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寰著的《傅志寰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是铁路系统少有的精品力作,也是向党的十九大献礼的重要作品。作者以实践亲历者和组织领导者的角度,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客观展现了铁路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作者以严谨求证、科学求实的精神,对中国铁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对未来铁路如何更好发展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
阅读学习这部著作,对于科学理性地走好中国铁路未来发展之路,更好担当推动中国梦伟大目标实现的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傅志寰著的《傅志寰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是作者在工作之余完成的,期间查阅了大量资料,核对了许多笔记,力求客观地描述了作者学习、工作经历和生活,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思索。书稿分成四编,分别为激情岁月、重担在肩、天外有天、闲来杂谈,另有作者的年谱。书稿洋洋洒洒数十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近八十岁老人的艰苦奋斗历程,读到了他亲历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和他所经受的时代大潮的磨炼,以及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可以说,这部传记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哲理性,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对中国铁路具有多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对于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部书稿既可以作为铁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教材,也可以作为铁路职工了解铁路史的重要资料。
这是一部了解中国铁路史的书;
这是一部记录院士成长历程的书;
这是一部写老铁路人艰苦奋斗的书;
这是一部既朴实无华又闪烁智慧的书;
这是一部铁路人阅读铁路历史故事的书。
一 少年时光
1938年4月,中国东北仍旧春寒料峭之时,我出生于“三棵树”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三棵树,这个偏居哈尔滨市郊一隅,名不见经传,甚至在中国版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地方,却有意思地印在了由北京开往哈尔滨的《列车时刻表》上。事实上,三棵树才是北京一哈尔滨列车的终点站。那里地方虽小,却是铁路基层站段集中的地区,除火车站外,还设有机务、车辆、工务、电务等众多与铁路有关的单位,因而形成了一个“铁路地区”,上万铁路职工和家属聚居于此。20多年前,为避免旅客误解,这里便改称为“哈尔滨东站”了。
我的父亲傅宝和是名火车司机,母亲宁玉珍是家庭妇女。听长辈说,在我之前还有哥哥和姐姐,由于家境贫困,医疗条件匮乏,他们出生不久便夭折了。而我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加之是个男孩,父母疼爱有加,起个了“树生”小名,以此作为出生于三棵树的纪念。后来,又有了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我成了家里的老大。
我的幼年正值日本占领东北的“伪满”时期,当地老百姓都成了“亡国奴”,过着郁郁寡欢的日子,生活十分艰苦。铁路工人住在简易房屋里,每家的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进门就是一铺炕,全家人都睡在这铺炕上。一年中,吃的是高粱米饭、苞米面饼子、窝窝头之类,只有过年时才能偷偷地吃一两顿大米饭和白面。因为伪满洲国规定,细粮只供日本人,中国人只能吃粗粮。那时,日本人在中国领土上以“主子”自居,看见中国人不顺眼,轻则骂声“八格牙路”(混蛋),重则拳打脚踢。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背后称其为“小鬼子”。
对男孩而言,无论置身于多么艰难的生存环境,都无法改变他们调皮捣蛋、找寻快乐的天性。孩童时的我,没地方玩耍,就时常和邻居的小伙伴跑到火车站,在车厢间穿梭往来、上蹿下跳。实在没的可玩,捡个钉子摆在钢轨上,然后跑到一边等着,眼瞅着火车开过,赶紧跑上前去争抢自己的“战利品”——轧成薄片的钉子,再用这个薄片做成一把小刀,是那般的喜不自禁。儿时的我是个淘气包,打架是家常便饭,也为此时常“挂彩”。记得有一次打闹中,有个小伙伴拿消防用的铁钩子,一下就刨在了我的脑袋上,而我即使血流满面也不松手,非得一争高下。头上至今残留的伤疤便是当年留下的印记。
那个年代,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奴化”教育,声称我们是“满洲国”人,父母也不敢告知真相,孩子们都不知自己是中国人。小学一年级,日语是必修课,不学就得挨板子。那时在同学问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日本话不用学,过了三年用不着”。结果,这句话还真说中了,我进小学仅半年,东北就光复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往日里盛气凌人的小鬼子顿时失去了从前的嚣张气焰,一个个耷拉着脑袋,灰溜溜的,不久即被遣返回国。我们搬进了日本人住过的大房子,房间宽敞、豁亮,而且每户还都有一个小院子。不到一年,哈尔滨来了东北民主联军,老百姓管他们叫“八路”。有几个就住在我家。刚开始,家里人见到当兵的都心生畏惧,不敢与他们接触。不过,这些当兵的挺和气,还不时帮助劈柴、扫院子、挑水。日子一久,我们内心的紧张戒备逐渐消散,与他们相处融洽,逢人母亲必夸“八路”好。(P3-4)
