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人的河(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殷慧芬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阿爸的故事:绰号“小铜匠”

1958年的夏天,八岁的我站在“一中心”的教室里,一位挽着发髻的女老师对着我轻声细语。老师讲的是一种口音浓重的普通话。我一脸困惑,只得沉默。窘迫中,我习惯地拉起衣角慢慢地咬啮起来。衣角有很多咬啮时留下的小洞。这是我长牙的时候留下的习惯。也许正是这个动作促使老师下了决心说,小朋友,放下来,不卫生的呀。

我走出教室的时候,等在外面的阿爸着急地问:哪能了?哪能了?阿爸一身中山装,整齐挺拔,俨然一位先生。

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当初我没有能够如愿以偿进“一中心”读书,是因为不卫生的习惯,还是因为听不懂老师的宁波官话?总之阿爸非常失望。

“一中心”坐落在三角地菜场的右侧。弄堂里的人都知道这是上海虹口一带最好的小学,它的全称是“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我家是弄堂外围的街面房子,站在家门口,可以看到马路对面这所小学高高的校舍,听到它的上下课铃声。

这条街上的人把“一中心”的铃声是当作时钟来使用的。比如中午的下课铃声拉响的时候,在我家聊天的隔壁黄家姆妈就会急着往后弄堂走,回去淘米烧饭了。黄家姆妈,简称黄家。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这个弄堂里的居民相互的称呼是先生或者老板。女人们的称呼就简约多了,以男人的姓氏替代,比如:黄家、杨家、张家……也有以籍贯来称呼的:小宁波、老无锡、老山东。还有以人性格或者外形起绰号的:老屁眼,猢狲精,洋辣子,老白蟹,老白眼,大块头,电线木头等等。最滑稽的是12号里的张革履,因为他老是西装笔挺。

阿爸的绰号是“小铜匠”。这是他的职业。就像有人叫张木匠、穆裁缝。从阿爸的绰号可以分析,他来到这条街上的时候是十分年轻的。

我的绰号是“排骨精”,这是因为我非常瘦弱。

那年我从“一中心”落第,成为峨嵋路小学的学生。这个小学在三角地菜场的楼上,是一座新办的小学。新办的小学是没有底子的。上海弄堂里的人很相信老底子。“一中心”的老底子是教会学校,一百多年前三角地还是一片农田的时候,它就已经屹立在这里了。

我去三角地上学的时候,看到穿着橡皮衣的工人用巨大的铁钩牵着冷冻的猪肉,在菜场二楼走廊里穿梭,我们擦肩而过。天光暗淡的走廊里,散发着肉类特有的腥味。

很多年以后我成了一个文字工作者,我去卢湾区采访一位百岁老人,老人说三角地呀,上海最大的菜场了!60年的时候,我天天乘头班电车去买菜的呀,三角地的货色多呀,小人要吃呀。那个天光暗淡的早晨顿时重现在我的眼前,连同肉类的腥味。我有一点点感慨。  有很长的时间,我不要同学到自己家里来。我家的屋檐下挂着一个很大很大的钥匙,是用白铁皮敲出来的,钥匙的牙齿高低错落,非常逼真。这是铜匠铺子的招牌。过路人远远地看见了就知道这里是铜匠铺。阿爸是一名无锡铜匠。看着阿爸早起晚睡的,我就很羡慕楼上的小秀。楼上小秀的阿爸杨先生在外滩海关的写字问上班,有时候还喜欢甩一根司的克在小街上兜兜商铺,很有风度的样子。我自己的阿爸老是蹲着劳作,脚上已经是青筋爆出了。我想,阿爸当初发了洋财就好了,可以住在洋房里,不要在峨嵋路这样的小马路上挂一个大钥匙了。三角地附近的塘沽路、昆山路上有很多红墙的小洋房。就在我家的斜对面,有一个类似广场的弄堂,里面也都是式样别致的小洋房。夏夜我们坐在街沿上乘风凉,听老人讲老底子的故事,想的就是将来要住到这样的洋房里去。

我现在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还在做住洋房的梦。阿爸已经不能做梦了。他去了另一个世界。

P3-7

后记

殷慧芬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她的长篇小说得到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等中央和地方的最高文学奖项,她的中短篇小说也相当出色,得到过茹志鹃、王安忆等文学大家的充分赞赏。有评论家甚至觉得,殷慧芬的不少小说作品,“是可以传世的”,屡屡获得“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

