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二次握手(珍藏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扬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为爱惆怅的三人行,伴着挥之不去的情感樊篱,抒写了一段爱情的凄婉和美丽。

一件钟情再到深情的爱,难成眷属;最后牵手的人未必是最爱的人,而是关键时刻在场的人。

张扬著的《第二次握手(珍藏版)(精)》是一部完美呈现一个时代的爱和失落的文学著作。

本书曾以数十个版本的手抄本在“文化沙漠”的特殊岁月肆意流行。人们像读《圣经》那样虔诚地咀嚼字里行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本书珍藏着一代人的记忆,见证了一代人在特殊年代对精神家园的渴求,陪伴着他们度过青春蹉跎的岁月。

内容推荐

张扬著的《第二次握手(珍藏版)(精)》是一部描写老一代科学家的爱情、生活和事业的小说,它感动过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丁洁琼、苏冠兰、叶玉菡等爱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展示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卓越优异、无私奉献和铮铮傲骨;它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三角恋爱”小说,却全景式地写到“抗战”和“二战”,描写了一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参与研制美国第一批原子弹,对20世纪人类世界最惊心动魂的事件——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作了细致的描绘和公正的结论:恶有恶报。

目录

1 深巷来客

2 暴风雨中

3 松居医院

4 沪宁线上

5 齐鲁风烟

6 杏花村里

7 香山深处

8 大学校长

9 终身大事

10 不测风云

11 美丽敌人

12 基督受难

13 花信风来

14 风萧萧兮

15 “U委员会”

16 大洋两岸

17 飞虎队员

18 平安之夜

19 神秘信箱

20 “香格里拉”

21 “男孩诞生”

22 血海深仇

23 “恶有恶报”

24 “H弹”“G弹”

25 “小姑居处”

26 “恐怖花园”

27 “东厂”烈火

28 情深如海

29 妈妈!妈妈

30 夜半枪声

31 “彗星”陨落

32 此恨绵绵

33 “无形钢锯”

34 “巴士底狱”

35 “原子间谍”

36 良知作证

37 彼岸永诀

38 物是人非

39 相见时难

40 为了忘却

41 情真意切

42 相握无言

尾声

试读章节

书房很大。东、北两面墙壁整个都是书柜。朝南亦即朝院子那边开着窗户。西墙挂着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中印半岛地图。中印半岛也叫印度支那半岛,越南位于这个半岛的东部,苏冠兰刚从那里回来。还挂着两幅印刷精美的油画。当时的中国风行苏联和俄罗斯艺术。这两幅画都出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画家手笔:一幅是克拉姆司柯依的《无名女郎》,另一幅是艾伊瓦佐夫斯基的《第九个浪头》。

书柜中排列着上千本书籍,除工具书外,都是化学、药物学、植物学、医学、人类学、微生物学、细菌学和病毒学领域的专业外文书籍。摆放着几只铜镜和陶俑,十来件陶瓷、角骨、象牙、玻璃、玉石、玛瑙和景泰蓝制品,还有“文房四宝”。

南墙的窗外挂着一张竹帘,透过帘隙可以窥视小院。窗内的苹果绿绸帘朝两边拉开。窗前有一把安乐椅和一张红木写字台;桌面尽管很大,却几乎被台灯、小书架、文具、电话机、英文打字机和收音机等占满了,玻璃台板下可以看到苏冠兰全家和亲友的照片。“美多牌”五灯收音机还在播送新闻。教授伸过手去拧动旋钮,将音量降得很低,扬声器中传出轻音乐《花儿与少年》明快而富于跳跃感的旋律。

天花板正中垂下一盏花枝状吊灯。灯下的大理石方桌上摆设着茶具、镜子、座钟和留声机。西墙下两张松软的单人沙发之间放了一张茶几,各处还摆设着几盆菊花、文竹和仙人掌。总之,到处一尘不染,仿佛在有情有义地迎候男主人风尘仆仆远方归来。

“玉菡,”苏冠兰心头一热,高声道:“你辛苦了!”

“怎么了?”

