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卡瑞尔·麦克布莱德所著的《母爱的羁绊》是第一部为深受母亲情感上折磨的女儿们所撰写的作品。本书为女儿们摆脱过去阴影,重塑自我人生提供了宝贵意见。源于作者20余载在妇女心理和健康方面的研究,本书将帮助你深刻认识到这种母性情感羁绊的巨大副作用,并引领你创造自卫、解决和完全康复的个体方案。作者自己的母亲就是位自恋者,因此深有同感,书中涵盖了作者自身的挣扎经历,以及多年来和成百上千位受折磨女儿的访谈这使本书更添权威性。书中娓娓道来她们如何深受母亲虐待的悲惨遭遇,以及并尽全力来克服这种不快的过去在她们人生中留下的阴影,并告诉你不是在独自承受,有很多的人有着跟你相同的经历,你可以找回并掌控自己的人生。
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
《母爱的羁绊》作者卡瑞尔·麦克布莱德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考察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读来平实、温暖却又发人深省,书中例举了大量女儿们的心声,令人心生同情。在帮助她们重塑健康人生的同时,还会起到激励作用。
赞誉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致谢
作者声明
引言
第1章 情绪的重负
第2章 空白的记忆:妈妈和我
第3章 母性自恋面面观
第4章 爸爸在哪里:自恋温床的其余部分
第5章 形象就是一切:小脸笑一笑
第6章 我这么努力!高成就动机型女儿
第7章 这有什么用:自我破坏型女儿
第8章 不切实际的想法:妈妈没能给我的爱,要在其他地方得到
第9章 救命!我变成我妈妈了:当女儿做了妈妈
第10章 第一步:感受比外表更重要
第11章 亲近与独立: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
第12章 做一个本真的女人:命中注定的女儿
第13章 轮到我了:在治疗中与母亲相处
第14章 填补空虚之镜:结束自恋母亲的影响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书籍与观赏影片
莎伦第三次结婚时,害伯告诉自己的父母,因为她知道母亲会谨小慎微,吹毛求疵。莎伦把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说出来后,妈妈说:“我可以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上留名了,我只有一个女儿,却有三个女婿!”莎伦对我说这件事时,哭了整整一个钟头,而我不得不承认,我跟她一起哭了。
安很好地适应了治疗,努力想摆脱对别人的依赖,但妈妈已经影响了她的世界观和自我认识。“我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我总觉得妈妈在身后看着栽,而我哪怕犯了再小的错误,她都会瞧不起我。我做每件事时,都想着母亲会怎么看。她的看法一直在我头脑中盘旋。”
克莉丝对我说,她害怕邀请妈妈来参加她的婚礼。“妈妈以为她什么都知道,吹毛求疵,指指点点。栽怕她会在婚礼进行中安静肃穆的时刻说道:‘他们两年内肯定会离婚。
9.你妈妈把你当朋友,而不是女儿对待
在健康的母女关系中,母亲是养育孩子的一方。女儿需能够依靠母亲得到照顾,而不是反过来。在这一过程中,母亲和女儿不应成为朋友或同伴。但有自恋特质的母亲自己就没有得到过恰当的照料,所以她们内心深处都是些饥渴的孩子。女儿是她们的俘虏观众,天生就是她们所渴望的注意力、情感和爱的来源。所以,她们往往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朋友,而非后代,借她们来支持自己,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有时,对女儿而言,获取母亲积极回应的唯一方式,就是做母亲忠实的朋友。女儿也许会心甘情愿陷入朋友的角色中,很长时间都意识不到这种关系存在的问题。
