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先生好美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慕容莲生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八位先生,八个世界,一个时代的风骨与优雅!

杨绛、张充和、冰心、林巧稚、陈衡哲、冯沅君、林徽因、吕碧城八位先生都生于乱世、长于民国,扬名百年间,她们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民国知识分子,她们是20世纪的思想潮流,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女性的楷模。她们是珍藏在民族记忆中的永恒经典,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慕容莲生著的《先生好美》讲述了这八位女性的故事。

内容推荐

“先生”不唯指教人知识者,但凡德高望重、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道的人,皆可称之“先生”。回首过往的百年,有一众女士,她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宛如闪耀的灯塔,照亮一方山河,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学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先生好美》作者慕容莲生用闲雅旷达的文笔,再次把那些有影响力的女先生拉入人们的视野,杨绛、张充和、冰心、林巧稚、陈衡哲、冯沅君、林徽因、吕碧城八位先生,她们皆在一方领域树了一番成就,她们代表着一种修为、一种精神,她们是历史天空中的璀璨星辰,斯人已去,光耀留存。我们惦记她们,是在惦记我们生活的时代所稀缺的美好品质。心向往之,愿行亦能至。

目录

前言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张充和:绚烂寂静桃花鱼

冰心:她是一个真人

林巧稚:简单的美好

陈衡哲:我命由我造

冯沅君:且繁且简过生活

林徽因:双脚完全自由地行走

吕碧城:心有一片海

试读章节

张充和:绚烂寂静桃花鱼

一袭月白衣裳。云髻高耸。向着云天渺渺处,她手执团扇长身玉立,轻盈,柔美。几叶芭蕉,疏放若树,又似远方来的佳人,宽袍大袖,风中自在,寂静,妖娆。

这美好景象,是一幅画。

画名《充和曲影》,张大千绘。

张大千擅山水、人物,又精于花鸟、走兽;人物画里,其仕女图尤为人称道。张大千自云:“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

《充和曲影》中的美妇人,正是张充和。

那是1938年,张充和在成都,有一日,去访张大千。谈至兴浓,张充和唱了一段《思凡》,曲词典雅、行腔婉转。张大千听得欢喜,泼墨挥毫当场画下《充和曲影》。

画人物,贵在传神;传神的基础是写形,形是神的载体。写五官而传神已是了得,由背影传神更是了得。《充和曲影》里,张大千只画了张充和的背影,在腰背间着笔,传出她婀娜意态。

张充和对这画也喜欢。观画,她又特意甩水袖做了一个身段,问张大千,画的是不是这身段?张大千笑着点头。

当时,张大千还为张充和画了株水仙。大抵在他看来,张充和美似水仙。水中仙子素衣裳,盈盈仙骨在,清香自信高群品。

水仙的美,张充和有。

但在我看来,张充和更像桃花鱼。

桃花鱼,形似桃花,灿若桃花,桃花开时生,桃花谢时去。桃花鱼不是鱼,是一种神奇又珍稀的水母,一生在水,悠悠然。

张充和一生亦灿如桃花,书法好,昆曲好,诗词也是个好。这么一个好人儿,其一生爱好是天然,不动声色地美着。像极了桃花鱼,宁静,惊艳。谁要赞美,由他赞美,而她在远处,悠悠然过着自己的生活。来了又去了,风过水无痕。

活着就是为了玩

世间可下酒的东西有不少。为吃酒而吃酒的,炒几盘荤或素的菜,或一碟花生米,已是好。风雅一些的,煮一壶月光下酒。作家董桥另得新趣,他说张充和的毛笔小楷漂亮得也可下酒。

张充和的书法的确好,结体沉熟,骨力深蕴,笔笔熨帖,字字生姿,清淡之中流溢高雅气质。人们赞她是“当代小楷第1人”。又有人说,看了张充和那娟秀端凝的字,始知自己从未扎好书法根基。

生于书香门第的张充和,其父是民国知名教育家张冀牖(又名张武龄),但张充和习书法缘起于叔祖母识修。

识修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侄女,嫁晚清淮军将领张树声的次子张华轸为妻;张树声是张充和的曾祖父,张华轸是张充和的叔祖父。识修不是大家闺秀李氏的本名,而是其皈依佛门后的法名。识修无后,在张充和八个月时,抱养张充和。

