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精)/木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岱年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民族精神的自觉与弘扬

近几年来,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提出一项见解,认为《周易大传》的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述。这只是用最简括的词句来表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这两句话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丰富的理论含义,这需要加以解释。自强不息的哲学基础是重视人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厚德载物的哲学基础是重视整体的以和为贵的理论。

儒家最重视人格,强调人之为人。人格是近代的名词,古代称之为人品。儒家强调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要努力做一个人,同时也承认别人也是人。做一个人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知识、能力:所谓自强就是在德行、知识、能力各方面不断提高,从而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自强观念包含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包含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

古代哲学家曾经讨论“强”的问题。《中庸》云:“子路问强,子日: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里分别论述了三种“强”。北方之强即勇力之强;南方之强即以柔胜刚之强。《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又云:“柔弱胜刚强。”《中庸》所谓南方之强,显然是指老子而言。“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之强,是道义之强。儒家强调道义之强,即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坚持原则,不屈不挠。

“自强不息”就是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努力上进,决不休止。自强不息的精神亦称为刚健。《周易·乾卦·文言》云:“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刚健即积极进取、永不退缩。《易传》提出刚健而加以宣扬,在中国历史上,刚健自强的思想起了激励人心的伟大作用。特别是在国家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志士CA、爱国群众起来进行英勇的斗争,更显出刚健自强思想的光辉。

“自强不息”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厚德载物”则是一种博大宽容的精神。老子宣扬以柔胜刚,《易传》则以“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并列对举,从而将刚与柔统一起来,“厚德载物”含有“宽柔以教”的意谓。厚德载物,即待人接物,要具有宽容、宽柔的态度。既肯定自己的主体性,也承认别人的主体性;既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也要承认别人的人格尊严。在国际关系上,厚德载物的原则表现为和平共处,反对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向来不主张向外进攻,古代建筑的长城,本是一种防御的工程,这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视和平的表现。

厚德载物的思想基础是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和”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记载,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所谓“和”即是多样性的统一。孔子弟子有子讲“和为贵”,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的观念重视不同事物的相成相济,这是“厚德载物”的思想基础。

我们论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着眼于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而不是考察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异同问题。

“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具有的,并非中国文化的特点。“厚德载物”的宽容而爱好和平的精神,却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点。中西文化既有彼此不同的特点,也有彼此相近的共同之处。既不能不见其异,也不能忽视其同。同异并观,才能达到全面的认识。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句都出自儒家经典。汉代以后,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因而儒家思想影响较大,这两句名言在历史上确曾起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但是,从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儒学实有所偏失。儒家特重道德的价值,宣扬“义以为上”,对于物质生活的提高比较忽视,未能全面发扬春秋时人的“三事”并重的观点,专讲“正德”,对于“利用”“厚生”不甚注意。直至清代,一些学者论学术,列举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从不提到物理之学。唯有方以智提倡质测之学,亦未引起注意。虽然历代都有一些科学家对于自然科学做出了贡献,而自然科学未列入正统学术,因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P11-13

目录

第一篇 传统与文明

 传统文化的精华

 炎黄传说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民族寻根与文化传统

 易学与中华文明

 学派的消长

 诸子的相反相成

 孔子思想之精髓

 汉代独尊儒术的得失

 正确对待祖国民族文化遗产

第二篇 哲学与精神

 中国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

 独立意志与独立人格

 人之所以为人

 “大地之性人为贵”——人的价值

 关于人格类型的思想

 理想人格的设计

 “圣人,人伦之至也”——人与人际关系

 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

 谈中国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

 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与演变

 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

 墨子的救世精神与“摹物论言”之学

 庄惠濠梁之辩

 宋明理学的心性观念的分析

 辩“程门立雪”

 弘扬王船山的精粹思想

第三篇 道德与理想

 生活理想之四原则

 关于价值与理想(点滴)

