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猛将赵云传(2)/跨度传记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曹伟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国猛将赵云传(2)》是有担当的创作,字字含金。曹伟用了文学的方式,建议急功近利的人们,用阅读的方式,重拾淡然、超然的“英雄气”。

掩卷沉思,每个人的那种壮志凌云、豪气干云、义薄天云的爆发点,一旦被触动,那么现实所向往的传奇力量和人世间期盼的正能量,是永远演绎和传播不完的!

内容推荐

赵云身上有的正气,是这个时代所亟须的;赵云智勇双全的能耐,也是当今许多青年所缺失的;而赵云身上展现的仁、义、诚、敬、孝,也是时代所倡导的……

曹伟《三国猛将赵云传(2)》中各种精彩的环境和情景描写,画面感极强,使人过目不忘。每章节结尾处还有“雄兵踏马衣甲冷,遥想桂阳峥嵘日。本是乱世沉浮人,一腔赤诚洗血恨”等流淌于作者笔下的深刻品鉴。这样的笔法我很喜欢,加上“闷雷春雨夜品剑,千里之外赠红颜。两心不渝天地鉴,白首直到夕阳间”等细节所折射的侠骨柔情,使赵云有血有肉,可学可仿。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焚赤壁,乌林逞威

第二章 夺南郡,零陵受降

第三章 烽烟起,智取桂阳

第四章 葭萌关,同门之谊

第五章 夜品剑,三生之约

第六章 江东行,夺路狂奔

第七章 龙凤配,江东哭丧

第八章 张松献图,赵云截江

第九章 战雒城,英雄末路

第十章 镇西川,刘备领益州牧

第十一章 据汉水,三国鼎立

第十二章 白帝城托孤,平定南中

第十三章 英雄无悔,蜀汉顺平侯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焚赤壁,乌林逞威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日“费留”。故日: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

公元208年,曹操举兵数十万南下,兵分六路攻打刘备,刘备放弃新野,暂退樊城。同时,曹操又派遣使者去见江东劝降孙权。孙权见信犹豫不决,正逢刘表病逝,遂遣鲁肃去荆州吊丧,不料途中听闻其子刘琮已将荆州献与曹操,又闻刘备败退江夏。鲁肃大惊,忙前往江夏去见刘备,情势危机,双方一拍即合。诸葛亮决定随鲁肃渡江,前往柴桑与孙权结盟,刘备则领军前往长江南岸的樊口。同年十二月,周瑜率五万水军至樊口与刘备会合。双方军队逆流而上,在赤壁正遇准备渡江的曹操水军,双方初战,曹操失利,不得不将水军与陆军会合,屯兵北岸乌林。周瑜便将战船靠于赤壁南岸与曹操隔江相持,双方又在三江口交战,曹操水军又败。为解决北方兵士不习水战,曹操听从谋士庞统之计,将数百战船用铁链捆绑在一起,日:连环船。

冬季的长江,河水依旧,浪花叠叠层层,尽情拍打着两岸礁石。已近黄昏,气温骤降,寒风凛冽,长江南岸渡口,数十战船在波浪上跌宕起伏,为首大船,桅杆大旗随风摆动,上面大书一个“周”字。船首站立一将,白甲红袍,皮肤白皙,剑眉高额,一头长发被江风拂拭,甚是英俊。此人背手,在暮色的余光下,嘹望着北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他便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禀都督,老夫一切已准备妥当,只是这东风何时可起?”说话之人,全身披甲,虽年已不惑,却是老当益壮。

周瑜闻言,转身迎上,躬身说道:“让黄老将军受罪了,东风之事,看那诸葛亮胸有成竹,应不是信口雌黄。”原来这老将便是江东名将黄盖字公覆。

“诸葛亮若是真能借到东风,此等夺天地之大能,着实让人佩服之至。老夫先行告退,待天黑透,便依计而行。”黄盖说罢,抱拳拜别。

“祝老将军一路顺风,旗开得胜。”周瑜抱拳目送,注视着黄盖高大的背影缓缓离去。

腊月时节,江面有时也会起东风的,这诸葛亮必是算定了今夜东风起,便疑神疑鬼,以此来激励军心。此人多智谋,又不肯为我主所用,日后必为祸患。想到此,周瑜右手不自觉地紧握腰问佩剑,面露寒霜,对站岗兵士喊道:“速传丁奉、徐盛两位将军前来见我。”……

是夜,江面雾气腾腾,南岸临江有一高地,四周用数百盏油灯摆成八卦之像,中间又以七盏大灯摆成北斗七星之状,人口狭窄,外立男女两童子,各持拂尘与木剑,禁止任何人人内。天色渐暗,从大营处驰来一支军马,手中皆拿火把,犹如一条火蛇。守卫兵士上前望去,见为首乃丁奉与徐盛两名大将,忙去禀报小校出来迎接。

丁奉、徐盛勒马问道:“孔明何在?速叫他来相见。”

小校答道:“诸葛先生正在七星祭风台中,我等不得入内,不知两位将军来访是为何事?”

