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望,藉由这套“新世纪作家文丛”,凭借众多实力派作家姹紫嫣红的创作成果,能对新世纪文学做一个以点带面的巡礼,也经由这样的多方协力的精心淘选,对21世纪以来的作家作品给予一定程度的“经典化”,并让这些有蕴含、有品质的作家作品,走向更多的读者,一定程度进入文学的生活,由此也对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乃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奉上我们的一份心力,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邱华栋主编的《纪念我的朋友金枝/新世纪作家文丛》为其中一册,收录了金仁顺的代表性中短篇佳作。
| 书名 | 纪念我的朋友金枝/新世纪作家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金仁顺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期望,藉由这套“新世纪作家文丛”,凭借众多实力派作家姹紫嫣红的创作成果,能对新世纪文学做一个以点带面的巡礼,也经由这样的多方协力的精心淘选,对21世纪以来的作家作品给予一定程度的“经典化”,并让这些有蕴含、有品质的作家作品,走向更多的读者,一定程度进入文学的生活,由此也对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乃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奉上我们的一份心力,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邱华栋主编的《纪念我的朋友金枝/新世纪作家文丛》为其中一册,收录了金仁顺的代表性中短篇佳作。 内容推荐 《纪念我的朋友金枝》收录了金仁顺的短篇小说《纪念我的朋友金枝》《彼此》《云雀》《在敦煌》等篇目。金仁顺的作品多关注都市女性的情感,以精准细腻的文笔呈现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这些作品在审美风格上是古典主义或唯美主义式的,没有现代小说常见的那种夸张的张牙舞爪的叙述或技术游戏,语言上极其干净、内敛、从容不迫,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的修饰成分,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目录 爱情进行曲 爱情诗 彼此 玻璃咖啡馆 铤而走个险 纪念我的朋友金枝 桔梗谣 莫莫格 喷泉 秋千椅 去远方 人说海边好风光 三岔河 神会 水边的阿狄丽雅 松树镇 梧桐 五月六日 霰雪 云雀 在敦煌 甜蜜的“怀疑论者”——金仁顺的七个短篇 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爱情进行曲 李先爱上朱萸,是很早以前的事儿了。那时我们都还在艺术学院上学。李先受了别人的怂恿——他们说朱萸很容易上手,给他至少举了十二个例子——李先就忍不住跃跃欲试了。 李先是学舞蹈的,有一次学院会演,他和同班的一个女孩子跳拉丁舞,瘦衣瘦裤绷在身上,屁股扭得十分活泼。李先的舞伴个头儿比他还要略高一点儿,舞蹈快结束时,李先拎着她的手做一个旋转动作,不小心把她甩了出去。那个女孩子收不住脚,摔到了舞台下面,半天没爬起来。李先在台上双臂前伸,洪常青似的造型保持了有半分钟。观众们笑坏了,有几个坏分子还趁机打起了口哨。会演结束后,李先得了一个“向前进”的绰号。 平常日子,李先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打篮球上,他的球技不见得好到哪里去,花活儿倒是不少,常常出洋相逗大家开心。每天中午,都有不少女孩子站在球场边儿上捧李先的场。这也多少得益于球场的地点,它正好建在女生宿舍楼和食堂之间。我们的寝室当时在四楼,窗口正对着球场,站在窗口的人经常会为李先的表演笑出声来。 三年级开学没多久,我们全班到农村体验生活。那是我们最难忘的一次体验生活课,除了朱萸以外——事后我们得知,那两天她给电视台拍了一个红酒的广告——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了。但原定十五天的体验生活课半天就结束了。我们到达名叫三棵树的小镇还不到两个小时,叶木就死了。 叶木是我们班特招上来的学生,据说他父亲来头很大。他自己在离学院不远的地方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上学的同时兼做一家时装店的老板。叶木平时谨言慎行,对人彬彬有礼,从不缺课,一举一动都是果然很有背景的样子,让班里的同学肃然起敬。有两个女生摆开追求的架势后,叶木在一次联欢会上带来了女朋友。叶木的女朋友眉目如洗,白毛衣配牛仔裤,没有语言只有微笑,班里的浓妆艳抹、叽里呱啦全都败下阵了。 三棵树镇有一条小河,水很浅,清澈见底。谁也想不到叶木会淹死在这条河里。当天夜里我们坐汽车返回学院,叶木裹在一个床单里,也和我们在一起。那是我们一生中经历的最阴森恐怖的一夜,没有人说话,每个人的脸色都比死去的叶木更加难看。 第二天,整个学院全都在谈论我们班的体验生活课。除了朱萸以外,所有的女生都躲在寝室里哭。叶木的父亲来头确实不小,要学院对叶木的死亡负完全的责任。系里的老师们走马灯似的来来往往,要求我们在描述事情经过时口径一致。 