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风景(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丁帆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宠辱不惊 勘破风云

一直想完整地写一篇描写钱先生的文章,总觉得无从下手,总是怕在文辞表达不当处冒犯了这位前辈学者,便只是在散文随笔中略略地勾勒几笔他在生活中的行状与面影,即便如此,那片言只语的素描也有人喜欢,我想,读者诸君肯定不是喜欢我的文字,而是十分喜爱和欣赏钱先生“这一个”有着独特性格的人,他率真的未泯童心正是这个人人戴着人格面具时代难以打捞的人性中本质化的精髓,这也许就是钱先生长寿的秘诀。

华东师大中文系为纪念钱先生百年寿辰,已经是第三次敦促我写点文字了,非我不想写,而是不敢写。照理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就追随先生编写中国现代文学教材,每一次聚会都是一次 人生的大课,华东师大另一位大钱先生四岁的徐中玉先生,也是我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引领者,而他们俩恰恰都是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的校友,我们又与华东师大中文系的许多教师都是至交的朋友,钱先生的许多弟子也与我过从甚密,尤其是他的开门博士吴俊现在又是我的同事,于情于理我都想写一篇文章为钱先生的百年诞辰献上心香一瓣,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我最尊敬的前辈学者,生怕自己有半点文笔上的差池而亵渎了钱先生的伟岸形象,因为我也是一个放浪形骸的写者,而我最想写的就是钱先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那才是人性最真切的一面。

其实,想写钱先生的生活行状已经构思了很久很久了,缘由就是钱先生的学问早已是被历史所定格了,自不必多说。而能够把钱先生的性格和内心描写得令人信服又有趣的文章还不多。显然,让我这个“半吊子文人”来描摹一个多面体、立体化的大师级人物,肯定是笔力不逮的,但是我还是想尝试一下。

“文革”开始时,作为一个初中生,在轰轰烈烈批判各种各样的反动言论的时候,我们是影影绰绰地知道上海的巴金和钱谷融的“人性论”是在批判之列的,理由很简单,“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爱与恨皆由阶级斗争所致。直到读大学的时候,我们才在文学理论课上读到了钱先生的《论文学是“人学”》的长文,针对这个文学的根本问题,我们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用先生在1957年的话来说:“高尔基曾经作过这样的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我们在说明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创造出生动的典型形象时,也常常引用高尔基的这一意见。但我们的理解也就到此为止,——只知道逗留在强调写人的重要一点上,再也不能向前多走一步。其实,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广的。我们简直可以把它当作理解一切文学问题的一把总钥匙,谁要想深入文艺的堂奥,不管他是创作家也好,理论家也好,就非得掌握这把钥匙不可。理论家离开了这把钥匙,就无法解释文艺上的一系列的现象;创作家忘记了这把钥匙,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来。这句话也并不是高尔基一个人的新发明,过去许许多多的哲人,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师都曾表示过类似的意见。而过去所有杰出的文学作品,也都充分证明着这一意见的正确。高尔基正是在大量地阅读了过去杰出的文学作品,并广泛地吸收了过去的哲人们、文学大师们关于文学的意见后,才能以这样明确简括的语句,说出了文学的根本特点的。”这在那个缺乏常识的时代里,能够有这样的洞见,已经是不容易了,何况这个常识至今尚有用。钱先生说自己这辈子没有说过后悔的话,则是因为这个话是真理,同时,也反证了钱先生追求真理执著的性格。那么,我们如何用这样的一把总钥匙打开钱先生的心灵之窗呢?

其实,一个学者一生当中只要有一个论点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且历经时间的考验而经久不衰,他就是一个有学术贡献的人,钱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学者。

我觉得更值得书写的是钱先生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仅仅用热爱生活来概括先生的一生,恐怕过于肤浅了,他应该是那种洞穿人世的仁者,也是那种用物质生活去丰富自己内心与灵魂的大智者。唯有此,我们才能从中找到钱先生对“人学”的最好阐释。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明人洪应明的对联,而洪应明则是《菜根谭》的作者。以此来形容钱先生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自“反右”斗争以后,先生沉寂了,投身于世俗生活之中,将变幻莫测的政治文化生活置于脑后,这一段生活的记录,我尚未见到文字记载,我不知道钱先生有无日记的记录,倘若有,当是有着活化石意义的史料。直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才在一次次的会议上与景仰已久的钱先生交往,一开始我就被他率真坦荡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原来想象中的一脸严肃的学者形象,立马变成了一个鲜活有趣的可爱人物。他头上永远戴着的那顶贝雷帽几乎成为钱先生形象不可或缺的性格象征。活泼、开朗、率性、真诚,而唯独没有的是机心,因为钱先生是一个无机事的人。

