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站在空无一人的、全自动化的硕大工厂里,我总是有种莫名的失落,这一刻,坐在圣詹姆斯餐厅中,忽然明白,这份失落的情绪因何而生,因为缺少了“人”,缺少了“人的温暖”。
技术进步带来的一切品质,让人们的生活在便利性与成本上都获得了收益,不过,我会认为这些品质透着标准化的味道,高效而便利,却少了美的质感。到沃尔玛或者家乐福,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在这些地方获得了足够的满足;到麦当劳或者肯德基,餐饮的便利程度,在这些地方同样获得了足够的满足。但是,让生活的质感与美,嵌入到其中,似乎还无法完全满足,究其原因,是因为便利无法承载质感,换句话说,生活除了便利之外,还需要增加一些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需要一些关注、用心以及爱的投入,而不仅仅是便利性与快捷感。
大家都知道,在一些地方,只要是手工制作的东西,一定是特别贵的。记得到意大利,手工制作的皮具与鞋品,有着家族的骄傲与高贵;一直喜欢二郎寿司,老人家强调对每一块鱼的出品工艺制作过程的严格控制,要求反复揉搓40多次;我喜欢在家和妈妈一起做饭,她最拿手做黄瓜肉丸,每次都赢得全家人一致的赞誉,为了保证这款菜的品质,到了80岁的妈妈依然要亲自去菜场买肉,选黄瓜,回到家里还要亲自手工剁肉、切黄瓜,然后手工做肉丸,做出来的肉丸味道真是鲜美极了;孩子会因为妈妈做的肉丸,多吃两碗饭,那一刻赞誉与快乐,让家里充满了幸福。“手工制作”是对生活美学的重新寻找,是对生活本质的回归与品味。妈妈制作的食物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妈妈保存了传统饮食的记忆,它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记忆而已,更是对于生活绵延的感知。
生活的品味是人们的向往与追求,有意思的是“品”“味”都是在讲味觉,所以我非常认同蒋勋先生关于生活美的定义:“‘吃’真的是人类认识美的一个最重要的开始”。很多人认为美存在于讲究的建筑里、优雅的风景里、名家画作之中、华服与装饰之中、舞姿与音乐之中,这些的确是美之场所。不过我觉得,如果在日常的饮食之中,没有美感,没有品质,没有专注与安心的体味,对于美的理解,恐怕是形式大过内容,随风附雅的成分更大一些。美如果回到生活基本面,认真对待好一餐饭,这餐饭所透射出的美,就会渗透在你的品味之中。
我们实在是太匆忙了,以至于每一个人都不把吃饭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为了减少吃饭时间,设计了很多便餐、
快餐,当我听说美团、饿了吗、百度外卖在最近几年极速发展的时候,内心有着一种淡淡的悲哀,饮食只为温饱,又如何去品味生活呢?你可能会说工作时间太忙,做不到。
最近三年大部分午餐,我和同事一样需要点外卖,不过,我尽量保证每天带着一盒切好的水果,放着喜欢的音乐,安静地把午饭吃完,确保那个时段自己是在吃饭,而不是做其他的事情,让一顿短暂的午餐,有着一种单纯的气息。这一顿普通写字楼人士的中午饭,因为水果、音乐,有了一点点的品味,其实,只要你愿意,任何情况下,你都可以创造出美感。
胡思乱想中甜品上来了,侍应生和雪芹都特别推荐波尔多本地的一种甜品——卡纳蕾蛋糕(Canele),它是葡萄酒装瓶之前需要澄清的最后一道工序,过去,这道工序要用鸡蛋清进行澄清,这样鸡蛋黄就剩下了,所以波尔多人把鸡蛋黄加面粉、糖烘焙成甜点;该甜点的最独特之处是,外皮烘烤得焦脆焦脆的,内部却极其松软,人口带着奶香与蛋香,夹着脆感与柔嫩,很独特的味道留在舌尖。如果你有机会到波尔多,一定要尝尝这份甜点,而且这家餐厅据说是做得最好的。
一顿典型的法国午餐,给了我很多欣喜,还有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一直为我们服务的侍应生竞忽然用中文和我们交流,告诉我们他叫马克,每年都会去中国一次,学过一年中文,去过北京、上海、西安、青岛,这份意外真的让我们很开心。有意思的是,一位顾客带着两只小狗经过我们的餐桌,也用中文和我们打招呼,想不到在波尔多的第一天,可以听到乡音,品到美酒,尝到美食,坐拥美景,好友陪伴,生活之美就在一顿法式午餐中开启。(P8-11)
自序
枫萨克(Fronsac)
美好的回归
加龙河畔(Garonne)
美在午餐中
枫萨克(Fronsac)
不朽者
公爵夫人庄园(Chateau de la Duchesse)
酌饮的光
利布尔讷(Libourne)
集市的快乐
圣-埃美隆(Saint-Emilion)
传教士与名庄
卡农-枫萨克(Canon-Fronsac)
土地的赞美
波尔多左岸(Bordeaux:Left Bank)
名庄之路
波尔多(Bordeaux)
低洼地的高度
普罗旺斯(Provence)
生活的回归
朗巴勒(Lamballe)