第二天,我们一个接一个地被单独叫到院长办公室。接受由公安机关和其他身份不明的人组成的审问小组的审问。好多人没等到回答问题,已经被屋里的气氛吓哭了。 我被审完后从院长办公室出来,回寝室的时候,在篮球场上被手里抱着球的李先拦住了。 我警惕地望着他,以为他要打听叶木的事情。 “这两天你看见朱萸了吗?” “没有。”我想从李先身边绕过去。他脚步一错,又挡住了我。 “我经常看见你和朱萸一起去食堂吃饭。” “关你屁事?!” 我瞪了李先一眼,我知道自己当时的形象糟糕透了,我不喜欢在有光的地方待着,更没有心情和从来没说过话的人聊天。但李先接下来的一句话多少让我吃了一惊。 “我爱上朱萸了。”李先说,“我知道你们是好朋友,求求你,帮我在朱萸面前说说好话行吗?” “啊?啊。”我胡乱地答应了一声。 往楼上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朱萸好几天没在寝室里露面了,她的自由自在让我很嫉妒,她既没有目睹恐怖的事件,又免于在事后被人没完没了地盘问。还有人在爱着她。P1-3 序言 “新世纪作家文丛”总序 白烨 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接续着“跨世纪文丛”,新推出的“新世纪作家文丛”。 在20世纪的1992年至2002年间,长江文艺出版社聘请资深文学评论家陈骏涛,主编了“跨世纪文丛”,先后推出了7辑,出版了67种当代作家的作品精选集。因为编选精当、连续出书。也因为是一个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学行动,“跨世纪文丛”遂成为世纪之交当代文坛引入注目的重要事件。当时,主编陈骏涛在《“跨世纪文丛”缘起》中说道:“‘跨世纪文丛’正是在新旧世纪之交诞生的。她将融汇20世纪文学,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变异的新成果,继往开来,为开创21世纪中国文学的新格局,贡献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她将昭示着新世纪文学的曙光!”这在当时看来实属豪言壮语的话,实际上都由后来的文学事实基本印证了。“跨世纪文丛”出满67本,已是21世纪初的头两年。《中华读书报》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它暂时为自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套文丛创始于7年以前的1992年,其时正值纯文学图书处于低迷时期,为了给纯文学寻求市场、为纯文学的发展探路,陈骏涛与出版家联手创办了这套旨在扶持纯文学的丛书。丛书汇聚了国内众多名家和新秀的文学创作成果,王蒙、贾平凹、莫言、梁晓声、韩少功、刘震云、余华、方方、池莉、周梅森等59位作家均曾以自己的名篇新作先后加入了文丛。几年来,这套丛书坚持高品位、高档次,又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期待,为纯文学图书闯出了一个品牌。”这样的一个说法,客观允当,符合实际。 也正是自1992年起,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强劲指引下,国家与社会的改革开放,加大了力度,加快了步伐,社会生活真正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市场秩序的确立为重心。社会生活的这种历史性演变,对于未曾接受过市场洗礼的当代文学来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与严峻的挑战。提高与普及的不同路向,严肃与通俗的不同取向,常常以二元对立的方式相互博弈。正是在这种日趋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以严肃文学的中青年作家为主要阵容,以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为基本内容的“跨世纪文丛”,就显得极为特别,格外地引人关注。究其原因,这既在于“跨世纪文丛”不仅以高规格、大规模的系列作品选本,向人们展示了当代作家坚守严肃文学理想和坚持严肃文学写作的丰硕收获,还在于“跨世纪文丛”以走近读者、贴近市场的方式,给严肃文学注入了生气、增添了活力,使得正在方兴未艾的文学图书市场没有失去应有的平衡,也给坚守严肃文学和喜欢严肃文学的人们增强了一定的自信。 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跨世纪文丛”出满5辑之际,我曾以《“跨世纪文丛”:九十年代一大文学奇观》为题,撰写了一篇书评文章。我在文章中指出:“跨世纪文丛”是张扬纯文学写作的引入举措,而且“有点也有面地反映了8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演进的现状与走向。在纯文学日益被俗文化淹没的年代,这样一套高规格、大规模的文学选本不仅脱颖而出,而且坚持不懈地批量出书,确乎是90年代的一大文学景观”。我在文章的末尾还这样期望道:“热切地希望‘跨世纪文丛’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并把自己所营造的90年代的文学景观带入21世纪。” 好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我当年所抱以期望的事情,现在正好落在了我的身上。 