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上,多层次的经济结构要求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和金融服务多样化,在国有企业得到国有银行服务的同时,非国有企业也需要有相应的金融机构为之提供服务。以小型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城市信用社便应运而生了。
1986年,哈尔滨市创办第一家城市信用社。当时,哈尔滨市体改委、市人民银行和金融体改办等部门的领导同志深入到各专业银行、各区政府,组织动员他们牵头组建城市信用社。此后,哈尔滨的城市信用社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到1988年,哈尔滨的城市信用社已发展到25家,为了加强对城市信用社的领导和管理,同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了哈尔滨城市信用社联社。联社在中国人民银行授权范围内对城市信用社进行归口管理,自身也经营各项业务。
城市信用社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集体、个体及小型国有企业在银行“开户难、贷款难、结算难”等问题得到缓解,颇受政府、客户的欢迎。 乱象丛生 城市信用社名义上是合作金融组织,但从其诞生过程来看,合作特性并不明显,极少是民问基于互助合作的愿望自发组建的,绝大多数是在改革的大潮中,由不同的主办单位基于不同动机牵头组建的。就哈尔滨的城市信用社来看,主办单位五花八门:有企业集团办的、有专业银行办的、有机关事业单位办的,还有街道办事处办的。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一直未能理顺,除了与主办单位形成了行政隶属关系,还在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监督与管理,同时又要接受联社各方面的业务协调与服务。
在诸多管理单位中,城市信用社与主办单位的关系最为密切,人、财、物多被主办单位控制。部分城市信用社事实上办成了主办单位的“下属单位”或“分支机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城市信用社名义上享有经营自主权,但在实际经营中,其信贷政策和资金投向、投量常常受到主办单位的行政干预,甚至存在几万元以上贷款都要由主办单位审批的现象,无法做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
各单位组建城市信用社的动机也很复杂,其中不乏为了安排子女就业,为了建“小金库”,为了转移资金,或办按政策办不了的事。
在扭曲的办社动机和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下,种种乱象不一而足。有的主办单位将城市信用社视为“小金库”,无偿挤占、使用城市信用社资金;有的主办单位将城市信用社视为自己的附属银行,无视信贷政策,对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下属单位和“关系户”,硬性要求信用社为其贷款,致使部分贷款长期不合理占压,以致逐步形成呆坏账。
改革方向
针对城市信用社的诸多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曾多次组织进行清理整顿,但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是体制上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国务院决定:在现有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使众多的“小商业银行”合并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股份制合作银行,通过改造管理体制解决城市信用社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化解业已存在的金融风险,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另一个重要考虑是。借此整顿地方金融秩序,特别是将财政信用纳入银行信用。在当时,地方财政部门掌握着各种“周转金”“专项基金”,变相从事着贷款业务,甚至吸收存款。
P10-11
哈尔滨银行从偏居东北一隅、境遇一度岌岌可枣的城商行,发展到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以小额信贷业务享誉中外的上市银行,正是因为对小额信贷战略的坚守,这值得很多银行思考和学习。同时,哈尔滨的小额信贷之路也完美地折射出城商行这年来发生的“蝶变”。通过本书来回顾和沉淀城商行的发展经验,对于城商行这个群体承上启下、深化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蔡锷生
对于中国银行业和整个城商行群体来讲,哈尔滨银行只是发展大潮中的沧海一粟。但本书筹备历时近四载,谓作团队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采访了多家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查阅了大量史料,还原了很多历史细节,无论是对成功的原因,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力求从最真实、最客观的角度进行阐述.这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希望本书能够为城商行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启迪和借鉴。
郭志文
经过将近4年充满艰难而又激动人心的创作历程后,《城商行蝶变——哈尔滨银行的小额信贷之路》全书终于完稿。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的是,我们认为这应该会是一本让读者耳目一新的书,因为它不仅仅是真正从第三方的视角来讲述哈尔滨银行是如何从偏居东北一隅、境遇岌岌可危到登陆香港资本市场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而且通过这段历史可以完美地折射出城商行这些年来所发生的脱胎换骨的变化。
忐忑的是,由于历史总是由无数生动而又易逝的细节构成,尽管我们竭尽全力想要深入探究这家银行的成长轨迹,但囿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可能总会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鲜活片段成为“漏网之鱼”,让我们失去更完整呈现这家银行历史的机会。
在开始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们3人都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长期关注城商行的发展,也一直想要记述这个不被多数人重视,但在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群体,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直到我们在一次采访中发现哈尔滨银行这家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商行,因而主动向哈尔滨银行董事长郭志文提出通过记录哈尔滨银行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来折射城商行蝶变的思路,没想到立刻得到了郭董的首肯。
此后,在为期近4年的创作过程中,哈尔滨银行向我们开放了所有资料,并接受了大量采访。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大量城商行进行了调研。
不得不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们一开始低估了写作这样一本书的难度,没想到一写就是4年,直到我们3人陆续离开了记者行业,还没有写完。可以说,我们一开始靠激情,后来是靠毅力和责任感完成本书写作的。
写作过程的艰难不足为道,此刻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幸运和感恩。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以及采访哈尔滨银行的各级领导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我们得以深度考察这家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运作的内在逻辑。
更难能可贵的是,哈尔滨银行虽然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但也给了我们创作的自由,尊重我们的独立客观。
