各种火炮,一齐射向敌人,乘势攻城,杨元的家丁丁景禄被鸟弹打死,杨元奋不顾身,从小西门首先登上城墙;戚金接着跟进,随即命令家丁把总杨世隆等砍开小西门;张世爵、钱世祯由北城门先登;李如柏、李宁、李如梅、方时辉、谷燧、杨绍先都从大西门杀入。这时,参将骆尚志被倒塌的城墙压住,遭到后面众人的践踏,但他努力从砖石下爬出,一跃而起,登上城墙;游击吴惟忠不幸中弹,铅子穿透胸膛,鲜血直流,一片殷红,直至脚下,但他视若无睹,仍坚持督战;参将李芳春被箭射中咽喉,右胳膊又被射穿;参将李如梧被铅弹击中,穿透左臂;参将方时春被毒火烧伤。这五人都不顾重伤,杀入城内;而李提督的战马被鸟铳击死,他立即换马继续战斗,后来又触到毒火,鼻孔血流,但仍左右指挥,往来督阵,神色不变。都督佥事李如柏的头盔被铳击中,幸好衬盔棉厚,未造成重伤。

城门攻破后,我军四面而来,如云涌风驰,雷轰电掣,健马奔突,短兵相接,倭贼全部被摧倒在栅栏下,火箭飞射,射中者、烧着者立时毙命。有倭贼头目率领贼六七千逃窜,藏匿在子城风月楼中,还有倭贼五六千屯聚在馆驿台后山坡。李提督命令立即救回被倭寇掳去的朝鲜男女一千余名,护送到朝鲜平安道布政使李元翼处安置。这日,火箭火炮齐发,楼台房屋一齐点燃,大火熊熊,倭寇被火烧死、炮打死、火箭射死者难以统计。又据查大受家丁查应奎口报:初九日在牡丹台边侧瓮城屋内,看见被火箭焚烧而死的倭寇有二三百人,平壤城内烧死者更是不可胜计,焦臭冲天,秽闻十里。平壤东面城墙临江,有倭寇从城墙上跳下,落在江中而溺死的又不计其数。因为天色已晚,暂令收营,共计临阵斩获倭寇首级一千二百八十五颗,夺获战马二千九百八十五匹,各种倭寇器具四百五十二件。李提督又估计倭贼已黔驴技穷,一定会趁着夜色逃遁,便遵照宋经略在江东埋伏的密令,暗中派遣副参将李宁、张应种、查大受、祖承训、孙守庶、葛逢夏等将领率精兵三千,走江东小路埋伏。夜晚倭寇果然扶着伤者从小路逃遁,李提督率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等,从大路追杀,没追上,小路的伏兵又突然冲出,斩敌首级三百六十二颗,生擒倭贼得儿半、在顺、二郎三名,其他倭贼弃甲抛戈,舍命奔逃,官军则因转战多时,战马疲倦,让残敌侥幸逃脱。战后清点,缴获倭寇所丢器械无数,前后共斩获敌人首级一千六百四十七颗,查出其中有倭将头目二十五颗,名将三名,生擒倭寇将领五名,烧死、淹死倭寇约有万余。李提督以平壤刚收复,向宋经略申明,号令士兵秋毫不许有犯,三军肃然听命。

P282-284

序言

万历朝鲜战争: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一场反侵略战争

孙逊

四百多年前,在东亚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这就是日本入侵朝鲜半岛,以及我国明朝与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联合抗倭的万历朝鲜战争。这场长达七年之久的战争,最终以入侵者的可耻失败而告结束。“前车覆,后车鉴”,万历朝鲜战争及其相关的文学和历史书写为我们今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一、万历朝鲜战争及两国相关文史书写述略

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于我国明朝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1592),是年干支纪年为壬辰年,因此被韩国史家称为“壬辰倭乱”。

这年五月,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率数十万大军入侵朝鲜。由于朝鲜升平日久,不知兵革,故而战争伊始,朝鲜军队一触即溃,首都汉阳和平壤先后陷没。在朝鲜的求助下,明神宗于当年七月先是派出了副总兵祖承训赴援,与倭寇战于平壤城外,结果明军大败。随即于八月以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并特意从西北前线调回能征善战的李如松为提督,统兵讨之。第二年一月,就一举攻克平壤,收复了朝鲜大片的失地。