从特蕾西记事起,她和母亲的关系就像最好的朋友一样。她说:“我12岁时就跟妈妈和她的朋友们打成一片。我给她的朋友剪头发,我们还一起节食。我和妈妈完全沉溺其中。关干她的朋友、我父亲、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性事,她都对我无所不谈。有时听她说这些事情让我觉得不舒服,不过这并不重要,她需要我做一个忠实的听众。”
谢丽尔成长在单亲家庭中,母亲常常和别人约会。回家后,她会事无巨细地向谢丽尔描述她的约会对象、他们在一起做了什么、她对他感觉如何。“妈妈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约会,而栽不得不倾听所有这些胡闹。我真希望妈妈对我和我做的事情感兴趣,但我们总得讨论她的男朋友,她的感情生活。”谢丽尔还说,妈妈大多数时候都把她扔给保姆,从不去看她在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她甚至不知道我和谁约会,我在学校里做些什么,我却对她的社交圈了如指掌。”
有许多成人的话题是不该让儿童知道的。应该允许孩子就做个孩子,关心那些跟他有关的事,而不要用成人的烦恼给他们增添负担。自恋的家长会让孩子提早进入成人的世界。举例来说,当自恋母亲经常向女儿泄露夫妻关系的问题时,她并不知道这会对孩子造成多大伤害。女儿知道,她和爸爸妈妈都有共同之处,所以批评父亲的同时,似乎也是在批评女儿。对女儿来说,父母都应该是可以信赖的人,但当妈妈和女儿分享成人的烦恼时,健康的信赖关系就会难以建立;由于没有可以信赖的父母,女儿会觉得孤独,没有安全感。同时,她也因为不能解决父母之间或母亲自己的问题而感到内疚。她再次收到这样的内部信息:“我不是个好孩子(因为我没法帮妈妈解决问题)。”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看到这种自我否定的信息怎样对女儿成年后的恋爱关系产生影响。
10.你在妈妈面前没有界限,没有隐私
和母亲产生情感上的疏离,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但自恋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相反,女儿得满足母亲的需要和愿望。这就给女儿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她的家庭生活没有界限和隐私。妈妈对她无话不谈,完全不考虑合不合适——同时也把女儿的事情都告诉别人,不管有多尴尬。自恋母亲通常根本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对女儿的健康成长有什么影响。对母亲而言,孩子只是自身的附属部分。
当谢丽尔重新跟她的高中同学取得联系时,谢丽尔的妈妈就越过了人际边界。“能联系上儿时的好朋友,看看她长大后在干什么,我觉得非常激动。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都是很亲密的朋友,以后就失去了联系。她弄丢了我的电话号码,但通过电话簿找到了我的父母。我妈妈接了电话,和她聊了很长时间,向她吹嘘我做了医生,还开了自己的诊所。接着很快跟她说了我失恋的种种不体面的细节。等到我终于能和我的朋友说话时,她最先打听的就是我的恋爱关系。载立刻感到羞愧、尴尬——还觉得受到了母亲的侵犯。为什么她不让我来向我的朋友讲述我的生活和问题?这样我就可以解释清楚事情的真相和原因了。”
P38-40
这一段时间,我一边阅读《母爱的羁绊》的中文译稿,一边每天继续从事我的心理咨询。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时而会遇到跟这本书中情形相同的案例。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对书中的描述发出共鸣:是这样的!