那一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通稿会议上,大家在宜兴多住几日,我们就有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接触,我们一干年轻人往往在背后调侃揶揄诸位老先生们,尤其是钱先生,包括他的学生,都是把先生的行状与语言模仿得惟妙惟肖。

我们去阳羡茶厂品茶,大家尽管称赞茶好,但没有一人像钱先生那样认真去品茶的,茶过三巡,大家都开始换盏重续,直喝得肚皮胀大,约摸勾留了一个多钟头,便都起身欲回宾馆,而偏偏是钱先生余兴未了,只见他稳如泰山地坐在藤椅上就是不起,不紧不慢道:你们先回吧,我还要再吃两浇。无奈之下,大家也就只能重新落座陪饮。此番喝茶,足见钱先生对茶的钟情,对饮的认真,现在回想起来,这更是先生对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更有趣的是钱先生在宴席上天真烂漫的行状,让我们事后模仿得前仰后合,让无知的我们只看见了人生皮相的一面,却没有体味到人性的“真知味”。那日,宴席上倒是上了几道高档的菜肴,比如一大盘扇贝端上来,中山大学的吴宏聪和金钦俊先生说,这么大的扇贝在广州得一百多元一盘,要知道当时我们的月工资至多也不过如此,说时迟那时快,钱先生端起了盘子一边往自己碗里拨,一面说:这个我喜欢。少顷,又有清炒大虾仁上桌,先生仍然此法炮制。后来又有螃蟹造型的大紫砂器皿端上来,竟满是蟹黄和蟹肉的蟹粉豆腐,先生再复之。我们交头接耳,低声附耳传之:他老先生喜欢,我们就不喜欢了吗?这顿饭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先生的率真与童趣,如今那一干年轻人现如今也都是老人了,可是每每相聚,仍然念念不忘当年的这场宴席,虽然宴席无酒,但是先生的风趣让我们醉了大半辈子!

如果钱先生是一个擅饮者,也许就会给我们留下更多有趣的故事,可惜他不喝酒,至多就是抿一小口而已,或者是一点点红酒。我没有问过先生的饮酒史,究竟是不能饮,还是戒过酒?不得而知。也许亦如明季陈继儒在《幽窗小记》中所言:“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我总以为先生是与酒交友者,猜度先生一生当中可能有过痛饮史,因为酒也是能够体现人的真性情的尤物,当然,倘若先生讨厌如刘伶解酲那样无行者也就罢了, 似乎先生少饮和不饮,让他的性格中缺少了一点灿烂的色彩。然而,有人一直把先生比作菩萨,我想,也许是佛家思想对参透人生更让先生动心:“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气,仙家饮之。余于无酒时学佛,有酒时学仙。”(《幽窗小记》)先生大约是想永远做一个集醒者吧,有酒无酒心中都有一个佛,那个佛就是大写的“人性”!他养的是深藏不露的浩然之气

前年看到有记者采访钱先生,最后仍然回到他的饮食上,先生说他最爱吃澳龙,因为价格太贵,不得已求其次,才是三文鱼。这立刻让我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先生尚能鱼虾否,这是先生健康的标志。

去年参加全国作家代表大会,早晨一进大餐厅,一眼就认出了那顶夺目的贝雷帽,立刻上前请安,先生仍然一字一顿地突出两个字:丁、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的先生让我动容,我们就在餐桌前合影。

先生百岁寿辰,总要献上几句祝福的话,我却仍然想用陈继儒的文句来概括先生百年人生,唯有此,先生才能将自己的生命延续到永远。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因为先生用了一百年的时间试勘了“人学”的风云,今后的白云苍狗早已被先生勘破。