徐盛道:“我等奉周都督之命,前来保护诸葛先生。汝等可以先回去与鲁肃大人复命了。”

“鲁肃大人说过,未经他亲自来传,不准我等擅自离去,还望两位将军莫要为难小人。”小校面露难色,既不能违背鲁肃的命令,也不敢得罪眼前二人。

丁奉面露寒色,左手一挥,身后军士一拥而上,将守卫部队围在中间。

小校惊愕,问道:“将军这是为何?”

丁奉笑道:“你们可以撤回,就说我与徐盛将军奉周都督之命,前来接替护卫任务,就不必麻烦鲁肃大人费心了。”

小校无奈,又不敢轻易离去,只得让出一条道路,将部队退至外围。

丁奉、徐盛行至入口,见两童子,丁奉喊道:“那小娃,你家先生何在?”

“我家先生正在祭风台祈风,旁人不得打扰。”

童声清脆,左边持剑男童发言应答。

丁奉喊道:“我等奉命前来保护孔明先生,难道也不能入内?”

右边怀抱拂尘的女童冷冷地说:“不能。”语气甚是坚决。

丁奉脸色大变,正要发作,徐盛在旁轻声说:“诸葛亮在祭台摆七星阵求风,我等不宜强入,不如在外等待,见东风起后,再去不迟。”

丁奉闻言,点点头,从人口望去,见诸葛亮身披道袍,披头散发,两脚赤裸,在祭台中间手舞足蹈。丁奉便命士兵层层把守。又对两童说:“怕有曹军刺客,我便留他们在此守卫。”

两童子躬身行礼相谢,不再多言。丁奉与徐盛暂退江边,又过半个时辰,江面风起,由小至大,丁奉惊道:“诸葛亮神人也,果真借来东风!”

徐盛点头说:“东风已起,不知黄老将军大功可成?”

两人正说间,突闻兵士喧哗,两人向北望去,只见江面火光映天,火借风势,如火龙盘旋,贪婪地吞噬着数百战船。P1-3

序言

赵子龙名满天下,义垂古今。鼓角争鸣处,很多读者对赵云是隔着时空的知心朋友。

对于一个作者,在一个地方银行普普通通的柜台坚守岗位,工作节奏本身就容易让人忙得虚脱,但是他业余笔耕不辍,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份宁静,保持一种谦卑而又傲然的写作姿态,是何其动人的景象。

我管曹伟叫兄弟,缘于贵州团省委特邀的驻村干部报告文学写作组的采风活动,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相见恨晚。他的认真劲、他的笔法和他的为人,无不透露着剑胆琴心之气。我想如果曹伟生活在古代,那今天或者有人正好提着笔会写他。于是我就怀着好奇,读了他关于赵云的第一部作品《三国猛将赵云传》以及即将付梓的第二部。

要读懂书中的赵云,确实应该了解一下曹伟。赵云会使的崖角枪,曹伟不会;当然曹伟会敲击的电脑键盘,赵云也是闻所未闻。很显然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曹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身边人,他不喝酒、不打麻将,你说要是交了这样一个朋友,是不是会觉得缺少意趣?但是他举杯与古人对话,他提笔驰骋疆场,是何等的高雅志趣。

部队生涯,使曹伟对古战场有着特殊情结。他研究战争,揉碎史书中人物的故事与悲欢,加上他自己调制的作料,开启了智慧的作坊,让人感叹他匠心独具的思想空间,流连于他精心烹制的“特色小吃”。

有一段时间正巧碰到曹伟生病住院,他对前来探望的我们说:“别担心,过几天就生龙活虎了!”明明佝偻着腰,还亮出大将风范,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你看他病房的床头,分明就是每天坚持要写上两三千字的手稿。于是我知道这小子骨子里不只是倔强,而是一种别样的刚强!

