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强调不忽视问题,但是更关注并研究美好心灵和优秀品德。以同样的视角,陈红利主编的《黄高往事--黄冈中学校友访谈(第1辑)》关注的是教育中那些做得有成效的积极面。访谈希望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中国教育中做得好的部分,从中得到启发和激励,以期继承与弘扬。
| 书名 | 黄高往事--黄冈中学校友访谈(第1辑)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陈红利主编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积极心理学强调不忽视问题,但是更关注并研究美好心灵和优秀品德。以同样的视角,陈红利主编的《黄高往事--黄冈中学校友访谈(第1辑)》关注的是教育中那些做得有成效的积极面。访谈希望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中国教育中做得好的部分,从中得到启发和激励,以期继承与弘扬。 内容推荐 听说主编陈红利要策划出版一套关于黄冈中学的书,同事们都问:黄冈小状元、黄冈密卷是黄冈中学出的吗?他们自己曾经都在高考的路上被“黄冈密卷”虐过,而今,生活在北京,他们的孩子还要被“黄冈小状元”虐。 虽然黄冈密卷、黄冈小状元都与黄冈中学没有任何实质性关系,但我告诉他们,《黄高往事--黄冈中学校友访谈(第1辑)》会告诉你,怎样正确、高效地使用“黄冈密卷”和“黄冈小状元”。不仅如此,《黄高往事--黄冈中学校友访谈(第1辑)》还能告诉你,真实的黄冈中学是什么样的,它通过什么方式营造了怎样的教育环境,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起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 斥妄戒杀,显正护生。《黄高往事--黄冈中学校友访谈(第1辑)》最大的意义是,提炼总结了黄高教育的积极面,为我们如何从容面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录 数学课堂——1988届校友张伟平访谈录 从学霸到跨国公司副总裁——1988届校友李晓林访谈录 数学家之路——2000届校友袁新意访谈录 科学家的幸福生活——1986届校友冯茂启访谈录 自称黄高“混混”的海岸工程专家——1987届校友秦文凯访谈录 整形专家的成长之路——1980届校友陶宏炜访谈录 邻家女孩的成长历程——1986届校友杨萍访谈录 应试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的应试教育——1996届校友张凯访谈录 拓扑专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97届校友倪忆访谈录 会通中西 为机器立心的人工智能专家——1979届校友蔡恒进访谈录 美国金融博士 肯塔基大学终身教授——1990届校友刘焕良访谈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以校为家的老师和集体备课 张伟平:当时黄冈中学老师在业务上是很精湛的,他们以校为家也做得特别好。再给你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一个男生很神秘地跑进来,说老师今天不会来了。我们问为什么,他说老师今晚结婚。 泓澧:我记得那时老师有事情不能来上课的情况是很少的,所以这种事情发生,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新鲜的事,都会有点兴奋,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学生,都会有些小激动:耶,今天老师不来了! 张伟平:对对对,咦!他怎么结婚了?然后有男生就说要不要去讨喜糖吃……然后我们晚自习就在这种兴奋中度过了,下晚自习确实看到老师的房间灯火通明。现在的老师以校为家的形式肯定不一样,教学很投人是黄冈中学老师的特点,生活与他的工作几乎没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对教学的投入是全方位的。这很难得。黄冈中学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集体备课。 泓澧:就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可以教给学生,但是每个老师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个人的特色去教学生。 张伟平:对。集体备课是黄冈中学数学教育的特色。集体备课就是大家围在一起共同讨论。在西方,备课是很私人的事,别人都不会去打扰的,有些教材和内容的选择都是很私人的事,要听别人的课都是很难的。当时的黄冈中学,老教师带新教师是很常见的。这种师徒传帮带也是我们国家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个很好的传统。当时的黄冈中学这点做得特别好,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他们那种团结的氛围。在数学教学领域,黄冈中学最大特色是每一堂课有个精心设计的练习。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当时每堂课除了练习课本上的作业之外,下课后老师还会很工整地在黑板上写下补充题,这个补充题会比课本上的题难一些,有一定的挑战性,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一般课本上的题比较基础一些。