2017年7月4日写于仙林大学城依云溪谷

P154-161

后记

风景:人与艺术的战争

作为自然的风景,历来就被不同的艺术理论家分为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坚持风景在人的眼睛中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内涵;一种是坚持其风景的原始感官视觉的享受,亦即人文与自然的审美冲突。这的确是个艺术的生与死的两难选择的悖论问题。然而,这显然是一个陈旧的美学命题,如W.J.T.米切尔所言:“风景研究在本世纪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与现代主义有关)试图主要以风景绘画的历史为基础阅读风景的历史,并把该历史描述成一次走向视觉领域净化的循序渐进的运动;第二次(与后现代主义有关)倾向于把绘画和纯粹的‘形式视觉性’的作用去中心化,转向一种符号学和阐释学的办法,把风景看成是心理或者意识形态主题的一个寓言。”需要强调的是,米切尔强调的是,所谓第二次与后现代有关的理论是后殖民主义浪潮中的美学理论,并非是对旧日有关风景的形式主义理论的回归,它同样也是带有更强烈的意识形态话语色彩。

“把‘风景’从名词变为动词。”当W.J.T.米切尔在《风景与权力》的导论里写下这第一句话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他论述风景的基本价值立场了:“自然的景物,比如树木、石头、水、动物,以及栖居地,都可以被看成是宗教、心理,或者政治比喻中的符号;典型的结构和形态(拔高或封闭的景色、一天之中不同的时段、观者的定位、人物形象的类型)都可以同各种类属和叙述类型联系起来,比如牧歌(the pastoral)、田园(the georgic)、异域(the exotic)、崇高(the sublime),以及如画(the picturesque)。”也就是说,任何自然的风景背后,都离不开那个“观者”的“内在的眼睛”的解读,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总喜欢将寺庙与教堂紧邻风景区的缘故吧。在这里,米切尔强调的是一切的“如画”的风景,在每一个人的眼睛里所折射出来的自然风景都是自身意识形态的显现。

无疑,风景本是与人类的美学感知相对应的不变的自然画面,往往是带着原始浪漫色彩图景的显现。于是,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诗情画意,就成为了文学艺术追逐的对象。且不说唐诗宋词里的山水画派成为中国诗歌的正宗,就是宋元山水画也成为中国画的正统流派,就足以见农耕文明在“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审美循环中所倡导的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须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的最高审美境界。因此,米切尔在《帝国的风景》这一章里就写道:“中国风景画是史前的,早于‘因其本身而被欣赏’的自然的出现。‘另一方面,在中国,风景画的发展……与对自然力量的神秘崇拜结合在一起’。”大约这就是米切尔在此书当中对中国风景画的唯一的一次,也是最高的评价吧,因为米切尔最强调的审美理论就是把风景融入包括宗教在内的意识形态之中来进行符号学和文化学的阐释。

……

因此,我在观赏十七世纪荷兰风景画的时候,首先是被画家表现自然的艺术力量所征服,而后才能从自然风景线(包括那些建筑物)中,找到那个时代的人文密码和意识形态的内涵。也许,在每一个不同的看者“内在的眼睛”中读出的却是并不相同的人文内涵,这恰恰就是每一个读者的再创造功能。好的艺术是需要留下给人思考的空间的。

刊于《文艺报》2016年9月30日

目录

瓦尔登湖旋舞曲

梭罗:把世界留给黑暗和我

人·自然·神

东京大学的树

寻找原始野性的风景线

豁蒙楼上

旧都感言

桃花扇中的风景

秦淮烟水

书肆风景

陵寝风景

考棚风景

墓碑风景

南京十里长安街景

幽径古丘

斜阳下的明故宫

徐达墓

扫叶楼

红楼曹府

宁海路45号

南京的城墙

朝内大街166号的风景

宠辱不惊 勘破风云

梦话扬州

《闲话扬州》的闲话

温州二度行

寄畅园

观街景

河上的风景

夜行客

湖荡风景

湖景油画

水田风俗画

月下食

沉疴之后读风景

风景:人与艺术的战争(代跋)

序言

风景会说话吗?

你看风景,风景会看你吗?

