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燕、邓晓蕾、冉新泽所著的《程天民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是关于程天民的第三部传记。第一部是由卫生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持的《中国医学院士文库——程天民院士集》,第二部是由中国科协等11个部委主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这三部传记互有联系,应用的某些资料难免有所重复,但各有侧重。第一部主要是“文集”,第二部主要是“成长”,第三部则主要论述具有闪光意义的思维思想。
| 书名 | 程天民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李燕燕//邓晓蕾//冉新泽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燕燕、邓晓蕾、冉新泽所著的《程天民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是关于程天民的第三部传记。第一部是由卫生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持的《中国医学院士文库——程天民院士集》,第二部是由中国科协等11个部委主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这三部传记互有联系,应用的某些资料难免有所重复,但各有侧重。第一部主要是“文集”,第二部主要是“成长”,第三部则主要论述具有闪光意义的思维思想。 内容推荐 程天民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防原医学的拓路者。程天民从事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逾60年,主持过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为我国防原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李燕燕、邓晓蕾、冉新泽所著的《程天民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从多个方面讲述了程天民院士的成长和人生经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成就与贡献,特别是教学思想、科学思维和战略思维的形成与实践,既有宏观战略的深入思考,又作细致入微的切实践行,由此记述了他的“思想之光”和光辉的科学人生。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人杰地灵的故乡,朴实和睦的家庭 一、周铁故乡情 二、学会人生四个关键词 三、“晚稀少”和“二四二” 四、家和万事兴 第二章 战争年代刻骨铭心的求学生涯 一、人文艺术的启蒙与家乡沦陷的屈辱 二、“爱国”“坚强”的信念在流亡中扎根 三、在中正医学院的难忘岁月 四、转入军校,打下献身国防的基础 第三章 人生的五次抉择成就“大家” 一、从经济系转入医学院 二、做外科医生的理想服从病理教学的需要 三、因特殊任务转向防原医学 四、从教授到校长 五、61岁回归教学科研岗位 第四章 情系戈壁大漠,献身军事医学 一、戈壁滩上的摸爬滚打 二、我国防原医学的开拓者 三、知难而进:引领我国复合伤研究 四、创建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 五、科技思牵重任,人文引发激情 第五章 池雨润翰墨,砺练后来人 一、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担当 二、永志不忘三位恩师的教诲 三、矢志教育,潜心教学 四、严师出高徒 五、育才、识才、荐才:薪火相传 六、师生情连着母校情 第六章 大道康庄三医大 一、接任校长,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两个取胜”的办学思想,催生“三三效应” 三、高滩岩上“扩”出新校园 四、培育传播三医大的文化基因 五、对外交流,扩大影响 第七章 闪烁思想之光,磨砺思维之剑 一、教学实践升华为教学思想 二、科研实践锤炼成科学思维 三、战略思考与细微处实践并行 四、战略思维的形成 第八章 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和感悟 一、诗书画印,抒怀勉友 二、科学艺术,相得益彰 三、多彩人生,境界高远 第九章 老有所为和老所不为 一、老来继续努力,获多项重大科教成果奖励 二、当好梯子,倚重中青 第十章 外界对程天民的赞誉 一、人物访谈 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编委会的评价 三、多方面的报告文学和宣传报道 程天民大事年表 程天民历任学术职务 程天民主要学术讲座、论坛、专论 程天民所获科教成果和其他重大奖励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周铁故乡情 程天民的故乡——江苏宜兴,这座江南城市,风景优美,民风淳厚,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来来往往的车辆井然有序,路上的行人脸上都挂着微笑,看得出人们的生活很惬意。这里有茶的绿洲、陶的古都、竹的海洋、洞的世界,还有徐悲鸿纪念馆、玉女潭、东坡书院、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祖居…… 程天民,1927年12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在我国的历史上,1927年是个不安分的年头,“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动乱还未真正落下帷幕,国共合作又已破裂。