我刚才讲,“黄冈密卷”人人都可以有,但怎么去选择一些典型的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做一些典型的题,实现由简单到复杂、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习该掌握的进度,这个要靠老师高超的技艺。备课就包括备学生、备教材,也包括备练习设计,这个设计是非常有讲究的,要科学。 泓澧:非常有讲究的,我也从其他校友那里所得到一些类似的感受。 张伟平:“黄冈密卷”人人都可以有,可是怎么去使用这套密卷呢?黄冈中学的老师诠释得特别好。我们听人说“黄冈密卷”太难了。他们只知道难,不知道我们学习是有梯度的,由简单到复杂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安排好了,我们就不会觉得特别难,这也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种特色。中国数学教育能够把一些很难的东西教给我们,这一点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是很难做到的,他们一堂课一般就讲一个故事,都是让学生动手做,在有些方面效率就比不上中国。中外数学教育的差异性很值得研究。中国数学教育特色的闪光点到底体现在哪里?真的可以从很多细节方面看出来,所以你做这个节目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P7-8 序言 中国的教育一直是处在被批评和被诟病的氛围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中的问题,但教育中那些做得好的方面却常常被人们忽略。湖北省黄冈中学作为中国中学教育的一面旗帜,自然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当我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访谈黄冈中学的校友和老师时,我发现,黄冈中学的教育中有很多优良的内容值得挖掘、提炼和弘扬。如同1993届黄敏校友听了访谈后的感叹:访谈中的每一件往事,都像一颗珍宝,如果不是访谈将这些珍宝展示给大家看,它们就会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将会是怎样的遗隐!黄冈中学校友访谈(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的栏目叫《黄高往事》),就是试图挖掘中国教育中的积极面。 第一次接触积极心理学,有“一见钟情”的感觉。几年前,在美国有幸师从“哈佛幸福课程”主讲泰勒·本·沙哈尔博士(Tal Ben-shahar)学习积极心理学。Tal Ben-Shahar在哈佛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曾经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说,Tal的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积极心理学也让我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 出于对这门新兴学科的热爱,我决定致力于推广积极心理学,希望建立积极心理学与普通人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并在不同的行业领域进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教育上的应用。 2016年,我的论文《积极教育,知行合一》被首届世界积极教育大会选中,我受邀作为分享者参加了此次大会。积极教育是世界积极心理学最前沿的专家学者们提出的概念。这次大会大咖云集,包括畅销书《坚毅》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ch(安杰拉·达克沃思)。从2005年开始,Angela Duckworth一直致力于研究性格对成功的作用。她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和长相,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作坚毅。”Angela的演讲,让我想到了母校湖北省黄冈中学(当地简称黄高)。我因曾经负责黄冈中学上海校友会工作,接触过各年龄段的校友,发现“坚毅”几乎是黄高校友身上很普遍的一个特质。这会不会跟学校教育有关? 《黄高往事》访谈,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从几个方面来探索积极教育。 首先,积极心理学强调不忽视问题,但是更关注并研究美好心灵和优秀品德。以同样的视角,《黄高往事》关注的是教育中那些做得有成效的积极面。访谈希望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中国教育中做得好的部分,从中得到启发和激励,以期继承与弘扬。 在访谈中,校友们对母校和老师非常感激,虽然那时的生活非常清苦,但回想起来依然是非常温暖和值得珍惜。他们认为高中生活对他们后来的人生有很多正面的影响。黄冈中学地处我国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欠缺的中部小城,多数学子来自农村,面对各种艰苦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黄冈中学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应对竞争激烈的高考,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这些寒门弟子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第二,黄冈中学的学子们是中国普通家庭孩子的代表。