 对于善恶的认识

 德、道德

 兼、兼爱

 中、中庸

 情与无情

 移风易俗与传统美德

第四篇 修养与性情

 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

 礼义与人心

 意志自由

 价值观的基本问题

 真善美的价值

 性善与性恶

 动与静

 人死与不朽

 饮食之道——关于“美食”“蔬食”的感想

第五篇 人格与生活

 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

 古代知识分子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漫谈读书

 我和书的故事

 喜读《新<三字经>》

 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我的家庭和幼年时期

 在京求学

 记忆中的第一次

 靠边站

 怀念冯友兰先生

 论胡适之——关于胡适之的一些感想

 忆旧说梦

序言

传统文化的精华

每一个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即令他的国籍改变了,他属于那个民族还是改变不了的。作为民族的一分子,应有正确的民族意识,应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但是,一个人如若缺乏民族自尊心,不具备正确的民族意识,这就是最可悲的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每一个不屈服的中国人,都常常说一句话,这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这就表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具有民族自尊心,所以能坚持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民族自尊心有一定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一定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容。其中既有陈腐的糟粕,也有优秀的精华。其糟粕日益显得陈腐可憎了,其精华则随着时间的演进而更显出灿烂的光辉。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乃是这个民族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思想基础,也是这个民族所以能够发展进步的思想源泉。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包含许多精粹思想,这精粹思想也非止一端,然而有其最重要的核心。这优秀传统的核心何在呢?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就是关于人的自觉的思想。

人的自觉就是对于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点有明确认识。孟子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荀子提出“人之所以为人者”,这都是表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点的概念,提出这类明确的概念,即是具有比较明确的人的自觉。

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即是如何做人,研究“为人之道”。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为人之道”在于提高人的自觉,实现人的价值。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有辨,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要而言之,孟苟认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点在于具有道德意识,亦即具有道德的自觉,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基本观点。

古代儒家认为,因为人具有道德意识,这就超过了其他动物,从而具有很高的价值。孟子提出“良贵”学说,“良贵”即内在价值,孟子认为人人都具有内在价值,而人的内在价值的根据即在于具有“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品德。荀子论人最为天下贵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从人具有道德意识来论证人的价值,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墨家也提出关于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学说,《墨子·非乐上》云;“今人固与禽兽麇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墨家提出人的特点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可谓卓识。所谓力主要指劳动。但墨家所谓力是广义,统治者“听治”,劳动者“从事”,都是用力。下文说“王公大人早朝晏退、听狱治政”,“士君子竭股肱之力,宣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也都属于“赖其力”者。孟子曾区别了劳心与劳力,墨家则认为劳心亦是劳力。墨子也强调义,认为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为义”为目的。墨子弟子问墨子:“为义孰为大务?”墨子回答:“能谈辨者谈辨,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耕柱》)“为义”之事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精神劳动。墨子主张“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手足口鼻耳目,从事于义”(《贵义》),表现了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汉代以后,墨学中绝了。在汉代以后二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的是儒学。儒家论道德,一方面特别重视对于社会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又高度肯定个人的精神生活。孟子有一段话表示这一思想最为明显。孟子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日: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孟子·离娄》)“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这是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颜子虽贫而乐,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但没有显赫的事业。孟子认为“禹稷颜回同道”,因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其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表示,儒家是兼重个人的精神修养与社会责任的。

儒家重视个人的精神修养又强调社会责任心,这些思想观点,征今天看来,也都是必须肯定的。但是儒家有一个重要的缺点,即承认社会的等级差别是必要的。这在今天看来就必须加以批判了。墨家讲“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把等级差别看成相对的,但也承认上下贵贱之分。对于等级差别提出批评的是道家,道家否认了社会上的贵贱上下区分的合理性,这是道家的贡献。但是道家不重视社会责任心,又陷于偏失。这些问题,现在看得比较清楚了。

要而言之,古代思想家对于道德自觉性的高度宣扬,在今天仍应加以提倡。在变革的时代,应有一系列的观念转变,但是人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仍然是确定不移的。

古今时异,时异则事异。这是人所共知。但是也有一些基本的生活规律是贯通古今的。《管子》说:“仓麇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在今日仍是正确的。孟子亦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这与《管子》所说一致。孟子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民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在古代是如此,在现代也是如此。在“逸民而无教”的情况下,有的岂止近于禽兽,实比禽兽更为恶劣。这就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教育是绝对必需的。

中国文化优秀的传统中还有一些精湛的思想,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为贵”等,然而最重要的是关于人们道德自觉性的思想。这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内容推荐

张岱年著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精)》主要为张岱年先生阐述“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的诸多内容,包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独立意志、理想人格、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等,全面深刻地展现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与人文风貌。作者以哲学大师的严谨,一丝不苟,潜心作文,文理虽然艰深,但文风亲切,深入浅出,读之易懂。

编辑推荐

张岱年著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精)》介绍: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不仅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1: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