为培育张充和,识修可谓用尽心力。她花重金聘请私塾先生,感觉不合适的便辞退,遇见良师则以重金留下。前前后后请来的先生里,可谓各有所长,有个长于诗词歌赋的,还曾中过前清举人。影响张充和很大的,是书画名家吴昌硕的高足朱谟钦。朱谟钦是考古学家,国学底子好,又长于书法,真草篆隶皆能。识修很是厚待朱谟钦,每年支付其薪水高达300块银圆。

朱谟钦教张充和读古书、读古文,又教她作诗、对对子。张充和的书法启蒙也得益于朱谟钦。那时候,颜真卿《颜勤礼碑》刚出土,朱谟钦把新拓的拓片一条条剪出来,为张充和做成字帖,要她临写。后来,张充和每过几年都要临一次《颜勤礼碑》,直至暮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充和流落重庆,也是在重庆,她结识了书法家沈尹默,并拜沈为师。

沈尹默是个有趣的老师。他对张充和说:“我只教你方法,但你不要学我的字。”

收了个学生,却不要学生学他,奇怪吗?不奇怪。世界上有一个沈尹默已是好,不需要再复制一个沈尹默出来;要紧的是,帮助张充和找到张充和,使张充和成为更好的张充和。这老师了得。

沈尹默要张充和临古人字帖,开了十几种字帖给她,以博学众家之长,吸收并融会贯通,开创自己的道。

许多年后,张充和谈及沈尹默对她的影响时,这样说:“他让我把眼界放宽了。”眼界宽广方能与众不同。

沈尹默习惯早起临帖练字,一练就是几个小时。这习惯也传给了张充和。她去哪儿都会带着字帖,闲来无事便磨墨写字。

张充和书法好,但她写字多为自娱,很少卖字。有人来求字,倘若碍于情面推拒不了,她会费尽心思打腹稿,酝酿多时才展纸搦笔写了又写,试了又试,直到写出气势,排好布局,这才浓墨淡出,一挥而就。作家董桥称她是“老谋深算”,又说她“写字实难”。

难得如此“老谋深算”,如此郑重其事,又如此自出机杼。

你去看当今书坛,有些所谓的书法家,提笔便是“观海听涛”“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上善若水”,翻来覆去地写,写得像是一次次在复印。真是随意得无趣。

中国高等学府第1位书法艺术教育博士生导师、书法家欧阳中石赞张充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格调极高。”

人人赞张充和字写得好,张充和却说虽然她对书法有种宗教般的热爱,但她写字就是为了玩玩。“我写字、画画、唱昆曲、作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看。”

P29-35

序言

世间有男女,男可称“先生”,女亦可称“先生”。

不少人只知“男先生”,不知“女先生”。

2016年5月25日,杨绛去世。有媒体发布消息时,称杨绛“先生”。更有媒体叹息,“中国最后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走了”。这“先生”的称谓,引起另一些人的不解:杨绛不是女士吗,怎就成先生了?

称呼并无错,有大成就又德高望重的女性,可以尊称“先生”。

翻古书,“先生”有多种意思:

先生,师也。称老师为“先生”,容易理解,自古就有“教书先生”的说法。这是其一。

其二,学士年长者,亦谓之先生。即年长且有学问的人,可称“先生”。文人学者也可通称“先生”。

除此之外,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或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也称“先生”。

但古书上的“先生”多为男性。这与男尊女卑的旧俗不无关系。那时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抛头露面的多是男子,女子纵使有才也多居人后。

到了清末民国时候,西学东渐,女权主义思潮在中国涌现,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既然男女平等,很自然地,“先生”这称谓,男人用得,女人也用得。

若说有不同,那就是,“先生”可称呼所有男性,而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往往不是普通女性,而是那些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在这本书里,我写了杨绛、张充和、冰心、林巧稚、陈衡哲、冯沅君、林徽因、吕碧城八位先生。她们皆从民国走来,受过良好教育,在某领域或多领域取得了了不得的成就,活出了自己的精气神,博雅、婉柔、慈蔼,有风韵、有风骨,如书、如茶、如歌。

