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根主编的《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中所编选的故事全部取自中国古代的童话、幻想小说、神话故事等。这些故事是一流的古代文学作家在民间采风过程中收集整理起来的,可谓是中国版《格林童话》,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童年。每个故事都附有数个知识拓展,让小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打下坚实的古代传统文化根基,适合四岁以上听读,八岁以上自主阅读。
《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用一个个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倡导中华美学精神,培养孩子的阅读趣味,提高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让美学与美德在美文中滋养孩子的美好心灵,孕育孩子的高尚品格!
《鹅笼书生》为该丛书之一,共收录39个经典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从《山海经》《搜神记》《酉阳杂俎》《古今谭概》《聊斋志异》等经籍、志怪、传奇、笔记、小说等多种原典中选取,可谓至今最权威、最经典的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汇编。
王泉根主编的《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共6册,分别为《鹅笼书生》《叶限姑娘》《湘妃竹》《一行和尚》《富人的新装》《井下仙国》,共40多万字,所编选的217篇故事取自《山海经》《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魏晋志怪、唐宋传奇、明清小说,是一套十分权威、经典的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汇编。这些传统文学经典,是历代文学文化大师的童年读物,是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训喻故事,更是值得孩子们认真赏读的上佳精神营养品。
本册《鹅笼书生》共39个故事,选取了地底下的小人国、马头娘等经典故事。
讨吃的小鬼
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有个刚死不久的姓张的小鬼,骨瘦如柴,身子单薄得一阵风就能吹跑。有一天,他遇到一个老朋友。
“嘿,小张,你怎么也到阴间来了?”老朋友姓吴,见了张鬼,十分好奇。
张鬼见吴鬼养得白白胖胖的,十分健壮,差点儿没认出来,惊讶地问:“吴哥,我们有二十年没见面了吧?你死的时候可比现在瘦多了。”
“别说我,我问你,你怎么这个鬼样子啊?”吴鬼问。
“才做鬼,不知道如何谋生,每天忍饥挨饿。你来得早,快教教我吧。”张鬼谦虚地请求道。
吴鬼说:“你只要让人害怕你,就能得到食物。”
张鬼经吴鬼指点,来到村子东边的一户人家。张鬼见这户人家的西厢房中有一盘石磨,便走上前去推磨。
“老天呀,你可怜我们没有劳力,派鬼来帮忙推磨,实在太感谢了!”这家主人相信鬼神,便叫下人又运来了许多麦子。
直到傍晚,张鬼才把麦子磨好。他累得气喘吁吁,却不见主人给食物,悻悻地离开了。他找到吴鬼,气呼呼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你为什么要骗我呢?”
吴鬼说:“我没有骗你,你明天继续推磨,一定能得到食物。”
第二天,张鬼走进村子西边的一户人家。他见这家门旁有个石碓(shi dui,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连续起落,捣掉下面石臼中的糙米皮),便学着人的样子用石碓舂米(chong mi,捣米)。
主人听到石碓的声音,知道是鬼在帮忙春米,便吩咐仆人又运来一些谷子,还吩咐女仆在一旁筛谷子。
张鬼干到傍晚,累极了,仍然没得到食物,便气冲冲地回去了。见到吴鬼,张鬼破口大骂:“你太不仗义了!”
吴鬼说:“别骂我,是你运气不好。这两家人都信鬼,见到鬼并不害怕。明天你另找一户不信鬼的人家试一试。”
张鬼听了,决定再尝试一次。他先从门缝往里瞧,见这家人没有烧香拜佛,就从门中溜了进去。
一群女子正在屋里吃饭。张鬼见院子里没有石磨,只有一条白狗躺在角落里休息,便上前抱起白狗,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呀,白狗怎么会在空中移动呢?”女子看到院子里发生的事,觉得奇怪,连忙请教巫师。
巫师说:“是鬼来讨食物了,你们把狗杀了,再准备一些水果和酒菜放在院子里祭拜一下。” 这家人照巫师的话去做,张鬼果然饱餐了一顿。从此以后,张鬼再也没有饿过肚子。
亏心人驱鬼
据东晋·干宝《搜神记·倪彦思》
三国吴时,嘉兴县有一个大户人家,主人叫倪彦思。倪家住在县城西边的埏(shan)里,在当地颇有声望。有一天,倪彦思发现家中有鬼魅(mei)。那鬼魅和人说话,像人一样吃喝,但看不见形体。
倪彦思的奴婢(nu bi)背地里骂主人,说话毫无遮拦。鬼魅将这话告诉了倪彦思,倪彦思惩罚了奴婢。从此,家中再也没有谁敢骂主人了。
P18-22
讲好我们民族自己的故事
王泉根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际社会没有自己的话语权,那就只能拾人牙慧,看别国的脸色行事,沦落为属国番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故事,或者虽有自己的故事而不讲,偏爱讲别人的故事,那就不免丧失民族自信,如同抽去筋脉,矮人三分。一个民族的孩子如果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故事,而从小听着、看着异族的故事长大,那又会如何呢?