因为种种原因,“跨世纪文丛”在文学进入新世纪之后,未能继续编辑和出版,因而渐渐地淡出了读者视野与图书市场。约在2014年岁末,在新世纪文学即将进入第十五个年头之际,长江文艺出版社决意重新启动这套大型文学丛书,并希望由我来接替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很难承担繁重的主编事务的陈骏涛先生。无论是出于对于当代文学事业的热爱,还是出于对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敬重,抑或是与亦师亦友的陈骏涛先生的情意,我都盛情难却,不能推辞。于是,只好挑起这付沉甸甸的重担,把陈骏涛先生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共同开创的这份重要的编辑事业继续下去。 2015年1月7日,在北京春节图书订货会期间,长江文艺出版社借着举办《中国年度文学作品精选丛书》出版20周年座谈会,正式宣布启动大型重点出版项目——“新世纪作家文丛”。由此开始,我也进入了该套文丛的选题策划和作者遴选的准备工作。当时的“新浪·文化”就此报道说:“面对新的文化格局、新的文学现象,出版人仍然应该‘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跨世纪,有跨世纪的机缘,新世纪同样有着它的使命召唤。在一片喧扰之中,一大批严肃的理想主义文学者,仍然怀揣着圣洁的执著,身负着难以想象的重压蹒跚而行,出版人当然没有理由旁而观之。这正是《新世纪作家文丛》的缘起。” 经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社长刘学明、总编尹志勇、项目负责人康志刚几位多次沟通和商议,我们大致达成了以下一些基本共识:一、新的丛书系列以“新世纪作家文丛”命名,即以此表示所选对象——作家作品的时代属性,又以此显现新的丛书与“跨世纪文丛”的内在勾连与历史渊源;二、计划在5年时间左右,推出50—60位当代实力派作家的作品精选集,每辑以8—10位作家的作品集为宜;在编选方式上,参照“跨世纪文丛”的原有体例,作品主要遴选代表作,并在作品之外酌收评论文章、创作要目等,以增强作品集的学术含量,以给读者、研究者提供读解作家作品的更多资讯。 事实上,文学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在社会与文化的诸种因素与元素的合力推导之下,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史无前例的分化与泛化,创作形态也呈现出前所少有的多元与多样。文学与文坛,较前明显地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大变异,我曾在多篇文章中把这种新的文学结构称之为“三分天下”,即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严肃文学);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大众化文学(通俗文学);以网络科技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在这样一个有如经济新常态的文学新生态中,严肃文学的生存与发展,传统文学的坚守与拓进,就显得十分重要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一文学板块的运作情形,不只表明了严肃文学的存活状况,而且标志着严肃文学应有的艺术高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领着整体文学的基本走向。而就在与各种通俗性的、类型化的不同观念与取向的同场竞技中。严肃文学不断突破重围,一直与时俱进;一些作家进而脱颖而出,一些作品更加彰显出来,而且同90年代时期相比,在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等方面,都更具新世纪的时代特点和新时代的审美风貌。即以最为显见的重要文学奖项来说,莫言获取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自不待说;近几届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不少出自“60后”和“70后”的作家频频获奖、不断问鼎,获奖作者的年轻化使得文学奖项更显青春,文学新人们也由此显示出他们蓬勃的创造力与强劲的竞争力。这一切,都给我们的“新世纪作家文丛”的持续运作,提供了丰富不竭的资讯参照,搭建了活跃不羁的文学舞台。 我们期望,藉由这套“新世纪作家文丛”,经由众多实力派作家姹紫嫣红的创作成果,能对新世纪文学做一个以点带面的巡礼,也经由这样的多方协力的精心淘选,对新世纪文学以来的作家作品给以一定程度的“经典化”,并让这些有蕴含、有品质的作家作品,走向更多的读者,进入文学的生活,由此也对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乃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奉上我们的一份心力,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也为此而热切期盼!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