每一刻都可以浪漫
阿维尼翁(Avignon)
绵恒的创造
阿尔(Arles)
黄色咖啡厅
圣雷米(Saint-Rémy)
爱的发心
塞农克修道院(Abbaye de Senanque)
禁欲与爱情
石头城(Gordes)
天空之城
红土城(Roussillon)
空寂不诱
瓦伦索勒(Valensole)
薰衣草的圣地
或许与个人的性情有关,大部分时间我喜欢安静之地、安闲之时。虽然时时在都市喧嚣之中、繁杂琐事之境,但是总在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自在的状态可以呈现出来。欣喜的是,在这个夏日,我拥有了这样的时光。
很多时候,写作对于我也是持续保有这种空间感的媒介,一些学生问我,为什么不停地写?想起钱穆先生说过的话:“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愉悦,不堪持赠君。”山中白云,如何堪持以相赠呢?但是我如此写作,不仅是时时让自己觉得受益,想不到把这片清净分享出去后,幸运的是这份分享又加持了清净。
我把心专用在此,反而觉得心闲安静。思考与文字所营造的一切,有着自然与灵性本身的奥妙,给我无法言喻的帮助。就如此时,回溯这个夏日,枫萨克叠翠峰峦之胜,普罗旺斯(Provence)花海深巷之幽。亲友相随,信步所之,俯仰瞻眺,细小如葡萄珠的细嫩、薰衣草的淡香,宏大至千年的城堡、远不可及的星空,闲情遐想,随心抒写,时时泛现。
我本不喜酒,波尔多(Bordeaux)之枫萨克夏日,完全改变了我对酒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雪芹和国强现场细致、耐心的讲解,尤要感谢《知味葡萄酒》主编朱思维先生场外专业的讲解与指引,从土与鹅卵石的温度开始,让我慢慢去体味酒的底蕴。这个发现之旅很奇特,好像被带入到一个神秘之圈,发现了种种变迁与内涵,味蕾的丰盛、带着心的欢喜、所获得的满足与喜悦,增添了生活的厚度。
每一处的景致,更是因人而承载了意义。有这本小书,更是因为雪芹两次用心的设计与陪同,一个从容的介入,才会有在陌生之地安闲之感。同时,有周强律师、Amanda、小夏、国强、释心一起去感知与互动,朋友各自的智慧与欢乐,加持了这段时光。韩愈说:“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你们每个人安于自性本身,已给我足够的启示。
这次出行,知道自己会写一些文字,但是没有预设会体味到什么,会写些什么,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就是在此地,文字不足以表达其丰富与深刻,所以我想必须增添一些场景图片,才可让读者有直观的感受,这个想法除了得到同行朋友的支持,还得到了两位摄影爱好者的帮助——一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的张宁军同学,另一位是花间堂的刘溯先生,他们的视角更体现了两地的韵味,而他们的慷慨分享,也让这些文字,有了美的注释。
即便如此,我依然建议阅读到此书的读者,亲自去感受,你所感受到的会远超过这些文字,其种种际遇与心情,一定会带给你极大的欢喜。有些时候,旅行并不是为了观看,而是为了感知;并不是为了景致,而是为了灵性;并不是为了走过,而是为了经过……心与境的互动,会让心有个所安之地。
相传达摩祖师东来,僧人慧可在达摩前,自断一手臂,哀求达摩教他如何安他自己的心。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突然感到拿不到这心,于是对自己那问题,不免爽然若失,回答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听了达摩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与可安,安与不安全是由自己而定。
所以,我喜欢旅行,每一处的发现与惊喜,让生活也随着柔软与丰盛起来,也因此遇见了自己所喜悦的人与境,获得了心之所安。
陈春花
2016年8月30日于北京朗润园
陈春花著的《波尔多之夏(精)/春暖花开系列》讲述了波尔多让作者对葡萄酒与酒庄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那份认识不再停留在酒上,而是在每一个葡萄园中,更深切地感受何谓美好。普罗旺斯让作者对这个充满柔情之地,有了更深的认识,那种认识不再停留在文字上,而在鲜活的现实中,更真切地理解生活本身。
陈春花著的《波尔多之夏(精)/春暖花开系列》讲述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邂逅几段或深或浅的缘分,这个波尔多的夏日是作者给自己的一段休假的时光,但是未到这里之前,作者绝对想不到这段时光具有此般的静柔之美。
让我们一起进到书里来感受这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