因为黄冈中学这个平台,在人生最关键的一个关口,他们不用担心拼爹,十几岁的年龄,心中已经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对于受访者个人来讲,我更关心的是他们身上的积极性格和品质,以及这些积极性格和品质对他们后来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高中教育对塑造这些品质有怎样的贡献。通过他们的分享,我希望找到一些答案:是不是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积极品质比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更重要?哪些品质对一个人的人生成功或幸福很重要?学校作为一个承担培养孩子重任的教育机构,需营造怎样的教育环境才能培养这些品质?我们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能营造这样的环境的?教育的核心工作应该是什么…… 第三,校友们在回忆高中生活的时候,谈得最多的是老师。在学生的眼里,好老师是怎样的形象?黄冈中学历史上拥有一大批深受学生爱戴、有情怀、有风骨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教学、对学生的热爱溢于言表,他们无私奉献的人格形象非常鲜明。希望他们也能为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黄冈中学除了升学率高,国际奥赛奖牌多也是另一亮点。曾经有一位老师说,“他们(指学生)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这是真正对智力和潜能的开发”。这一点,不仅符合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发挥长处和天赋的理念,也是实践心理学另外一大使命:鉴别和培养天才。 无论我们为着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而来,奔着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而去,有的人追求事业的成功,有的人追求人生的终极幸福和快乐,虽然千差万别,但是要实现人生追求的理想状态,有些品质是必备的,它们对我们的幸福人生有关键的影响。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标准,即便是人们所谈到的应试教育,能训练孩子们哪些能力和品质?素质教育又在培养哪些素质和品质?有些品质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培养。无论哪种教育模式,只要做到了,就可以借鉴和融合。 黄冈中学校友和老师的分享,给了我一种印象,在中国,面对当前的教育体系,除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或许能找到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有一种教育叫黄高教育。我的论文《在中国,有一种积极教育叫黄高教育》作为唯一的我国大陆积极教育(positiveeducation)题材,入选2017年7月在加拿大召开的第五届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我也因此受邀参会做分享。 积极教育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什么是积极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念。希望《黄高往事》访谈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积极教育作一点贡献。中国在各领域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是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冈中学是中国众多普通中学的代表,她的学生来自普通家庭,非常能代表中国国情;黄冈中学出来的校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并非“高分低能”。黄冈中学作为一所优秀的学校,为中国教育作出了特殊贡献,不仅值得研究,也值得分享给世界。 《黄高往事》自2016年8月底播出,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受到极大的关注,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每一期的剪辑工作量之大,更是自己未曾预料到的。我从一个绝对的技术“小白”,从头到尾完成策划、采访、剪辑、合成等所有工作,到最后完成成品上线和宣传推广等工作,俨然成了半个专业人士。回首这一年,欣慰之余感触良多。 积极心理学里谈到这样一个概念,job(工作),career(职业)和cauing(使命)有区别,倡导遵从内心的calling做事情。我算是个使命感很强的人,做《黄高往事》也是一样,因感觉到它背后的某种意义,就这么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下去。 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黄高往事》也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我只是个探路者。《黄高往事》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走出条更宽广的大路。 在准备将音频访谈出版成纸质书的过程中,发现将语音访谈变成文字书稿,风格迥异,书稿对文字的要求要高很多。为了满足出版的要求,我们将访谈内容做了些调整,但我更喜欢访谈时聊天的随意。 