我曾听一位女作家讲过她孩子的故事。她的女儿从小看着日本的绘本、动漫长大,有一天女儿对她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当日本人。”“为什么?”妈妈大惊。“日本多好啊,日本的绘本多好看,还有《樱桃小丸子》《窗边的小豆豆》。”
孩子的一番话使这位女作家彻夜难眠。从此,她将全部精力和智慧用于一件事—打造我们民族自己的图画书。除了自己创作,她还广邀画家和作家朋友一起来做这件事。终于,事情慢慢起了变化。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阅读推广人都来倡导我们民族本土的图画书。终于,在中国孩子爱读的图画书中,有了《布老虎》《元宵灯》《京剧猫》《小石狮》《团圆》《桃花源》《二十四节气》《一园青菜成了精》……
我深深地敬佩这些具有民族良心、文化良知与投入良苦用心的作家、画家、出版人、阅读推广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学,尤其是我们的儿童文学,实在太需要向下一代讲述我们民族自己的故事了。
中华民族缺少自己的故事吗?缺少自己的神话、童话、幻想文学传统吗?当然不是。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等众多史诗保存着珍贵的民族生命史、创造史;嫦娥、西王母、精卫填海等无数美丽动人的神话,讲述着亘古不变的人间梦想;一代代口口相传的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传递着真善美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审美观、生态观;海量的歌谣谚语蕴含着中华民族无穷的生活经验、生产经验与人生智慧……据报道,我国口头文学遗产已建成的数据库,仅第一期就录入了1165000篇(条),8亿多字,而这只是口头文学,并不包括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的文学遗产。
历史文献表明:早在9世纪的唐代,我国就已出现了西方“灰姑娘”式的童话故事,这就是唐代作家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中的《叶限》。叶限姑娘的故事比17世纪法国沙尔·贝洛写的《鹅妈妈的故事》中灰姑娘的故事还要早出七八百年。历史文献还表明:16世纪的明代嘉靖年间,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儿童图画故事书,这就是《日记故事》。《日记故事》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以曹冲称象、灌水浮球、司马光破缸救人等故事讲述了我国古代儿童的聪明智慧,这比捷克著名教育家杨·阿姆司·夸美纽斯编写的儿童插图读物《世界图解》还要早。 中国本土传统神话、童话、幻想文学等是一笔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笔丰厚的中国传统儿童文学遗产。这些传统儿童文学,既保存在丰富的口头文学遗产之中,同时也蕴含在历代文献典籍之中。古代有很多作家、学者,从小就爱听故事,长大了还是这样,如晋代的干宝,唐代的段成式、李公佐,宋代的苏东坡、洪迈,明代的冯梦龙、瞿佑,清代的蒲松龄、沈起凤等等。正是这一大批“青春在眼童心热”的有识之士,把他们听到的、采风来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写进他们的著述之中。“文锦织成便不磨。”于是,就有了《山海经》《搜神记》《酉阳杂俎》《古今谭概》《聊斋志异》……在这些魏晋志怪、唐宋传奇、明清小说中,有大量神话、童话、幻想文学等传统儿童文学文本,只不过古代并不叫“童话”而已。周作人很早就认为:“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特多归诸志怪之中,莫为辨别尔。”这一观点是很有见识的。
中国传统儿童文学遗产,是一座尚待我们去开发的文学富矿、文化富矿。这座矿脉的一头联结着由甲骨文传承下来的五千年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文脉,联结着我们古老的土地、山川、风物、民俗、梦想、开拓、乡愁,另一头则联结着中华民族下一代的精神生命世界。我们的爷爷、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都是从小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
《石门开》《渔童》《田螺姑娘》《阿凡提》等本土民族童话故事,曾给儿时的我带来无穷的阅读快乐与无边的想象,同时也让我从小懂得了勤劳与善良、正义与追求。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孩子只记住了蓝精灵、米老鼠、无敌铁金刚,只知道《猜猜我有多爱你》《夏洛的网》《哈利·波特》。这些外来的故事固然如同外来的麦当劳、肯德基一样,有它们的营养与可口之处,但如果我们的孩子只爱看这些书,只爱吃这些洋餐,显然会造成偏颇、偏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如果走向极端,则会忘记自己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缺失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
今天,在这样一个门户大开、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的时代,我们实在太需要将我们民族自己的故事,将神话、童话、幻想文学等传统儿童文学遗产开发出来,并将传统儿童文学遗产的两头继续贯通起来、联结起来,用现代理念和艺术形式智慧地将其转化为广大少年儿童爱读、爱看、爱接受的读本。希望我们今天的孩子,在阅读叶圣陶、冰心、张天翼、孙幼军、曹文轩等中国作家创作的百年儿童文学优秀原创作品的同时,也能读到从《山海经》延传下来的民族传统神话、童话、幻想文学中的优秀本土作品。童话不等于《白雪公主》《小人鱼》《睡美人》。对于中国孩子来说,童话的第一要义应该是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智慧、情感于一体的优秀传统本土故事,这不仅是老祖宗巨大的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更是中国孩子看得见的文化之根。
2016年2月17日下午4∶10草于G555次京汉高铁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