彼时,白色恐怖、腥风血雨,如乌云压顶在烟雨江南。而宜兴在程天民10岁以前,像世外桃源一般。宜兴古称阳羡,素以“风土之清嘉,人文之秀伟”而著称,为中国“陶都”,以紫砂茶壶而闻名于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据记载,唐代以来,宜兴出了381名进士、5名状元。近代出了一批科学家、教育家和人文艺术家,如周培源、唐敖庆、蒋南翔、徐悲鸿、吴冠中、尹瘦石等人。现有宜兴籍两院院士25名、大学校长和校党委书记100多名,宜兴籍教授更是遍布全国,被誉为“教授之乡”。周铁镇是宜兴的著名市镇之一,位于太湖之滨、竺山以西,满目山清水秀,一派江南风光,十分重视文化教育,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节目,曾专门为周铁镇拍摄了以“崇文重教”为主题的纪录片。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程天民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人文熏陶。故乡周铁镇,为他以后成长为一位“德技艺三馨”的军事医学大家和一代名师,提供了促苗生长的沃土。 二、学会人生四个关键词 今天的周铁镇北街,仍然呈现着老街的气象。在程天民的童年记忆里,这里有一栋两层小楼,住着其乐融融的一大家人。 程天民的大家庭里,曾祖母是一位有着坚强、乐观、豁达性格的传统女性。她早年丧夫,在晚清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连年兵灾的乱世,靠着一双巧手做女红,抚养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来,她因“守节贞操”被镇上建立了“贞节牌坊”。老太太传下了勤劳持家的风气,于是,程天民的祖父从小本生意做起,因为头脑聪明又踏实肯干,家业一点一滴地积攒。程天民的祖父天生一副热心肠,常常帮邻里排忧解难、调解纠纷,成了街坊心中的“一杆秤”。岁月流逝,老人们一一故去,但一大家子人还是和睦无间。淳朴亲密的家风使然,程天民的父亲和伯父一直没有分家,叔伯两家一块儿居住在这幢两层小楼里。街坊常常能够听见,这两家人大人们贴心的言语交流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按照族谱,程天民这一辈的男孩子统名为“民”,女孩统名为“美”。这个大家庭里,有8个男孩和4个女孩。叔伯婶娘都如亲生父母,对所有孩子视如己出、关爱有加;兄弟姐妹之间从不分彼此,相互照应,手足情分深厚。 排行老三的程天民在这样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在长辈的关爱下,学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关键词——分享。每个孩子手掌上那块小兔子似的点心;小花园里的闲暇时光,与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温习功课、练习毛笔字、画画、唱京剧;在糖水里加上小苏打做成“土汽水”,装在玻璃瓶中,每个孩子都啜上一小口……那童年的滋味至今仍令他难以忘怀。温馨的氛围、快乐的童年、幸福的分享,形成了他一生无论在旁人眼中如何“故事传奇、声名显赫、荣誉累累”,始终谦和、友善、亲切的性格。 P6-8 序言 程天民,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资深院士,在80多年的奋斗经历中,既有专业事业的成就,又有丰富多的人生。他的一生,闪烁着“思想之光”。 对程天民,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这样说:“程天民院士是我国原子辐射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我国著名的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科学家,而且在人文艺术方面也有相当深厚的造诣。” 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原总后勤部副部长王谦说:“他是旗帜,他是大家,他是良师。他当科学家的时候是好科学家,搞教学是好老师,搞管理是好校长。” 免疫学家巴德年院士说:“程天民在我心目中是非常优秀的教师、非常卓越的科学家、有相当战略思想的领导者,还是一个非常全才的艺术家。” 肿瘤学与分子生物学家顾健人院士说:“我可以这样讲,他是搞核爆炸引起的复合损伤研究的、我们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科学家中的艺术家,而且是优秀的艺术家,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里,在艺术上的造诣,他也是第一人。” 药理学家秦伯益院士说:“我觉得,有些校训内容,很多单位都可以用,不反映特色。当时我问他,他就说了这两句(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当时我也不觉得怎样,‘质量’‘特色’听上去很普通,后来越来越觉得这两句话深刻,有特点,经得起回味、检验,而别人提的都差不多。现在学校就是质量和特色欠缺,要做到‘质’‘量’两个字,是要在自己的工作上真正创出水平,要有负责的态度。质量好的东西很多,但必须有特色。因此,程天民的话涵盖了很多,这个是没有人说过的,就是程天民提了。而且,这话很平淡、朴素。大概学问做得高了,就不会再用几句话去忽悠人家,让大家鼓掌、喝彩。淡定才见高低,学问做到深处就是这样。” 