殷慧芬在创作相当数量的长中短篇小说的同时,见缝插针,还写了不少散文。她的散文也曾多被称道。原《解放日报》文艺部主任、“朝花”主编、散文家沈扬先生曾专门撰文赞道:“从她的散文作品中,我一再地感受到她对作品立意和文字经营的认真和细腻。她是有敏锐的散文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的。”沈扬先生曾编辑过殷慧芬的许多散文随笔,他的欣赏是由衷的。我记得在嘉定的一次作品研讨会上,应邀出席的沈扬先生又一次褒扬殷慧芬的散文:“写小说的作家,同时散文也写得好的不是很多,殷慧芬可算是其中的一位。她的散文文字温婉流畅,还有较为突出的一点是,把善写人物的长处用到散文中来……”

我也很欣赏殷慧芬的散文,因此一直想为她编一本合我意的散文集。好朋友之间往往“心有灵犀”,正在此时,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先生约稿来了。近些年,书店社的精装小开本的散文书系“海上文库”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已成了书店社的一个品牌,颇获好评。杨柏伟说,他也想这套书系中为殷慧芬编一本。于是,一拍即合。

杨柏伟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任职时,曾编过殷慧芬的中短篇小说集《石库门风情画》,在文学圈内颇获好评,荣获“中国女性文学优秀作品大奖”。因此,与杨柏伟,彼此间“源远流长”。我和柏伟商量后,把散文集定名为《一个人的河》。这既是其中一篇题名,更是殷慧芬人生之河的象征。从少年在虹口,到定居嘉定,从平常日子中的为人妇为人母,到文坛的著名作家,一篇篇缀织了殷慧芬“一个人的河”。

我一直喜欢小说家写的散文。优秀的小说家,除了具备散文家的许多优点之外,更在于“形而上”的思考和“形而下”的描述,注意人物刻画、情节铺设,乃至细节描写,想象更丰富,抒情叙事更宏阔,纵横捭阖,大开大合,虽是非虚构,却更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殷慧芬的散文是具备这些特点的,相信读者会喜欢。

最后,还是要说几句感谢的话。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感谢老朋友许仲毅社长,感谢杨柏伟先生。2004年之后,殷慧芬因为眼疾不得不搁下她手中那支心爱的笔,但仲毅、柏伟一直没忘记她,从2008年的小说集《石库门风情画》到2017年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河》。这么多年,我们之间一直“茶未凉”。

楼耀福

2017年8月3日

目录

虹口梦忆

 阿爸的故事:绰号“小铜匠”

 阿爸的故事:发财的梦想

 阿爸的故事:眼角的浊泪

 母亲

 过去的灯光

 我的1966

 白狐狸的传说

 妹妹的老照片

 布票的故事

 曾经有个老警察

 一个人的河

缘结嘉定

 家居上海嘉定

 老屋的怀念

 枕河人家

 挤车

 油灯、柴火——我和火的交流

 枚的故事

 往日心曲

 地图上的南翔

 白鹭天堂

 等待出阁

 墅沟风情

 弥漫在我小说中的古镇韵痕

平常日子

 远逝的情书

 家里的厨事

 走过银行

 眼镜

 母子购书记

 电话

 网上轶事

 健身趣忆

 新年的飞碟

师友情长

 文苑长留百合香

 魂归“天云山”

 最是书香能致远

 千转百绕情不变

 曾经是个小明星

 舵爷的情和爱

 欢乐英雄

 不要为她忧伤

 我有一本蓝色的笔记本

文心告白

 自我坦露

 生活的馈赠

 寻找和超越

 现实的天空

 关注屋檐下的日子

 我,自己的车,和《汽车城》

 魂系梦牵的上海弄堂

 倾诉与聆听——和张英的谈话

 深深的辙印——和苏翘翘的谈话

 演绎一个城市的传奇——和王雪明的谈话

后记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河(精)》是著名作家殷慧芬的散文近作结集,共分虹口梦忆、缘结嘉定、平常日子、师友情长、文心告白等五个部分。殷慧芬以小说创作享誉文坛,后因目疾不得不放下了心爱的小说写作。但她依然坚持着力所能及的非虚构类散文的写作,这些散文也如同她的小说一样,精彩地记录了上海文化人、老百姓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河》是殷慧芬人生之河的象征。从少年在虹口,到定居嘉定,从平常日子中的为人妇为人母,到文坛的著名作家,一篇篇缀织了殷慧芬“一个人的河”。

殷慧芬的散文注意人物刻画、情节铺设,乃至细节描写,想象更丰富,抒情叙事更宏阔,纵横捭阖,大开大合,虽是非虚构,却更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