“在国外工作起来不分昼夜,又脏又累。乍一回家,像是进了天堂,你营造的天堂。”

“哦,我忘了一件事:兰草还没搬进屋呢。”

“吃了晚饭,咱俩一起搬吧。”

苏冠兰在大理石方桌旁的软垫靠椅上坐下,开始脱掉皮鞋,换上拖鞋。他捋起袖口,跷起二郎腿解皮鞋带,顺便从桌上小镜中瞅瞅自己:修长的面孔,长而亮的眼睛,长而高的鼻梁,后掠的灰白色长发……

“玉菡,”因为隔着屋子,苏冠兰必须抬高嗓门:“出国前我的头发大半是黑的,现在大半成了白的。”

“整整一年啊,而且这一年里你太累了。”那边厢,玉菡也抬高嗓门:“不过,白发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遗传性状非常明显。爸爸白发不是也很早吗?”

“基因,基因。”苏冠兰失笑,“对,你是研究病毒学的,时时要用到这个。”

玉菡又说了句什么,苏冠兰没听见。他被小院中某种动静吸引过去了,趿着拖鞋踱到窗前。透过帘隙往外一瞥,一位女郎的身影映入他的视野。女郎身材高挑,体态窈窕,步履轻盈缓慢,粟黑色的浓密长发在脑后盘成圆髻。面庞呈椭圆形,五官富于雕塑感,嘴唇线条优美;大眼睛朝两侧高高挑起,睑黛较深,睫毛很长,瞳人在黑褐中泛着蓝色,像雪山中的湖泊般深邃清澈。双手丰腴修长,肌肤洁白柔润;左肘挎一只鳄鱼皮坤包,灰黄色风衣上随意斜系着腰带……

她是谁?苏冠兰心头隐隐涌起不安之感。

女郎挺胸直背,高昂着头,神态淡漠,俨如一尊大理石雕像。

“我仿佛在哪里见过她……”苏冠兰更加不安了,“不,我肯定在哪里见过她!”

突然,不安之感变成了不祥之感。教授甚至不寒而栗,像是沿着冰山的边缘下滑,下滑,即将坠人寒冷刺骨深不可测的大海!

恰在此时,对门的邻居朱尔同推门出来。

小院中只住着苏、朱两户人。朱尔同矮胖,秃顶,戴浅度近视眼镜,是个画家,在中国新闻社当美术编辑兼摄影记者。他正从檐廊下推着自行车步下台阶,不经意间瞅见女客人,顿感光彩照人,竟有点手足失措起来。倒是女郎从容,脸上掠过一丝微笑,颔首道:

“请问,苏冠兰先生是住在这里吗?”

她操着标准的“国语”,语调轻柔悦耳。苏冠兰听见了她的话。女郎既然问起他,显然是认识他,是来找他的。那么……

那边厢,朱尔同避开对方熠熠的目光,口吃得厉害:“哦哦,你是问苏,苏冠兰教授吗?对,是的,他,他就住在那里,喏,那,那里。”画家指指屋里亮着灯的正房,“他出国很久了,听说快回来了,今天该到家了吧。”

女郎顺着朱尔同的手势朝苏家这边看看:“谢谢!”

“哦哦,不谢不谢。”画家仍然避开对方的目光,推着自行车朝院子一角的大门径直走去。

P6-8

序言

中国女物理学家与“曼哈顿工程”——写在前面

1963年2月我去北京,在京期间住在一位长辈亲属家中。他是个化学家。我自少小即对科学充满兴趣,现在有机会与科学家零距离,科学成了两人之间的经常话题。一次谈到“曼哈顿工程”,他不经意道“当年一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参加了‘曼哈顿工程’……”但他戛然而止,不再往下说。我也不追问。我知道他于40年代中、后期以科学家和语言专家的身份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过,这在后来是算作“政治历史问题”的。不过我一直猜想,是否正由于这段“政治历史”,使他得以知道一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参加过“曼哈顿工程”的?

