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秦策一》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①日:“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②之利,北有胡貉、代马③之用,南有巫山、黔中④之限,东有殽、函⑤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⑥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⑦,臣请奏其效⑧。”
秦王日:“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⑨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⑩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
注释
①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公元前287年。组织发动五国合纵攻秦,赵国封他为武安君。后至齐,受重用,暗中却为燕效力。游说齐泯王发兵攻宋,而燕将乐毅乘机袭齐,齐大败。齐以反间罪处苏秦车裂之刑。一说被齐国刺客所杀。《国策》、《史记》诸书有关苏秦的记载不尽一致。连横:凡联合关东各国抗秦称为合纵,将谋求关东诸侯助秦称霸者称为连横。说(shui):劝说。秦惠王:姓赢,名驷,公元前336~前311年在位。
②巴:古国名,在今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鄂西一带。蜀:古国名,在今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西部一带。汉中:古郡名,今陕西西南部。
③胡: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貉(he):状如狸,毛皮可制裘。一说貉(mo),指貉地,即貉人所居地区。貉为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战国时居住于今山西、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一带。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此处指河北、山西北部。特产骏马。马:良马。一说地名,指马邑,在今山西朔县。
④巫山:在今巫山县东。黔中:古郡名,秦时治所在临沅(今湖南常德)。
⑤毅(yao):山名,又作“崤”,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函:指函谷关,位于灵宝县西南,因关处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是秦通六国的重要关隘。
⑥奋击:能够奋勇杀敌的士卒。
⑦少留意:稍加注意。
⑧奏:奏明,陈述。效:征验,根据。
⑨文章:指法令条文。成:完备。
⑩俨然:庄重认真的样子。
?愿以异日:希望将来再领受教诲。
译文
苏秦当初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有巴、蜀、汉中的物产收益;北有胡貉、代马的物产供应;南有巫山、黔中的天然屏障;东有崤山、函谷关的坚固要塞。田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万辆,雄兵百万,沃野千里,储备充足,地理形势便于攻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府,天下的强国啊。凭借大王的贤明、人民的众多、车马军需的充足、战阵兵法的训练,毫无疑问能够兼并诸侯、统一天下,称帝号而使天下大治。希望大王稍费精神,允许我说明实现目标的根据。”
秦王说:“寡人听说,‘羽毛还未丰满时,不能高高飞翔;法令还未完备时,不能使用刑法;恩德还不深厚时,不能役使百姓;政教还未畅顺时,不能烦劳大臣’。如今先生不辞辛苦,跋涉千里,郑重地来到朝廷赐教,我想改日再领
苏秦日:“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骓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P88-90