这本书表达了我的咨询经验里常有的,却没有确切而系统地表达出来的东西。
这些年从事心理咨询,我越来越觉得,中国社会需要一个心理层面的觉醒,而这种觉醒,需要从每个人对原生家庭的觉察开始。我的基本发现是,许多类型的心理问题,总是根源于家庭问题。特别是家庭关系的伤害,导致人的情绪的、人格的、精神的障碍,进而造成许多社会的问题。因此,走进家庭关系系统,建立健康的家庭价值,培养健康的人格,才是正本清源的根本之策。既然问题的源头在家庭,我们就需要从家庭开始。
在当今时代,中国的家庭系统正在遭遇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们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父母来自一个遭受过多剥夺的时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里留下隐而未察的缺乏与创伤,以至于他们后来会不自觉地在孩子(往往又是唯一的孩子)身上寻求补偿:一方面,他们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另一方面,他们会在学业上对孩子过高期待与强求。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又强化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以至于许多父母在孩子教育上采用极端强制的方式,用自己的经验去代替孩子的经验,用自己的“真理”压制孩子的思考,这些都挫伤了孩子的生命潜能,压抑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当我们了解这些后,我们就会更加重视《母爱的羁绊》这本书,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走进家庭关系系统的路径,让我们获得觉察,尤其是觉察母女关系模式造成的伤害。
但觉察不是容易的事。读这本书,需要准备接受挑战。例如,母女关系相当复杂,其中有冲突,有矛盾,有奥妙的情感,有曲折的情绪,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有表达和隐藏的怨恨,不是一个“爱”字可以概括的。但是,我们自幼接受对母爱的理想化的讴歌,内心早已建立了“伟大的母爱”的信念,这时来读书中所描述的“母爱的羁绊”,可能会感到不适,会产生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内疚感。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习惯于接受“历来如此”的“真理”,对活生生的“真实”却视而不见。但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因为,如果没有觉察,问题就一直在那里,并暗中影响我们。因此,作者带着直面的勇气写下这本书,她说:“当我决定写一本书,讲述那些没有对女儿尽到职责的母亲,以及这给女儿(甚至成年后)带来的痛苦时,我觉得自己似乎正在打破禁忌。”
但这并不是一本控诉的书,而是一本让人了解真实,经历医治,获得成长的书。
这本书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帮助女儿了解母亲,帮助母亲了解女儿,帮助治疗师了解求助者,帮助求助者了解治疗师。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帮助我们重塑自我。
本书作者是一个治疗师,也同时是一个经历了自我医治的女性—母亲的女儿,这本书反映她本人的生命感受和治疗经验,其中有丰富的案例、广泛的引述、真切的描绘、系统的总结,非常清晰而生动地展示了复杂而微妙的母女关系的多个层面。
作者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考察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自恋,以及由此产生的损害:“我逐渐意识到,在我和那些缺乏安全感、满足感的女病人的生活中,有一种关键要素是缺失的。那是一种有心理营养的、共情的爱,我们强烈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却未能如愿。而我们的母亲很可能也没能从她们的母亲那里得到。这意味着,扭曲的爱,作为一种痛苦的遗产,代代相传。对自恋及它在母女关系中的呈现了解得越多,我越觉得有责任去帮助那些母亲有自恋倾向的人们建立自我理解、自信和自爱。”
当我们了解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我们就会更加重视这本书。我们在从事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发现,就是原生家庭的承传:受害者往往成了施虐者。有许多父母把上一代加害于己的东西继承下来,用以加害后一代,而这种承传,总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这正如作者所说,“情感遗传就像基因遗传一样,不知不觉代代相传”。在家庭系统里,好的资源应该流传下去,而伤害的因素应该受到阻止。在中国,关心孩子成长的母亲,需要读这本书,从中得到好的指导和启发,有利于教养自己的儿女(不只是女儿)。因此,我期待的是,每一个母亲都需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我就是我的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母亲的生命里有原生家庭的伤害,她就需要获得觉察,经历医治,中止“母爱的羁绊”。因此,这本书可以成为一面镜子,让自恋的母亲去反省自己跟女儿关系的本质,意识到自恋型的“母爱”对孩子造成的损害。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有许多女性生活在母爱的羁绊里,她们内心里有伤害,有阻碍,但不知从何而来,读这本书,可以获得自我医治和成长,从母爱的羁绊里解放自己。正如本书作者,“回到自己童年的灵魂之旅”,觉察家庭关系中的阴影,有意识经历自我医治与成长,完成了“遗传性扭曲母爱的修复工作”,从而“终结遗传,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
为了验证这本书的实用性效果,我还在治疗中使用书中的“问卷”,帮助我的求助者获得觉察、医治和成长。其中,有一个痛苦不堪的女性发现,她的母亲像一个痴狂的恋人一样对待她,自幼控制她,不允许她成为自己。这位母亲对女儿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是连在一起的,不能分开。”这样的爱,给女儿带来沉重的压力,在长期无效的挣扎之后,当事人发展出心理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我向当事人推荐《母爱的羁绊》,说:“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母女关系的本质,从中得到觉察。”现在,当事人终于从过去的挣扎里走了出来,开始用一双觉醒的眼睛来看自己,看母亲,看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并且有力量突破“母爱的羁绊”,敢于成为自己。
我每每读到翻译过来的好书,心里总会受到一种激励,会对自己说,也想对中国的同行们说:“我们要加油呀!”