这次北京之行还使我意外听说了这位风度翩翩的化学家一段凄惘的爱情故事。

回到南方后,我写了一个短篇小说。我发现很多人喜爱它。以后漫长岁月中这部小说的篇幅、篇名乃至人物情节几经衍变,但那段发生在科学家之间的凄惘爱情和那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参加“曼哈顿工程”的故事,不曾变化。

这部作品自1963至1970年多次重写,手稿均被人借走不知所踪。中国人曾遭逢过社会生活极不正常的漫长岁月。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本作品1970至1979年曾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并因此于1975年1月导致我被捕入狱和内定死刑,罪名是“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1979年1月平反,7月这部作品以长篇小说形式和“第二次握手”书名正式出版。发行量很快达到430万册,至今居新时期以来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印数的首位。这以后的《第二次握手》没有“刑事”问题了,却出现另一个多年缠夹不清的问题——

1982年,《大众电影》杂志发表“一群留美中国学者的来信”,题为《电影<第二次握手>在美国放映引起哄堂大笑》。“留美中国学者”们宣称没有任何中国人参与过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品中女主人公丁洁琼参加“曼哈顿工程”纯系无中生有云云。

此前,1980年第2期《新湘评论》徐运汉的文章《文章得失众心知》对《握手》有很多好评,但也认定中国人参加“曼哈顿工程”是“大胆的凭空想象”。

1986年,参加过新中国核武器理论设计的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光明日报》撰文谈《握手》,谓此书“浓墨重彩影响很大”,可是所写重大事件完全不符合史实,众所周知当年没有任何中国人参加“曼哈顿工程”,可是作者却虚构出这样一个女物理学家丁洁琼。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片山义郎译出《第二次握手》,但先后找了七位日本书商均拒绝出版,理由也是当年没有任何中国人参加过“曼哈顿工程”——这里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历史事实,而是“民族感情”。原子弹炸在广岛长崎,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特别是这原子弹的研制者之中还有他们最为蔑视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这成了很多日本人心目中的奇耻大辱。

韩国人则相反。《第二次握手》2006年版刚问世,他们立刻要求译成韩文出版。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当韩国人从书中看到一个东方女子为民族复兴不远万里赴美留学,为“曼哈顿工程”作出贡献时感到振奋。

然而说来说去,最重要的终归是史实:当年到底有没有中国人参加“曼哈顿工程”?

《百科知识》1984年第2期《华裔美国人》(据托马斯·索维尔著《美国民族问题》,陈华编译)最早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一位华裔美国女物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研制美国第一枚原子弹。”

——与中国有一点沾边了。不过仍然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美国女物理学家”。

又过了漫长时日,直到90年代中期,我才偶尔从海外中文期刊上明确得知了那位女物理学家的姓名、身份和她当年参加

“曼哈顿工程”的来龙去脉,得知了她何以在长时期避而不谈那段史实,得知了她作为二十世纪最优秀的物理学家之一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得知了她30年代赴美留学,整个40年代直至50年代在美国工作期间一直持中国国籍——这一点非常关键。这就是说,她不是以“华裔美国女物理学家”即美国人的身份,而是以“中国留美女物理学家”或“中国女物理学家”印中国人的身份参加“曼哈顿工程”的。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这位优秀女物理学家当年参加“曼哈顿工程”的事迹已广为人知。我之所以直至本书2006年版(人文社版)才有可能让故事情节最大限度地贴近史实,韩国人在看到2006年版后才积极要求翻译出版,原因亦在于此。

因缘际会,我几乎是最早知道了一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当年参加“曼哈顿工程”的史实,也最早把它写进了文学作品。

当年按照罗斯福与邱吉尔的协议,只有持美、英两国国籍者经过严格审查后才可参加“曼哈顿工程”,先后参加该“工程”的总人数达53.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万人,包括28个英国科学家。那位中国女物理学家的参与,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她的文学形象便是丁洁琼。

因此,本书中周恩来总理关于“所有的中国科学家在整个战争期间都保持节操,忠于民族和国家。但是,他们之中直接参加过‘曼哈顿工程’,以这种方式为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只有丁洁琼教授一人”的说法,符合历史的真实。

也因此,本书中艾森豪威尔总统说的“哪怕只有一个丁洁琼,我们就不能说当年参加‘曼哈顿工程’的全都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哪怕只有一个丁洁琼,我们就不能忘记她身后那个伟大的民族”,符合历史的真实。

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