八位先生里,杨绛离今人最近。2016年春末夏初,这世界,太阳底下,她在呼吸。这是她在人间的第105个年头。立夏过了,夏至未至,她挥别人间。时人无限叹息。杨绛,对她最好、最妥帖的评价,大可直接引用其丈夫钱锺书的赞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一生和谁都不争,和谁争她都不屑,在纷扰世界里她守着一颗温厚的心,在生命的无常与有常中坚韧,求真向善地活在这世故的世界里。她是这喧嚣躁动时代里一个温润的慰藉。

张充和辞世是在2015年夏天,芒种过了,端午将至,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她安详远行。张充和书法好,昆曲好,诗词也是个好。这么一个好人儿,其一生爱好是天然,不动声色地美着。像极了桃花鱼,宁静,惊艳。谁要赞美,由他赞美,而她在远处,悠悠然过自己的生活。她心有静气,一生从容。她不需要鲜花,她自己就是盛开的。这样的老太太,或许自此世间不会再有。  冰心,后人称誉其为“世纪老人”。她从20世纪之初,行到20世纪之末,红尘跋涉,一生童心不泯。心若怀冰,内含冰清,外涵玉润,清澈澄空。作家舒乙赞她“是一个真人”。她的真,在其童心,亦在其生活中处处直率从心。她用一生,焙了一壶清远的香茶。

林巧稚,这位先生,朴素简单,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亮一盏灯。她虽未婚,但有最丰富的爱,有最多的孩子,人称“万婴之母”,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她一生简单,又很不简单。

陈衡哲,冯沅君,她们二位,纵使抛开她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她们对女权思想的推动,单从职业身份来说,她们也是可以称得“先生”的。

陈衡哲,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等高校。这是个不“怨命”不“安命”勇于“造命”的女子,写文著史教书样样皆能样样精彩,归于家庭又做得贤妻做得良母,但她又最是拒绝女子一生只做贤妻良母。她用一生诠释了,女人如何成为“女人”,又如何成就一个大写的“人”。

冯沅君也很了不得,她比冰心、陈衡哲成名要晚一些,但一入文坛就驰名文坛,成就可比肩冰心、陈衡哲等人。她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校任教;1955年,她还出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她从小缠足,三寸金莲走天下,撒着步子自由奔跑,一生自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对于爱情婚姻,她更是毫不委屈自己,爱了,就不顾一切去爱;不爱了,就决然分开。爱也爱得起,放也放得下。她的一生,从心所欲,自成方圆。

我所写的这八位女先生,林徽因未必是成就最大的一个,却可说是名头最大的一个。她身上有太多色彩,那些色彩是她自己点染的,更有俗世闲人为她涂抹的。但活在众口传说里的感情绚烂的林徽因,其实只得“林徽因”的十分之一,且虚虚实实真假难辨。足本的林徽因,美得有灵魂,双脚完全自由地行走。她美,却并不喜欢人来称她“美人”:“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女人就没什么事可做、只配作摆设似的!我还有好多事儿要做!”

八位先生中,吕碧城成名最早,她风华绝代,一生不婚,堪称是民国第一奇女子。在她身上,贴着诸多“第一”的标签,比如“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等。她一生不羁爱自由,对生活从不将就从不苟且,独立,自重,长得漂亮又活得漂亮,将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风生水起,自己得了无尽风光,于社会又大有贡献。她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八位先生,八个世界,各占万种风情。

生为女子,她们灿然如花,有风骨的花。  风骨是一个人的灵魂。女子有风韵自然是好,若无风骨,美则美矣,没有灵魂。

有风骨的人,有底蕴有格调。底蕴是内心蕴藏的才智和见识,格调决定了人在人间如何取舍如何行止。

有风骨,万般谦和,柔而不弱。温润自有锋芒。

有风骨的花,惹人仰望,花香沁人心。

先生好美。

2016年12月19日,长安冬夜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5: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