我问了小伟几个问题:“一、你心目中的赵云与其他历史英雄有什么不同?二、本部作品与你所著前一部有哪些不一样之处?三、作品里的赵云与人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三国志》甚至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武神赵子龙》有哪些区别?四、创作中总体参阅了哪些资料?五、你心目中的赵云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我想这些问题可能读者也会关注。

他的回答很干脆:“一、《三国》中唯一爱民的将领。二、和前部是无缝连接。三、单独抽出赵云这个武将来写,尽力去体现这个人物的忠、义及一身正气……”

我说小伟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他展开了话题:赵云是历史上少有的爱民将领,在刘备取得益州时,他不怕得罪其他“同僚”,毅然劝阻刘备将成都土地分封众臣。剧情是紧接第一部,是对长坂坡后的故事延续,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达不到《三国演义》的艺术水平,但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展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理变化、成长等等,力图接地气。创作中参考了《三国志》《云别传》等,这个人物的记录本来就不多,所以拓展开来,还要达到武侠类小说的风格,还是挺辛苦。

曹伟坦言,第二部创作了两年多时间,在创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如何通俗中不失那个时代的语言气氛,于是就出现说话时夹杂一些文言文,但是为了让读者都能看懂,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当然,在最后得到的反馈,这种写法得到了绝大多数读者的认可.虽然也有反对声,这是白菜萝卜的事了。“我心中的赵云拥有忠、仁、勇、孝、义这五种品德,这也是他受历代百姓喜爱、推崇的原因。现在的社会太缺乏这种精神,我想通过文学的方式,让急功近利的人们,重拾一个英雄梦。”

与其问很多的问题,不如一头扎进他写的故事中去。我读到了《三国演义》《三国志》里没有的成分。在那些成分里,有赵云的恋情,有他的江湖道义,有他的军事韬略,当然也有他的离愁别绪……也许不同的读者,会读到不同的赵云。

赵云身上有的正气,是这个时代所亟须的;赵云智勇双全的能耐,也是当今许多青年所缺失的;而赵云身上展现的仁、义、诚、敬、孝,也是时代所倡导的……

书中各种精彩的环境和情景描写,画面感极强,使人过目不忘。每章节结尾处还有“雄兵踏马衣甲冷,遥想桂阳峥嵘日。本是乱世沉浮人,一腔赤诚洗血恨”等流淌于作者笔下的深刻品鉴。这样的笔法我很喜欢,加上“闷雷春雨夜品剑,千里之外赠红颜。两心不渝天地鉴,白首直到夕阳间”等细节所折射的侠骨柔情,使赵云有血有肉,可学可仿。

这是有担当的创作,字字含金。曹伟用了文学的方式,我却建议急功近利的人们,用阅读的方式,重拾淡然、超然的“英雄气”。

掩卷沉思,每个人的那种壮志凌云、豪气干云、义薄天云的爆发点,一旦被触动,那么现实所向往的传奇力量和人世间期盼的正能量,是永远演绎和传播不完的!

萧子静

2016年8月

后记

《三国猛将赵云传》第二部终于完成了,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文件夹里的稿子,我百感交集。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宣扬“英雄”。

赵云之所以成为三国时代最璀璨夺目的武将,被后人所喜爱和敬仰,是因为他不但拥有忠、勇、义等高尚品质,更有一颗对平民百姓的爱心。这在封建时代,尤其在三国时代难能可贵!

所以,我创作这部作品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每个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在心中埋下一颗有大爱之心的“英雄”的种子。当他们在漫漫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时,会更加勇敢,更加坚强,那颗种子也将破土发芽,树立读者讲信用、重情义、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我相信,在这个拜金浮夸,甚至崇洋媚外的时代中,这种良金美玉般的品质,将会不断涌现出股股清泉,去守护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我并非在呐喊,而是真诚希望,仅此而已。

有人批评我,写的是什么嘛,文言文夹杂些白话文!上本出版时,就有人这么提出疑问,给我出了一个难题。我的初衷是:人物语言不能完全文言文,要能让各个文化层次的读者都看得懂。从上本的读者反馈来看,大多数读者还是很认同我的想法,所以这本的写作方法与上本是保持一致的,只是在章节上做了调整,把数篇短文合成一个大章节。

在第二部的创作中,贵州诗人哑默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他德高望重、谦虚、平易近人,给我介绍了很多优秀的书籍。还有我的老师王力农及清镇作家程家强老师,他们在知道我写历史小说后.特意购买了相关历史书籍相赠。另外,还有我的兄长萧静、安红利等人,分别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此书作序、赋词,在此一并谢过。

作者

2016年9月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