亦是通过写作本书,我们得以见证了哈尔滨银行这十多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实际上,我们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甚至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因为城商行在过去这些年经历了如此大的蜕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我们终于有机会如此详尽地去挖掘哈尔滨银行的发展历程,从而展现出整个城商行所经历的蝶变,我们绝不能辜负哈尔滨银行赋予我们的这样一个历史性机会。
尽管如此,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我们其实也不确定自己达到了几分理想中的状态。不管怎样,我们都感谢这段经历,见证了一家值得尊敬的银行的成长和蜕变。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我们永远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资本金能弄到多少,要赶快定下来,我们的意见是能弄多少就弄多少。”
1996年10月18日至24日,当时还在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司司长任上的我率领一行18人验收小组,对哈尔滨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按照当时上报的《组建方案》,哈尔滨城市合作银行原定股本金为5亿元,但根据筹建办对哈尔滨市符合入股条件的法人企业的摸底情况,资金筹集工作将很困难,这让筹建办的人很为难。针对这个现实情况,我当时做了如上表态。
一晃19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验收小组当时听取了筹建领导小组的汇报,分别召开了地方财政、中介机构、城市信用合作社(简称“城市信用社”)主任座谈会,并现场抽查了城市信用社联合社(简称“联社”)及17家城市信用社。在总体肯定组建工作的同时,验收小组从清产核资、信用社经营管理和其他问题3个方面提出了13个需要进行整改的问题。
除了做上述表态,我当时还说,对于合作银行来说,不要单纯考虑扩资规模,还要把机制调整顺,把队伍整顿好。
按照当时上报的《组建方案》,1995年年底哈尔滨城市合作银行就要开业。事后看来,这一计划过于乐观,低估了组建过程中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难度。我带队的验收小组离开后,筹建办对我们提出的13个问题进行整改,又募集了6 000万元新股。1996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复哈尔滨城市合作银行进入筹建阶段。两个月后,哈尔滨城市合作银行取得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金融许可证,1997年2月28日才正式挂牌,7月25日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式成立。
尽管哈尔滨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已经颇为不易,但回过头来看,这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此后,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又经历了“伤筋动骨”的三项制度改革、“真刀真枪”的不良清收战,并上演了惊心动魄的财务重组大戏。对于这段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的历史,本书都有详述,我读罢也不胜唏嘘。
哈尔滨银行现任董事长郭志文在2003年年末被任命为党委书记、行长,时年36岁的他上任不久就提出“干事、干净”的用人理念和“再造商行”的战略,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应该说,这凸显出郭志文的魄力,也预示着哈尔滨银行将走上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从设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专业支行——利达支行,到阿城支行试点小额农贷;从试水城市微贷并聘请法国沛丰协会作为合作伙伴,到确立小额信贷战略地位;从更名为哈尔滨银行并开始跨区经营,到成功登陆我国香港资本市场……哈尔滨银行这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但从未放弃探索和创新的脚步,不断给予关注它的人以惊喜。 短短十几年,哈尔滨银行从一家偏居东北一隅的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成长为一家面向国际投资者的上市银行。必须要承认的是,19年前我在哈尔滨验收的时候,未曾料到哈尔滨银行未来会带给我们如此多的惊喜。
惊喜背后,是哈尔滨银行多年来对小额信贷战略从未动摇的坚守。作为曾长期坚守在监管阵线的一员,我深知一家银行要真正践行小额信贷战略、真正支持中小微企业有多不容易,因为追求大客户的冲动太难抵制,“赚快钱”的欲望太难遏止。实际上,哈尔滨银行在强力推进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也曾在内部遭遇强大的阻力,但以郭志文为首的领导班子顶住了这些压力,终于打造和夯实了自己的特色。
哈尔滨银行正是因为对小额信贷战略的坚守,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这值得很多银行思考和学习。同时,哈尔滨银行的小额信贷之路也完美地折射出城商行这些年来发生的“蝶变”。
从1995年全国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历经20年的探索与变革发展,包括重组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跨区域发展、差异化经营以及上市等,城商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力量之一,也已经是中国普惠金融的生力军。
读罢此书,我深感哈尔滨银行的发展史实际上折射出了一代城商行人饱含艰辛的创业史。现在,登陆H股已经一年的哈尔滨银行可以说实现了“破茧成蝶”,但上市仍然不是它的终点,而只是新的起点。未来,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巨变,包括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不断加大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管是哈尔滨银行还是整个城商行,都将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如若转型不成功,很有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当此之时,通过本书来回顾和沉淀城商行的发展经验,对于城商行这个群体承上启下、深化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蔡鄂生
2015年6月29日
郑智、刘兰香、范璟编著的《城商行蝶变(哈尔滨银行的小额信贷之路)》描述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史,为处于困境和迷茫的城商行提供了突破与转型的思路。从1995年全国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历经20年的探索与变革发展,包括重组改制、引进战投、跨区域发展、差异化经营以及上市等,城商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力量之一,也已经是中国普惠金融的生力军。
哈尔滨银行是一家从偏居东北一隅、一度境遇岌岌可危到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以小额信贷业务享誉中外的城商行,郑智、刘兰香、范璟编著的《城商行蝶变(哈尔滨银行的小额信贷之路)》将哈尔滨银行的发展史放在全国大的金融背景下进行论述,展现了哈尔滨银行从创立到发展壮大的历程,重点讲述了该行是如何开创小额信贷业务的。书中既有对各地城商行发展历程中经验和教训的比对,又详细介绍了哈尔滨银行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它的这段成长史恰好可以完美地折射出城商行这些年来所发生的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也是本书所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