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自觉与弘扬
近几年来,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提出一项见解,认为《周易大传》的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述。这只是用最简括的词句来表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这两句话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丰富的理论含义,这需要加以解释。自强不息的哲学基础是重视人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厚德载物的哲学基础是重视整体的以和为贵的理论。
儒家最重视人格,强调人之为人。人格是近代的名词,古代称之为人品。儒家强调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要努力做一个人,同时也承认别人也是人。做一个人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知识、能力:所谓自强就是在德行、知识、能力各方面不断提高,从而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自强观念包含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包含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
古代哲学家曾经讨论“强”的问题。《中庸》云:“子路问强,子日: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里分别论述了三种“强”。北方之强即勇力之强;南方之强即以柔胜刚之强。《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又云:“柔弱胜刚强。”《中庸》所谓南方之强,显然是指老子而言。“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之强,是道义之强。儒家强调道义之强,即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坚持原则,不屈不挠。
“自强不息”就是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努力上进,决不休止。自强不息的精神亦称为刚健。《周易·乾卦·文言》云:“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刚健即积极进取、永不退缩。《易传》提出刚健而加以宣扬,在中国历史上,刚健自强的思想起了激励人心的伟大作用。特别是在国家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志士CA、爱国群众起来进行英勇的斗争,更显出刚健自强思想的光辉。
“自强不息”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厚德载物”则是一种博大宽容的精神。老子宣扬以柔胜刚,《易传》则以“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并列对举,从而将刚与柔统一起来,“厚德载物”含有“宽柔以教”的意谓。厚德载物,即待人接物,要具有宽容、宽柔的态度。既肯定自己的主体性,也承认别人的主体性;既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也要承认别人的人格尊严。在国际关系上,厚德载物的原则表现为和平共处,反对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向来不主张向外进攻,古代建筑的长城,本是一种防御的工程,这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视和平的表现。
厚德载物的思想基础是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和”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记载,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所谓“和”即是多样性的统一。孔子弟子有子讲“和为贵”,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的观念重视不同事物的相成相济,这是“厚德载物”的思想基础。
我们论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着眼于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而不是考察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异同问题。
“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具有的,并非中国文化的特点。“厚德载物”的宽容而爱好和平的精神,却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点。中西文化既有彼此不同的特点,也有彼此相近的共同之处。既不能不见其异,也不能忽视其同。同异并观,才能达到全面的认识。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句都出自儒家经典。汉代以后,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因而儒家思想影响较大,这两句名言在历史上确曾起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但是,从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儒学实有所偏失。儒家特重道德的价值,宣扬“义以为上”,对于物质生活的提高比较忽视,未能全面发扬春秋时人的“三事”并重的观点,专讲“正德”,对于“利用”“厚生”不甚注意。直至清代,一些学者论学术,列举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从不提到物理之学。唯有方以智提倡质测之学,亦未引起注意。虽然历代都有一些科学家对于自然科学做出了贡献,而自然科学未列入正统学术,因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P11-13
传统文化的精华
每一个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即令他的国籍改变了,他属于那个民族还是改变不了的。作为民族的一分子,应有正确的民族意识,应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但是,一个人如若缺乏民族自尊心,不具备正确的民族意识,这就是最可悲的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每一个不屈服的中国人,都常常说一句话,这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这就表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具有民族自尊心,所以能坚持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民族自尊心有一定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一定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容。其中既有陈腐的糟粕,也有优秀的精华。其糟粕日益显得陈腐可憎了,其精华则随着时间的演进而更显出灿烂的光辉。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乃是这个民族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思想基础,也是这个民族所以能够发展进步的思想源泉。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包含许多精粹思想,这精粹思想也非止一端,然而有其最重要的核心。这优秀传统的核心何在呢?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就是关于人的自觉的思想。
人的自觉就是对于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点有明确认识。孟子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荀子提出“人之所以为人者”,这都是表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点的概念,提出这类明确的概念,即是具有比较明确的人的自觉。
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即是如何做人,研究“为人之道”。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为人之道”在于提高人的自觉,实现人的价值。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有辨,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要而言之,孟苟认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点在于具有道德意识,亦即具有道德的自觉,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基本观点。
古代儒家认为,因为人具有道德意识,这就超过了其他动物,从而具有很高的价值。孟子提出“良贵”学说,“良贵”即内在价值,孟子认为人人都具有内在价值,而人的内在价值的根据即在于具有“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品德。荀子论人最为天下贵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从人具有道德意识来论证人的价值,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墨家也提出关于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学说,《墨子·非乐上》云;“今人固与禽兽麇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墨家提出人的特点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可谓卓识。所谓力主要指劳动。但墨家所谓力是广义,统治者“听治”,劳动者“从事”,都是用力。下文说“王公大人早朝晏退、听狱治政”,“士君子竭股肱之力,宣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也都属于“赖其力”者。孟子曾区别了劳心与劳力,墨家则认为劳心亦是劳力。墨子也强调义,认为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为义”为目的。墨子弟子问墨子:“为义孰为大务?”墨子回答:“能谈辨者谈辨,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耕柱》)“为义”之事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精神劳动。墨子主张“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手足口鼻耳目,从事于义”(《贵义》),表现了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汉代以后,墨学中绝了。在汉代以后二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的是儒学。儒家论道德,一方面特别重视对于社会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又高度肯定个人的精神生活。孟子有一段话表示这一思想最为明显。孟子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日: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孟子·离娄》)“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这是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颜子虽贫而乐,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但没有显赫的事业。孟子认为“禹稷颜回同道”,因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其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表示,儒家是兼重个人的精神修养与社会责任的。
儒家重视个人的精神修养又强调社会责任心,这些思想观点,征今天看来,也都是必须肯定的。但是儒家有一个重要的缺点,即承认社会的等级差别是必要的。这在今天看来就必须加以批判了。墨家讲“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把等级差别看成相对的,但也承认上下贵贱之分。对于等级差别提出批评的是道家,道家否认了社会上的贵贱上下区分的合理性,这是道家的贡献。但是道家不重视社会责任心,又陷于偏失。这些问题,现在看得比较清楚了。
要而言之,古代思想家对于道德自觉性的高度宣扬,在今天仍应加以提倡。在变革的时代,应有一系列的观念转变,但是人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仍然是确定不移的。
古今时异,时异则事异。这是人所共知。但是也有一些基本的生活规律是贯通古今的。《管子》说:“仓麇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在今日仍是正确的。孟子亦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这与《管子》所说一致。孟子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民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在古代是如此,在现代也是如此。在“逸民而无教”的情况下,有的岂止近于禽兽,实比禽兽更为恶劣。这就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教育是绝对必需的。
中国文化优秀的传统中还有一些精湛的思想,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为贵”等,然而最重要的是关于人们道德自觉性的思想。这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张岱年著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精)》主要为张岱年先生阐述“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的诸多内容,包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独立意志、理想人格、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等,全面深刻地展现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与人文风貌。作者以哲学大师的严谨,一丝不苟,潜心作文,文理虽然艰深,但文风亲切,深入浅出,读之易懂。
张岱年著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精)》介绍: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不仅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