王学富
在中国,关心孩子成长的母亲,需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母亲(或女儿),也帮助治疗师了解求助者。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帮助我们重塑自我。 ——王学富 资深心理咨询师 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 著有《受伤的人》《成长的路》
生命最初的受挫深深伤害了孩子的内在——情感、心灵、精神,为以后罹患精神疾病埋下了祸根 这本书引进得太及时了!如果你希望你赚的钱是为孩子上大学用的,而不是看心理医生用的,那么强烈推荐做了母亲的人都看看这本书。 海文颖 ——浩途家长俱乐部创始人
漫无节制的自恋是心理与心灵疾病的主要前兆。 ——斯科特·派克 著有《少有人走的路》
此类主题中的优秀之作,结尾充满希望和现实性。 ——《出版者周刊》
在育儿方面一个很有争议的领域中,麦克布莱德博士做出了新的、杰出的开拓。不论是专家,还是想要理解并成功解决自恋育儿方式造成的长远影响的普通人,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书中清晰地介绍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戴维·博洛科夫斯基 法学博士,心理学教授,婚姻家庭法辩护律师
作者道出了很多女性朋友的心声,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读了本书后你就不再孤独。 ——桑迪·霍奇基斯 心理学家,著有《为什么总是你?》
麦克布莱德博士完成了一项出色的工作,她把握住了那些由自恋母亲抚养长大的女性所遭受的痛苦。该书简明实用,能指导女性从寻求认可、证明自我价值的陷阱中解脱出来,能帮助读者发现自恋的微妙表现,并通过案例,展示母亲身上的这些特质如何塑造了女性看待自我、世界和人际关系的视角。麦克布莱德博士对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的家庭情感互动,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莫尼卡·拉米雷斯·巴斯科博士,著有《永远不够好:怎样有效利用完美主义而不让它毁掉你的生活》 《找回你的生活:抑郁症治疗完全指南》
在自恋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方面,该书包含出色的临床观点,简明易懂,适合所有受到这一问题困扰的女性。治疗部分提供了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大量想法和技巧。 ——琳达·沃恩,执业临床专业咨询师
麦克布莱德博士对自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描绘。我发现这本书十分引人入胜、简单明了,又有大量的信息,实用性很强,结构也是按照治疗方法来安排的。任何一个身边有自恋者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蕾妮·瑞希克,医学博士,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医生
这本书阐释了生命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来自自恋母亲的平庸且无端的忧伤,作者提供了清晰、真诚的疗愈方法,帮助更多人生活得充实而快乐。 ——克里斯蒂娜·诺斯若普博士,著有《母女智慧》 《更年期智慧》《女人的身体,女人的智慧》
这是一本每一位感觉生活在强势家长的影响之下的女性必读之书。 ——纳内特·加特瑞尔,著有《我的回答是不!如果你没意见的话》
在这本洞察深刻的书中,作者不仅分析了强势家长对子女的影响,也给出了实用可行的指导建议。 ——基思·坎贝尔,著有《当你爱上一个自恋的男人》
本书是带你走出痛苦的令人惊异的佳作,作者充满真诚的爱与仁慈,提供了专业的指导。 ——塔玛·基维斯,著有《这一次我想跳舞!创造你热爱的工作:一个哈佛律师从放弃一切到拥有一切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