与明朝大军相配合,李舜臣将军指挥的朝鲜水军和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的义僧兵也有效地阻止了倭寇的进攻。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共同打败了入侵者。

但侵略者贼心不死,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一月,又爆发了倭军再次入侵的事件,史称“丁酉再乱”。应朝鲜之请,明朝又派出了杨镐、麻贵等率领的援军。朝鲜再次起用因谗害而被捕入狱的李舜臣将军。两国军队共同配合,分别从陆上和水上给了入侵者以致命的打击。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二月,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争以日本失败而告结束。

“倭乱”结束后,此一事件成为朝鲜民族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先后诞生了一大批反映这场战乱的小说,韩国学者习惯称之为“倭乱”小说。这些小说根据其所使用的语言,分为韩文本和汉文本两大系统。

正面反映这场战争的汉文小说代表作为《壬辰录》,现存版本有十数种之多,大致有繁、简两个版本系统。本书所收一共四个版本,其中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本即为简本的代表,而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日本东洋文库本和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本则皆为繁本。

除了《壬辰录》,还有其他一些小说涉及“倭乱”事件,也可纳入“倭乱”小说的范畴。其中有些为散见于各种野谈笔记的“野谈类小说”,有些是以“壬辰倭乱”为背景的“梦游录小说”,本书限于篇幅,未予选录。

我国没有反映和描写这场战争的小说,但有关史料笔记不少。为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我们特请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万晴川教授辑录了中国的有关史料笔记,并将其改写成通俗的白话故事,以方便今天读者阅读和参考。

二、两国军民联合抗倭的历史画卷

以《壬辰录》为代表的韩国“倭乱”小说和我国有关史料笔记相互印证和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这场战争。《壬辰录》无论是简、繁哪个系统,虽然情节和人物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但都真实反映了明朝与李氏王朝共同将侵略者驱逐出境的历史事实,讴歌了两国军民的战斗友谊和牺牲精神。

自建国以来就和明朝关系亲密的李氏王朝,在遇到外敌入侵,自己的军队节节败退之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便是向明朝求援。而当时的明朝政府自身也是举步维艰,国家财政空虚,东南半壁的倭患刚刚肃清,李如松其时又正在宁夏镇压孛拜父子的叛乱。在这样艰难的情势下,明神宗最终还是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前后三次出师援朝。对此,朝鲜王朝和民众一直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从而奠定了两国之间的深厚情义。

……

四、朝鲜民族主体意识的含蓄表达

毫无疑义,明朝军队的大力援助是万历朝鲜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但面对“究竟以谁为主打赢这场战争”这样一个原则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和民族,其民族主体意识决定了它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

《壬辰录》无论是简本还是繁本,其基本情节都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李舜臣为代表的朝鲜官军与倭军正面作战的英雄业迹,二是以郭再佑、西山大师为代表的义兵、僧兵和其他民间人士在各地抗击倭寇的动人事迹,三是请求明朝出兵和明朝大将李如松、麻贵与朝鲜军民共同作战的历史事实。但繁、简本之间,情节比重和小说主角不尽相同,现以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本和日本东洋文库本为例,列表说明如下:由上表不难看出,从简本到繁本,实际上是一个从明朝援军占主导地位到突出本国军民为抗倭主力的过程。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所占比重的变化,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强敌侵略时,一方面固然非常重视友好邻邦的无私援助,同时民族立场决定了它在表现这场战争时,必定会强调“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不忘对本民族自我价值和主体精神的肯定。简本中还虚构了李如松攻下平壤之后,见朝鲜山川秀丽,隐然有“将夺王位之志”,因而遭一少年和神将教训的情节(有的版本作遭一“老者”教训),这显然也是对所谓怀有“异图”的天朝上将的含蓄警告: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原则问题上,是不允许有任何非分之想的。

万历朝鲜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今天,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远离过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曾经侵略过别人的一方和被侵略一方都不能忘记过去。今天,一个忘记过去、忘记战争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不能正确对待和反省历史的民族也不可能拥有未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