曾任美国创伤学会主席和国际烧伤学会主席的Pruitt教授称,程天民所做的是“放射生物学领域的引领性工作”(leadership work in the field of radiation biology)。 而程天民自己则这样说:“我不同意有些人称我为‘核盾将军’,这个称谓太大、太难。我只是做了某些方面的工作,有人所称的‘我国防原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可能合适些。” 他在自己80周岁,同时也是从事教育、科研55年的时候说:“我从一个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大学校长,从一个知识青年成长为一名院士,培养我成长的主要是两个地方:一是大西南的重庆高滩岩,二是大西北的新疆戈壁滩,都是西部地区。” 对程天民,之前已有许多报道、介绍,包括多部报告文学、多篇媒体新闻等。近年来,卫生部和原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编的《中国医学院士文库——程天民院士集》(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78.9万字),以及中国科协等115部委组织的“中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26万字),均已出版。这两部书对程天民作了翔实的调研和撰述。而今,中国工程院决定编撰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其中包括程天民的传记。这三部书的基本资料难免有所重复,但又有所侧重。中国医学院士文库侧重“学术文库”,中国科协采集工程侧重“学术成长”,而本书则力求从新的视角,以“点燃思想之光”为主题,集中10个板块,从多个方面讲述程天民院士的成长和转折,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成就与贡献,特别是教学思想、科学思维和战略思维的形成与实践,既有宏观战略的深入思考,又作细致入微的切实践行,由此论述他的“思想之光”,记述他光辉的科学人生。 后记 本书是关于我的第三部传记。第一部是由卫生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持的《中国医学院士文库——程天民院士集》(程天民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二部是由中国科协等11个部委主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邓晓蕾、冉新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这三部传记互有联系,应用的某些资料难免有所重复,但各有侧重。第一部主要是“文集”,第二部主要是“成长”,第三部则主要论述具有闪光意义的思维思想。 我在1927年出生于太湖之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我上小学、中学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大学前4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战乱中的求学生涯历练形成的“爱国、坚强”意志,为我的人生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从军医大学毕业以后的65年间,专业上开始从事病理学,随着我国研发核武器、进行核试验而逐步转而投身防原医学,并形成了防原病理、战创伤病理的专业特色;职务上从教师、教研室和研究室主任、系主任到大学副校长、校长,再由校长回到教授岗位,促进了科技与管理的结合。从1945年进入医学领域迄今70年的实践,使我感悟到:必须坚持将自己的志向、抱负融合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以及对科学的追求之中,以获得攻坚克难的不懈动力;必须坚持勤奋和实践,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勤奋思考,不断升华,由教学实践上升为教育理念,由科研实践上升为科学思维,由多方实践上升为战略思想;必须坚持科技与人文结合、治学与修身相融,开拓敬业奉献的情怀,实践真善美的融合,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从而闪发出人生之光、思想之光。 在完成这三部传记过程中,各级领导、诸多院士专家和同学学生,给予了多方面的鼓励、关怀和支持,作者和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本书作者李燕燕、邓晓蕾、冉新泽同志周密思考,科学设计,精心编写。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等同志认真审阅,提出了宝贵意见。我作为被“传记”者,谨致以诚挚的感谢。 编著传记,也促发我系统地回顾、思考、总结,忆念自己的一生是怎样走过来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历史记载,更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和自我的认识。我由老程到程老,“老”,说明过去工作时间的长、今后工作时间的短。“短”,既要抓紧时间,老有所为,又要适应年迈,老所不为。愿在有为和不为之中,走好晚年人生之路。思绪所系,随笔书怀: 八十以后又八年,岁月留痕引思牵。 夕阳虽晚当映霞,犹存丹心吐芳菲。 老有所为和不为,扶育栋梁最为先。 待到日落西山时,喜看群星耀满天。 程天民 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于第三军医大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