风景乃分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两种不同的风景在每一个人的眼睛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绪。前者似乎是客观的,其中也隐藏着不为人所觉察的主观,而后者则是纯主观的,但是其中却有各种各样观景的视角。

风景的自然属性也是有着两种形态的:其一是客观的、不加任何人工修饰的、原生态的自然风貌,这就是如今活在后现代文明生活环境中被“机械化”了的人,为了摆脱文化的困扰而寻觅追求的那种情景和情境。其二是人类为了攫取、褫夺、利用大自然而对其进行的改造、破坏或美化过的风景。当一个旅游者的目光分不清这两种形态之美丑的根本区别时,也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已然失去了他们的歉疚感,在麻木,甚至理所当然地在风景欣赏决感中获得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大自然风景之痛,人类能够倾听得到吗?即使能够听到她的哭泣,你会触摸到她的痛感吗?你会“像山那样思考吗”?诸如张家界、九寨沟那样原来是无人惊扰的自然生态风光,现如今已然成为被亿万人视觉肆虐和奸污过了的处女地,人类不是以她为邻为情侣,而是将她作为侵害取乐的对象,而非像两百多年前的梭罗那样把瓦尔登湖当作自己的情人那样去呵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一个人身处喧嚣的都市水泥森林之中,失去了与大自然的亲和力后,生存的意义就少了一种原始的野性,这大概就是梭罗所要寻觅的自然野性吧。

当然,另一种声音此刻就会强烈地抗议:难道大自然的美景不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吗?我虽然不是一个纯粹的生态主义者,但是,我反对那种无节制地糟蹋自然资源与风景的人类卑鄙行径,我们要倾听自然的哭泣,擦拭山湖的泪珠,抚慰她们的心灵创伤。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类与自然无法解决的悖论,但是不知道这个悖论的存在,或者处于麻木的状态,无疑就是人类的悲哀,因为我们的耳朵已经听不到上帝的哭泣和呐喊声了。

任何自然的风景背后,都离不开那个“观者”的“内在的眼睛”的解读,我们将用什么样目光去看风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风景的社会属性同样是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群之中,她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这种差别之大,或许是与各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有关,或许就是与各人的世界观和生存观休戚相关。我看作优美的风景,你看出的是则是丑陋,他看出的却又是一个可利用的物体。殊不知,看风景是要怀有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的,离开这个原则,你就没有资格去欣赏自然赐予你的美景,你对自然美景的占有应该只是精神层面和哲学层面的,而非物理性的践踏与侵害。

另外,同样的风景,在一个人处于不同的时空环境中的时候,他对自然风景的理解是往往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心境,这种主观因素的介入性,是取决于人在七情六欲中的变化,同时也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审美境界的提升,这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道理。当然,欣赏风景也并非完全是有阶级性的,我在代跋文章《风景:人与艺术的战争》中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叙。

“我看风景,风景看我”,亦如“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在每一个人与大自然的对话生涯中都有着各个时期不同的理论解释,它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和人性的成长而变化的,它既是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却又不局限于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其原因就是大自然的美景也在人类的屠戮和不可抗拒的天体灾害中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毁灭性的。

这本小书记载着的是我对自然风景的赏析,除了代跋的《风景:人与艺术的战争》为学术随笔外,其他均属于散文随笔的文体,虽然有些早期的文章还十分浅薄,但是,它真实地记录下了我对风景人间和人间风景的观念历史,如今不揣谫陋、妄提拙见,尚须方家不吝赐教,以及读者诸君予以指谬。

是为序。

2017年4月13日写于南京至香港飞机上

内容推荐

《人间风景》是著名学者丁帆三十年随笔精华。作者以不羁笔触重述旧人往事,以观者目光触摸山川草木,从寄畅园到瓦尔登湖,从陈布雷到钱谷融,在被复活的历史细节里,人间风景与世间百态自在映现。

编辑推荐

《人间风景》是一本散文集,共收文35篇,包括《梭罗:把世界留给黑暗和我》、《东京大学的树》、《桃花扇中的风景》、《南京十里长安街景》、《朝内大街166号的风景》等,记载着学者丁帆对自然风景的赏析,它真实地记录下了他对风景人间和人间风景的观念历史,在“我看风景,风景看我”中,呈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4: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