这本自传断断续续写了8年多,主要原因是无法潜心写作,得闲便寥寥疾书几笔,忙起来也就顾不上了。当然,为把经历过的事情写得尽量准确,尤其是还原未被确切表述或被曲解的事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与核对笔记,花费了许多功夫。我的愿望是力求客观描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索。
全书共分四编,其中第一至三编叙述了我的过往经历,第四编汇集了10年来所写的一些文章、发言稿和心得体会。
回首往昔,这一路走来,虽说平淡无奇,却也不乏奋斗的酸甜苦辣和别样情怀。无论怎样,我的经历也多少算得上是我们这代人的缩影吧。
我出生于伪满时期东北的铁路工人家庭,自幼家境贫寒,是共产党培养了我,让我有机会读书并出国深造,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大学毕业后,我到刚成立不久的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以下简称“株洲所”)工作。在株洲所的23年,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我和伙伴们满怀激情地奉献着青春,为研制“韶山”型电力机车付出了许多心血。45岁那年,我被调离株洲所,先后担任过铁道部科技局、哈尔滨铁路局和铁道部的领导职务。长达40多年的铁路生涯,虽说兢兢业业,却也经历了碰壁的尴尬、失误的遗憾、被人误解的郁闷……可当看到铁路迅速发展、运输扭亏为盈、提速接连成功、高铁实现突破、改革不断深化、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可喜局面,一切不悦便都化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欣慰。65岁时,我离开铁路系统,到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工作。财经委员会这个平台给了我更为开阔的视野,可以说是,天外有天,峰外有峰。5年间,我和委员们一起在经济立法和经济监督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70岁后,我从人大财经委退下来,在欧美同学会和中国节能协会从事公益活动,作为一个老年志愿者,也感到充实和快乐。
抚今追昔,我们这代人生于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深知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今天,也没有自己的今天,所以对党始终心怀感恩之情。我们亲历了多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经受过时代大潮的磨炼,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奉献了自己人生最有活力的时光,虽然苦了点,累了点,但无怨无悔。
而今,祖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生机盎然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炎黄子孙为此感到无比自豪。可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要看到更宏伟的事业还在前头,任重道远。
2009年我偶遇著名科学家师昌绪先生。他饶有兴趣地提了个问题:中国何时能从一个科技大国变成科技强国?像是问我,又像是问他自己,不由得令我浮想联翩。虽说中国国力已今非昔比,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但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论述,道出了包括我们老一代在内的亿万群众的心声,并已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尚需长期奋斗,要披荆斩棘、攻难克险,这一重任必然落在年轻一代的肩上,我们这些人已力不从心。不过,作为祖国曾经的建设者和一个时代的见证人,我还想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那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乃至遗憾书写出来,希冀对年轻人有所帮助和启迪。
苏东坡曾赋诗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的诗句点出了世事的复杂性和防止以偏概全的必要性。本书的回忆和感悟是从我主观的角度写下的文字,难免会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
傅志寰
2017年7月
前后八载有余,终至脱稿,顿感如释重负。在文稿撰写过程中,自己确实倾注了不少心血,不过倘若没有朋友们的鼎力相助,本书也是难以完成的。
几年来,朋友们不惜耗费宝贵时间和精力,帮我核对历史事实的原委,纠正不确切的表述,补充被遗漏的内容,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他们的倾情付出令我难以忘怀。藉此书付印之际,我谨向安立敏、蔡申夫、陈国仁、陈洪年、傅选义、葛能全、郭福安、华茂崑、胡书凯、胡亚东、江慧、李命志、李中浩、廖勤生、林宗洪、刘友梅、罗庆中、吕文涛、马良相、彭开宙、宋忠奎、孙春芳、孙章、谈大同、唐飞龙、童宗鉴、万里扬、王春龙、王建坤、王奎中、王麟书、王佩琼、吴新民、乌日图、魏宗燕、熊永钧、于川、杨建兴、张大勇、张梅、张新宁、张雪松、赵果情、赵静、赵明花、赵涌涛、周黎同志(以姓氏拼音为序)表示衷心感谢。这里,还要特别向刘忠民、叶娟、李彦春同志致谢,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帮助修改和润色文字,使我受益良多。除此,我的妻子唐曾妍、女儿傅新宇和其他家庭成员给了我无可替代的帮助,使我感到温馨。最后,对中国铁道出版社的全力支持表示感谢。
有人说:“回望过去是为了在记忆、观察与思考中沟通昨天和今天,期待明天。”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自己也试图作些类似的尝试,尽管不知效果如何,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