出版时间紧急,定有需要完善之处,望谅解!最后,还是希望您能去耳听为快。 陈红利 2017年9月 后记 若问如今 细话初心 时间总是一晃而过,《黄高往事》从2016年8月26日正式上线,已经一年多,到今天播出共三季38期。一路走来,自己有时也似有恍惚,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切又仿佛是在梦境之中。 一个访谈节目就这样诞生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多。有人说,你也是有着“坚毅”品质的。我不敢把这么高大上的词放在自己身上,但自己倒是个一直遵从内心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带着passion(热情),可以简单地坚持去重复做一件事情。当然,《黄高往事》如今成为一个稍微像模像样的自媒体节目,我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回顾人生几十年,似乎创造过不少无中生有的第一,人到中年,有时候甚至会迷信地用句心灵鸡汤类的话忽悠自己: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也许这就是我的使命吧。 一 从2016年8月初开始做一些调研,到向美国前辈讨教,跟我国台湾同行征询意见,也与不少的校友进行探讨,得到的都是积极、肯定的反馈。于是马上行动,一个人,从约谈校友到写访谈提纲,再到正式录制,文案,剪辑,上传,宣传……从一开始连访谈对象在哪里都茫然不知,对如何使用喜马拉雅做节目都不熟悉,对如何剪辑录音,等等都全然不懂,到现在有大量的校友、老师访谈预约名单,自己也从技术“小白”成为一个自媒体全能选手,活生生又是一部女汉子炼成记……这期间的工作量和时间投人超过我的预期。 有位同学说,你好有使命感。我说这样不好,虚的,不要,不是啥好事。同学说,吸引力法则!你会做出有使命感的事业!嗨,对于一个为价值而活,为意义而工作的人,这话好受用啊,让我备受鼓舞,感动至今,因为它让我觉得有人懂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这句话,就是一种力量,给人希望。 在做《黄高往事》访谈的过程中,又是深人骨子里的使命感作祟,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梦想:要把母校黄冈中学宣传到世界平台上去!几个月后,《在中国,有一种积极教育叫黄高教育》的论文提案被第五届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选中,我自己也作为分享者受邀参加大会。梦想实现了一小步。 不管梦想有多远,首先要相信能实现才有可能看见,这是我的信念。也因此不管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前面有多少险阻,如果觉得那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就义无反顾地去行动,不计较成本,不去考虑回报,当然,因此也会在其他方面失去很多,包括放弃巨大的物质利益。也许天性使然,也或许真是吸引力法则,当某一天与积极心理学相遇,发现它倡导的理念就是自己一直在反思和践行的人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这个领域。积极心理学强调遵从内心,秉持意义做事情,让生命绽放丰盈。对于人生,怎样度过才有意义,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定义,无须在乎他人评说,无关对错,只要遵从内心,那就是独一无二属于你自己的一次生命,也会是如意快乐的。 二 虽然自己谈不上是文学爱好者,却崇拜苏东坡,不仅仅是因为他跟故乡黄州的渊源,或是对他的诗词有多了解,而是追捧他的“苏氏”人生态度;很少做粉丝的我,如今也是Facebook(脸书)扎克伯格的铁粉,不是因为他多么成功,而是他成功之后所做的那些为人类谋福祉的事,总让我感叹小扎夫妇把生命活出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有时候,老在想特雷莎修女怎么做到如此的超凡境界,那要有多么博大的仁爱之心?像我们这样的凡俗之人永远难以做到。一边装着公益之心,一边怀着爱美之心,依然会踩着高跟鞋,涂着口红,在城市的喧嚣中穿行。虽然如众多平凡之人一样做不到特蕾莎修女那样为他人而忘我的高尚和伟大,但我不怀疑,世界上一定有这样无私的人,会做那些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人的价值观的差异,决定了人的行为的不同。世界有很多的不美好让人心变得复杂,而我始终相信,世界因此也会有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美好。有人说,我喜欢看你朋友圈,因为都是很美很正能量的一些图文。是的,我喜欢所有美好的事物。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是一介市民还是多么伟大的人物,最终皆归为尘土;无论做了什么善事,不要去想将来谁会记着你,这对终究回归自然的你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自己活着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定义自己的人生。从这一点上看,也不用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那些只是听从内心,自己快乐满足,这就够了。 三 《黄高往事》自播出以来,心一直被感动装得满满的。访谈节目得到广大校友的支持。首先要感谢参加访谈的所有老师和校友,还有那些默默支持的听众们。不少校友表示希望能做点什么,这让我感激不尽。虽然,很希望有一个团队帮助我做得更好,同时也有顾虑,我个人做什么都好说,为了按时完成节目剪辑,不吃不喝不睡那也是我一个人的事,可不愿意影响到大家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迟迟没有行动。在专门私信我的校友中,我仔细询问了他们的情况,在不断地确认和排除担心之后,2叭7年2月9日,《黄高往事》义工组正式成立,由一个人到几个人,黄冈中学校友访谈节目算是有了团队。义工们的加入,使《黄高往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禁想到那句话,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几位主动要求做义工的校友的公益之举感动着我,这让一直自称是心怀大梦想,独立行走于江湖的小女子,在寒意依旧的加州,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在一个人的路上,充满行走的力量。 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都可能从天掉下一个意外的感动和惊喜。一天,家住美国得州的2000届黄高校友张媛(Linda)微信问我:师姐,你的黄高校友访谈我能帮忙做点什么吗?我过去是奥赛班的班长,主持过班级的一些活动,写作也还可以,现在有一个小孩要照顾,平时也有工作,可能不像全职妈妈有那么多时间,但是我愿意为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校友的事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话感动得我从年龄上倚老卖老了一回,回了她:谢谢宝贝儿!师姐好感动。我告诉她我正在考虑招募义工,她回复我:听师姐筹备安排,愿意做师姐的左膀右臂。并留下自己的电话和邮箱。 1990届余细香师妹,在《黄高往事》播出不到一个月就私信联系我,告诉我非常认同和欣赏我做访谈的角度,在出版社工作的她希望能将访谈出版成书。她告诉我:国内的教育遭受诟病已久,多数人停留在斥妄的阶段,不能给出办法,以黄冈中学为例来显正,就是真的给人方向和力量。斥妄只能戒杀,显正才能护生。教育不能简单地杀,要扶正。我感到特别欣慰,立即回复:知音。她说要支持我一直做下去,也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一刻,突然发现,这个世上还有很多人跟自己一样用同样的方式思考着人生,并且为意义去做事情。依然还记得那个寒冷的北京之夜,尽管是我俩第一次见面,但感觉温馨而亲切。之后,在京的几位1990届师妹,知道我在北京有一个讲座,专门去捧场,调皮地拉了一个“师姐粉丝群”,结束之后大家欢聚消夜。我看到了她们身上黄高女生们的能干、天然去雕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共同特质。 在上海的黄高校友1997届甘华征,体现男生的话语不多:师姐,不知道我能不能做些什么。我告诉他我的担心,华征师弟说:理解师姐,做义工的人一定要坚持,我现在的工作相对轻松,可以抽出一些时间。他简单地介绍了自己,我从他的文字里感觉到某种力量和笃定。华征师弟雷厉风行,第二天配合节目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写好一篇表达到位的文字,开始了义工的工作。 之后又有年轻校友2016届的陈加和、李世霞、郑柳萌加入义工队伍。加和负责《黄高往事》的推文编写,世霞和柳萌帮忙整理书稿文字,她们都是新一代黄高人,不仅保留了踏实、能干、纯朴等黄高人的优秀品质,又多了时代赋予她们的印记。 四 我要特别感谢黄冈中学退休教师贺少安老师,他特地为《黄高往事》治印一方,从此《黄高往事》有了自己的LOGO。 感谢我高中的班主任王国雄老师参加第一季的访谈(王国雄老师的访谈将放在《黄高往事》第二辑的老师访谈中一起出版)。 感谢赞助出版本书的校友(应要求,不提及姓名),希望将本书作为礼物送给首届黄冈中学峰会的参会人员。以后打算将《黄高往事》访谈结集出版成系列丛书。 一路走来,有那么多的人在默默支持和关注,我是幸福的。要感谢的人太多,我的家人、同学、朋友和老师们,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姓名,感激于心。 最后,也欢迎更多的校友自荐或者推荐其他校友参加访谈。在第二季的老师访谈播出之后,不少校友推荐他们的老师。教师访谈在形式上更像闲谈,可能会显得不太简练,这里请见谅。我想说一下自己的私心,很多优秀的教师渐渐老去,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在公众的平台上留下自己的声音,我想就让《黄高往事》为他们多留下一些声音吧,哪怕是些闲话。 对于访谈,无论形式和内容,依然有很大可以提升的空间,欢迎大家提意见和建议,以帮助节目做得更好。虽然不少人夸赞节目做得很专业,我也深知,自己依然是个业余选手。细香师妹经常提醒我,师姐,一定记得初心哦!感谢我有这样可爱用心的师妹经常给我提醒,我也告诉她,是的,师姐永远会记得。初心勿忘,方能始终。喜欢那句话,愿万里归来,仍是少年! 对做公益之事,愿您,跟我们一样,有颗美好的心,做那个美好的人。一起参与吧! 陈红利 2017年10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陈红利竭力挖掘黄高模式中的积极要素,把传奇历史还原为个人历程,把社会成见改写成多元声部,令读者窥见被题海尘封的动人真相。 ——作家黄梵 黄冈中学塑造了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让我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全国工商联九届、十届执委罗锐韧 黄冈中学一定有一颗坚定的良心,它以“中等”之躯做着巨人的事情,否则这棵树上能不断结出这么多硕果便无解。而本书某种意义上讲是良心与良知的“反哺”。 ——诗人、评论家高尚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